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人创作背景,识记实词,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背诵默写该诗。
2、过程与方法:
多读自赏自解,感悟诗意诗人心。
体会本诗叙事和抒情结合法。
(重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来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栖身。
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二、杜甫:
唐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人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著有《杜工部集》,其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三、原文译文:
1、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卷走我屋上多层茅草。
茅草飞渡过江水洒落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飞得低的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公然抱着茅草跑入竹林去。
我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回来后倚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黑云墨色一般,秋季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已用)多年冰冷如铁板,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屋顶漏水,床上没有干的地方,雨淋茅屋好似麻线不断。
自从战乱(多年)很少得到安眠,又湿又冷的长夜如何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宽敞的大屋千万间,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都喜欢!风雨中不动安稳如大山。
唉!什么时候人间才能耸现这么多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唯我屋破受冻而死也心甘!
注释:
⑴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塘,一作”堂“。
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
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
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彻,彻晓。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
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庇,遮盖,掩护。
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俱:都。
欢颜:喜笑颜开。
⒄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⒅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见(xiàn):通“现”,出现。
⒆庐:茅屋。
亦:一作“意”。
足:值得。
四、诗内容:
一段:秋风破屋,卷走茅草。
二段:群童抱茅,诗人叹息。
三段:屋漏床湿,彻夜难眠。
四段: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诗意:古诗明描述了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实言战乱之堪苦。
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
诗色:
1、语言鲜明,用词生动、准确。
韵脚-号-茅-郊-梢-坳;动词-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2、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
描写:文句似描写又宛如叙述(1-3段),末端抒发感怀(4段)。
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五、知识拓展:
1、通假字: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2、古今义:
三重茅—三,古义:概述,表示多数。
今义:数词,表示确数。
何由彻—彻,古义:到天亮。
今义:彻底。
安得广厦—安,古义:如何。
今义:安全。
向昏黑—向,古义:渐近。
今义:方向。
3、一词多义:“安得广厦”与“安如山”—安,疑问代词,如何;形容词,安稳。
4、词类活用:
踏里裂—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风雨不动—名词作动词,风吹雨打
教学过程:
1、重视朗读,可能条件下可在网上下载或直接使用朗读课件作为教学欣赏。
2、学习书注,读书必看注。
3、强调重点,考察教情学情的知识点。
4、看情况补拾拓展,因材施教,因实施教。
部署作业:
朗读并默写(重点名句),有能力的可以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
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
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为:被。
歌:诗的体例。
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2.全诗段意
①秋风破屋——惨
②群童抱茅——悲
③长夜难眠——哀
④广厦庇寒—一愿
3.思想内容。
这首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且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的呼喊。
4.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
“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
“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
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5.关键语句
最末一段,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6.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
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7、练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叙事,以下三句是描写;第二节全部是叙事;第三节开头两句是描写,最后一句是抒情,其余都是叙事;第四节全部是抒情,兼有议论。
描写涉及到事物的形态,叙事涉及到事件的发生过程,抒情则是情感的迸发与升华。
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
具体分析参见课文说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
(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
(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
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
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
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
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
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
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
一年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暂时安定了下来,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
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风怒号,卷走了茅屋顶上的茅草,接着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交加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因此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下面我们先听录音,请注意艺术家是怎样朗读这首诗的,等会儿我们也要学着朗读。
(放课件,录音朗读)
现在同学们也学着读一读。
(读书,检查范读)
三、文本分析
这首诗一共分为四节,我们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
问:我们刚才读了第一节,你们看看第一节写了哪两个事物?(比如说,第一个是秋风,那么第二个是什么?)(茅草)
问:我们再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茅草的?(注意诗中的动词啊,看看诗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分析,讨论)
师:对的,诗人就是这样写秋风,写茅草的。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图画,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诗人通过描写把这一幕幕惨境,真实地“拍摄”了下来。
风戏人,风弄草,何等无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无奈!
问:讲解了这一节,我想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
允许同学先讨论一下。
(秋风破屋、风卷茅草……等)
(出示课件:风卷茅草)
问:这一节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一下。
我提供几个词,你们选一选。
(提示选择:急、惜、悲、惨、忧。
)请说出理由。
(担忧、焦急、痛惜等)
(出示课件:痛惜)
师:将第一节诗大声齐读一遍。
学习第二节。
(过渡语: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过了浣花溪,有的被挂在了高高的树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难道就没有飘在地上可以捡回来的吗?我们来一起看看诗歌的第二节。
我也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老师提醒:这一节中,老无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读。
叹息这个词,要读出诗人的那种无奈叹息的感情。
请再读一读这一节)
问: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
大家讨论一下。
(点人回答,教师注意点评,也可以请学生进行点评)(群童抱茅、倚杖叹息等) (出示课件:群童抱茅)
问:茅草被卷走了,如果将掉在地上的茅草捡起来,多少还可以修理一下茅屋。
可是,这时却跑来一群孩子把草抱走了,无论诗人怎样的喊叫也没有用。
文中诗人用了一句话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态。
“归来倚杖自叹息”,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这个“叹息”,他“叹息”什么呢?
师:诗人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呢?二叹自己年老力衰,没法将茅草拣回来。
三叹自己的周围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贫苦的人,虽然是一些不值钱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后还是有人在风雨之中抱走了它。
四叹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为之。
这一个“叹”字真是写尽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凄凉。
问:在这一节中,诗人称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为“盗贼”,你认为妥当吗?
(学生讨论、发言,注意点拨;出示课件《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
总结: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杜甫曾经离开过草堂,他把草堂暂时交给一个姓吴的亲戚住。
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边的邻居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老妇人因为穷困就经常来草堂打枣充饥。
杜甫走后,姓吴的亲戚为了防止老妇人过来打枣,却筑起了一道篱笆。
这一下,老妇人生活没着落了,就托人带口信给杜甫。
杜甫听说后,就写了一首诗给姓吴的亲戚,其中有这样几句,“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意思是说,老妇人也是穷得没有办法才来打枣吃,如果不是因为“困穷”又怎么可能到这个样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来
打枣的。
希望你也这样做。
那么,在本节诗中,诗人称孩童为“盗贼”,也不过是一时气急的话,并不是真的说这些孩童是盗贼,也就应了诗中的一句话“不为困穷宁有此”。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因为战祸连连,人民已经是穷困不堪了,“路有冻死骨”是经常能看到的现象。
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也才有后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
全班同学齐读第二节。
学习第三节。
(过渡语:茅草没了,屋破了,诗人这个时候最担心什么呢?(下雨)看看第三节,诗人杜甫正碰上了这样的遭遇。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真是祸不单行啊!老师范读第三节。
注意,“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朗读的重音应该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
师:对的,这一夜诗人是彻夜未眠。
为什么?睡不好。
为什么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盖着旧被子,孩子又把旧被子踏破了,又怎么睡得好呢?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幸福了,估计同学们可能没有这样的体会,我是有这样的体会的。
被子如果时间盖长了,就会变得又硬又冰,睡觉就会睡不好,正因为这样,所以小孩子才把旧被子踏破了。
由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当时已经困穷到什么地步了。
问:接下来我想提一个小问题:联系到我上面讲的安史之乱,你们想一想,这一节诗中所讲的“丧乱”是指什么?“长夜”这个词有没有双关的意思?(学生讨论,教师注意点评)
师:“丧”在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乱”在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乱”,一个“安史之乱”不仅使唐朝由强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给人民带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离失所,这样的长夜何时是一个尽头!所以这里的“长夜”不妨理解为既指眼前难眠的长夜,也指战乱的生活没有一个尽头。
问:如果说,在第一节诗中,因为风吹破了茅草屋,诗人的心情是“忧”,是“着急”,是“痛惜”,在第二节诗中,诗人是“叹”,是“无奈”。
那么,这节诗中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说说。
(教师也说几个词,供学生选择。
选择:惨、愁、苦、怜、悲,学生讨论,出示课件:忧伤)(忧伤、悲苦、凄苦等)
全班齐读第三节。
学习第四节。
(过渡语: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这就是伟大的杜甫,这就是杜甫草堂流芳千古的原因。
诗人又是怎样表达这份感情的呢?我们来欣赏最后一部分,请先读一读这一节)
问:请仍然用四个字概括本节内容。
(大庇天下、广厦万间、企盼广厦等)(出示课件:企盼广厦)
师:“企盼广厦”是诗人的一个美好愿望。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
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陕西流传的一首民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这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所说:
(出示课件)“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请齐读这一节。
四、结束讲授
(过渡语:这首诗,我们已经一小节一小节地讲解完了,我们最后全班齐读一遍,整体感知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和思想感情。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老师提醒的一些该重读的字词)
总结:诗为事作,屋因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灿烂,草堂的浣花溪边也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得以实现。
如果诗人在天有灵,我想他定会感到欣慰了。
出示课件: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朱德参观杜甫草堂后题的一副对联。
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最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个练习。
请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并完成课后练习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忧国忧民思想
重点难点:
课型教法:分析鉴赏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幻灯片号:
教学过程
1、练习
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分析,正确的是: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