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典型病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脾脏炎性假瘤是一种比十分罕见的瘤样病变。自 Cotelingam等于1984年首次报道报道2例炎性脾炎性假瘤
以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病理分子学等技术的发展及推广
应用,近年来,脾脏炎性假瘤文献报道有逐渐增多趋势。
• 目前统计认为:患者以中老年多见,平均年龄50岁,文献
报道年龄最小者5岁。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既往史:
• 5年前因颈部淋巴瘤在协和行手术切除术。
CT 图像
平扫
增强
静脉
延迟
平扫CT值
动脉期CT值
静脉期CT值
延迟期CT值
PET图像
CT所见:
• 脾脏增大,脾脏下极见一稍低密度影,边界 欠清,CT值约42HU,内见点状钙化三期增 强扫描脾脏低密度影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动脉期CT值约39HU,门脉期约50HU,延迟 期约52HU。
影像学表现:MRI
• MRI:脾脏炎炎性假瘤T1WI为等低信号.T2WI序列以低信号为主。 其信号特点与纤维组织增生、凝固性坏死、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等 有关。脾脏炎性假瘤坏死为凝固性坏死,不同液化坏死.因含水分少, 在T2WI序列呈低信号,其信号特点对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脾脏 其它肿瘤性病变很少会出现T1WI及T2WI序列均以低信号为主的改变。


病理结果: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病理:
• 全脾标本一件,大小15x7x4cm,切面见一 肿物,大小5x5x3cmn,肿物切面灰红色灰 白色,与周边界限不清,质地中等,未侵 破脾被膜。 • 另见灰白色小组织二块,大小 0.5x0.3x0.2cm。
28
• “脾切除标本”示: • 脾组织内见上皮样肉芽肿伴较多的慢性炎 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 • “胸膜活检标本”:纤维组织增生伴少量 炎细胞浸润。
密度差加大,孤立性病灶非常少见,不 易与其他占位性病变鉴别。2)全身性淋
巴瘤:发现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有助
于诊断。
脾淋巴瘤
脾淋巴瘤
脾淋巴瘤
脾淋巴瘤
脾淋巴瘤
脾淋巴瘤
脾淋巴瘤
脾转移瘤
•病理表现:脾转移瘤可发生在脾脏的静 脉窦、红髓、白髓和小梁血管等处,呈
结节性或弥漫型,大小不等,境界清楚,
壁薄边界清。
脾脏单纯性囊肿
脾脏单纯性囊肿
脾脓肿
•病理:常为败血症脓栓(细菌性心内膜炎) 的结果,继而是外伤、囊肿继发感染、脾 梗死、邻近器官的蔓延及导管栓塞术后。
早期以急性炎性反应为主,表现为脾的弥
漫性增大,随着炎症局限化,形成脓肿。 脓肿壁外有炎性渗出及水肿。脓肿多为圆
形或椭圆形。
脾脓肿
•影像学表现:早期表现为脾弥漫性肿大; •发生组织液化坏死后表现为边缘不清的低密 度灶,可单发、多发或呈单发分房状,增强
号,可有钙化,内含脂肪成分时有特征
性。 •增强后病灶呈相对稍低密度和延迟的持 续强化。
脾错构瘤
脾错构瘤
脾错构瘤
脾淋巴瘤
•分为原发性脾淋巴瘤和全身性淋巴瘤脾
浸润。 •病理上分为:1)均匀弥漫型,弥漫性
脾肿大,无明显肿块形成;2)粟粒样结
节型;3)多肿块型;4)巨块型。
脾淋巴瘤
•影像学表现:1)原发性:脾内低密度 病灶,边缘不清,增强后与正常脾组织
脾血管瘤
•影像学表现:脾血管瘤在平扫上为等、低密 度或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灶多局 限,可表现为中央点状钙化或外周弧形钙化
的囊性区域。增强后病灶强化特征可与肝脏
血管瘤相似;亦பைடு நூலகம்维持在低密度,但外周可 有强化,即脾脏的血管瘤不一定会有肝血管 瘤那样典型的充填效应。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
29
肿瘤免疫组化
• “脾切除标本”:非特异性肉芽肿性肿块 (病因不明)。


概述:
• 脾脏炎性假瘤是一种以脾脏局部非脾实质性 细胞成分炎性增生形成瘤样结节为主要病理 特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 • Someren将此类病灶分成3个亚型:1、黄色 肉芽肿。2、浆细胞肉芽肿、3、硬化性假瘤。
流行病学
后可见脓肿壁、分隔强化;
•急性期灶周水肿明显,同时可伴有邻近组织 炎性浸润性改变,如胸腔积液、腹壁增厚、
肾周筋膜增厚以及邻近脏器的脓肿。
脾脓肿
脾脓肿
脾血管瘤
•病理:是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脾的血 窦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组织学可分为海 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静脉性血管瘤, 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多见,肿瘤大者内部可 发生血栓、机化、纤维化、钙化及出血。
PET所见:
• 脾脏形态不规则,内见稍低密度灶,并可 见多发点状钙化灶,PET显像该低密度影内 放射性摄取稍高于同层脾脏实质, SUV2.7~3.2。
诊断思维
• 1、有没有病变? • 2、病变位于何处? • 3、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血供等影像 学特征都有哪些? • 4、病变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如何?
•病理:为脾脏少见的良性肿瘤。组织学上
有三种亚型,第一种主要是由白髓的淋巴 组织构成(白髓型);第二种是由错构的
脾错构瘤
脾血窦构成(红髓型),第三种最多见,
是由上述两种组织结构的混杂组成(混合 型)。病灶内成分多样化,如扩大的血管 腔、淋巴组织、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等。
脾错构瘤
•影像学表现:病灶呈等低密度和混杂信
脾脏典型病例
病史
• 男性
• 55岁 • 主 诉:咳嗽、咳痰,胸痛、胸闷20余天。
现病史:
• 缘于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 量稍多,色白。胸痛、胸闷,无头晕、头 痛,无气促、呼吸困难等。近三天来患者 上述症状加重,求诊我院,
• 门诊查CT示:“1、右侧胸腔包裹性积液伴 叶间积液。2、右侧下纵隔胸膜腔少量积 液。”门诊拟“右侧胸腔积液”收入我科, 发病以来饮食差,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 体重减轻约0.5公斤。 • 无明显腹部临床症状
• 但如果病变肉芽组织核炎症细胞丰富,T2WI序列也可以高信号为主。
影像学表现:CT
• CT: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并发现灶 性出血或点状钙化所致散在点状高密度。 小片状坏死所致低密度、薄膜,边界清晰 等征象。 • CT增强扫描各期1、可不强化或有轻度或中 度不均匀强化。 2、延迟进一步强化。
鉴别诊断:
• 脾脏囊肿 脾脓肿 脾血管瘤 • 脾脏单纯性囊肿 脾错构瘤 • 脾转移瘤 脾淋巴瘤
39
脾脏囊肿
•分为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内壁覆有上
皮细胞,假性囊肿无上皮内衬,内壁为纤维条索,
多继发于脾损伤后血肿和脾梗塞的液化。 •80 %脾囊肿单发,少数多发或呈分房样。
•影像学表现为无强化的囊性低密度或信号,
• 1、脾脏炎性假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感染、

• 部贫血、损伤及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 2、某些研究表明肝和脾的炎性假瘤与EB病毒感染有关。
• 3、Nasir等 报道1例脾脏巨大炎性假瘤内见海绵状血管瘤 区域,推测是因血管瘤受到反复而轻微的创伤后出血,经 机化而逐渐演变而成。
临床表现
• 一般无明显症状,或症状多不特异,如左 胁或左上腹不适或发热、乏力、贫血、体 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广泛性脾脏转移瘤可导致脾脏均一性增 大。
脾转移瘤
•影像学表现:脾内多发低密度病灶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少数单发,
大病灶内可发生坏死,增强扫描可见不同 程度的增强效果,使病灶显示更加清楚。
恶性黑色素瘤脾脏转移常可合并出血,当
转移瘤囊变时囊壁可有轻度强化。
脾转移瘤
脾转移瘤
脾转移瘤
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