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初探
社会保险城乡统筹问题探讨

社会保险城乡统筹问题探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城乡统筹问题成为了一个必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包括城乡统筹的定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城乡统筹的定义城乡统筹是指在社会保险制度中,将城市和农村的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和协调,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解决城乡之间保险制度不平衡的问题。
城市和农村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很大,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区别。
因此,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社会保障需要也是不同的。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必须兼顾城乡之间的差异,这就是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实施后,可解决城乡之间保障制度不平衡的问题,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稳定性,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较强的可持续性。
二、城乡统筹存在的问题城乡统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度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差异较大的问题城市和农村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文化上,同时也涉及到保障的不同。
如果将城市和农村的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和协调,需要考虑差异问题。
2.参保人员不平等的问题城市和农村的参保人员数量比例不同,城市参保人员多、农村参保人员少,导致城乡参保人员保障不平等,城市居民的保障水平高于农村居民。
3.基金来源不均衡的问题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在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也存在差异。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而农村则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
因此,城市的保障基金来源相对较多,而农村则较少。
4.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统筹管理不力。
城镇居民参保和农村居民参保的方式和标准不同,规定不够明确,社会保障管理制度也尚有缺乏。
三、城乡统筹的解决方法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具体来说,需要采取以下一些方法:1. 完善城乡统筹的制度体系对于城乡统筹而言,制度体系是关键。
简析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历史与现状

简析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历史与现状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为农村居民提供保障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安排。
该制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革和完善。
下面将从制度历史、制度现状和问题存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制度历史1.基本保障措施(1950-198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以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小额保险和特惠干部待遇为主。
这些措施对农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在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3.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1990年代至今):随着农村经济转型和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政府开始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
此后相继出台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政策,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二、制度现状1.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普遍较高,但报销范围有限,对大病的保障作用有待提高。
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国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但发展不平衡,覆盖和参保率相对较低,待遇水平也不高。
3.农村救助体系:农村救助制度已初步建立,但覆盖范围窄,救助标准相对较低,存在地区差异。
4.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制度覆盖率不高,救助标准偏低。
三、问题存在1.制度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相对滞后,覆盖范围窄,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障需求。
2.基金缺口:农村养老保险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撑,基金缺口问题比较严重,无法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支付。
3.资金安全: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存在安全隐患,滥用、挪用和浪费资金的问题时有发生。
4.城乡差距: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市制度存在差距,农民的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明显。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完善,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同时加强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使用,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和转化

例 , 照相应 的待遇标准发放 ; 按 从城市转入农村 社会养 老保险
的, 待遇应该 按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定进行发放。
3 . 其他要素的调整与统一
城乡社会养 老保 险的衔接和转化 , 从制度层 面看 , 主要包 括 : 的转换 、 账户 保险 费 、 老金待遇 的调 整 , 养 以及其他要 素的
能连续缴费而中断保 险关系 ,进而影响参保对 象的老年保 障。
・
目前各省 实行 以市或县为单位“ 分灶吃饭” 的财政体制 。 为
2 3 2 ・
新 板 吲 沦
X…h YaI i i } “ j e } i X nl
为此 , 进入城 乡基本养 老保 险衔接与转移 时 , 必须考 虑参保对 象个体 的经 济因素 , 即个人 的收人多少 、 是否有稳定 的收入来 源、 是否能够承担起长期 的缴 费要求等 。 因此 , 参保对 象有缴费 能力是城乡社会养老保险衔接与转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 4让参保对象 自愿选择保险关系 .
相对稳定 , 城市劳动力参加城市社会养老保 险非常容易 , 城市劳
动力很少去农村市场就业 ,也不愿意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
度; 而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制度很不健全 , 农村劳动
力就业具有很大 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农民以职工身份在企业 参加养老保险的可能性很小 ,把在农村参加的社会养老保险转
1 . 账户的转换
方 案一 : 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实行 完全的个人账 户 , 当参保 对 象进人城镇职工社 会养老保险体系 时 , 按照入账 记录 , 将个
( 上接 第 12 个方向上 。 4 页) 如果教师让学生模仿这种结构写作
也能起 到这种效果 , 可以用《 原来如此》 进行 写作练 习。 初 中语 文的课文 中, 有很多经典的作品, 在某个或者某些方 面, 以拿来很好的对学生 的写作进行指导, 可 锻炼学生 的写作能 力 。如果教师在教学 中重视起 这一点, 以很大程度 上改善 目 可 前 中学语文教学尴尬 的境地。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 它独特 的结构 来 表达文章 的中心 。 教师在 阅读教学时进行有选择地 的指导和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面之一,它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2.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非常有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主要由单位提供,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
然而,这些保障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保障范围窄、待遇水平低等,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着手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1997年,中国推出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随后,逐步建立了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制度,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3.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原来只覆盖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向农村和城市居民延伸,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的权益。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也得到提高。
政府逐步增加了养老金、医疗保障和失业保险的支付标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和监督。
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政府能够更好地掌握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防止滥用和浪费。
4. 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为了应对社会变革和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创新。
一方面,政府推出了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鼓励个人自愿参加商业养老保险,以提高个人的养老保障水平。
另一方面,政府还积极探索养老、医疗、失业等多种社会保障功能的整合,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和公平性。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社会保障制度与其他政策的衔接。
例如,政府推出了就业创业政策,鼓励人们自主创业,同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支持。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思考

土地 生 产 效 率 的 降低 ,传 统 的社 会 保 障 已经 不 能 够 适 应 农 村 经 济 社会 发 展 的 需 要 。 在 中 央提 出加 快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维 护 社 会 公 平 正 义 的 新 形 势 下 , 实 现社 会 保 障 制 度城 乡衔 接 就 是 当前 一 项 迫切 需 要
确 立 , 别是在 中央提 出加 快转 变经济发 展 方式 、 护社会 公 平正 义 的新形 势 下 , 们将 积极 推进 实 特 维 我 现 城 乡社会 保 障一 体化 。加 快 建立覆 盖城 乡居 民的社 会保 障体 系, 于建设 社 会主 义和 谐社 会 来说 对
有着 至关 重要 的作 用。
关键 词 :城 乡一体 化 ; 社会保 障 制度 ; 会保 险 法 社
中图分类号 :D 3 . 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4 12 1 )1 0 5 — 3 0 8 83 (0 1O — 0 2 0
此 所 带 来 的 社 会 保 障 资 源 分 配 不 均 ,不 仅 使 城 乡 衔
城乡体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思考
安晓蕾
( 山西 大学政 治与公 共 管理 学院 , 山西 太原 00 0) 30 6 摘 要 :我 国现 行 的社会 保 障制 度 建设 虽然 已经取 得 了显 著 的成就 , 与 经济社 会发 展 的 需要 但
相比, 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实现社会保障城 乡衔接就是当前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 国的 社会保 障制度仍然存在着覆盖范围比较 窄、 不够健全 、 管理基础较为薄弱、 资金 支付压力大、 部分人 员待遇不合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 并将长期面对城镇化 、 口老龄化等严峻挑战。随着社会保障法的 人
新形势下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路径初探

二、 基本 养老保 险城乡一体化 的理论基础 与现状分析
( 一) 实现养老保 险城 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1 . 经济 学相 关理论
・
国家社 科基金项 目“ 统筹城 乡发展的户籍 、 社会保障与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机 制研究 ” ( 项 目编号 : I 1 B J Y 0 5 0) 、 2 0 1 2年度
大基本养老保险适用的人群。通过这四方面的制度设计 来逐步实现新农保、 城镇居 民基
本养老保险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制度上的合轨 ,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 乡居 民养老
保 险的全 覆盖 。
关键词: 一体化 , 制度衔接 , 城 乡居民养老保险
一
、
引 言
由于各方面原因 ,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从建立之初便采取分人群设计、 分部门管理 、 分地区实施的方式 , 经
过多年 的发展 , 实现了社会保 障制度从无到有 , 保障水平从低到高的新局面。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 在
原有体制下设计建立 的社会保 障体系存在的缺陷逐渐显露。截至 2 0 1 1 年, 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 1 . 2 7 %。 城镇化率超越“ 5 0 %” 表明 2 0 1 1 年中国城 乡保障发展进人到一个新 的阶段 , 要求在更高层面和以更 大强度 上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 的步伐o [ 1 3 2 0 1 2年 8月, 审计署公布了对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的审计结果。 审计结果指出 ,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群体“ 漏保” 现象严重 、 重复参保大量存在 , 这要求基本养老保 险覆盖质量 应该更高。在欧洲引发信任危机的大背景下 , 要认识到政府应将老龄化成本引入财政评估体系的重要性 , 尽 快落实养老保险体制改革 、 制度措施 , 加强顶层设计 。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在制度上 的合轨 , 是解 决基本
中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演变

中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演变过程和现状叶兴庆张顺喜(中国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内容提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制度上保障城乡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重要途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低保制度从部分城市逐步扩展到全部城市,进而从城市延伸到农村。
城市低保制度最初是部分城市在社会救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并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充实保障资金,进而成为城市社会保障的基本制度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地方在定期定量救助制度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中国政府决定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
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为城市低保对象。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
农村低保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所有农村居民。
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比,低保制度具有更加明显的贫困指向特征,是由政府直接对贫困人口给予“兜底”式定期定量救助;与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相比,低保制度是一个更加规范化、法制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减缓贫困更加有效。
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要着力破除户籍制度的限制,将进城农民工、户籍在外地城市但生活在当地城市的人口等都纳入保障范围;做好与最低工资制度、再就业扶持政策等的衔接,避免逆向选择和“养懒汉”。
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需要改变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农村低保人数指标的做法,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改变主要靠地方筹集农村低保资金的做法,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投入;增加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促进农民群众获得基本社会保障、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日益受到重视。
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问题分析1. 覆盖范围不足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仍然有限,很多农民依然面临着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
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农民,由于信息闭塞、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
2. 待遇水平较低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相较于城市地区仍存在明显差距。
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一般偏低,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这也导致了一些贫困农民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改善。
3. 体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足、资金来源单一、管理体制滞后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效率不高,无法有效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4. 缺乏可持续性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可持续性发展机制,长期以来一直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
一旦政府财政面临压力,可能会影响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持续运行,从而影响农民的社会保障权益。
二、解决对策1. 扩大覆盖范围为了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确保信息畅通;加强对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并享受到社会保障政策的好处。
2. 提高待遇水平为了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可以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逐步建立健全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有效保障。
3. 加强体制建设为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组织改革,提高运行效率;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民的各种社会保障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研究报告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研究报告概述近年来,随着中国城乡发展的不断加速,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报告将重点研究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第一章:问题分析在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中,存在着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大、社会保障待遇差距大、制度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这些问题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未能完善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未能完善的一个主要问题。
城市居民的收入相对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则相对较低。
这导致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享受的待遇明显较少。
第三章:社会保障待遇差距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乡社会保障待遇也存在较大差距。
城市居民在养老金、医疗保障、失业保险等方面享受较多福利,而农村居民则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的不平等。
第四章:制度设计不合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设计也存在问题。
首先,城乡差异性较大,但现行体制并未充分考虑到这一差异,导致农村居民的待遇和城市居民相比较少。
其次,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而农村居民则缺少相应的保障。
第五章:改进措施——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为了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可以通过拓宽农村产业发展、加强农村土地和资源改革、加强教育和技术培训等途径,以实现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渐缩小。
第六章:平等化社会保障待遇为了减小城乡社会保障待遇差距,需要实现社会保障待遇的平等化。
可以通过统一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的标准、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宣传和监督等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
第七章:改进制度设计为了改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设计,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起与城乡差异相符合的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需要加强政府扶贫政策的制定,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
第八章:促进城乡社会统筹在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中,需要加强城乡社会统筹。
可以建立跨地区的社会保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城乡社会保障政策的统筹与协调,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协同发展。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统筹理论及实践的研究述评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统筹理论及实践的研究述评摘要: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统筹的推进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须。
总结学术界和实践界对社会保障统筹事业的研究,为适时、适地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建议;述评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252-0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成为一项普惠性的政策不断沐浴着中华大地。
但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2012)认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社保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在坚持并巩固普惠性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公平性,最终实现社会保障从形式普惠走向实质公平。
而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无疑是缩小国民福利权益差距,促使社会保障体系沿着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取向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国家能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包括所有城乡社会成员在内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或者在分立的多个社会保障项目和体系之间建立科学化、制度化的连接,使之形成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所有国民的共同愿望。
也即我们认为的社会保障统筹目标。
一、城乡社会保障统筹的必要性及意义的研究述评从建立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德国开始,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我国从“国家保险型”制度逐渐过渡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深入,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郑秉文(2008)仍然认为:由于渐进性改革和发展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项目越来越多,整个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引起一些研究者担心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会导致制碎片化。
正是因为这样的担忧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保障统筹的广泛思考。
这样的观点在学界有一定的代表性,也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存在的现实。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中国方案与发展路径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中国方案与发展路径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探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案和发展路径。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对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中国政府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待遇水平,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城乡差距问题: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较大,这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改革的目标之一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3.就业问题: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就业问题成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改革需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加强失业保险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案为了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方案,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国政府逐步推行全国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年金制度。
通过提高养老金的发放水平和延迟退休年龄等措施,改善了养老保障的水平。
2.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国政府加大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力度,推行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
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提高人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和健康水平。
3.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中国政府加强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建设,提高了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水平和覆盖范围。
同时,加强了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帮助失业人员重新就业。
4.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特困人员、残疾人和孤儿等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建立了社会救助制度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
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发展路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度创新:中国政府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符合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于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探讨

关于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探讨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受到了国家与党的高度重视,并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当前的社会保障范围还比较小,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还比较小,这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意义重大。
本文主要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组成部分,并对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75(2013)15-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组成部分(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根据既定的法律法规,为了保证社会稳定,防止公民不确定的基本生活预期出现,通过向社会各机构、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按照一定的比例征收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规范。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在法律法规之下,目的是保证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预防全体公民没有收入、低收入以及遭遇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的不确定基本生活预期,基金使用的对象是缴纳了基金的公民。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在社会保障工作中的责任,也看到了公民的缴纳社会保障基金的义务,因而奠定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的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化发展的结果,其组成部分包括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等方面的制度。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因为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等方面而造成劳动收入减少做出一定的经济补偿,促进他们的生活得到合理保障的制度。
社会保险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式,已经成为了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
因此,社会保险制度已经成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最主要的内容。
社会救济是指政府和社会对于社会中因为某些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济作为一种最基本、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目的在于保障公民最低生活水平,帮助低于法定生活标准之下的人们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因此也是社会保障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张献政1 边 恕1,2 摘 要: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经过不断变迁发展,目前虽已形成了城乡统筹发展、相对健全完善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但仍存在相对贫困和脱贫后易返贫,人口老龄化与医疗卫生、养老供给服务矛盾突出,法定养老金制度不统一,地区政策与待遇差异大等问题。
对此,本文提出了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筹;农村扶贫;农村养老服务;养老金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变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制度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
(一)以集体经济积累为主的低成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从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代中期,国家财政对农村农业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对农村社会保障(如社会救助、养老金和医疗卫生)的投入却较少。
该时期农村社会保障是建立在集体经济积累基础上的低成本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核心是动员群众,依靠集体积累为社区成员提供低成本、基础、广泛的社会保障。
该阶段初期,农村贫困群体主要依靠“生产自救,节俭渡荒,群众互助,必要的政府救济为辅”的社会救济方式。
农业合作逐步完成后,农村集体组织承担了提供社会救助、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部分责任,是政府实施社会救济的有益补充。
从农业合作后期开始,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逐步形成,保证了老年人、孤儿和残障人士的日常必需品,对儿童进行了教育,并且老人可以在死后被安葬。
在医疗卫生方面,在促进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农民筹集资金经营医疗站和互助医疗费用。
此后,我国大力推广农村合作医疗,采取以村为单位的形式,由集体经济投资或群众筹集资金,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卫生所或医疗站,为农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二)较低国家财政投入的农村社会保障与城乡二元差异格局从1980年中期到21世纪初,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主要依靠集体经济模式过渡到了国家财政投入低,集体经济的作用低的保障模式。
由于当时国家财政承受能力有限,对五保户的扶持主要依靠农民的集体分担,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较大。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路径探索摘要:“城乡低保一体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消除制度性贫困,实现底线公平的必然要求;是突破改革瓶颈,促进低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新的形势下,城乡低保一体化具备了党中央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政策的支持、经济发展的扶助和制度运行的实践基础,应该在立法统一制度、搭建社区管理平台、筹建社会化保障基金的基础上,标准有别,分步实施。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底线公平;统筹城乡。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是指在同一部法律、法规或规章中对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做出统筹规定,国家对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承担同样的国家义务,向不能满足自身或家庭基本生活需求的城乡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1]。
而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普遍存在的城乡二元差别,不仅将处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贫困人口排除在外,造成新的不平等,而且增加了行政和管理成本。
因此,探索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一体化的路径,既有利于贫困群体基本生存权益的保障,也有利于促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一体化的必要性。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经济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具有现实必要性。
1.1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
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五个统筹”之一。
新的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手段[2]。
统筹城乡发展包括经济、社会、规划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五是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3]。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制度对接研究

回
边 疆经 济与 文化 2 0 1 3 年第 1 1 期
T h e B o r d e r E c o n o m y A n d C u l t u  ̄N o . 1 1 , 2 0 1 3
4 . 制度 本身 的缺 陷 。第 一 ,制度 建立 不统 一 , 二元 化 。首先 ,国家应 制定 统一 的社 会保 障 制度 , 在全 社会范 围 内统筹 实施 ,避 免出现 “ 各 管各 ”的 现象 。其次 ,社会保 障制度是一项 系统 工程 ,需要 统筹 安 排 ,多方 参 与 ,部 门合 力才 能实 现 。财政 、 人保 、卫生 等部 门应 积极配合 ,建立统_ 的协调 管 理 制度 ,杜 绝责 任 相推 ,互不 协作 的现 象 。第二 , 制 度实施 服务程 度差异化 。我 国农村 现行管理制 度 为 省 、市 、县 、乡镇 、村 委 五级 保 障 工作 服 务 制 度 。社会保 障服务 实施差 ,监 管力度 不足 ,特别 是 对 社会 保障基 金 的监管 起步晚 、基 础差 ,收支 管理 缺乏公 开性 。第 三 ,法制 建设 滞后 ,维权差 。我 国 社 会 保 障制度 建设 的法 制基 础 薄弱 ,法律不 完 善 ,
何建萍
( 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 院,江苏 镇江 2 1 2 0 1 3)
摘
要:健全的社会保障体 系,是 国家社会保障制度 高水平的重要体现 ,是维护社会稳定和 国家长治久安
的重要保证。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社会保障体 系建设 取得 了重要进展 ,但还存在覆盖 面
小、保障水平低 、制度不健全、区域保障制度差异 大等问题 。十八大召开后 ,对 民生问题更是作为重中之 重来
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

( 二)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的淡化 长期以 来 ,我国农村 的社会保 障是依靠集 体积 累 、家庭
了较大发展 ,但农 村社会 保障制度却 严重滞后 ,尤其是 随着 自主和土地 来完成的 。随着社会 的转型 ,这三 条保障线 的保 改革的深入 ,城 乡差距逐 步扩大 ,农村社 会保 障制 度已经成 障功能 已呈现 出 日益弱化 的趋势 。从 家庭养老 方式来看 ,随 为 城乡统 筹发 展 的一大 障碍 。因此 ,为了 解决 我 国的 “ 三 着 中国农村经济 的发展 、 会的变迁 ,传统 的农村家庭保 障 社
f 农民嗣遂 】
农泣经济
2 1/ 0 05
城 统 筹 背 景 下莪 国农 材 社 会 保 睛 昀 制 度 设 计
◎ 陈 华
摘 要 :在 城 乡一 体 化 进 程 中 , 构 建 城 乡统 筹 的社 会 保 障体 系 ,对 于 维护 社 会 稳 定 、 实行 计 划 生 育 国策 、促 进 农 村 经 济
的需 !首 先 ,由于农村 人口增加和 下 ,这种城 乡分割的二元 社会保 障实际上是 以牺牲农 民的利 括养老 、医疗 等方面 ) 求?
一
6 3—
f 农民嗣遂 】
耕地 减少所导致 的人地矛盾 更加突出 。 目前我 国 1 / 3的省市
( 二)可 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稳定 社 会保 障制度 的 主要功 能是 充 当社会 的 “ 安全 阀 ”或
失业 、医疗 、工伤 、生育社 会保障 支出 占社会 保障支出 总数 分人认为农 民已经拥有 了土 地提供 的保障 ,因而国家不需要
的 96 9 %,而占全 国人 口总数 6 %左右 的农 民享受 的社会 保 再对 农 民承担 社会 保 障责 任 的理 由 。然 而 ,问题 的关 键在 4 包 障支 出仅 占总数的 Q %。由此可 以看 出 ,在投入一定 的情 况 于 :土地究竟能够在多大 程度 上满足农村居 民对生活保障l 4
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初探

统筹。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以及生育保险 都在原有 的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和逐步完善。而广大 农村除养老保险、 医疗保 险和最低生活保障 已有起 步外 , 其他保险项 目仍属 空 白。这种城 乡社会保障
水平 的客观差距 , 具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 在一 个相 当长的时期 内还难 以根本 改变。因此, 建立城 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成为缓解社会矛盾的必 然选择。 是实现城乡统筹、 协调发展的突破 口, 也是
排挤 在外 , 即使较 发达 地 区也不例外 。随着改革开放 的深人 , 民面 临市场 风 险、 农 生活 风险的 问题 日益 突 出, 完善
农村 社会 保障制度 的呼声 日益强烈 。现行城 乡有别的社会 保 障体 系, 仅有 违社 会公平 , 约着社会 保 障总 体水 不 制
平的提高 , 而且也 直接 导致了社会矛盾 的加剧。因此 , 建立 城 乡一体 化的社 会保 障体 系就成 为缓解 社会矛 盾 的必 然选 择, 实现城乡统筹 、 是 协调发展的 突破 口, 也是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 民生工程 。 关键词 : 新农村建设 城 乡一体化 社会保 障
中图分章编 号 :03 44 ( 0 )4 03 — 3 10 — 612 60 — 04 0 0
目前, 我国城镇 已初步建立 了较高水平 、 较为 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养老保 险金基本实现 了社会
39 . 亿元。农村扶贫取得举 世瞩 目的成 就, 分地 部 区解决了部分群众“ 老有所 医、 老有所养” 的问题。 然而, 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以构 建和谐社会 为 目标的社会主 义新农村要求相 比, 农村社会保 障 与城镇养老 、 医疗等保障的差距仍然较大, 保障层次 低, 保障功能差。 由于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 险是储 蓄性的 , 政府没有投入, 民参保积极性 不高, 农 且现 行养老保险金发放标准与农 民实际养老需求差距较 大。正在积极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解决了 部分群众“ 病有所 医” 的问题, 但这种 医疗保 障还 只 是社 区化 的 , 非 社会 化 。 而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高社会公平。
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体制构建和特点等方面,对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析。
在初期建立阶段,新中国建立后,政府主要依靠农村、城市和国有企业三支柱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通过成立农村合作社和合作医疗机构,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
城市则通过建立国营企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为城市工人提供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
而国有企业通过建立工会经济制度、职工福利制度等为企业员工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
发展和完善阶段,中国大陆开始全面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政府逐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此外,政府还通过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社会救助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保障。
全面阶段,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因此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
2003年,中国大陆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2024年,推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
2024年,政府开始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2024年,政府推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并逐渐提高养老金水平。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特殊群体的保障力度,如失业保险对农民工的覆盖和帮扶力度增强等。
一是制度覆盖范围广。
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覆盖城市居民和国有企业员工,还覆盖了农民工、农村居民和其他特殊群体,形成了以城乡统筹为基础的三层次保障体系。
二是参保人员多样化。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参保人员包括了工人、农民、城镇居民和特殊群体等多个群体,保障了不同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是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改革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而实施的各项制度的总称。
该制度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也是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重要保障措施。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围绕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改革展开探讨。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1.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解决老年人口生活保障问题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制度。
该制度主要分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不同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对象仅限于在职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逐渐扩大到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
然而,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制度覆盖面不够广泛,尚未实现全民参保。
其次,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紧张,养老金发放面临压力。
此外,养老金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2.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是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和医疗需求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制度。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疗保险。
这些制度依据不同的参保对象和财务来源,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
然而,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医疗保险基金紧张,难以满足人民的医疗需求。
其次,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尚不够灵活,导致个人负担较重。
此外,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
3.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是为保障劳动者在失业时的基本生活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制度。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主要由失业保险基金提供失业保险金和相关救济措施。
然而,当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失业保险基金紧张,失业救济的覆盖面有限。
其次,劳动力转岗和再就业的政策支持不足,失业保险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1.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力度,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实现全民参保。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前言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成形。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探究其变革与进步,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早期的社会保障中国的社会保障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农民不断劳作的同时,土地和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掌控。
当时,社会保障主要是由家庭、血缘关系、同乡会、宗教团体等传统机构来支撑的。
20世纪初,社会保障体系开始逐渐形成。
由于政府经济能力的限制,国家并没有投入太多的资金来兴建社会保障设施。
而此时的社会保障主要还是依靠各种单位、企业、工会和公益组织的自愿捐赠、慈善救助和小规模保险制度。
到了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暴行条例》和《养老保险条例》等法规,显着提高了社会保障设施的覆盖范围和水平。
然而,这些政策由于历史原因并未得到实现,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依然较为缺乏。
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保障开始向纵深发展。
1949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建立了最基本的全民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制度对全民的基本医疗、养老、失业等提供保障。
30年代末期,中国的社会保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疗保障、社会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工伤保障等体系。
这一体系形成后,逐渐向城市、农村两个方向加深。
1987年,中国颁布了第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保险法,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法律规定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管理和运作等内容,对于保障中国广大民众的社会保障权益作出了尝试。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保障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保障经历了大规模的发展和改革。
特别是在2000年左右,政府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行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从2003年开始,中国全面实施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使得更多的贫困和困难群体能够获得医疗保障。
同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也逐渐完善,特别是“第三支柱”方面的保险制度稳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初探王国军时至今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整体倾向仍然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城乡迥异且相互隔离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仍然未能突破城市和乡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建设两个独立的小圈子,这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大误区。
一、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社会效应1.消除城乡壁垒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是消除中国社会城乡壁垒的突破点。
改革前中国工业化的积累主源始终没有转移到轻工业和基础工业上去,一直由农业和农村肩负这一重任。
有关研究表明,从1952年到1990年,中国农业通过税收方式、“剪刀差”方式和储蓄方式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总量达11594亿元,其中,通过税收方式提供1527.8亿元;通过“剪刀差”方式提供8707亿元;通过储蓄方式提供1359.2亿元。
1952年到1990年,中国工业化建设从农业中净调动了约1万亿元的资金,平均每年高达250亿元。
可见中国农民对国家工业化资本积累的负担有多么沉重(冯海发,李薇,1993)。
以农业作为工业化长期积累主源的直接结果是,工业和城市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农业和农村的落后为代价的,农业长时间地作为工业发展的积累主源造成了中国非均衡发展的城乡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二元结构的强度一般用农业和非农产业间的相对国民收入差距来度量,按美国数量统计专家库茨涅兹的统计研究表明,世界发展中国家这一差距最大为4.09倍,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初竟高达6.08倍,堪为世界之最。
为了保证城市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然要阻止农民大量地流入城市,为此而制定出严格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和城乡壁垒反过来又使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扩大则需要更严格的城乡壁垒。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使中国城乡关系达到了一度“隔绝”的严重程度。
城乡壁垒严重地抑制了生产要素和社会产品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严重桎梏。
由于城乡壁垒,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劳动力的流动受限更大,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水平的不统一限制了全国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现在,多种限制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松动,但在总体上仍是“二元”的,是不公正的。
城乡壁垒也是使中国在三十年间多出生了一亿人口的重要原因。
城市中生儿育女的高成本使城市生活对生育具有强大的遏制功能。
大量的人口被强行束缚在农村,遏制生育的功能当然无法发挥。
正如美国的哈尔·约翰逊教授所言,中国为城乡壁垒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此外,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缓慢也致使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城市的辐射功能发挥受到严重的限制,使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从而又抑制了农村的发展,并因此形成恶性循环。
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是消除城乡壁垒的突破点。
城乡壁垒存在的症结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食品供给、就业安置、住房福利分配、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医疗社会保障和其他的补贴、退休养老制度。
国家之所以不能搬掉这个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绊脚石”,可能是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的考虑:一是一旦彻底取消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将意味着一大批农村的流动人口会涌入城市,这可能会给城市的公共设施、安全以及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这个理由也正是前几年关于民工潮问题的争论中反对农民进城打工一方的主要观点。
事实证明,在合理的疏导与管理下,各种麻烦和副作用远非想象的那么大,利弊之争已成历史,千百万民工在城乡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二方面的考虑则是户籍制度取消后,涌入城市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怎么办?谁来保障已离开土地的农民在生命波折期的基本生活?政府应付城市职工年老、疾病、失业等基本生活保障尚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又怎能顾及刚进城的农民?而进入城市的农民不能不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否则就会产生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社会问题,比如贫民窟、犯罪、教育和卫生等等。
可见,社会保障已成为攻克户籍制度的最主要障碍,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建立合理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机制已成为消除城乡壁垒的突破口。
2.推动工业化进程当今世界,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工业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都仍然处于核心地位,人们往往把近代的经济发展过程同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经济发展过程称为工业化过程。
“知识经济”的提法尚不足以动摇工业的地位,或者说它本来就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形态。
一般地,经济学家用工业化程度描述分析和判断经济发展的阶段,以工业化的进程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按工业化程度可以将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国际上通常用以下指标加以衡量(见表1)。
从中国工业化的前两项指标来衡量,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只达到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
而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和城镇人口的比重还仍然停留在工业化初期的水平。
一些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被城乡壁垒、所有制体制、分配体制、流通机制等政策人为地拖后了(Cameron,1996;Neumann,1996)。
以中国的乡镇企业为例,中国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是对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壁垒的反弹。
乡镇企业是在城乡的夹缝之间、在地方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机制调节之下迅猛而又艰难地成长起来的。
它难免带有自发性、滞后性和盲目性。
由于从劳动力到其他生产资料都是就地取材,乡镇企业的工人主要是当地农民,离土不离乡和农工兼业的现实选择使乡镇企业在布局上出现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
有关资料显示,全国乡镇企业集中在县城的仅为7%,其余的分布在自然村。
乡镇企业的这种格局使其发展后劲不足,而且对乡村的环境和耕地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南方的一些城市与乡村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城乡”界限。
生产力低效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曾有学者建议,把散布于广阔原野上的乡镇企业集中到附近的小城镇里去,从而“一石三鸟”——既促进小城镇工业化的发展,又可以还乡村以自然优美的环境,特别是保护耕地和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
但是,这种思路在实现过程中有着一定的难度。
原因是除了利益分配上的因素(即村行政部门不愿意将利润相对较高的乡镇企业转移出自己的辖区)之外,更主要的是,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不愿意离开他们的土地,因为土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功能现在还是无法替代的。
结论当然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将对乡镇企业规范化和对小城镇的发展这一“三尺冻冰”起到“融化”作用。
3.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根据俞德鹏先生对25个经济大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大国回归模型:其中:X:用购买力平价法的人均GDPY: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1998年我国人均GDP为6374元,按1990年的不变价和世行1990年购买力平价比例(1元GDP=1.2508国际美元)计算出X的值并带入模型,得出Y=68.23%,即表明,按其他国家的经验估计,GDP达到6374元时,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8.23%,而1998年,我国城市化实际水平为30.4%,偏离率为55.44%,城市化已经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合理化解中国的城市化难题,使人口城市化过程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过程同步,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以推动农业人口的城市化。
要给进城的农民提供一个最低的生活保障,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在一个地方工作,而不是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在不同的城市之间串来串去,给交通治安带来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可以借以解决民工在城市中没有责任心和归属感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为社会保障(比如其中的教育保障)也有利于城市农民工的下一代健康成长,这样就避免产生一些国家大受困扰的贫民窟和贫民文化问题。
农村人口不能城市化的现实为整个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埋下了隐患。
4.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是以农村为突破口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各种投入要素得以更有效地利用,农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农业剩余大量增加,明显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
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经济朝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奠定了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
1984年,改革由农村到城市全面铺开。
随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再一次注入了生机,农村经济再一次取得了质的飞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向三元结构转变。
但90年代初,农村制度改革的效力基本释放完,在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之后,农业的发展反而停留于徘徊乃至回落状态,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再一次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
农村和农业期待着新的改革内容。
下一步怎么办,理论界可谓见仁见智,农民却反应冷淡,在操作上困难颇多。
1998年10月14日,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十条方针和若干目标,认为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决定着整个改革事业的成败,也决定着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
观察农村、农业及农民,解决农村问题的思路绝对不应局限于农村改革的小圈子,而应从农村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宏观角度思考问题。
农村一系列问题的核心之一在于农村人口太多,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到其他产业,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业化进程受阻。
据不完统计,1978~1997年,向乡镇企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约2.2亿,其中80%以上是兼业型转移,他们与土地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农闲进城务工经商、农忙种田。
农民兼业型转移的直接后果是土地规模经营的小型化。
而无法实现专家学者多次向有关方面进言的“规模经济”、“规模经营”和“适度规模”。
有关资料表明,中国现有2亿多承包土地的农户,户均耕地仅0.46~0.53公顷左右(李郁芬,1996),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直都是一个既不可望更不可及的梦想。
农地的规模偏小,规模经济和适合大农场操作的农业技术和先进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按市场规律理应自然出现的升级在农业上无法完成。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总体上始终跳不出一家一户吃饭农业的小圈子。
这也是美国的莱斯特·布朗先生为中国农业和粮食操心的历史背景之一。
农业改革的徘徊不前是农民收入偏低,教育、健康水平落后,人口激增,农村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
由最突出的表现来分析,如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分离出去应该是中国农村经济取得再次飞跃的突破口。
对此存在几种说法,一种是在国家确定农村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政策出台之前出现的思路,即再进行一次“土改”,把土地生产率不高的农民,主要是不以耕种土地为主要收入来源和年老体弱的农民耕种的土地收归集体,然后再承包给种粮或农业大户。
另一种思路是赋予农民农村土地所有权,然后让农民自然分化,无力或不愿耕种土地的农民可以把土地卖掉从而获得一定的收入,而愿意并有能力耕种土地的农民则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大量的土地,从而达到土地的集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