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阴虚证治的探讨
脾阴虚及其证治探析

中图 分类 号
R 2 28
李 东 垣 首 创 “ 胃论 ” 提 出 不 能 经 脾 转 输 它 脏 . 脾 . 以致 脾 脏 阴 诫 :脾 之 一 阴一 阳 , 可偏 废 ” “ 不 , 并 形 象地 指 出 : 脾 阳 不 足 。 谷 “ 水 “ 内伤 脾 胃 , 病 由生 ” “ 脾 胃 百 。治 亏 , 身 也 不 得 其 养 。故 张 仲 景 本 宽 以 脾 水 以 安 五 脏 ” “ 治 者 。惟 在 调 和 治 用 麻 子 仁 丸 . 肠 润 燥 。 软 固 不 化 . 阴 不 足 . 谷 仍 不 化 .善 譬 釜 脾 胃” 大量 的 临床 实践证 明 。 其坚 , 。 欲使 脾 阴从 内转 耳 。 明 ・ 缪 也 . 如 釜 中 煮 饭 。 底 无 火 固 “ 病 不 愈 .寻 至 脾 胃而 愈 者 颇 希 雍 日 : 胃气 弱 则 不 能 纳 , 阴 不熟 。 中无 水 亦不 熟 也 。 ” 治 “ 脾 釜
多。其临床 表现 、 病机、 治法、 药与 胃阴虚 亦有所不同。脾 阴虚 的病机是津液虚损 , 失健运 , 3以滋脾 阴为主 , 宜补 方 脾 治- 且
而不 燥 , 而 不腻 。 滋
关键词
脾 阴虚
历 史 中 医病机 中 医 药疗 法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 9X(0 7 0 - 0 00 6 23 7 20 ) 10 5- 2
思 房 使 肠 枯 便 坚 .还 可 制 约 于 脾 。 使 补 前 人 未 尽 之 余 蕴 也 ” 清 末 医 内伤 七 情 、 虑 过 度 , 室 不 节 , 脾 不 能为 胃行 其 津液 。水谷 精 微 家 唐 容 川 则 更 强 调 血 证 益 脾 阴 致 精 血 亏 耗 , 阴亦 损 。 《 镜 》 I 脾 医
《金匮要略》脾阴虚急症证治规律探讨

与滋水之阴即以补气者 , 固并行而不悖也。” 可见 , 滋脾与 温化并用的先河 , 由仲景本方开创。 系 此外 , 仲景于温补肾 阳的肾气丸中也加山药补脾 阴, 实是 “ 善补 阳者 , 必于阴中 求 阳” 的妙招 , 中医急症 的临床治疗颇多启迪 。 对
《 呕吐哕下利病》 篇云 :胃反呕吐者 , “ 大半夏汤主之。 ” 此证病机可 由脾 胃气阴两虚 , 脾津匮乏 , 胃虚气逆 , 以致不 能磨谷消食 , 可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急症 ,或脾虚津 亏, 大便秘结急迫 , 时久不愈 。治用人参益气养胃生津 , 半 夏降逆开痞止呕, 也参予蜂蜜滋脾润肠。脾 胃气阴足而大 肠润 , 水谷得输 , 中州得转 , 胃气和降, 胃反可愈 , 则 便秘可 除。 本方用治幽门梗 阻及顽固的神经性呕吐证属脾 胃气阴 两虚者 , 确有一定疗效 , 也常使急症迅速得以缓解 。 最值一提的是本方煎煮法 : 以水一斗二升 , “ 和蜜扬之
得其 旨。” 胡氏之甘淡虽别开生面 , 实亦不外仲景“ 扬蜜二 百 四十遍 ” 之余绪。 惜仲景首创之甘淡养脾之妙技 , 历代却
少 有关 注 。 4 燥 热 内结者 滋 脾 泻 火
滋脾生津之治 ,非仅脏燥一篇。《 肺痿肺痈 咳嗽上气 篇》 “ 曰:火逆上气 , 咽喉不利 , 止逆下气 , 麦门冬 汤主之 。”
薯蓣 、 茯苓均予最重 , 量各竞取三两 。方以薯蓣 、 茯苓输运 水津于中焦 , 参用括篓根二两甘寒生津于上 , 瞿麦一两渗
导水气 于下 , 以炮 附子一枚温补肾阳, 并 暖水化气 , 炼蜜为 丸, 共收润燥化气行水之功。 或问 : 水湿停聚 , 何谈滋脾? 唐
脾阴虚小议

脾阴虚小议舒劲指导李树楷临诊中的阴虚证甚为多见,也是中医皆知的常识,而对脾阴虚则很少提及并有各种不同的见解或观点,归纳之其说有三:一说临证只有胃阴虚并无脾阴虚,认为“脾为阴土、湿土,胃为阳土、燥土,脾喜刚燥而恶湿”;二说脾阴可统于胃阴,脾和胃在治则上基本一致,故无须重提脾阴虚;三说脾阴虚是客观存在,且由近及远数之。
通过临床观察,本人基本同意第三种说法。
1 脾阴虚客观存在床诊病的需要和古人的实践经验总结来看,脾阴虚是应该探讨和重视的。
中医的阴阳学说认为: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故脾属五脏属阴,通常又将脾称为“至阴之脏”,但根据中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理论,脾和其他脏腑一样。
也有阴阳两个方面。
脾者体阴而用阳,若体用之间平衡失调,或太过、或太及,则病矣,因此脾胃病机有阳虚阴虚之分,如秦皇土《证因脉治》中曰:“脾虚有阴阳之分,脾阴虚者,脾血消耗,脾火内炎,脾虽虚而似热,若服温补则火愈盛而阴愈消,必得滋补脾阴,则阳退而无偏胜矣”,程芝田在《医法正传》中也说:“误下之阴,必先亡胃家之阳,再之脾中之阴,阳亡阴不独存也”,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曾指出:病邪“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
由引可以看出脾阴和脾阳同属重要。
历代医家的医藉中有不少谈到脾阴虚的客观存在及病理、治疗等,如汉·张仲景对脾胃中伏火专门拟麻子仁丸以泻胃中之阳, 扶脾家之阴,开创了治疗脾阴虚的先河。
然而,后世医家对于脾胃的治疗均重于温补,而略于清滋,直到明清时期,王伦结合东垣、丹溪之学说提出了脾阴说,脾阴之论才逐渐为医家所重视,他指出论治脾胃不分阴阴气血而通用“辛温燥热、助火消阴之剂”,可使“胃火愈旺,脾阴愈伤”,他认为:胃火旺与脾阴虚是互为因果的,不只胃火旺可伤及脾阴,反之“脾胃阴血虚则阳火旺”,这种脾胃阴阳分治的论述。
对后世“脾阴”、“胃阴”学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明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提出要将脾阴虚和脾气虚认真鉴别的见解,他在治疗杂病方面尤其注重脾阴,认为饮食不进,食不能消,腹胀,肢痿等症往往是“脾阴不足之候”,他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幼科痧疹续论》中曾指出:“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同寒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
基于《黄帝内经》相关文献探讨脾阴及脾阴虚证的因机证治

次, 突出 中药 产业 链条 长 、 附加 值高 、 长性好 、 成 市场
前 景广 阔的优 势 , 成 中 医药文 化产 业链 , 新 中医 形 创 药 文 化 价 值 , 资 源 优 势 和 文 化 优 势 为 经 济 优 化
势 , 立河 南 中 医 药 文 化 产 业 品 牌 , 进 中 医药 建 推
[ ] 永 秋 . 国传 统 医 学 之 文 精 神 考 释 [ ] 中 医 药 学 刊 , 3黄 中 J.
2 0 ,3 2 :3 0 5 2 ( ) 3 0—3 1 3.
[ ] 洪欣 . 展 中 医弘 扬 中华 优 秀 文化 [ ] 中 医杂 志 , 4曹 发 J.
2 1 5 1 1—3 01 ,2( ): .
d i 1 .9 9 j i n 1 0 -9 0 2 1 . 8 0 2 o:0 3 6 / .s . 0 1 1 . 0 2 0 . 0 s 6
中医学 认 为 “ 为后 天之 本 ” 主 运 化 、 清 和 脾 , 升 统 血 , 生 理功 能 的发挥 既有 赖 于脾 阳 的温熙 , 有 其 也
对 外交 流 的重要 载 体 , 是 我 国最 具 有 国际竞 争力 也
基金项 目: 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 ( 号 21B9 ) 河 编 0 1 32
收 稿 日期 :0 2— 5— 8 2 1 0 0
( 辑 马 虹 ) 编
文 章 编 号 : 0 1— 9 0 2 1 ) 8—0 0 0 10 6 1 (0 2 0 0 3— 3
脾 阴虚证提供理论依据 。
统 摄 有 阴 阳 偏 盛 或 偏 衰 之 别 。本 文 结 合 《 帝 内 黄
经》 相关 文献 探讨 了脾 阴及 脾 阴虚证 的因机 证治 。
脾阴虚小议

:
丝 Biblioteka 。 砌乃 m船 Ⅳ 妣 2 。 聊 . 3
脾 阴虚小议
舒 劲“
1甘肃 中医学院, 甘肃 兰州 7 0 0 ;2甘肃省 中医院 300 [ 要]从脾 阴虚的客观存在 、 阴虚 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机制、 阴虚 与他脏 的关系 3方面探讨脾 阴虚乃 摘 脾 脾
s le — n d f in y l i a n f s t n n ah l gc l me h i p e n Yi e c e c ,ci c lma i t i s a d p t o o ia c a s o p e n Yi e ce c ,t e r l t n i n eao n m f s l e - n d f in y h e ai i o
脾之 阴血不足证 , 证见手足 烦热 、 口干不欲饮 、 、 烦满 不思食 、 大便秘结等 , 辨证分型以脾 胃阴虚型多见, 治宜滋脾
兼调 气 。
[ 关键词]脾 阴虚; 胃阴虚; 脾 滋脾; 调气
[ 中图分 类号]R 4 . 2 14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 1 0— 82 2 1) 3 0 6— 2 04 6 5 (0 20 — 0 2 0
阴愈伤 ”他 认为 : , 胃火 旺 与脾 阴虚 是互 为 因果 的 ,
l 脾阴虚客观存在 从 临床 诊病 的 需要 和古 人 的实 践经验 总 结来 看 , 阴虚是 应该被 探讨 和重视 的。中医 阴阳学 说 脾 认为: 五脏 为 阴 , 六腑 为 阳 。 故脾 属五 脏属 阴, 常 通 又将 脾称 为“ 阴之脏 ” 1, 根据 中 医阴 中有 阳、 至 []但 阳中有 阴 的理论 , 脾和 其 他脏 腑一 样 , 也有 阴阳两 个方 面 。脾 者体 阴而 用 阳 , 体用 之 间平 衡 失调 , 若 或 太 过 、 不及 , 病 矣 , 或 则 因此脾 胃病 机 有 阳虚 阴 虚之 分 , 《 因脉治》 如 证 中日 :脾 虚 有 阴 阳之 分 , “ 脾 阴虚 者 , 脾血 消耗 , 火 内炎 , 虽 虚而 似热 , 脾 脾 若服 温 补 则 火愈盛 而 阴愈 消 , 必得滋 补 脾 阴 , 则阳退 而 无偏 胜 矣 ”程 芝 田在 《 ; 医法 正传》 中也 说 :误 下之 “ 阴, 先 亡 胃家之 阳 , 必 再之 脾 中之 阴 , 亡 阴不 独 阳
脾阴虚浅谈

脾阴虚浅谈[摘要]专科教材《中医内科学》未述及脾阴虚证,由此可见脾阴虚证未被重视。
然临床中脾阴虚证却颇为多见且按滋养脾阴论治多可获效。
其实对脾阴前贤早有认识,鉴于脾阴虚证论治在《中医内科学》中的缺如,笔者撷取名贤医家有关脾阴虚的论述,试就脾阴的实质、脾阴虚与脾阳虚、胃阴虚的鉴别及治疗脾阴虚的方药予以概述,以期引起同道的重视。
关键词脾阴;脾阴虚证;方药;专科教材《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病症[1]中有脾阳虚衰证却无脾阴虚证,有胃阴亏虚证却无脾阴虚证,人们多忽略脾阴,或以胃阴统脾阴混治之,然《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体每一脏器都有阴阳两个方面,脾脏自然也有脾阴脾阳之分,一旦阴阳偏颇即可发生病变。
[2]而脾阴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或发生于疾病的某一阶段,其临床表现有着共同之处。
[3]故有必要使脾阴虚彰显示人。
一、脾阴要想了解脾阴虚,首先要了解脾阴为何物,其实对于脾阴的论述,在明代以前的论述较少。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脏真濡于脾。
”的的提法,其中的“濡”字就是指脾阴的作用。
《难经》中有“血主濡之”,濡为滋养润泽之意,泛指阴血,实指脾阴。
直至明清时代,脾阴始为医家所注意,对脾阴的认识也逐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明清医家不仅对脾阴、脾阴虚有明确论述,而且对其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药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4]如缪仲淳、周慎斋、胡慎柔、吴澄、吴鞠通、薛生白、曹庭栋、唐容川、陈修园、张锡纯等名贤代有发挥。
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说:“胃气弱者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
”可见,滋养脾阴,必须用滋润甘凉之品,取其甘以补脾,润以益阴。
滋而不腻,运而不燥。
周慎斋在《慎斋遗书·卷七·虚损门》中说:“用四君加山药引入脾经,单补脾阴,再随所兼之证而用之,矣脾之气旺,旺则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升火降矣”。
脾阴虚证治述略

色萎 黄 ,肌 肤不 荣 ,神 情疲 惫 ,少 寐 ,五心 烦 热 , 口 干唇 裂 ,甚 则 口糜 多 E不 愈 ,饮 水 不 多 ,不 饥 少 纳 , l
1 5 。3剂 。复诊 时知 呃逆 已止 ,渐 思 纳食 ,原 方 去 .g
云:“ 李东 垣 后 ,重脾 胃者 ,但 知 宜 补脾 阳 ,而 不 知
滋 养脾 阴 。脾 阳不 足 ,水 谷。譬 如釜 中煮 饭 ,釜 底 无 火 固不熟 ,釜 中无
集 》中指 出 : “ 兼 香燥 ,便 发 虚 火 ;少 加 清润 ,则 略
泄 泻必 增 。 ”药性 之 间 ,他 倡 导用 平 剂 。 《 问 ・ 法 素 刺 论 》云 :“ 欲令 脾 实 …… 宜甘 宜淡 。 甘 能养 脾 阴 ,淡 ”
言 脾 阳者八 九 ,述 脾 阴 者 一 二 。 叶天 士 云 : “ 阴 阴 太 土 ,得 阳始 运 。 临床 实例也 支 持 脾 病 以 阳 弱 为 多见 , ” 治 疗 时用 阳热 之 剂 ,每 能 获 效 。然 而 阴 阳是 互 根 的 ,
食后 腹胀 ,脘 痛 ,嘈 杂 ,泛 恶 ,大 便 溏 薄或 虚 秘 。在
赭 石 ,加玫 瑰花 1 5 ,续 服 5剂而 胃纳 迭增 ,能下 床 .g
行走 而 出 院 。
妇女 则 多见 月经错 后 而 量 少 ,色 淡 。舌 红 少 津 、少 苔 或光 剥 ,脉 细数 或 濡 数 。其 中以 舌红 少 津 、少 苔 , 口 干唇 燥 ,脉 细数无 力 ,面 色萎 黄 少 华 等为 脾 阴虚 证 的
现 ,一 为运 化无 权 ,诚 如 《 证 论 ・ 女 异 同论 》所 血 男
脾阴虚之临证探讨

4 总 结
通 过 以 上 分 析 , 难 看 出 , 辨 证 ” “ 病 ” 医 生 的 两 不 “ 和 辨 是
个 必备 手 段 , 两者 并 不 是 相 对 的 , 是 相 辅 相 成 的 , 把 两 者 而 应 有 机结 合 起 来 。因 此 , 只有 在 宏 观上 以 中 医 的 辨证 为 指 导 , 在 微 观 上 以 西 医 的辨 病 为 手 段 , 能 对 疾 病 有 详 细 而深 入 的 了 才 解 , 能 找 到 治 疗 疾 病 的 最 好 方 法 , 能 达 到 治 疗 的 最 好 效 才 才 果 。 因 此 , 辨 证 ” “ 病 ” 临 床 医 生 的 两 大 法 宝 , 把 二 “ 和 辨 是 要
染 、 酸 、 护 胃 黏膜 、 进 溃 疡 愈 合 , 别 选 用 一 些 针 对 性 的 制 保 促 分
药 , 黄连 、 如 蒲公 英 、 贼 骨 、 瓦 楞 、 芨 等 。这 种 方 法 比 起 乌 煅 白
单 纯 地 利 湿 化 痰 清 热 或 抗 感 染 、 酸 、 护 胃黏 膜 、 进 溃 疡 制 保 促 愈 合 疗 效 均 要 显 著 。 所 以这 种 “ 证 结 合 ” 思 维 模 式 适 用 病 的
半 功倍的效果 。
3 2 无 症 辨 病 随 着 现 代 医学 的科 技 进 步 , 查 方 法 也 越 来 . 检
越 多 , 能把 一些 “ 在 的 ” 病 给 “ ” 常 潜 疾 挖 出来 , 通 过 辅 助 检 即 查 发 现 疾 病 , 并 没有 自觉 症 状 及 体 征 , 这 种 情 况 下 无 症 可 而 在 辨 , 不 能 按 照 常 规 的 辨证 论 治 来 处 理 , 是 要 遵 循 “ 症 辨 就 而 无 病 ” 原 则 , 只 针 对 西 医 的 “ ” 行 治 疗 。消 化 系 统 疾 病 的 即 病 进 中 , 病 无 症 的 以 胆结 石较 为 常 见 , 以攻 下 排 石 之 四逆 三 金 有 常 汤为主方 , 结合胆 结石类 型选用 药物 : 胆红 素型 , 疗 以 并 ① 治 散 结为主 , 坚散结 , 用的药物与药味有关 , 软 选 以成 为 主 , 王 如
脾阴虚证治之浅识

脾 阴虚 临 床表 现 为营 阴不 足 之 象 , 现 腹 中 隐 隐灼 痛 , 出
嘈杂似饥 , 口干咽燥 , 食少便干 , 形体消赢 , 肤 甲错 , 红 肌 舌 少 苔 而 干 , 细 数 等 征 象 。 由 于脾 阴亏 损 , 肠 腔 腺 体 萎 缩 脉 使
及黏膜变薄 , 泌减少 , 血亏虚 , 强脾弱 , 脾虚津少 , 分 营 胃 为 肠 液干燥 , 致大便坚 硬 ; 以 胃热 气 盛 , 嘈 杂 似 饥 , 则 口千 咽
约束, 不能为胃行津布液, 输布无能, 血无所生, 而成脾的 内
亏 阴虚 之 证 。总 之 , 热 下 陷 、 伤 津 液 、 食 失 调 、 逸 失 邪 灼 饮 劳
“ 胃者, 五脏六腑之海也, 水谷皆入于胃,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
胃 。” 在诊 治 脾 阴亏 损 时应 重 用 酸 、 、 、 。酸甘 化 阴 , 故 甘 温 润
《 帝 内经 》 出 : 脾 为至 阴之 脏 。 在 五 行 中位 于 中 黄 提 “ ’ 髀 央 戊 已土 。五 脏 六 腑 皆由脾 散精 而 使 心 有 所 主 , 有 所 化 , 肺 肝 有所 藏 , 肾有 所温 煦 ,脾 为 气 血 之源 ” “ 。脾 胃的功 能活 动 皆 由阴 阳两 者 共 同协 调 完成 。 能 化 生 营血 ,营 血 者 , 其 脾 “ 泌 津液, 之 于脉, 以为血 ” 注 化 。说 明 了营 血 由水 谷 精 微 所 化 生 , 脏 运 化 水 谷精 微 , 生气 血 。有 人 认 为肠 壁 的腺 体 及 脾 化 黏 膜 为 有 形 之 物 , 泌 物 减 少 , 示 脾 阴 不 足 , 脾 之 阴 精 分 提 而 的 化 生 , 须靠 脾 阳 的作 用 , 肠 液 分 泌量 的减 少 为 脾 阴不 必 故 足 之表 现 , 见脾 虚 证 是 有 一 定 理 论来 源 的 。伤 寒 杂 病 论》 可 《 在“ 约 ” 脾 的论 证 中 提 出 了脾 阴弱 为 脾 之转 输 功 能被 胃热 所
2023年脾阴虚学习心得

2023年脾阴虚学习心得2023年过去了,脾阴虚学习心得也就在这一年中逐渐总结出来。
脾阴虚是中医中一种常见的体质类型,主要表现为体内的脾脏功能受损,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腹部胀满、口干舌燥、大便干燥等一系列症状。
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我深入了解了脾阴虚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到一些有效的改善策略。
首先,我明确意识到脾阴虚是一种体质,而非一种疾病。
因此,在治疗脾阴虚时,我注重的是整体调理,而非追求短期效果。
首先,我改变了自己的饮食结构。
在饮食上,脾阴虚的人应该多摄入一些养阴益气的食物,比如黑木耳、绿豆、薏仁等。
此外,还应该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对脾脏造成刺激。
在饮食调理上,我确实感受到了体内的热量有所减少,腹胀的感觉也有所缓解。
其次,在生活习惯上,我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脾阴虚的人通常体内火气较旺,容易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
为了缓解这种症状,我开始定期参加一些舒缓放松的活动,比如瑜伽、冥想等。
这些活动可以使我的身心得到放松,减少焦虑和压力。
此外,每晚临睡前使用一些中药养心安神的方法,也对我入睡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另外,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也注意到了脾阴虚对我的影响。
脾阴虚的人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些症状,我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我在学习或工作时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干扰和影响。
我还采用了一些记忆增强的技巧,比如制作框架式的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脾阴虚与思维敏捷度的关系。
脾阴虚的人通常思维较为迟缓,不够敏捷。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开始进行一些思维锻炼,比如解谜游戏、数独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开拓思维,提高思考能力。
最后,我还加强了自己的运动锻炼。
脾阴虚的人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出现浮肿的现象。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每天都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比如慢跑、散步等。
这些运动可以增强气血的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身体的状况。
同时,我还进行了一些体能锻炼,比如瑜伽、举重等,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脾阴虚各家谈

脾阴虚各家谈脾阴虚的问题很少被人重视,其因大概是脾胃同居中州,脾为阴土而恶湿.胃为阳土而恶燥,放对中焦之病,凡偏于寒、温者,一般归于脾,凡偏于热、燥者,一般归于胃。
我认为,脾为脏,主藏主升,胃为腑,主泻主降,脾阴包括脾的血和津液,是脾阳的物质基础,胃阴即胃的津液,一是胃阳的物质基础,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见外感热燥或饮食劳倦等均可致脾胃明伤。
但一般地讲,外邪内侵、饮食不节多伤及胃阴,思虑过度、四肢过劳或久泄多损及脾阴。
在症状表现上,凡有阴虚又兼见胃气不降,以呃逆上气、胃中灼热、饥不欲食、渴欲饮水等为证候特点者,多属胃阴虚,治当以甘凉清热生津润燥乏味,兼和胃气之降;凡有阴虚之证又兼见饮食不为肌肉、四肢乏力、唇干舌燥、腹胀或顿热口渴、多食多尿、大便难等脾气不升或胃阳力盛之证候特点者,多属脾阴虚,治当滋阴而勿忘助脾气之升及抑胃阳之亢。
张景岳所创治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玉女煎即可作为脾阳虚胃阳亢的代表方剂。
张仲景之麻子仁丸亦含滋脾阴泻胃火之用。
就药物来说,补脾阴当选甘润入脾之养阴生血固精之品,如山药、莲肉、熟地、当归、麦冬、麻仁之类。
由于脾与胃以膜相连,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阴虚与胃阴虚势必相互影响,故在临床上亦常脾胃阴虚并见,补之以味时又当分清主次先后而两相兼顾脾阴虚之主要症状为纳呆食少、腕腹胀满痞闷、大便溏或干结难出,脾阴虚常兼见气虚,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或濡而略数临床我们较为常见的补脾阴的方剂就是《局方》里的参苓白术散,其中主要是怀山和扁豆偏于补阴,然该方中的配伍主要还是以脾气虚为主,其参、苓、术、草等都是以健脾益气为主的在补脾阴的药物选择当中我个人认为应该首选怀山、扁豆、太子参等,其次是白芍、麦冬等。
怀山味甘性平,入脾肾经,以益气养阴为主,其补而不腻,正中脾喜润而恶燥的特性扁豆健脾止泻,太子参健脾益气生津,皆为气阴并补之药,且其性较缓和。
张锡纯有薯蓣丸为治脾阴不足的方剂,其单味怀山(薯蓣)大剂量的应用,是仿独参汤之理也张锡纯对石膏的应用可谓出神入化,但其对山茱萸和怀山的使用亦有其独到之处脾阴虚的特点及保健方法:脾阴虚特点:口干唇裂、食少善饥、腹热便干,舌红唇红、苔少脉细数。
略论脾阴虚证

略论脾阴虚证标签:脾阴虚;胃阴虚;脾气阴两虚;脾阴阳两虚五脏皆有阴阳,脾脏也不例外,但历来医家多详述脾阳脾气,极少论及脾阴。
脾阴理论内容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灵枢》,《灵枢·本神篇》论“脾藏营”[1],《灵枢·营卫生会篇》论“营出于中焦”[1],说明脾阴由中焦之水谷精微所化生。
张仲景则从临床证治的角度指出了脾阴虚证的存在,《伤寒论》在治疗外感病时有两个前提,一为“阴阳自和”,一为“护胃气,存津液”,“存津液”,即包含了对脾胃阴津的顾护。
《金匮要略》中则提到了脾阴虚兼夹证的证治,或通过补脾阴来治疗其他疾病的案例。
1脾阴虚的临床表现现代名老中医蒲辅周概括为:“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2]。
脾阴虚多与胃阴虚同时出现,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所致,以运化功能失常为主,临床以纳食不化,皮肤干燥,肌肉消瘦,痿软无力,甚则肌肉萎缩、偏废不用,或手足烦热、溺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涩等为特征。
也有医家认为脾阴虚多由脾气虚慢慢发展而来,脾气虚,日久伤阴,致气阴虚。
气虚运化无力,阴血生成不足而亏虚。
多表现为不思饮食,食后腹胀,齿衄,甚至面肿足肿,口渴少津。
2脾阴虚的治疗当以滋脾阴为原则,但临床中鲜有单纯滋脾阴的治法。
多以甘淡实脾,或温中益阴,或升提散阴,或清燥养阴,或以滋脾阴反佐温药等为其治法。
究其原因,脾阴虚证很少单独存在,多与脾阳虚或(和)脾气虚伴随出现。
李东垣《脾胃论》:“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3]。
李东垣认为脾脏发挥其功能需依赖胃阳的温煦及脾气、脾阳的温煦升提。
以下所附为临证验案。
3验案举隅病案1:低热刘某,女,25岁,学生,2012年4月23日就诊。
低热两月余,手足心热甚,体温375~38℃。
时恶寒,口干,纳差,食后腹胀,消瘦,皮肤干燥,大便不爽,小便色黄。
期间服用多种药物治疗,服药热退,停药复热。
后腹胀甚,恶心,食欲差,改用知柏地黄汤、竹叶石膏汤,效差,后从脾胃入手,改用甘寒养阴的沙参麦冬汤、益胃汤服药七副,纳差、腹胀较前甚,体温仍378℃,烦热,形体干瘦,体倦乏力,舌淡红苔薄,脉濡微数。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金匮要略》对脾阴虚证未尝直接论述,但记载了脾阴虚多种兼证及不同的治法,为后世发展脾阴学说奠定了临床证治基础。
为全面深入地发掘《金匮要略》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本文对《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试作探讨。
1.风气百疾,滋脾法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说:“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阴阳气血俱不足的虚劳病人容易感受外邪为病,而阴阳气血俱不足,可因脾阴亏损、化源不足而引起。
本病的治疗,宜扶正为主,佐以法邪,以免单纯袪风,反伤正气。
扶正方面,着重调补脾胃,脾胃健运,饮食增加,自可达到滋生和恢复气血阴阳的目的。
张仲景首重滋脾,以薯蓣、大枣为主药。
周慎哉称:“山药(按即薯蓣)则补脾阴。
”张锡纯谓:重用山药以滋脾之阴”。
成无己云:“大枣滋脾土。
”薯蓣丸以薯蓣三十分、大枣百枚为君,辅以人参七分、茯苓五分、曲和豆黄卷各十分,术、姜各三分、甘草二十八分调中益气,归、地各十分,阿胶七分,穹、芍、麦冬各六分养血滋阴,柴胡五分、桂技十分、防风六分法风散邪,杏仁六分、桔梗五分、白敛二分理气开郁。
诸药合用,滋脾壮气,补袪兼施,扶正不恋邪,袪邪不伤正。
再考其服法:“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此所用蜂蜜,补而不燥,滋而不腻,亦为补养脾阴之良药。
空腹酒服者,乃为顾及脾阴不足阴气同虚的临床特征,在滋脾袪邪的同时,兼顾脾气之输运和饮食之消化。
虚劳病变阴难骤补,服量过多恐滞气机,遂以百丸为剂,缓缓图之。
综观全方,循滋脾之径,收益气之功,执中州以灌四旁,扶正气以袪风邪,体现出扶正重视滋脾的主导思想,指导临床卓有成效。
近年来,我们将本方酌情加重甘淡滋脾的比例,.用以治疗虚人感冒百余例,均使御邪能力显著增強,使长期的感冒得以次数减少,症状减轻。
举案例如下:余某,女,43岁,干部。
1995年3月15日初诊。
身体虚弱,稍有不慎即患感冒。
体倦头昏,常伴食欲不振,口干不欲飲,手足烦热,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微数。
论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证治

论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证治脾阴虚及其兼证临证体会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所致,以运化功能失常为主,临床以纳食不化,皮肤干燥,肌肉消瘦,痿软无力,甚则肌肉萎缩、偏废不用,或手足烦热、溺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涩等为特征。
现代名医蒲辅周曾概括道:“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
”[1]治疗当以养阴和营为主,药选山药、黄精、芡实、白芍、石斛、甘草等甘平濡润之品。
胃阴虚多为阳热之病所伤,以纳化功能失常为主,临床以饥不欲食,食不知味,口渴欲饮,干呕呃逆,或胃中灼热,或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特征。
治疗以生津清热为主,药用石斛、沙参、生地、芦根、乌梅、花粉、玉竹、麦冬等甘寒凉润之品。
若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恣食肥甘,湿郁化热,损伤胃阴;或肺津不足,痨瘵阴亏,子盗母气,耗伤脾阴;或汗吐大泄,医者误治,耗伤脾胃阴津。
临床常见不思饮食,食后腹胀,脘腹灼痛,口唇干燥,干呕呃逆,大便干结,形体消瘦,舌红苔剥,脉细或细数。
治宜育阴增液。
案例一:李×,男性,12岁。
2003年7月16日初诊。
禀赋不足,素体阴亏,食少便溏。
复因感寒,医以解表发汗治之,汗出过多,重伤脾胃之阴,口干舌燥,手足烦热,干呕呃逆,大便干结。
脉细而数,舌红中剥少津。
遂以益脾养胃治疗。
处方:石斛、麦冬、花粉、玉竹各9g,山药、扁豆、太子参各12g,地骨皮、炙甘草、竹茹、谷芽各6g。
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
5日后渴减,余症也有减轻,大便5日未解。
原方加白术10g,火麻仁15g,又进5剂,大便日行,口干舌燥、手足烦热、干呕呃逆等症明显减轻,继以养阴健脾调整月余而愈。
按:此患儿脾阴因禀赋而不足,复因津耗重伤脾胃之阴,药以甘润养阴和甘寒生津共用,佐以益气养阴,结合病史,临证着眼于“运”、“纳”共病的特点。
脾阴虚胃热证脾主四肢,脾气充则肉盈,脾阴足则肉活,周身肌肉红活充盈,乃后天健旺之征。
若胃有伏热未解,食尽脾阴,临床常见四肢肌肉皮肤干粗瘦削,奄奄欲绝,常思冷饮[2],纳亢,多见于体弱抑郁之人或小儿因饮食损伤脾胃,日久元气日落,或食生冷鲜物,停滞于内,邪热丛生,服药未当,渐渐而成。
【】脾阴虚浅谈

【】脾阴虚浅谈脾阴虚浅谈+论脾阴+治疗脾阴虚的秘方+论培土生金法在肺癌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补脾阴---重要体会,试论脾阴与胃阴之殊一、脾阴要想了解脾阴虚,首先要了解脾阴为何物,“脏真濡于脾。
”的提法,其中的“濡”字就是指脾阴的作用。
《难经》中有“血主濡之”,濡为滋养润泽之意,泛指阴血,实指脾阴。
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说:“胃气弱者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
”可见,滋养脾阴,必须用滋润甘凉之品,取其甘以补脾,润以益阴。
滋而不腻,运而不燥。
周慎斋在《慎斋遗书·卷七·虚损门》中说:“用四君加山药引入脾经,单补脾阴,再随所兼之证而用之,矣脾之气旺,旺则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升火降矣”。
吴澄在《不居集》中说道:“古方理脾健胃。
多偏重胃阴而不及脾阴。
然虚损之人,多为阴火所灼,津液不足。
”提出了外邪侵入人体,不但可以伤及脾阳,也能伤及脾阴,在治疗时一定要引起注意。
薛生白也曾曰:【“心阴虚则易汗,肺阴虚则多咳,肝阴虚则火升,肾阴虚则发热,脾阴虚则便秘。
”】明确指出了各脏阴虚的辨证要点。
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说“脾阴足则万邪息。
”说明脾阴在养生学上也有重要地位。
清代唐容川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
譬如釜中煮饭。
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
”提倡治病应注意区别脾阴与脾阳。
陈修园说:“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治脾阴虚者,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
”“千古滋阴都误解,太阴脾土要扶持”,把脾阴提高到三阴之长的位置。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亦指出:“治阴症者,当以滋脾阴为主。
脾阴足,自然灌溉诸脏腑也。
”脾阴能濡养全身脏腑,组织,如张锡纯说:“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
”二、脾阴虚与脾阳虚、胃阴虚的区别脾主人体运化功能,这项功能由脾阴和脾阳协调一致共同完成。
脾阴主健运需要脾阴、脾阳二方面的配合,脾阳是脾脏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脾阴是脾脏运化水谷的营养物质,诸如营血,津液,脂膏等。
简述脾阴虚的证治体会(一)

简述脾阴虚的证治体会(一)【关键词】脾阴虚体会1五脏均有阴虚证,脾脏也不例外,但脾阴虚有其一定的特点首先是脾阴虚证的基础,是脾气虚。
脾虚证侯每以气虚为多,气虚在先。
如经及时治疗,饮食起居调摄得宜,脾气虚弱逐渐恢复,疾病趋向治愈。
如若气虚不复,久则脾阴随之亦虚,或由脾气虚进一步导致脾阳虚,由阳虚而发展到阴虚。
所以,一旦出现脾阴亏虚,往往同时还存在脾气虚。
其次是脾阴虚多兼胃阴虚。
脾合胃,为后天之本,在生理病理上密切关联,不可分割。
原发病位或在脾,或在胃,一旦出现阴虚证,一脏一腑,常相继或兼见。
再次是脾阴虚证常可继发于肺、肝和肾阴虚证。
如肺病经久,肺气肺阴亏虚,治节失司,阴津不足,于是脾胃之阴亦常耗伤;肝病阴虚,脾胃失荣,其阴亦常不足;肾阴久虚,精气耗损,脾阴也常相继虚衰。
反之,脾胃阴虚日久,每易导致肺、肝和肾阴随之亦虚。
综上所述,单独、孤立的脾阴虚证在临床上几乎是没有的,因为人体脏腑之间确实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2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如食欲不振,食后脘腹痞胀,大便易溏,(饮食极少时,大便有可能少而干结),神倦乏力,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濡或细而略数,久则形体日益消瘦。
兼胃阴虚者,胃脘嘈热,口干欲凉饮,舌红或光如镜。
脾肺阴虚者,兼咳喘、短气、颧红,肝脾阴虚者,兼目眩头昏,或胁痛腹胀,溲液甚少,脚弱无力。
脾肾阴虚者,兼腰膝酸软,小便灼热量少,男子阳痿遗泄,女子月经涩少。
一般均为内伤慢性疾病,常见于久泻、胃痞、胃脘痛、咳喘、肺痨、痿证、虚劳、臌胀、水肿后等疾患,亦可见于温热大病之后、内脏手术后,恶性肿瘤放射线多次照射或化学药物治疗期间。
久泻脾气必虚,长期不愈,脾津日亏、导致脾阴虚馁。
由于脾胃运行需赖肾阳之温煦,故在脾气、脾阴俱虚的基础上,尚有兼肾阳不足之证。
故临床每见晨泄,完谷不化,畏寒喜暖,甚则面肢浮肿,此时,不仅肾阳亏虚,脾阳亦常受损,病情较重,病机复杂。
关于内脏手术之后(如胃、食管、肺等内脏手术),由于手术伤创或术后禁食数日,津血耗伤,缺乏水谷精微之充养,每常出现口干、舌红等阴虚证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论述 。又如 明代 医家杜文燮 在《 药鉴 ・ 病机赋》 中说 : “ 胃阳主气 , 司受纳 , 阳常有余 。脾 阴主血 , 司运化 , 阴常
2 脾 阴虚 的病 因病 机
21 饮食不节 . 五味偏 嗜, 过食辛辣 、 膏粱厚味 . 饮酒过多等 , 均可致 阴阳失调 , 燥湿偏盛 , 火从 内化 , 损伤脾阴。 故脾阴之伤于
饮食者不少 , 可导致消渴、 胃痛 、 吐血 、 口疮 、 便结等。
22 劳 倦所 伤 .
《 灵枢 ・ 神》 本 中云 :五脏 之藏精者 也 , 可伤 , “ 不 伤 则失守而阴虚” ,虽然没有具体到分别 明确五脏 阴虚 , 但其 内涵 已为脾 阴虚奠定 了理论基础 。东汉张机在其 《 伤寒论 ・ 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辨 中对 胃热 亢盛 , 脾
【 摘要】在古代 医学文献 中对脾虚证 的论述较少 , 即或论 述 , 亦不详尽 , 有的把 脾 、 胃阴虚合 为一证 , 的以 胃阴虚证 有
代替脾 阴虚证 , 存在 医家不重视 、 缺乏系统论述 、 临床无从着手 的现象。文章从历史沿革、 因病机 、 病 临床表现 、 中医
药治疗等方 面探讨脾阴虚证 , 并提 出治疗脾 阴虚 时应注意阳中求 阴, 兼顾脾气 , 药食 同用 等问题 , 对提高 临床疗效有
更甚 , 消烁脾阴
23 情 志所 伤 .
思伤脾 , 忧思过度 , 精血暗耗 , 导致脾阴亏损。恼怒
伤肝 , 肝火上炎 , 亦可灼伤脾阴。
24 外 感 六 淫 .
外感暑邪 、 湿热 、 燥邪 等均可 伤及脾 脏之 阴 。 或热
灼伤 胃阴累及 于脾 。如《 医学求是》 :阳盛者 , 云 “ 必人 阳 明之腑 , 胃腑燥 热 , 阳亢 已极 , 阴渐亡 ” 脾 。暑热汗 出过
论》 :脾称湿 土 , 谓 “ 土湿则滋生万物 , 脾润则长养脏腑 。
证 . 的以 胃阴虚证代替 脾 阴虚证 , 有 存在 医家不重 视 、
缺乏 系统论述 、 临床无从 着手的现象 。因此 , 详细探讨
脾 阴虚 理 论 , 于 指 导 临床 实践 , 有 重 要 意 义 。笔 者 对 具
医高校教材 以及各 种 中医诊疗术语行标 、国标 中均少 有论述 , 即或论述 , 亦不详尽 , 有的把脾 、 胃阴虚合为一
五脏之本 . 能运化气液 , 方能充荣卫 。胃气弱则百病生 ,
脾阴足而诸 邪息” 。秦昌遇在《 因脉治》 症 中指 出:脾虚 “ 有 阴阳之分 , 阴虚 者 , 脾 脾血消耗 , 虚火上炎 , 脾虽虚 而 仍热 , 若服温 补 , 则火愈甚而 阴愈消 , 必得滋补脾 阴 , 则 阳退而无偏胜 矣” 。清代唐容川 的 《 血证论 ・ 脏腑病机
主。 胃阳主气 , 阴主血 , 脾 胃司受纳 , 司运化 , 脾 一纳一 运, 化生精 气 , 液上升 , 粕下 降 , 津 糟 斯无病 矣 …… , 近 来论治脾 胃者 , 不分 阴阳气血 , 而率 皆理 胃。所用之药 , 又皆辛温燥 热 、 助火 消阴之剂 , 遂致 胃火 益旺 , 阴愈 脾 伤 。清纯 中和之气变为燥热 , 胃脘 干枯 , 大肠燥 结 , 脾脏 渐绝 , 而死期近矣” 。他既遵 李东垣维护脾 胃元气 , 又承 朱丹溪强调补 阴 , 斡旋于两 家之间 。 提出 了有关脾 阴虚
不 足 。 胃乃 六 腑 之本 。能 纳 受水 谷 , 可 化 气 液 。脾 为 方
[ 作者单 位] 吉林省 中医药科学院 , 吉林 长春 10 2 30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62 ・ 1
世界 中西医结合杂志 2 0 年第 3 08 卷第 1 期 Wo d or l f n g t rd i a adWe e e in 2 0 V0 . No 1 0 r u a o It r e Ta i nl n s r M d i lJ n e a d t o tn c e 0 8 13. . 0
世界中 结合杂志20年第3 西医 08 卷第 l期 w r u a。Iead r in d ee !c 0 。dorlfnfl at aa s i iJ n treTdi lnw t i o i
! !
:! :
:
:
脾 阴虚 证 治 的探 讨
徐 长辉 , 高洪 波 , 史耀 勋 , 田 谧
阴 不 足 的脾 胃两 伤 之 “ 约 ” , 出 了 “ 子 仁 丸 ” 脾 证 提 麻 一 方 。 明代 王 纶 在 《 医 杂 著 》 明 中言 : 人 之 一 身 , 胃 为 “ 脾
顾松 园《 医镜》 :劳倦伤 脾 , 言 “ 乃脾之 阴分受 伤者
多” 。诸 虚 劳 损 。 可 化 生 虚 火 。 伤 阴精 , 伤则 虚 火 皆 耗 阴
重 要 意义 。
【 关键词 】 阴虚 ; 脾 历史沿革 ; 因病机 ; 病 治疗 ; 学术探讨 【 中图分类号】R 5 . 26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7 - 6 32 0 )0 0 1 - 2 6 3 6 1(0 8 1 — 6 1 0
“ 阴阳者 . 一分为二也 ” “ 身有形 , ,人 不离阴 阳”五 , 脏六腑分 阴阳 , 阴平阳秘 为和 , 阳失调为病 。然而五 阴 脏病证之 中的脾 阴虚证 , 在古代 医学文献 中, 现代 的中
胃府 以燥纳物 .脾 土以湿化气 ……脾 阴虚又不能滋生
血 脉 , 虚 津 少 则肺 不 得 润 养 , 为 土 不 生 金 。盖 土 之 血 是
参考 了近年来诸多 文献 , 并结合 自己的临床经验 , 试就 脾 阴虚证作一简要探讨。
1 脾 阴虚 的历 史 沿革
生金 . 全在津液 以滋之 , 脾土之义有如是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