通辽市开鲁县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辽市开鲁县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17九上·崆峒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无与伦比的。
B . 老先生今年八十有余,每天仍然孜孜不倦的学习英语。
C . 乐视网正在热播的《芈月传》是由著名导演郑晓龙执导,孙俪、刘涛、黄轩等人领衔主演的古装巨制,讲述了芈八子一泻千里的传奇一生。
D . 刚学做菜的燕子老是忘记放盐和其他调料,吃起来让我们觉得味同嚼蜡。
2. (2分) (2020九下·南充月考)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从三亚海鲜餐馆高价宰客事件,反映出了广大游客希望政府职能部门能努力完善市场监管,真正尊重游客切身权益的愿望。
B .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论它们围绕哪个阶层的人为中心来展开,它们都深切地关注了人生。
C . 为满足广大市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我市必须进一步加快建设“优教南充”的步伐。
D . 近年来,我省加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高全面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3. (2分) (2017八下·蕲春月考)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教室,他在学习。
”这句话中两个“在”词性相同。
B .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一扭。
实在标志极了。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讽刺力很强。
C . “仔细地洗”“洗衣服”“洗得干净”“洗和晒”这四个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D . “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
”这是一个假设复句。
4. (2分)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①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日:“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日:“日近。
”元帝失色,日:“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日:“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世说新语》)
[注]①东渡:公元316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
下列句子中,“以”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A . 明帝问何以致泣
B . 可以为师矣
C . 祭以牛羊,故不得福
D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
5. (10分)(2017·苏州)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②海内存知己,________。
③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杜甫《________》)
④________ ,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⑤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⑥子日:“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
”(《论语》)
⑦________,________,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⑧予独爱莲之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三、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
6. (4分) (2019七上·惠城期末)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jué bié________。
②突然间我huǎng rán dà wù________,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
③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1íng luàn________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
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hài rén tīng wén________了。
四、中国名著 (共1题;共1分)
7. (1分)彭德怀说以前自己只是对社会不满,看不到有什么进行根本改革的希望。
在读了《________》以后,我不再悲观,开始怀社会是可以改造的新信念而工作。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2分)
8. (2分)下列诗词属于律诗的一项是()
A . 《观沧海》
B . 《望岳》
C . 《如梦令》
D . 《西江月》
六、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9分)
9. (9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
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guó],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yuàn]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
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
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
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
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
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
②钞:掠夺。
(1)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以其境过清
B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 策之不以其道
D .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②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3)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 . 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 . 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 . 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
10. (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文明之花长开
李斌
①古人言:“风有厚薄,俗有淳浇。
”社会风俗的改易、文明风尚的养成,遵守怎样的规律,又有怎样的经验可循?
②一种新风尚犹如一颗种子,历经岁月洗礼方能枝干遒劲、苍翠挺拔。
以生态文明为例,砍树容易造林难,改变人的观念和习惯更难。
但是,风尚总会在点滴积累中慢慢变化。
从一棵松发展到百万亩林海的河北塞罕坝林场,60多年接力植树造林的山西右玉,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转变的内蒙古库布其,这些创造了生态建设奇迹的地方,同样创造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宝贵经验。
在经年累月地增绿护绿中,干部群众养成了视林木若生命的生态文明观,建立起以绿色发展为己任的生态责任意识,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成为装点祖国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③的确,精神的成长、文化的发展、风气的变化,相比物质文明进步而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既需要重视方式
方法,也考验定力耐力。
近年来国家正全面开展创文运动,其难度最大的地方则是让习惯符合文明、让文明成为习惯。
社会文明进步是一个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个人而言,这种“文明”体现在对“习惯”的约束上。
无论是保持环境卫生中要求大家不乱扔乱吐、推动垃圾分类,还是维持交通秩序时要求大家不乱闯乱停、车辆礼让行人,其实都是一个帮助市民转变生活习惯,让习惯符合文明的过程。
这个过程如果能得到良好坚持,那么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让文明变成一种自觉、一种习惯。
然则这个过程必定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及足够的定力与耐力。
这其中,人的能动作用尤为关键。
从蛮荒到开化,从落后到先进,在时间的催化过程里,人的主观能动性无疑是最具决定作用的酵素。
与此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善于“两手抓”,推动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④中医有一句话,叫“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弘扬新风尚,改易旧习俗,治标与治本皆不可忽视。
比如作风建设,既离不开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整治行动,也离不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耐心和韧劲,否则就可能功败垂成。
古人总结得好:“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滴水穿石”的韧劲,“铁杵磨成针”的功夫,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境界。
⑤文明风尚养成,快慢结合更有效。
绿色出行在中国社会刮起新风潮,共享单车犹如一夜春风般,数以万计地遍布中华大地。
然而当潮水褪去,堆积如山的废弃共享单车却成了新的环保问题。
让我们不禁问低碳出行的生活新风尚在中国社会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蔚然成风?毋庸置疑的是绿色发展方式,正成为国际社会生活新风尚。
这是应该予以肯定和赞扬的。
也应看到,“变成法易,变世风难”。
难就难在移风易俗最忌一曝十寒、三心二意,因此更要强调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我们全方位发力建设生态文明,提倡低碳环保、绿色消费、节约资源等理念,时时处处推广这种新风尚,就是为了让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共识、绿色生活成为人人的生活方式。
⑥“风气之变必以渐也”。
涵养时代风尚、建设精神文明、锻造核心价值,应固本培元,激浊扬清,与时俱进。
正如马克思所说,“再没有什么比利用时间和机会更能促进我们事业的兴旺”。
切准文明风尚的快慢规律,在常和长上走心入脑、润泽灵魂,定能让文明之花长开,精神之河长清。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08 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精神的成长、文化的发展、风气的变化有个缓慢过程,我们需要足够的定力及耐力。
B . 文章开头段引用古人言,通过设问,点明文章论题,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C . 第②段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论证,具体形象地阐述风尚总会在点滴积累中慢慢变化。
D .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引出论题,然后分析风尚形成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
(2)下列与文中“文明风尚的养成”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A . 近年来,三亚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强环境整治,营造一个洁净舒适的投资营商环境,切实把文明的种子撒向全市各个角落。
B . 我市采取多项措施引领市民健康生活,公园广场、专业的体育场馆等,处处可见健身者的身影,市民的健康生活方式逐渐成为新时尚。
C . 近来,小到洗车、水站,大至商会、球会等服务行业,纷纷实行“会员制”,“预付消费”在我国的商业
活动中已成为热门消费方式。
D . 顺德城区涌现了一大批环境美、居民赞的社区街巷,居住环境整洁优美,街坊邻居之间相处融洽、互帮互助,文明和谐蔚然成风。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垃圾分类”成为社会新风尚。
2019 年 7 月 1 日,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一场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战役在上海打响,北京、广州等超大城市迅速跟进。
垃圾分类纷繁复杂,需要每个环节都下足功夫。
与之匹配的,是“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的监督机制,如果不按标准分垃圾,收运单位可以拒绝接收,这样就保障了全程分类效果的实现。
因垃圾分类改变了百姓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部分人员短时间难以适应。
所以,战役打响刹那,社会各界意见纷呈,支持反对之声夹杂。
11. (2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挨的那巴掌
①我十六岁那年,考入了县中学高中部,是乡里唯一考上县中学的学生。
我父亲因在建筑工地打工摔断了腿,再也不能出去打工了,就靠母亲种地的微薄收入和农闲时到县城打零工来维持全家的生活,学费都是乡里帮着出的。
②乍来县城,看到城里的同学穿得光鲜亮丽,吃着五花八门的零食,还玩着新奇的玩具,我心里羡慕不已,同时也充满了自卑,常恨自己为什么没生在城里。
有一次,同学带我去了网吧,从没接触过电脑的我,突然进入另外一个世界,毫无抵抗力的我便迅速沦陷,欲罢不能。
③自从我迷恋上网络游戏后,母亲每月给的那点生活费就捉襟见肘了,我隔一周就会打电话让母亲送钱来。
每次看到母亲,都觉得她比上一次又消瘦苍老了些,心里充满了愧疚。
可是,当我进入那个虚拟世界时,我就会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苦恼抛到了脑后。
④一天,我又计划着晚上溜出去打游戏,谁知一摸口袋,只剩下几个钢镚儿了,打电话给母亲,母亲让我下午课外活动时,到学校后面的巷口等她。
⑤下午,我去校外找母亲,刚走到巷口,就听见巷子里一片吵闹声,听见母亲怯懦的声音:“这明明是我先看到的。
”“你这个疯婆子,也不看看这是谁的地盘?你也敢跟我抢?”一个凶神恶煞般的声音传来,似乎有人在撕抢什么,我探出头去,刚好看到母亲正在和一个中年男人争夺一个大纸箱。
我冲上去,想帮母亲抢回纸箱,“啪”的一声,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母亲的脸颊上,母亲捂住脸站在原地,完全被打懵了,那人趁机抢了纸箱,转身跑了。
⑥我顿时觉得浑身的血,全部涌到了脸上,那巴掌好像打在我脸上,火辣辣的烫。
我追上去想揍那人,母亲却一把拽住我:“不要和他抢了,惹恼他,以后我就不能在这片儿捡废品了。
”“谁让你拾垃圾的,要是让我同学看到,丢死人了!”我气愤地呵斥母亲。
“你最近生活费都不够,我怕你营养不良,卖点废品补贴一下。
”母亲嗫嚅着低声下气地说,我看着母亲噙着眼泪,站在寒风中,灰白的头发在凌乱飞舞,我突然抽了自己一个嘴巴,掉头就跑,母亲在身后大声地喊我,我没有回应。
⑦那晚我没有去教室上自习,一个人在操场角落里哭到宿舍熄灯。
从此以后,我像变了一个人,早晨早早起来背英语单词,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大量刷题,夜晚教室和宿舍都熄灯了,我還在走廊里看书;课余时间我到处去捡
同学们扔掉的饮料瓶、空纸盒、废旧书包去卖,全然不顾同学们异样的目光。
自那以后,我再也没去过一次网吧。
母亲挨的那巴掌,一直在我心中隐隐作疼,让我无法释怀。
⑧那年高考,我成为县里的高考状元。
在高考优秀学子报告会上,我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讲述了那一段经历,我看见台下好多人都在抹眼泪。
我在发言的最后说:“母亲挨的那巴掌,打醒了那个懵懂无知的我,让我屈辱万分,也懂得了感恩。
我希望寒门学子不要如我一样走弯路,要知道改变家庭命运的重担就在我们肩上!”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第⑥段中的画线句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请简要分析。
(3)文章以《母亲挨的那巴掌》为标题有何作用?
(4)读了文章的结尾,请谈谈你的理解。
(5)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写作。
题目:也是一种美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1、
2-1、
3-1、
4-1、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
5-1、
三、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
6-1、
四、中国名著 (共1题;共1分)
7-1、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2分)
8-1、
六、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9分)
9-1、
9-2、
9-3、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
10-1、
10-2、
10-3、
11-1、
11-2、
11-3、
11-4、
11-5、
八、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