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名师选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通用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名师选题
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实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渌:清澈)
B.失向来
..之烟霞(向来:原来)须.行即骑访名山(须:等待)
C.洞天石扉,訇然
..中开(訇然:形容声音很大)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于是)
D.恍.惊起而长嗟(恍:恍然,猛然)迷花倚石忽已暝.(暝:天黑,夜晚)
答案: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项,因:介词,依据。

句意: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对诗句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请你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可真难,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这段时间,我们一起流汗,一起流泪,“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用典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
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句子中对诗句
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C项,“相逢何必曾相识”多用在第一次见面的场合,而不能用于“我们一起流汗,一起流泪”的熟人语境。

故选C。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韦庄,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著有《浣花集》,因有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
吟秀才”。

B.孟浩然的诗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坛将他们二人并称“王孟”。

C.“菩萨蛮”和“扬州慢”“忆江南”“长相思”等都是词牌名。

D.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近体诗,杜甫的《登岳阳楼》为古体诗。

答案:D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作为新考点,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

D项,《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杜甫的《登岳阳楼》是近体诗。

故选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樯橹
..灰飞烟灭。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华发:花白的头发。

C.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
..遂晴,故作此。

已而:已经。

答案:D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

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D项,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故选D。

5、选出对加点词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 ]
元和十年,予左迁
..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A.升官长诗字乐曲,歌唱的遍数
B.贬官七言诗字古诗的一种
C.升官长诗句古诗的一种
D.贬官词句乐曲,歌唱的遍数
答案:B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词意思的能力。

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左迁:贬官,降职。

与后文所言“迁谪”同义。

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长句:指七言诗。

言:字。

凡六百一十六言,句意为:共六百一十六个字。

行:古体诗的一种,歌行一体,与乐府相近,它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采用五、七杂言古体,形式富于变化。

故选B。

小提示:关于歌、行、引。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6、下列句中对课文相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借赞美大自然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象,折射出“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意境壮阔,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B.《百合花》中的百合花并不是实指,而是采用象征的手法,指“我”与通讯员之间、新媳妇与通讯之间纯洁与感情的花,也使小说具有浪漫抒情色彩。

C.同样遭逢乱世,曹操的《短歌行》积极进取,表达求贤才建功业的愿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消极避世,表达仕途失意无奈躬耕田园的淡泊之情。

D.同为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句式灵活,不用押韵,描绘了一个梦中世界;《琵琶行》情节曲折,语言华美隐晦,展现了一个动人的音乐世界。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错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B.“并不是实指,而是采用象征的手法”说法有误。

“百合花”,一方面实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我”与通讯员之间、新媳妇与通讯之间纯洁与感情的花。

C.“消极避世,表达仕途失意无奈躬耕田园的淡泊之情”说法有误。

陶渊明并不是因为仕途失意无奈归隐,而是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而选择归隐田园。

7、下列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是唐代中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
导者。

B.《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中的“吟”“行”“引”都是古文体名。

C.词是盛行于宋代的诗体,又叫“长短句”。

词牌是词的曲调名,如“永遇乐”等;题目要依照词的内容而定,如《赤壁怀古》等。

D.词基本分婉约和豪放两派,温庭筠、李煜、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周邦彦等是著名的婉约词人,苏轼、辛弃疾等为豪放派的代表。

答案:A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A项,“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错,白居易应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韩愈,他最先
提出了古文的概念。

故选A。

8、下列各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江山如画”中,把“江山”比作“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樯橹”借代战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C.“卷起千堆雪”中,把激起的浪花比作“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人生如梦”中,把“人生”比作“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B。

9、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南
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比,表示希望能为朝廷效力)
答案:B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用典作用的能力。

用典作用:使立论有根据;委婉表意;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
词句。

其中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

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

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

B项,“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错误,应是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

故选B。

10、下列对诗句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两句诗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杜康”代指酒,表明只有酒可以排解自己的忧愁。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
生活的向往之情。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
自由生活的赞美。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

D.“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错误,两句诗直接用白描的手法写鸡和狗,并非比拟的修辞手法,而是对偶的
修辞手法。

故选D。

11、《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滩。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里写的乐曲旋律的变化是[ ]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答案:A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词人的情感首先要知人论世,其次要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舒徐流畅;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

”是逐渐沉咽;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间歇停顿;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是激越雄壮。

故选A。

小提示:解答本题要正确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1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榆柳荫.后檐
C.鼓瑟.吹笙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现象。

D项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

A、B、C三项都是名词的活用。

A项是名词作状语,向南。

B项是名词用作动词,遮蔽。

C项是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故选D。

13、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先说本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暗示了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的原因。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由上文转接而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表
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C.“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诗人生活的简朴。

但是,诗人的草屋虽然不是雕梁画栋,却有榆树柳树遍植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绿树红花,相映成趣。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中,“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空着的屋子,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整洁清幽。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并评价其情感的能力。

D项,“‘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整洁清幽”分析错误,“尘杂”实际上是指世俗的繁杂琐事,“虚室”指静室;这两
句诗写的是诗人摆脱了世俗的繁杂琐事,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故选D。

1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是“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
有学识的人。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有不少优秀之作,如《短歌行》《观沧海》。

D.《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答案:D
此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D项,“……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错误,“山水田园”应该是“田园”。

“山水”诗的开创者是谢灵运。

故选D。

15、读《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唐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便交代了入梦之由。

以瀛洲、天台、五岳、赤城作为天姥山的反衬,写出天姥山峭拔的雄姿。

B.诗人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两句过渡。

用“梦”点题,既交代了“梦”之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用轻快的笔触引入梦境。

C.作者以丰富异常的想象力,描写了梦游天姥的景象。

D.诗篇结尾以“访名山”与“事权贵”对照,表达了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和绝不媚事权贵的正气。

答案:A
本题考查综合赏析诗词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能力。

A项,“反衬”错误,应是以天台、五岳、赤城正衬天姥山峭拔的雄姿。

故选A。

1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学于.余
B.吾尝终日而.思矣惑而.不从师
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自言.本是京城女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答案:A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可译作“向”。

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后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作“却”。

C项,前一个“言”是语气助词,可不译;后一个“言”是动词,可译作“说”。

D项,前一个“乎”是介词,可译作“比”;后一个“乎”是介词,可译作“对”。

故选A。

17、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误落尘网中B.开荒南野际C.马之千里者D.狗吠深巷中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A.省略句,“误落(于)尘网中”,省略了介词“于”。

B.省略句,“开荒(于)南野际”,省略介词“于”。

C.定语后置句,“千里”修饰“马”,为定语后置。

D.省略句,“狗吠(于)深巷中”,省略介词“于”。

故选C。

A.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B.可堪
..回首,佛狸祠下可堪:哪堪,怎堪
C.憔悴损.损: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
D.这次第
..次第:依次
答案:D
此题考查把握实词意思的能力。

D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

其中,次第,即为情形,光景。

这次第,即为这情景。

故选D。

1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作者用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接着作者便层层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

B.作者通过感叹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表现了作者对于南方生活的厌烦。

C.作者通过自比黄花,不仅表达了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也象征着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

D.《声声慢》这首词作营造了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B.“表现了作者对于南方生活的厌烦”错。

应当是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故选B。

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
B.失向来
..之烟霞向来:原来
C.洞天石扉,訇然
..中开訇然:形容声音很大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于是
D.恍.惊起而长嗟恍:猛然惊醒的样子潦倒
..新停浊酒杯潦倒:衰颓,失意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C.“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句子意思是: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

故选C。

课内阅读
21、“起承转合”是律诗在结构上的一般要求,“转”句可以显示作者思路的关键,在前面铺垫蓄势的基础上陡然一转,顿生波澜。

请赏析杜甫《登高》颈联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1)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又与上文有内在联系。

颈联把心中的感慨直接抒发出来,这种情感基于前两联描绘的气势磅礴、悲怆阔大的秋景,又不局限于眼前所见之景,诗人由萧萧落木和滚滚江水,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多病、沦落他乡的处境。

(2)“万里”“百年”由颔联的“无边”“不尽”自然引出,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着笔,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结构特色的能力。

颈联由上文的描绘秋景写到抒发诗人的情感感受,由写景转入抒情,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这两句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上句写诗人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呼应颔联的“无边”“不尽”自然景观,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空间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应合了“登高”的节候。

下句写诗人孤病之态:“百年多病”,是说诗人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是从时间距离上表现忧愁之深;“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和哀愁;“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

2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答案: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
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诗歌的第二段,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
手法,展现出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

此诗以记梦为由,描绘梦中仙境,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
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23、下列关于《短歌行》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语出《诗经》,运用了“青衿”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思贤若渴的心情。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句中暗含“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为天下贤士
不愿归顺自己而感到遗憾。

C.诗歌起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总领整首诗悲伤哀婉的消极情调。

D.“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句从全文看,虽蕴含作者感慨人生苦短之意,但又有渴望一统天下,招揽贤才的自得。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为天下贤士不愿归顺自己而感到遗憾”错,是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C.“悲伤哀婉的消极情调”错,这两句体现的“愁”的含义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因此抒情基调是积极的。

D.“自得”错,此刻贤才还没有到来,应是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故选A。

24、我们应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答案:【观点一】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有其消极的一面。

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因憎恶黑暗而避世,那我们这个社会岂不没入了黑暗之中而见不到光明了?
【观点二】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陶渊明
辞官归隐是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
的道路。

我们应像他那样,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可以赞同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这是诗人淡泊名利,高洁品格的体现。

如陶渊明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我们应像他那样,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也可以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社会风气不好,不能消极躲避,而应该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

25、《声声慢》愁是抽象的情感,而词人李清照把它化作了秋风冷雨,化作了两盏淡酒,南飞的大雁,满地的
落菊,梧桐和细雨。

试着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对“宋词”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宋词就是一方雕花轩窗,窗里的人正对镜梳妆,窗外归人已是泪千行。

宋词就是一株雨后芭蕉,忧愁和雨滴滑落黄昏,叹息隔窗点滴到天明。

宋词就是一条夕阳小径,花香氤氲但满地落红,独自徘徊中捡拾
往事。

示例二:宋词就是浮在线装书页上的一弯残月,即使你掩合书卷,清辉依然在书内晶莹,更会在你心里洒下一
片温柔的凄冷。

宋词就是几案上茗烟渐消的半盏温茶,萧瑟的盏中依稀可辨过往的芬芳,呷一口虽然余味犹存,却掩不住曲终人散的涩苦。

此题考查理解运用诗歌常见意象表达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

也考查写作能力。

具体分析,依据题干要求“试着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对‘宋词’的理解”,“宋词”是抽象的,是虚的,考生要把运用储存的宋词并化用这写词句,让“宋词”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后依据题干前面的提示“愁
是抽象的情感,而词人李清照把它化作了秋风冷雨,化作了两盏淡酒,南飞的大雁,满地的落菊,梧桐和细雨”
提示可知,在《声声慢》中,作者选取了“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愁绪的,
所以,情感表现有一种值得我们关注技法――化虚为实。

考生可依据提示,选取宋词中具有典型的意象诗句,
运用排比句式,以“宋词”开头,写一段排比式的文字,阐释“宋词”来达到“化虚为实”的艺术效果,宋词中常见的“化虚为实”的词句,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梅子
《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
不动许多愁”;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等。

考生可根据这些词句,表达对宋词的理解即可,答案应是丰富多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