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土建筑的场所营造浅析——永嘉农村文化礼堂设计回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乡土建筑的场所营造浅析——永嘉农村文化礼堂设计回顾王众磊
【摘要】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乡土文化和建筑景观正面临消失和瓦解.新乡土建筑结合本土的建筑特点和特定的场地环境,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重塑场
所记忆,营造场所氛围,并带来全新的场所体验.通过分析农村文化礼堂的设计,场所营造的创作,可以采用建筑的选址、内涵与造型、路径与场景、材料与界面等设计策略,来实现与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的结合.从整体的场所观念出发,建构起包含传统文化和当地实践的本土建筑文化.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8(000)006
【总页数】2页(P216-217)
【关键词】新乡土建筑;场所;礼堂
【作者】王众磊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引言
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浪潮正席卷着发展中的中国村镇,既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均质化的破坏,大量的乡土建筑甚至传统村落不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混凝土和方盒子。
乡土建筑的地方性之美,来自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
近年来,因其乡土建筑空间的多样性与形式的丰富性,得到了民众广泛的喜爱和推崇。
同时,在“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城镇建设指导思想的推动下,新农村改造和新乡土建筑的实践在不断推广,回归乡野的民宿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1 新乡土建筑的场所分析
传统的乡土建筑是时间、地点与建筑的结合,具有鲜明的特点,容易唤起人们的记忆,所以能产生“乡愁”。
场所作为承载特殊情感的载体,不是普通抽象的地点,而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新乡土建筑适应当代的建造技艺和生活方式,结合本土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一种在地性的创作理念来实现场所带来的直接感受。
1.1 场所的选择
“人不是为了某种抽象思考或风格才发展建筑,而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生存之道”。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居住场所的选择是对自然不断淘汰的经验积累的结果。
一个适合生存的场所是定居的首要考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发展为审美文化,指导了传统村落建筑的建设。
“山水围合历来被视为理想聚落环境的必备条件”,“贯穿我国古代的整体人文空间”。
“在大的自然环境中求得山川要素形成的‘中’,并以山川要素为依据,确定主要建筑的方位、道路和围合边界等重要因素的走向和最后选址等,才是中国古代聚落的根本诉求”,这种与自然互为整体的时空观念,体现了传统建筑的基本美学思想。
永嘉苍坡村以“文房四宝”为布局,村里的主要道路称为“笔街”,正对着远处的“笔架山”,传统的规划理念将自然景观和耕读文化密切联系。
在乡土民宿涌现的风潮中,不管是新建建筑还是传统建筑改造,都选择在风景迤逦、面山临水之地,注重造就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场所。
1.2 场所的经验和记忆
阿尔多·罗西曾提到,“当形式与功能相分离而仅有形式保持生命力时,历史就转
化为记忆的王国,这样‘城市精神’存在于它的历史,城市空间在集体记忆的心理学构造中被理解。
”新乡土建筑对于形式的创造,在保留了传统原型的基础之上进行重组和革新,偏向于选用当地的传统材料,并以手工垒砌、拼接加工的方式,以唤起岁月感。
“一个建筑作品的概念,应基于场所外延与内涵相结合,固有的和引发的联想作为某一意向的诸种方面,通过恰当的表达方式与场所的意念相连接”。
记忆场所因保留、承载了集体记忆,构成地域或社区文化的认同感与多样性。
作为记忆场所往往包含两部分信息,一部分是物质形态,另一部分是故事,两者互为补充。
在寻求传统建筑形式和建构方式之外,空间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同样是场所不可或缺的信息。
在桂林云庐酒店的设计中,设计师根据原有建筑的现状,提出“新旧结合”的思路,保留原有建筑的土坯墙体、木结构和青瓦坡屋面,加以现代材料,改造出符合现代生活品质的酒店。
通过新与旧的融合和对比,场所的历史感得以延续,场所也被赋予了新的活力。
1.3 场所的氛围和体验
人们被某个场所感动,如同电影、戏剧中在特定时空中的渲染,是由于场所的氛围被准确的营造和感知。
场所的形成,除了环境中静态的有形物质,还包含动态过程中的知觉体验以及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
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水岸山居”作品,包含了“一种只有情趣差异,没有主次等级的场所分类法”,人“被包裹在变化丰富的材料和触感内”,各种场景遍布整个建筑。
这些场景通过不断起伏变化的步道的连接,推动着参观者,犹如画卷般相继展开,带给参观者登山的体验。
建筑以剖面状态来寻求建筑与场所的连续性,避免了建筑与场所的对立,通过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构本身,创造出对传统乡土建筑环境的深刻体验。
2 农村文化礼堂的场所营造实践
2.1 选址
建筑位于浙江永嘉古村落——屿北村,屿北村因坐落在村南的为屿山而得名,该
山低矮平缓,绿树茂盛,风景优美,村落和屿山之间是为排山洪而开挖的水塘。
面山临水的居住环境,为屿北村带来了平静安宁的氛围。
建筑选址在村边靠近水塘的位置,且正对水塘中的一块现有台地。
建筑选址的想法是重新阐述和宣扬传统村落选址的理念,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图1)。
图1 路径与场景
2.2 内涵与造型
屿北村位于温州永嘉县,以永嘉方言为代表的温州话,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
村中的居民目前大多已经背井离乡,外出谋生。
为了建造一个“精神家园”,营
造特殊的场所感,选择以乡音为纽带,以传承乡音为设计主旨来进行设计。
“传承”的意向通过喇叭型造型体现,人的声音借助喇叭型的开口向外界扩散(图6)。
通过喇叭形基本单元的组合,围合出与村落肌理相吻合的传统院落空间。
建筑两侧根据功能要求分别布置讲堂和电影厅兼礼堂,联系建筑两侧的中间部分设计了表演戏曲的戏台,供村民日常生活娱乐(图2)。
图2 透视图一
2.3 路径与场景
图3 透视图三
建筑的建造并非孤立,从场所营造目的出发,通过规划合理的流线,整合现有场地散落的元素。
设计从改造村口纪念碑周边环境入手,作为礼堂的入口聚会小广场,沿村边的溪流行至礼堂(图3),从入口台阶拾级而上,来到抬高的礼堂内院。
内院通过四周的荷塘加强氛围渲染,正对内院的戏台台口如同巨大的画框,将美丽的屿山景色框入画框。
由戏台边的小楼梯下到水塘边,穿过小桥到达水塘中的台地。
整饬后的台地作为戏台的观众席,是路径流线的终点,这里完全为山水景观包围,再次体现出先人的建造智慧以及对于自然的敬爱(图4)。
2.4 材料与界面
建筑采用当地木材作为基本建造材料,通过木材不同疏密的组合排布,形成不同的建筑界面,如封闭密实的木板门组合的墙体,连续的木柱形成的外廊,纤细的木百叶形成的屏风等等;虚实相对的形体造型塑造不同的空间感受,与环境产生丰富的对话关系。
建筑地面与基座采用当地的卵石,保持古村建筑景观的连续性。
建筑的木板门为旋转式开启,完全打开后,建筑如同一个通透的“亭”式空间,从内到外,为建筑创造了全角度的视野(图5)。
3 延续传统,重塑场所
新乡土建筑运用向传统文化学习的设计原则和方法,结合本土的建筑特点和特定的场地环境,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重塑场所记忆,营造场所氛围,并带来全新的场所体验。
场所营造的创作,新乡土建筑可以通过建筑的选址、内涵与造型、路径与场景、材料与界面等设计策略,来实现与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的结合,从整体的场所观念出发,建构起包含传统文化和当地实践的本土建筑文化。
在建筑实践不断发展的新时期,通过分析探讨新乡土建筑的场所营造,为延续传统、重塑场所,做出积极的探索,建立起属于此时此地的“场所精神”。
图4 透视图四
图5 空间分析和建构分析
图6 建筑生成分析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项目方案文本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王众磊.珑头湾旅游度假区海洋馆的场所应对策略和营造实践[D].浙江:浙江大学,2016.
[2]张杰.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挪]诺伯特·舒尔茨.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
[4]王昀.向世界聚落学习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9
[5]王澍.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J].建筑学报,2014,(1).
[6]郑小东,王小玲.延续传统,承载乡愁——论新乡土建筑的场所营造[J].中国园林,2014,(12).
[7]陆邵明. 拯救具有“集体记忆”的独特场所,建构文化认同.人民网,2012,(2).
[8]戚山山编. 民宿之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