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最新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下面词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仆.(pū)后继蓊.(wěng)蓊郁郁安土重.(chóng)迁悖.(bèi)谬
B.言简意赅.(gāi)惴. (zhuì)惴不安字斟.( zhēn )句酌饿殍.(piăo)
C。

百折不挠.(náo)毛骨悚.(sǒng)然豁.( huò)然开朗倔. (juè)强
D.众口铄.(shuò)金风流倜 (zhōu) 傥初见端倪.(ní ) 菲.(fĕi) 薄
2。

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歇憩惴惴没精打采贫困潦倒
B.眷顾悲怆盖莫能助灯影幢幢
C.奇诡贫脊铿锵有力装模作样
D.滂沱墟场万事具备萍漂四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他兴奋不已。

A.这项研究耗费了他几乎一生的心血,功败垂成
....
的。

B.科学上的发明创造都要人们付出艰辛的劳动,绝不是一蹴而就
....
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C.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依依不舍
....
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比他父亲还坏.
D.这个罪犯的父亲就是横行乡里的痞子,如今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就静悄悄地看下去,看到把各种责难都驳斥得体无完肤之后,他又低声念起来。

B.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久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C.彼此之间很快就熟悉了,他们靠着大树,凑近了,不拘一格地谈笑着。

D .他父亲思想开明,对女儿和儿子等量齐观,并无重男轻女的思想。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 ) A 。

参谋部通知:连长、指导员马上到团部开会,其他连的干部集合部队,准备出发。

B 。

我要为“希望工程”贡献我的一点力量,把爱心献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让他们茁壮成长。

C .一辆大轿车牵引三台拖车,组成一组“荧光彩龙灯",“彩龙”以时速40千米的速度上下飞旋.
D 。

该科研协作组发掘、研究、提高了民间用以治疗烧伤的草药—-四季清.
6.在语段的甲、乙两处,填入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白帝城在四川奉节县城东四公里处,甲.这是三国时蜀主刘备兵败临终托孤之处,乙.白帝城扼守瞿塘峡的西口,江面狭窄,水势湍急.
甲⎩
⎨⎧形势雄壮背依高峡,下临长江,形势雄壮高峡背依,长江下临,..b a 乙⎩⎨⎧城内。

亭、观星亭等古迹就在白帝庙、武侯祠、望江迹。

、望江亭、观星亭等古城内有白帝庙、武侯祠..b a
A.甲a 乙b
B.甲a 乙aﻩﻩC.甲b乙a ﻩﻩD。

甲b乙b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第7—-10题
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鲁迅先生是亲切的,热情的,一直保持着平等待人的态度.(1)他和青年们谈话的时候,不爱使用教训的口吻,从来不说“你应该这样” “你不应该那样”一类的话。

他以自己的行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让人体会到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有些青年不懂得当时政治的腐败,光在文章里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看得多了,鲁迅先生叹息说:(2)“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这种时候,鲁迅先生便又鼓励他们说:(3)“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记得在闲谈中,鲁迅先生还讲起一些他和青年交往的故事,至于自己怎样尽心竭力,克已为人,却绝口不提。

他经常为青年们改稿,作序,介绍出书,资助金钱,甚至一些生活上琐碎的事情,也乐于代劳.
7.对第一处划线句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鲁迅对青年的教导,有独特的方式和平等的态度.
B.对青年,鲁迅言传身教,启发他们思考。

觉悟. ﻫC。

鲁迅对青年的教导,讲究形象性和实际效果。

ﻫD。

对青年,鲁迅提倡正面教育,反对妄自尊大.
8.对第二处画线句,鲁迅讲话的用意分析正确的是( )
A。

尖锐地批判不懂当时政治腐败而一味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的青年。

ﻫB. 委婉地喻示在政治黑暗之时夸耀地大物博是不适宜的。

C.嘲讽身受人宰割境地而不自知的官僚。

D. 讽刺自夸地大物博而甘心受奴役的青年。

9.对第三处画线句子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劝勉青年不要沾上污泥,要清白做人。

B. 劝勉青年不要自惭浅薄,要保持自己的“明澈"ﻫC。

劝勉青年不要被夸夸其谈的学者吓倒。

D. 劝勉青年不要做夸夸其谈的学者。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ﻫA.鲁迅先生以同志式的态度对待青年人,并竭力帮助他们。

B。

鲁迅先生教育青年自尊自强,不畏“权威”,努力提高是非分辨能力。

ﻫC.鲁迅先生对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有精辟的见解,能深入浅出加以阐释。

D.鲁迅先生以作青年的导师为已任,提倡学术上的平等.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皋,字子兰,曹王明玄孙,嗣王戢之子。

少补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

天宝十载嗣封,授都水使者,三迁至秘书少监。

多智数,善因事以自便。

奉太妃郑氏以孝闻。

上元初,京师旱,米斗直数千,死者甚多。

皋度奉不足养,亟请外官,不允,乃故抵微法,贬温州长史.无几,摄行州事。

岁俭,州有官粟数十万斛,皋欲行赈救,掾吏叩头乞侯上旨,皋曰:“夫人日不再食,当
死,安暇禀命!若杀我一身,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

”于是开仓尽散之.以擅贷之罪,飞章自劾。

天子闻而嘉之,答以优诏,就加少府监。

皋行县,见一媪垂白而泣,哀而问之,对曰:“李氏之妇,有二子:钧、锷,宦游二十年不归,贫无以自给.”时钧为殿中侍御史,锷为京兆府法曹,俱以文艺登科,名重于时,皋曰:“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然后可以学文。

若二子者,岂可备于列位!"由于举奏,并除名勿齿,改处州别驾,行州事,以良政闻。

征至京,未召见,因上书言理道,拜衡州刺史.坐小法,贬潮州刺史。

时杨炎谪官道州,知皋事直,及为相,复拜衡州。

初,皋为御史覆讯,惧贻太妃忧,竟出则素服,入则公服,言貌如平常,太妃竟不知。

及为潮州,诡词谓迁,至是复位,方泣以白,且言非疾不敢有闻.
(《旧唐书·李勉李皋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几:摄行州事无几:不久
B.当死,安暇禀命ﻩ当:应当
C.掾吏叩头乞侯上旨掾吏:属官
D.宦游二十年不归ﻩ宦游:在外求官或做官
的一项是( )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
..
A.三迁至秘书少监ﻩB.夫人日不再食
C。

俱以文艺登科,名重于时 D.由于举奏,并除名勿齿
的一组是(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
A。

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前增五倍焉
B.乃故抵微法,贬温州长史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入则孝,出则悌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

行州事,以良政闻以勇气闻于诸侯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皋忧民孝母的一组是( )
①州有官粟数十万斛,皋欲行赈救。

②若杀我一身,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

③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然后可以学文。

④改处州别驾,行州事,以良政闻。

⑤征至京,未召见,因上书言理道。

⑥竟出则素服,入则公服。

A。

②③⑤ﻩﻩB.②④⑥ﻩﻩC.①②⑥ D.③⑤⑥
15。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皋因为足智多谋,加上侍奉太妃恭敬体贴,是有名的孝子,因此,被天子授职都水使者;以后又三次升迁为秘书少监。

B。

李皋代理温州知州时,因年成不好,就打开官府仓库,放粮赈济,然后上书自我弹劾,但天子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加封为少府监。

C.李钧、李锷兄弟二人虽为官多年,但对母亲不孝,因而李皋上收弹劾,使之除名不被录用.
D.李皋因小事违犯法度,惟恐母亲担忧,于是出门时穿平民服饰,回府后仍穿公服,明明被降职,却谎称升迁,直至官复原位,才告诉母亲事情实情。

第Ⅱ卷(105分)
四、填空题
16、把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2)、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分)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分)
17、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夜雪
白居易
注:这首别具一格的咏雪诗作于元和十年(815)至十三年贬江州时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4分)
(2)从“夜深”闻“折竹”这一细节描写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1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劝学》)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

(《师说》)(3)悟已往之不谏,。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风飘飘而吹衣。

(《归去来兮辞》)
(4)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 。

(《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清涧的石板贾平凹
我们终于来到陕北清涧,旁人建议到城外乡村里走走.
到了乡村,几乎就要惊呼不已了,觉得到了一个神话的世界。

那一切建筑,似乎从来没有砖和瓦的概念:墙是石板砌的,顶是石板盖的,门框是石板拱的,窗台是石板压的,那厕所,那台阶,那院地,那篱笆,全是石板的。

走进任何一家去,炕面是石板的,灶台是石板的,桌子是石板的,凳子是石板的,柜子是
石板的,锅盖是石板的,炕围是石板的。

色也多彩,青、黄、绿、蓝、紫.主人都极诚恳,忙招呼在门前的树下,那树下就有一张支起的石板,用一桶凉水泼了,坐上去,透心的凉快。

主妇就又抱出西瓜来,刀在石板磨石上磨了,嚓地切开,籽是黑籽,瓤是沙瓤。

正吃着,便见孩子们从学校回来了,个个背一个书包,书包上系一片小薄石板,那是他们写字的黑板.一见有了生人,忽地跑开,兀自去一边玩起乒乓球。

球案纯是一张石板,抽、杀、推、挡,球起球落,声声如珠落玉盘.
终于在一所石板房里,遇见了一个石匠。

老人已经六十二岁了,留半头白发,向后梳着,戴一副硬脚圆片镜,正眯了眼在那里刻一面石碑.碑面光腻,字迹凝重,每刻一刀,眉眼一凑,皱纹就爬满了鼻梁.我们攀谈起来,老人话短而气硬.他说,天下的石板,要数清涧,早年这个村里,地缺土贵,十家养不起一头牛,一家却出几个好石匠,打石板为生,卖石板吃饭,亏得这石板一层一层揭不尽,养活了一代一代清涧人.为了纪念这石板的功劳,他们祖传下来的待客的油旋,也就仿制成石板的模样,那么一层一层的,好吃耐看。

他说,当年陕北闹红,这个村的石匠都当红军,出没在石板沟,用石板做石雷,用石板烙面饼,硬是没被敌人消灭,却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他说,他的叔父,一个游击队的政委, 不幸被敌人抓去,受尽了酷刑,不肯屈服,被敌人杀了头,挂在县城的石板城门上。

他们又连夜攻城,取下头颅,以石匠最体面的葬礼,做了一合石板棺材掩埋了。

结果,游击队并没有跨掉,反倒又一批石匠参加了游击队……
老人说着,慷慨而激奋,末了就低了头刻起碑文了,那一笔一划,入石板三分.旅人都哑然了,觉得老人的话,像碑文一样刻在心上,他们不再是一种入了奇境的好奇,而是如走进佛殿一般的虔诚,读哲学大典一般的庄重,静静地作各人的思考了,问起这里的生活,问起这里的风俗,末了,最感兴趣的是这里的人。

“到山上走走吧,你们会得到答案的.”老人指着河对面的山上说。

走到山上,什么也没有,只是一片墓地。

每一个墓前不论大小新旧,出奇地都立着一块石板——一面刻字的石碑,形成一片石板林。

近前看看,有死于战争时期的,有死于建设岁月的, 每一块碑上,都有着生平。

旅人们面对着这一面面碑的石板,慢慢领悟了老人的话:是的,清涧的人,民性是强硬,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一面朴实无华的石板,锤錾下去,会冒出一束火花,他们死去了,石板却又要在墓前竖起来。

他们或许是个将军,或许是个士兵,或许是个农民,或许是个村孺,但他们的碑子却冲地而起,直指天空,那是性格
的象征,力量的象征,不屈的象征。

(对原文有删改)
19、在第二段中,作者说清涧的乡村是“神话的世界”。

请根据该段的内容,简要概括这个“神话世界”的主要特点(3分).
答:。

20、第五段中老人让“我们”到山上寻找“答案"
①寻找什么问题的答案?(2分)
答: 。

②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3分)
答: .
21、综合全文,简要分析“石板”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6分).
答:。

2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写“那一切建筑,似乎从来没有砖和瓦的概念”,既表现了清涧的建筑特色,也暗示了这里的封闭落后。

B、文章较为详细的写了一位老石匠,他身上比较突出的体现了清涧人的性格,是清涧人的代表。

C、从文中老石匠的话里可以知道,清涧人之所以多用石板是“为了纪念这石板的功劳”。

D、文章写旅人觉得老人的话“像碑文一样刻在心上”,比喻新颖贴切,又十分切合当时的环境。

E、本文集优美的自然风光、奇特的人文景观与深邃的思想内涵为一体,堪称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佳作.
答:。

六.作文(共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成语叫“人定胜天”,意思是人类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足以战胜自然。

长期以来,人们为人能胜天而沾沾自喜,而骄傲自豪,这是过去普遍的认识。

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人是大地之子,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儿子和母亲之间非得一个“战胜”一个不可吗?能不能和谐相处呢?
请以“对‘人定胜天'的再认识”为话题,就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等问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2.A 3。

C 4。

A5.Bﻩ6.C 7.A 8.B 9。

B 10.D
11.B12.D13。

D 14。

C 15.A
17、(1)这首诗是从感觉(触觉)、视觉和听觉的觉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2分)首先,诗人通过一个“冷”字,从感觉角度(触觉)不仅点出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只有雪大才能令空气也变得
寒冷。

这里不仅空气寒冷,而是已感衾冷,可见雪落时间已久。

其次,“复见窗户明”一句从视
觉角度说明了夜雪之大。

夜深却见窗明,正是深厚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的光亮。

最后
两句则从听觉角度表现雪大,只有厚厚的积雪才能将竹枝折断。

用的是一种侧面烘托手法表
现的夜间大雪。

(2分)
(2)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2分)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
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2分)
19、这里从建筑到日常用品,从生活、学习到娱乐,无不与“石板”密切相关.
20、①这里的人是怎么样的人?(或:清涧人有着怎样的性格?)
②清涧人的性格朴实无华、坚强不屈、生死不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