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秋八年级上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提分冲刺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秋八年级上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提分冲刺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现象的是哪一组
①初春:冰雪消融 ②盛夏:洒水降温 ③深秋:浓雾弥漫 ④严冬:凝重的霜(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 .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 .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 .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 .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3、为保护河流和湖泊宝贵的水资源,我国专门建立地方“河长”负责进行管理.在一些严重缺水的地域,人们会收集露水使用,图中物态变化与露水的形态相同的是( )
A .打在枝头的霜
B .屋檐下结的冰凌
C .
山间的云雾 D .消融的冰雪
4、下表是l 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
温的温度计是
物 质 水 水银 酒 精 乙 醚 熔点/℃ 0 -39 -117 -114 沸点/℃
100
357
78
35
A .水温度计
B .水银温度计
C .酒精温度计
D .乙醚温度计 5、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解析正确的是 A. 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这是水的汽化现象 B. 寒冬,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这属于华现象 C. 夏天,在教室内酒水可以降温,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原故
D. 寒冬,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微盐便于除雪,是因为盐可以提高冰雪的熔点
6、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 .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 .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 .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 .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7、(2017北京石景山区二模)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B.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吸收热量
C.将沸点为12.3 ℃的氯乙烷喷到运动员扭伤的部位,是利用了氯乙烷迅速汽化吸热
D.加油站都有“请熄火加油”提示,是因为汽油在常温下易升华成汽油蒸气,汽油蒸气遇明火容易发生爆炸
8、人们用来取暖的一种热水袋如所示。
它的表面有很多长条状的橡胶突起部分,这些突起部分相互平行且突起的高度较大,做成这种外形的主要目的是( ) A .使热水袋美观大方,起到装饰作用
B .使热水袋能同时具有传导、对流和辐射的传热功能
C .这种突起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外界压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弹性形变,以防止在某种重压下,所灌热水将热水袋胀破
D .减小热水袋与人体的直接接触面积,以降低热水袋的放热速度,实现缓慢放热
9、 下表是l 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
温的温度计是 ( )
物 质 水 水银 酒 精 乙 醚 熔点/℃ 0 -39 -117 -114 沸点/℃
100
357
78
35
A .水温度计
B .水银温度计
C .酒精温度计
D .乙醚温度计 10、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这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B .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C .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 .冬天的早上,有时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11、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下面有关形成“白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 .打开盖子的热水瓶口处会出现“白气”,这是瓶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 .清晨能看到河面上有一团团的“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蒸发现象 D .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常会出现“白气”,这是冰箱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12、下列四种物理现象中,有真有假。
关于它们真假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在雷雨天,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②鱼儿在水底吐出的气泡,上升的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 ③袋装快熟面从三明带到青藏高原,包装袋向外鼓起一些; ④一杯热水拿到冷的空调房内,杯子的外壁凝结出大量的水珠. A .①②为真、③④为假; B .②③为真、①④为假; C .①③为真、②④为假; D .③④为真、①②为假.
13、水被加热烧开后,水面上方有“白色气体”;在炎热夏天冰块上方也有“白色气体”( ) A)前者主要是由杯中的水转变成“水的气态物质” B 前者主要是由杯中的水转变成“水的液态物质” C 后者主要是由冰转变成的“水的气态物质” D 后者主要是由冰转变成的“水的液态物质” 二、填空题
14、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小莉从冰箱里拿出根冰棒吃了起来,顿时感觉凉爽了.冰棍在熔化过程中要 热量;哥哥从冰箱中取出瓶矿泉水,不久后发现,原本干燥的瓶壁上有了许多水珠,这是发生了 现象(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15、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 而来的.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 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上,这就是露水,若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就形成 .深秋或冬天,夜晚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水蒸气会直接 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 .
16、寒冷的冬天,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内游客的嘴里不断呼出“白气”,这是 现象;冰雕作品的质量会一天天减少,这是 现象,游客在超市买的矿泉水很快变成冰块是 现象,天气放晴,气温升高,冰雪消融是 现象.(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17、如图。
是加热固体碘的实验。
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看见杯内产生紫色的气体,这是因为固体碘吸热发生了____(填物态变化)。
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在干净的玻璃片上出现了黑色颗粒,这是因为气态碘又发生了____(填物态变化)的原因,生活中____(露、冰、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18、金庸曾描述一种武功“寒冰掌”:发功时伸出手掌,罩在杯口,杯中水即可结成寒冰(假设降到-5℃)。
根据物理知识,此时手掌温度应________(填“低于”“等于”或“高于”)-5℃,按常理这种武功是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练成的。
19、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这层霜是由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 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__________ (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__________ (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
20、有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的示数为4℃,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4℃,用此温度计测某液体的温度是31℃,则这杯液体的实际温度是
A.36℃
B.26℃
C.30℃
D.32℃ 21、星期天小明在厨房中帮厨时发现:
(1)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些“白气”实质上是一些__________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__________,仍然保持__________态.
(2)水蒸气离开壶嘴上升一段距离以后才能遇冷__________形成“白气”.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__________现象,“白气”消失.
(3)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甲图乙所示的两种情景,可以确定__________(甲/乙)是火焰熄灭前的情景.
22、夏天,把一大块0℃的冰放在塑料袋中,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0℃的水,这是________________现象,塑料袋没有漏水,但是在塑料袋外面却出现一层水珠,这
是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对比前后两图片,你认为冰和水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
用手去触摸0℃的水和 0℃的冰时,哪个感觉更冷些?小红立刻回答:一样冷。
因为两者的温度相同。
你认为小红的回答正确吗?说出你的理由:。
三、简答题
23、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24、请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
(1)放在房间里的一盆水,过一段时间水变少了,为什么?(3分)
(2)冬天,下雪的时候,天空中飘落的雪花是如何形成的?(3分)
25、天气较冷的季节,有时会看到窗玻璃有一层小水珠,有时是一层冰花。
请回答:
(1)水珠或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 (2)分别解释这两种现象; (3)说明发生这两种现象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26、壶放在燃气炉上加热不会被烧坏,但没有盛水的空铝壶放在燃气炉上加热就会被烧坏,严重时还会引发火灾,这是什么原因?
27、众所周知,人体直接接触高温的液体或固体是十分危险的。
人长时间呆在潮湿的热空气里,也会感到闷热难受,严重的时候还会引起死亡。
英国的布拉格顿和钦特里这两位科学家却认为,人钻进烤箱也并无危险。
为了证实这一说法,他们进入干燥的空气温度达160℃的烤炉内,站在隔热性能很的垫板上,身体不去碰炉壁且发热体与人距离较远。
他们在炉内安全地呆了几个小时,既没有烫伤,也没有被烤焦,只是体重减轻了一些。
请利用学过的自然科学知识说明人能经受烤炉高温的道理。
四、实验,探究题
28、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21所示。
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
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
温度约400℃。
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
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
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
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
写出实验
方案并简要说明。
五、综合题
29、阅读材料
电冰箱
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
冰箱的外面.“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汽化时它吸热,就像搬运工
把包裹扛上了肩;液化时它放热,就像搬运工把包裹卸了下来.
如图是电冰箱的构造原理图,液态的“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冰
箱内冷冻室的管子,在这里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汽又被电动压
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次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制冷
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通过阅读短文,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利用氟利昂在冰箱内汽化吸热,在冰箱外液
化放热的原理工作的.
(2)某同学在观察自己家的电冰箱时发现,电冰箱是间歇性工作的,在电冰箱工作时两侧
会发热.请你简要分析说明电冰箱工作时两侧发热的原因:在冰箱外液化放热造成的..
(3)有同学认为,电冰箱既然能够制冷,那么打开电冰箱的门,让其
持续工作就可以像空调一样降低室温.你觉得可行吗,为什么?冰
箱工作时,只不过是将冰箱内部的能量转移到冰箱的外面.冰箱工作
一段时间,内部的温度虽然降低了,但外界的温度由于能量的增加而
升高.若打开冰箱门,会出现部分内能从冰箱内到冰箱外的房间,再
由房间到冰箱内的循环.室内的总内能并没有减少,所以,室内温度
不会降低..
30、阅读资料并回答问题:
干湿温度计是一种既能测量空气温度,又能测量空气相对湿度的常用测量仪器(某一温度下,
空气中水蒸气量与该温度下饱和水蒸气量的比值叫做该温度下的空气相对湿度,以百分数表
示;饱和气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数量空气中所能最大限度容纳的水蒸气量)。
如图4甲所
示,仪器上有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地安装在同一刻度板上(图4乙为其背面),其中一支温
度计的测温泡外面裹有被水浸湿的棉纱,这一支温度计即为“湿”温度计;另一支温度计的
测温泡直接裸露在空气中,这一支温度计即为“干”温度计。
还有一个可根据干、湿温度计
的示数来确定空气相对湿度的转盘式标尺。
1.通常情况下,湿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温度计的示数稍低一些,这是为什么?
2.转盘式标尺由两个同轴的圆盘组成,其中外盘是固定的,上面标有对应“湿温度计”温
度值的0~40刻度线及表示相对湿度值的10~100刻度线;内盘可以绕轴转动,上面标有
对应“干温度计”温度值的0~40刻度线及“相对湿度%”字样。
转动内盘,当内、外盘
上的相同温度值对准时,“相对湿度”的箭头正好指向100,表明空气的相对湿度为100%,
如图4丙所示。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说明如何根据干、湿温度计的示数,使用这个转盘式标尺来确定出空气
的相对湿度。
3.中午,小宏看到干温度计的示数为26.0℃,湿温度计示数为22.0℃。
到了晚上,小宏看
到干温度计的示数为16.0℃,湿温度计示数为12.0℃。
请思考并回答:
(1)关于中午和晚上空气的相对湿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午和晚上空气的相对湿度相同
B.因为中午和晚上气温不同,所以无法比较中午和晚上空气相对湿度的大小
C.中午空气的相对湿度大。
D.晚上空气的相对湿度大。
(2)请你简要地说明选择该答案的理由。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如图是关于水循环的示意图.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
空气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变成雨.天空的降水落到
地面,一部分直接变成小溪,另一部分渗入地下,涌出地表后,变成股股清泉,许多小溪汇合,形成
江河,又注入大海.
(1)分析水循环的示意图,你能得到哪些物态变化的信息.
(2)你也许注意过,天气预报中常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地区的冷空气前锋相
遇,将在我国××至××之间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雨带……”.试说明暖湿气流携带较多的水分,
为什么不一定带来降雨,而与冷空气相遇才会降雨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
①初春,冰雪消融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过程,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故①符合题意;
②盛夏,洒水降温是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②符合题意;
③深秋:浓雾弥漫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严冬:凝重的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④不符合题意。
综合分析①②符合题意,故A正确,BCD错误。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物态变化过程的判断及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的判断。
2、液化及液化现象.【答案】B
【分析】判断物态变化现象首先要知道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体是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得出结论;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看选项中哪个生成物是液态,再看是否由气态形成.【解答】解: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是熔化现象,不合题意;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符合题意;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不合题意;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3、【答案】C
【解析】
露是液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清晨温度比较低)形成的,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不符合题意;冰凌是水凝固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符合题意;冰雪消融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应选C。
4、C
5、【答案】B
【解析】A. 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这是水蒸汽的液化现象;B. 寒冬,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这属于凝华现象正确;C. 夏天,在教室内酒水可以降温,是利用水汽化时吸热的缘故;D. 寒冬,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微盐便于除雪,是因为盐可以降低冰雪的熔点。
故答案为B.
点睛:掌握物态变化的各种概念以及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然后据此作答即可;寒冬,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微盐便于除雪,是因为盐可以提高冰雪的熔点。
6、【答案】B 【解析】
A、汽车玻璃起“雾”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内表面,故A正确;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能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故C正确;
D、空调制冷时,液态制冷剂在车内热交换器内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气态制冷
剂又由压缩机压入车外的热交换器,在交换器内放热液化,即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液化现象,凝固点,以及空调的制冷,是一道综合题。
7、C 8、D 9、C 10、C
11、【解析】B 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
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变成小水珠,形成“白气”;
打开盖子的热水瓶口处会出现“白气”,这是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清晨能看到河面上有一团团的“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液化现象;
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常会出现“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解答】解: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温度降低,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变成小水珠,形成“白气”,故A错误.
B、打开盖子的热水瓶口处会出现“白气”,这是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
故B正确.
C、清晨能看到河面上有一团团的“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夏天,打开冰箱门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变成小水珠,形成“白雾”,不是冰箱内水
蒸气的液化现象,故D错误.
12、C 13、B
二、填空题
14、【答案】吸收;液化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物质由气
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解答】解:①冰棍在嘴里会熔化,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所以会感觉凉爽;
②从冰箱中取出的矿泉水,温度比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饮料瓶就会液化为小
水珠,附着在饮料瓶表面.
15、解:【答案】液化;雾;凝华;霜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草地等物体上,叫露;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空气中灰尘粒上,叫雾;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极冷的环境凝华成固态,叫霜.
16、解:【答案】液化;升华;凝固;熔化
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是由嘴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而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
化现象;寒冷的冬天,冰雕作品的质量会一天天减少,这说明由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所以
是升华现象;游客在超市买的矿泉水很快变成冰块是凝固现象;冰雪消融是固态变为液态,
属于熔化现象.
17、【答案】(1). 升华(2). 凝华(3). 霜
【详解】(1)在烧杯里放少量的固态碘颗粒,然后把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固态碘
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发生了升华现象;
(2)过一会儿,碘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的碘,附着在玻璃片上,即发生了凝华现象;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花草上形成的;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屋顶及地面形成的;
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所以,生活中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18、低于;不可能
19、水蒸气凝华会放热内侧
20、C
21、【答案】(1)小水滴;高;气;(2)液化;汽化;(3)甲
【解析】(1)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实质上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遇冷
发生了液化现象,形成了小液滴;
高温的水蒸气在遇冷时才发生液化现象,而在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高,水蒸气不会液化,
仍是无色的水蒸气,故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2)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由于遇冷而发生液化,形成“白气”;“白气”再上
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后,小液滴又会发生汽化,形成水蒸气散在空气中;
(3)火焰熄灭前,菜上方的温度较高,水蒸气发生液化的程度较小,故“白气”较少;熄
灭后,菜上方的温度较低,水蒸气液化程度大,形成的“白气”就增多.
22、【答案】熔化液化形状不同(冰有规则的外形或状态不同等)不正确冰熔
化要吸热,所以手摸上去感觉冰更冷些。
三、简答题
23、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所以形成之前天气很冷,这样才满足降霜
的条件。
雪是水凝固形成的,凝固放热,所以正下雪时,感觉不是太冷,而雪熔化或升华都
要吸热,所以雪后感觉更冷。
24、【答案】
解:(1)液体吸收热量能够汽化,所以放在房间里的一盆水,过一段时间水变少了,是因
为一部分水汽化(或蒸发)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
(2)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云层中急剧降温,直接凝华成微小的冰晶,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就
变成了雪花。
25、【答案】:(1)(水珠或冰花都)出现在玻璃内侧。
(2)水珠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
的玻璃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凝华形成的冰花附着在
玻璃内表面。
(3)这两种物态变化中,水蒸气降低的温度不同.凝华则下降的温度更低(且低
于零度)。
【解析】小水珠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的,而凝华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
凝华比液
化温度更低些。
26、铝壶加热时温度升高,由于装有水时,水温达到沸点后,温度就不再升高,铝壶的温度
只比水的沸点稍高一些,未达到铝的熔点,因此铝壶不会被烧坏。
若铝壶内没有装水,铝壶
的温度就会一直升高到接近火焰的温度,超过铝的熔点,铝壶就会熔化,严重得会引发火灾。
27、【答案】:(1)人站在隔热板上不碰炉壁且热源离人较远,因而它们不会直接对人体
造成伤害;
(2)人体在较高外界温度下主要通过蒸发散热;
(3)在高温干燥条件下,水分蒸发加快,不断从身体上吸收热量,从而保证身体温度不致
于过高;
所以即使在上述条件下停留数小时,也只是失水较多体重减轻而已,并没有受到过度的
伤害。
四、实验,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