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之行
有关去烈士陵园扫墓祭祖活动的作文

有关去烈士陵园扫墓祭祖活动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篇名:一场难忘的祭扫之旅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很特别的经历。
前几天,我们全家去烈士陵园祭扫祖先和烈士的坟墓。
虽然我小小年纪,但这次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大早,爸爸妈妈就把我叫醒,说要做好准备。
我们收拾好鲜花、水果、香烛等祭品,全家人便出发了。
车子驶上了通往陵园的路,沿路两旁是绿树成荫,景色十分秀丽。
进入陵园大门后,我被眼前壮丽的景象惊呆了。
陵园非常宽阔,整齐的墓地一直延伸到远处。
看着无数整洁的墓碑矗立在青翠的草坪上,我不禁肃然起敬。
我们找到了先人的坟墓,爸爸妈妈开始拾掃墓地,将新鲜的鲜花插在墓前,摆上水果和其他祭品。
爷爷轻声对墓碑焚香叩拜,无比虔诚。
祭扫完先人的坟墓后,我们又来到了烈士纪念区。
这里树木参天,墓碑林立。
一排排墓碑前都摆放着鲜花和祭品,可见来祭祀的人很多。
爸爸告诉我,这些都是为了纪念那些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英雄。
在纪念碑前,我看到有人在敬献花圈。
工作人员列队整齐,缓缓行注目送。
这一幕令我无比动容,我由衷地感谢那些为我们浴血奋战的英雄们。
祭祀完毕后,我们在陵园里散步参观。
园内绿树成荫,小溪淙淙流淌,处处洋溢着宁静祥和的氛围。
不少游人也在此驻足凭吊,场面庄重肃穆。
回家的路上,我想通了很多事情。
我们要永远怀念先辈们为祖国和民族做出的贡献,在他们身上学习爱国爱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长盛不衰。
这次祭扫之行让我受益匪浅。
走进陵园,亲身体会到生命的短暂和英雄们的伟大,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更加浓厚了。
虽小,但我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和人民。
总之,这是一次难忘而珍贵的经历,它将伴随我长大,激励我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家庭都尽职尽责的好公民。
篇2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去烈士陵园扫墓祭祖的经历。
每年清明节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就会一起去烈士陵园祭扫先烈们的坟墓。
虽然那里并不是我们的亲人长眠之地,但是我们还是要去表达对烈士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三周年祭祀活动的主持词

三周年祭祀活动的主持词篇1一、禀命礼(祖堂前)(上午9时):祖宗功德大,儿孙孝思长,刘父三年祭,禀命先祖定。
刘门列祖列宗:刘老先生仙世三年,欲进行三周年祭奠活动,为缅怀刘老一生的功德,促进刘门兴旺昌盛,特向列祖列宗禀报,请保佑祭奠活动顺利,请保佑刘门子孙后代平安、健康、幸福!主祭者就位。
(孝子孝女孝媳孝孙孝孙女)上香——三献爵——焚冥金,行四叩礼鞠躬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叩首起。
礼成再揖。
(带神主遗相向坟地出发)二、释服礼(下午坟上)1主祭者就位。
(孝子孝女孝媳孝孙孝孙女)上香——三献爵——焚冥金(起乐)行四叩礼鞠躬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叩首起。
2脱素还彩(行辞神礼)(儿女守孝已三春,脱去麻冠心不忍,换上吉服仍尽孝,全家终生思亲人。
虽已除服,孝心不变)主祭者就位。
(子、女、媳、孙、孙女)上香——三献爵——焚冥金(起乐)行四叩礼鞠躬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叩首起。
三.祭奠礼。
(坟前)各位亲友:今天是公元11月12日,农历九月二十四,我们和刘氏家族的儿孙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共同伫立在刘氏先祖的坟前,为其已故慈父——刘老先生举行三周年祭祀活动,缅怀这位伟大而又平凡,慈祥而又崇高,纯洁而又善良的伟大父亲,受刘氏家族的委托,有我主持今天的祭祀。
我代表刘氏家族对各位亲朋好友的到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也代表各位朋友和刘氏家族的儿孙们对刘老先生表示最深切的思念!天苍苍,野茫茫,儿女思父诉衷肠。
三年前的今天,苍天落泪,大地震撼,嵩垂首,伊洛呜咽,九旬老父,撒手人寰,举家痛悲,默哀泣泪。
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这深秋的季节,离开了他们的亲人,驾鹤去了遥远的天国,给儿女们带了无尽的哀思,他们无日不思,无日不念,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老人的养育恩,骨肉情。
思念之痛,思念之苦,思念之情,思念之梦,经常簇拥在心头。
三年后的今天,刘氏家族的儿孙们伫立坟前,缅怀慈父的音容,回忆慈父的功德,祭奠父亲的英灵,弘扬良好的家风、不由让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泪如泉涌,肝肠欲断我们大家都在怀念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刘氏家族的长者,现在祭祀的帷幕已经拉开,请大家一起见证刘氏家族的儿孙们精心准备的隆重而又简朴的祭奠仪式吧!下面我郑重宣布:刘氏家族的慈父——德高望重的刘老先生逝世举行三周年祭奠活动正式开始(鸣炮奏乐)。
祭祀、三周年、导言

三周年祭礼(行礼)导言岁序,月建,越祭日,乃村府先严慈周年祭祀之期。
禫服子、女、媳谨遵制成服,裁制薄仪,以尽人之孝本。
古曰:百善孝为先。
孝者,人子之初本,终生不可违,终尽不可遗。
《孝经》云:人子事于父母,“生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此为民生之本备也,人子之大义也,以彰显我中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之光华。
“祭则致其严”,就是要遵制成服,守尽三年孝,终祥举大祭。
斯先人身躯虽去,但生前的音容笑貌长存,声息举止犹闻犹见。
因此,祭祀之礼如同守孝之人侍敬,侍奉其父母在世一般。
心要虔诚、容要整洁、行要端庄、仪要严肃、祭要严格,肃穆虔礼、谨言慎行;勿言繁劳、勿语烦苦。
本期祭奠之礼分为“开祭礼,陪祭礼,三献礼”三个祭祀乐章,众亲众客及各司职人员请束己尊人,专心参与典仪,保持静穆之态,以受府之神祖降瑞施祥之兆应。
本次祭礼的总执事人是村(衔)(姓名)先生,外襄总等人,乐师是,摄影摄像师是(先生、女士),主馔师是,内襄总理等人。
司仪礼宾是:1. ,2. ,3. ,4. 。
各司职人员要互通情况,服从执事礼宾导引,加强协调,齐心合力;主家、本家各层次亲属密切配合,使本次仪典严肃紧凑、浓重圆满,以告慰先主神灵,使主家释怀泰然,完成三期祭祀易服之礼。
下面依次进行祭奠仪礼:通:服孝者入庐。
通:礼宾参神。
(礼毕)通:肃穆哑静。
襄:执事者各执其事。
引:乐检应备。
通:1.金鼓三通;2.鸣金三匝;3.长号三鸣;4.琴弦三操;5.细乐三奏;6.鼓乐合奏,礼炮齐鸣。
通:行盥洗礼。
三周年祭礼(行礼)导言岁序,月建,越祭日,乃村府先严慈周年祭祀之期。
禫服子、女、媳谨遵制成服,裁制薄仪,以尽人之孝本。
古曰:百善孝为先。
孝者,人子之初本,终生不可违,终尽不可遗。
《孝经》云:人子事于父母,“生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此为民生之本备也,人子之大义也,以彰显我中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之光华。
祭祀仪式

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儒家经典中的祭祀仪式中国古代的丧葬祭祀仪式隆重而繁琐,并且往往以儒家经典的形式给予规定。
据有关文献资料,下葬之后儒家文化规定的祭祀仪祀主要有下列几种:(1)反哭之祭反哭意思是死者下葬之后,丧主奉死者牌位从坟上回到家里,在家里安放牌位时所进行的一种祭祀仪式。
因为是从坟墓之处返回家中,又因祭祀的内容主要是哭,所以称之为反哭之祭。
反哭之祭的程序主要包括二项,一是安放灵牌,需要注意的是灵牌的位次不能放错,要按死者在家族中的尊卑地位摆。
二是哭祷,祈祷的内容为:乞求诸位祖先的灵魂,接纳新死者的亡魂,让他加入阴间家庭的行列,并经新死者的亡魂以各方面的照顾。
这一项是不能少的,少则达不到祭祀效果。
(2)虞祭父母葬后迎接他或她的魂魄于殡宫之祭叫虞祭。
虞是安之意。
按儒家的观点,死者下葬以后,骨肉归土,但灵魂没有归处,故行虞祭,使死者的灵魂也行以安定。
据古礼,虞祭要举行三次。
第一次虞祭在下葬当天举行;第二次虞祭在第一次虞祭后的第一个柔日举行;第三次虞祭在第二次虞祭的第一个刚日进行。
古代用天干记日,十天干中凡乙丁已辛癸为柔日,甲丙戊庚壬日为刚日。
据古代的解释之所以如此选日子是因为:"柔日阴,阴取其静","刚日阳也,阳取其动也。
"从而达到阴阳相合,天地适宜的目的。
古代虞祭的具体操作,现已无从考察。
(3)卒哭之祭卒为终止的意思,哭指"无时之哭"。
古代丧葬礼仪,百日祭后,改无时之哭为朝夕一哭,名为卒哭。
古代孝子从父母死到殡,哭不绝声;殡后居庐中,念及父母即哭,都称"无时之哭"。
卒哭礼祭后改为朝夕各一哭,叫"有时之哭"。
卒哭之礼于三虞后的一个刚日举行。
古礼,士三月而葬,葬后又连续举行三次虞祭,至此已近百日。
届时,要上祭品。
纸钱,要哭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自己的不孝。
此后行祭者就不需要"不时之哭",而只须朝夕一哭了。
【祭祀文化】婆罗门教的祭祀礼仪分别有哪些?

【祭祀文化】婆罗门教的祭祀礼仪分别有哪些?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是印度教的古老形式。
与后来的世界性宗教不同的是它没有明确的创教人,是由不同宗教信仰和哲学派别汇合形成的。
在婆罗门教文化中,婆罗门教的祭祀仪式有哪些呢?跟着留学一起来看下。
天启祭奉祀方位不同的“三火”(家主火、供养火、祖先祭火),由祭官主持。
祭官分为劝请僧、行祭僧、祈祷僧,祭官属下还有宣词者、赞酒者、引导者、点火者、拂秽者等辅助人员。
不同的祭祀要有不同的祭官主持或监督。
天启祭大致可分为供养祭和苏摩祭两类。
供养祭是以动植物供奉诸神和祖先的祭祀。
分七种:1、置火礼。
即在家宅置三火作为公开的仪礼,一般是新婚满月日举行;2、火祭。
此祭的目的和意义较为广泛,在梵书中被认为是祈求牧畜(牛)的繁殖,每天早晚两次,把牛酪及其他供物投入祭火;3、新满月祭;4、初穗祭。
向神供奉各种新产谷物或果蔬,祈求丰收,每年三次,秋季献米,春季供麦、稗,夏季供竹笋;5、四月祭。
印度古时根据气候将一年分为三季,每满四个月举行一次,祈求农作物茂盛、丰收;6、兽祭。
祈求丰年,排除各种障害,一般在新满月祭中举行;7、修陀罗摩尼祭。
奉祀因陀罗,献祭者各有其目的:婆罗门想获得名声;刹帝利希望取得胜利;吠舍企求财富。
苏摩祭苏摩祭以苏摩酒奉献于神或祖先,名目繁多,凡不属于供养祭的都称为苏摩祭。
印度文献中有时称为“七会”。
据很多学者的研究,此祭通常有六种:1、火神赞。
对火神阿耆尼的赞诵。
为了实现献祭者重大的愿望而举行,对祭官、祭场、祭仪等都有严格的要求;2、力饮祭。
以奉献七杯或更多的苏摩酒而得名。
国王刹帝利或婆罗门为了获得更高的权力而举行;3、即位礼。
国王即位时举行;4、马祭(马祀)。
婆罗门教最重要的祭祀。
在行祭期间,祭官通过一定的仪式选定一匹健壮的牡马,使之在外游荡一年,在马游荡时伴有国王或由国王代表率领的军队,当马闯入其他国家的领土时,就逼使该国降服,否则就用武力征伐;一旦取胜,被打败的国王要作为扈从列入战胜者的行阵,否则要遭耻笑。
论语中的礼完整版

论语中的礼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①祭祀之礼②规约之礼学而篇第一?1.12有子曰:“礼②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②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恭近於礼②,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②者也。
”。
为政篇第二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②,有耻且格。
”2.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②;死,葬之以礼①,祭之以礼①。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②,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②,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八佾篇第三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②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4林放问礼②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②,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②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9子曰:“夏礼②,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②,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②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②也。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①。
”3.18子曰:“事君尽礼②,人以为谄也。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②,臣事君以忠。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②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描写祭祀的30个诗句

描写祭祀的30个诗句1.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老子《道德经》2.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杜甫《咏怀古迹·蜀主窥吴幸三峡》3.白头躬祭祀,老眼喜缝纫。
——张元干《彭德器北堂太夫人挽诗》4.祖宗祭祀足依赖,插架牙签肯终毕。
——苏泂《书怀》5.俸钱供给公私馀,时致薄少助祭祀。
——韩愈《寄卢仝》6.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汾阴后土亲祭祀。
——李峤《汾阴行》7.春秋此堂上,拜起共祭祀。
——苏泂《举子》8.山寺方同祭祀斋,忽惊茧纸一诗开。
——赵蕃《次韵刘寺簿二首》9.春秋祭祀知几时,乌鸦得食号相随。
——刘基《神祠曲》10.尝闻鼎以大祭祀,未闻祭鼎陈笙镛。
——晁说之《庚子冬至祭鼎阁差充太祝致斋於内西廊待漏院》11.尚须学王通,艺黍供祭祀。
——陈与义《诸公和渊明止酒诗因同赋》12.新祠民祭祀,旧债帝填还。
——魏野《闻雷宣徽薨背敕葬归乡》13.弄天之权侮人命,贪嗜牛羊邀祭祀。
——李覯《闵雨诗》14.宁止吒祭祀,亦欲兴门户。
——李覯《名男曰参鲁以时喻之》15.多少陇头无祭祀,此来犹喜剩余生。
——陈藻《辛巳岁晚上坟》16.民用非酒醴,无以供祭祀。
——柴元彪《和周凤隐止酒韵》17.闲身杂豚犊,课耕供祭祀。
——陈三立《题余尧衢同年倦知山庐图》18.岁时或馈助,祭祀合奔走。
——郑侠《示女子》19.采蘋采藻供祭祀,嗃嗃家人无闲语。
——张昱《贞妇诗》20.异代丹青在,千年祭祀同。
——方行《过延陵》21.春秋祭祀宗庙中,长宁僧饭真何补。
——朱德润《官买田》22.其后立良止,祭祀在宗枝。
——张祁《庐州诗》23.春秋祭祀黍稷香,钟镛琴瑟鸣锵锵。
——危素《送桂少孺之会昌学正》24.祭祀衣冠存古礼,文章雅颂托遗音。
——危素《简方仲永》25.共来祭祀献鸡豚,幸免浮生作鱼鳖。
——乌斯道《海堤行》26.八年功德丹青在,千古明灵祭祀长。
——徐世隆《后唐明宗庙》27.祭祀宗祊绝,婚姻族属污。
——陈孚《安南即事》28.山川陪祭祀,引望见江云。
初一的习俗祭拜家祖及拜年行礼讲究

初一的习俗祭拜家祖及拜年行礼讲究中国的农历新年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春节。
而在春节期间,初一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
初一的习俗主要包括祭拜家祖和拜年行礼。
这些习俗保留了多年来的传统和民俗风情,体现着中国人民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重视。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初一的习俗以及祭拜家祖和拜年行礼的讲究。
一、祭拜家祖祭拜家祖是初一习俗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代表着对过去祖先的敬意和纪念。
在农村家庭,通常会在家中选择一个最受尊敬的长辈,如爷爷或奶奶,进行祭拜仪式。
在城市家庭,由于空间有限,祭拜可能会在祖先的陵墓或公共祭祀场所进行。
祭拜仪式通常在早晨进行。
首先,家人会在祭拜的地方摆放供品,如水果、糕点、酒等。
然后,由家中年纪最长的人或主要负责人主持祭拜仪式。
仪式开始前,家人们会整齐而庄重地站在供品前,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然后,主持人会燃烧纸钱,跟随着祷告和瞻仰动作,以示对祖先的敬意。
最后,家人们会在压岁钱袋中放入一些纸钱,用来向祖先祈福,保佑家庭平安和幸福。
祭拜家祖是家庭团圆的象征,也是对先辈的感恩和敬仰。
通过这一仪式,人们传承和弘扬了家族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家族文化。
二、拜年行礼除了祭拜家祖, 拜年行礼也是初一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拜年是一种表达祝福与问候的方式,通常在春节期间进行。
人们会亲自拜访亲朋好友,向他们致以美好的祝愿。
拜年通常从长辈开始。
晚辈会先去祝贺长辈,比如祖父母、父母、叔伯等。
在拜年的过程中,晚辈会向长辈行三鞠躬礼,并说上吉祥的话语,希望长辈健康长寿,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长辈则会给晚辈一些压岁钱作为祝福和鼓励。
之后,晚辈会继续拜访其他亲朋好友,进行类似的拜年仪式。
在亲朋好友之间的拜年过程中,会互相交流问候,分享喜庆的氛围和快乐的时刻。
拜年行礼是传递新春祝福的重要方式,也是加强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机会。
通过亲自走访祝贺,人们能够更好地加深友谊,增进关系,并在新的一年中共同分享快乐和福祉。
古代祭祀之礼

古代祭祀之礼导言:在现代我们已经很少见到祭祀之礼了,那么古代的祭祀之礼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祭祀活动被称为吉礼。
古代的五种礼制。
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A、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
(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B、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C、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D、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E、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其中凶礼,是哀悯吊唁、抗灾救患之礼。
其礼包括 5 个方面的内容:丧礼,是哀悼死者的礼仪;荒礼,是哀悼凶札,凶是指年谷不登,札是指疫疠流行,亦称“札礼”,即天子和臣下以减膳、撤乐等礼仪表示同情;吊礼,即祸灾时应行的慰问礼仪;袷礼,是指战败而丧失财物予以救援的礼仪;恤礼,是对遭寇乱的诸侯国派遣使者慰问、存恤。
先秦以后,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表现近祖崇拜,对象是新丧的亲属,整个仪式在服丧期间举行。
从《礼记》到称为正史的二十五史,对凶礼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礼记·丧大记》记载了丧礼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从人之将死到亲人守丧的整套礼仪:“君大夫彻悬,士去琴瑟,寝东首于北牖下。
废床,彻亵衣,加新衣,体一人,男女改服,属纩以俟绝气。
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妇人不死于男子之手。
”这是人将要死亡时必须改寝和更衣的规定。
“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
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方,有司庶士哭于堂下北面,夫人坐于西方,内命妇姑姊妹子姓立于西方,外命妇率外宗哭于堂上北面。
明朝丧葬和祭祀制度

明朝丧葬和祭祀制度帝后死后归葬山陵,古称“大行帝后丧礼”。
明代的丧礼,君臣上下各有等差,帝后的丧礼最为隆重。
明朝皇帝丧礼的制定,首先要根据其遗诏,由礼部会同内阁或翰林院官集议,向嗣皇帝进“大行皇帝丧礼仪注”,嗣皇帝审定后依礼施行。
皇后的丧礼略有简化,仅由礼部议定,皇帝或嗣皇帝同意后即可施行。
明代列朝的丧礼大同小异,一般分如下几个仪程:小殓:为已故帝(或后)沐浴容颜、括发(头发梳理后挽成鬓)、更换寿衣,并在尸前陈设祭奠物。
停尸之所,皇帝在乾清宫(皇帝生前的住所),皇后在坤宁宫(皇后生前的住处),这叫“寿终正寝”。
大殓:即将死者装入棺内。
棺前设“几筵”(摆有酒馔等祭奠物的供案)、安神帛(一种丝织物)、立铭旌(状如旗幡,上书“大行皇帝梓宫”或“大行皇后某氏梓宫”字样)。
明代皇宫西南部有仁智殿(俗名“白虎殿”,位于武英殿之后),曾氏停放皇后棺椁的地方。
大殓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小殓的第二天。
这一天,嗣皇帝及已故帝王的妃、嫔等宫眷要身着素服前往致奠。
在京的文武员及文武三品以上命妇,要连续几天(三天或三天以上),早晨或早晚两次,身着丧衣(成服之前,文武官员服素服,冠乌纱、腰系黑色犀角带,成服后服“斩缞服”,即一种粗布做成而不缉边的孝服),由西华门入宫到思善门(仁智殿院落的门)外哭临。
闻丧:时间一般在大殓或小殓之前,从这一天开始,京城内的寺观各要击钟三万杵,代死的帝后“造福冥中”。
京城内禁屠宰13至19日不等。
分封在外地的亲王、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及文武官均于本地面向宫阙哭临致丧。
上尊谥:大殓之后,如果死去的是皇帝,嗣皇帝就可以在群臣的劝进之下择日登极了。
新皇帝即位后,除了颁布即位诏书,即应着手为已故帝、后上尊谥。
由于故帝、后生前为一国之主,地位之高无上,故上谥时必须打出“天赐”的旗号,即由上天赐给,这叫“秋天而谥”。
上尊谥的礼仪也极为繁复,先要由文武群臣集议,草拟“上尊议文”,嗣皇帝亲御宣治门审定后,由翰林院官写出正式的谥册文。
祭祀流程——精选推荐

嫘祖祭典流程:“迎神”、“上香”、“上供”、“祭拜”、“献舞”、“送神”。
一、傧相(古代称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惟中华民国×年、岁次壬子年季春吉时,后代子孙集先蚕娘娘尊前祭拜,迎神——”〔乐舞起,鸣炮,二少女请出嫘祖尊像,乐止。
〕众唱:“轩辕正妃,先蚕娘娘,始教民蚕,制衣作裳。
泽被华夏五千年,名垂玉宇万古扬。
西陵氏神,伏惟尚飨!”二、傧相:“上香——!”主祭人接香,供于香炉。
众唱:“轩辕正妃,先蚕娘娘。
教化万民,此情绵长。
泽被华夏五千年,名垂玉宇万古扬。
西陵氏神,伏惟尚飨。
”三、傧相:“贡礼——!”主祭人接寿桃、果蔬、祭酒摆于供桌。
众唱:“轩辕正妃,先蚕娘娘,巡游天下,保我家邦。
泽被华夏五千年,名垂玉宇万古扬。
西陵氏神,伏惟尚飨。
”四、傧相:“祭拜——!”〔主持人领众行三拜九叩礼。
〕众唱:“轩辕黄帝,先蚕娘娘,追随黄帝,统一八荒。
泽被华夏五千年,名垂玉宇万古扬。
西陵氏神,伏惟尚飨。
”五、献舞:音乐起,众舞唱:轩辕正妃,先蚕娘娘,大德大贤,业绩辉煌。
泽被华夏五千年,名垂玉宇万古扬。
西陵氏神,伏惟尚飨。
六、傧相:“送神——!”众唱:“艳阳高照,惠风和畅,天人合一,其乐洋洋。
先蚕降福施仙露,桑林荫浓蚕事忙。
西陵氏神,伏惟尚飨!”祭典在乐舞中结束。
祭典结束,鸣锣开戏。
三天大戏唱罢,在鼓乐声中送神复位。
祭孔大典流程一、启户:众人面向大门,整理衣冠,等待即将开始的祭祀大典。
随着司仪“启户”声,大门缓缓打开。
献花侍者两旁引祭者入内。
祭者胸戴黄色祭巾,带祭孔队伍进入大门,到达祭礼进行处。
30名小学生诵读着《论语》名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二、行礼:主祭者到孔子像前行参拜礼,众人随礼。
(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
献花:主祭者敬献花篮三、初献: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
四、亚献恭读祭文:司仪请祭文及恭读嘉宾,然后是焚烧祭文,敬献孔子。
西汉-礼记《曲礼下》原文、译文及注释

西汉-礼记《曲礼下》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曲礼下西汉-礼记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
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
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
执主器,操币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
立则磬折垂佩。
主佩倚,则臣佩垂。
主佩垂,则臣佩委。
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
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长妾。
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称曰“嗣子某”,不敢与世子同名。
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
”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
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修其法而审行之。
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若兄弟宗族犹存,则反告于宗后;去国三世,爵禄无列于朝,出入无诏于国,唯兴之日,从新国之法。
君子已孤不更名。
已孤暴贵,不为父作谥。
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丧复常,读乐章。
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
振书、端书于君前,有诛。
倒策侧龟于君前,有诛。
龟策、几杖、席盖、重素、袗絺绤,不入公门。
苞屦、扱衽、厌冠,不入公门。
书方、衰、凶器,不以告,不入公门。
公事不私议。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
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
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为宫室,不斩于丘木。
大夫、士去国,祭器不逾竟。
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器于士。
大夫、士去国:逾竟,为坛位乡国而哭。
素衣,素裳,素冠,彻缘,鞮屦,素簚,乘髦马。
不蚤鬋。
不祭食,不说人以无罪;妇人不当御。
三月而复服。
大夫、士见于国君,君若劳之,则还辟,再拜稽首;君若迎拜,则还辟,不敢答拜。
大夫、士相见,虽贵贱不敌,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
凡非吊丧、非见国君,无不答拜者。
大夫见于国君,国君拜其辱。
士见于大夫,大夫拜其辱。
同国始相见,主人拜其辱。
君于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则答拜之。
秦始皇到泰山祭拜的背景故事

秦始皇到泰山祭拜的背景故事1. 秦始皇的背景秦始皇,这个名字听上去就威风凛凛吧?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统治着整个秦朝。
咱们今天说的是他登上泰山,那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要知道,秦始皇那时候可谓是权倾一时,几乎是天下无敌了。
可是,即使是这样一位霸主,他也有他的心病和担忧。
你想,统一六国、建立一个新的朝代,确实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但这也让他有了更多的烦恼和压力。
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秦始皇决定做点大事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神圣。
于是,他选择了泰山,那个风景如画、古老神秘的地方。
2. 泰山的意义说到泰山,它在中国的地位可不一般。
泰山不仅是风景名胜,更是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圣地。
在古代,泰山被认为是天的象征,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想要去那里祭拜,寻求天命的认可。
就好像你去庙里烧香许愿一样,皇帝们去泰山祭拜也是一种向天祈求的方式。
泰山在古人的心中,简直是“天人合一”的代表。
秦始皇当然不例外了。
他觉得,自己既然已经完成了大一统的伟业,那么就应该到泰山上去祭拜一番,以显示自己在天命上的正当性。
3. 秦始皇的泰山之行秦始皇的这次泰山之行,可谓是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道路可没现在这么方便,秦始皇得经历一番艰难的旅程。
整个队伍里,不仅有士兵,还有各种随从、祭祀人员,可以说是一场盛大的仪式。
秦始皇一边欣赏泰山的风光,一边准备他的祭拜仪式。
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展示自己对天命的尊重,以及他对帝国的贡献和付出。
这次祭拜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对未来的祈愿。
毕竟,天上的神灵也要看你有没有诚意嘛。
4. 祭拜的仪式和意义到了泰山后,秦始皇的祭拜仪式可是相当讲究。
祭拜的仪式从来都不是随随便便的,它充满了各种讲究和规矩。
秦始皇在泰山上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诸如献上牛羊、香火、金银财宝等等。
这一切都是为了显示他对天神的虔诚,以及自己对国家的贡献。
可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礼尚往来”,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承诺。
他希望,通过这种隆重的仪式,能够获得天命的认可,也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祭祀礼仪1

祭祀礼仪主持人: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祭祀是人们对祖先、神明等崇拜对象所行的礼仪。
这种礼仪千百年来在民间相沿成俗,谓之祭祀习俗。
由此可见,祭祀起源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先贤的追慕,随着人类社会和思想观念的发展,祭祀的内涵不断地丰富,所担负的功能也不断延伸,在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发挥着独特作用——通过沟通人神关系,最终落实到调节社会人际关系。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祭祀已内化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和感情依托形式。
由此可见祭祀是中国的一个文化现象,我们还是有必要好好了解了解它的历史和现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祭祀的分类。
祭祀有官祭和民祭二类,民间祭祀分家祭、群祭和乡祭。
一、官祭。
官祭是指有地方官员主持的祭奠仪式。
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主持人:说到官祭,也让我想到国家公祭,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战期间主要参战国均设立了国家公祭日,在这一天他们为战争中牺牲的战士哀悼,并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爆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
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到场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
同时,公众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以上,多则10多万人。
祭祀流程

祭祀典礼再有5分钟开始请礼生、赞生、乐生、献官准备排班一、祭祀典礼开始鼓初严(一声钟结束)鼓再严(二声钟结束)鼓三严(三声钟结束)二、执事者各司其事(鼓声)(鼓声响起后执事入场)三、陪祭官就位请陪祭官就位(唱至就位停)四、献官就位请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就位五、主祭官就位请主祭官诣盥洗所盥洗、进巾请主祭官就位六、启扉(排位上黄布揭开)七、鸣炮(鸣炮声)(击三通鼓)(三声钟结束)八、迎祖(主祭官、献官面向神位即背对孔像)乐奏咸和之曲全体肃立,相对班(去时)(回来时)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全体)乐止大众请复位九、进馔(供品前推一点,盖子打开,酒盖打开)乐奏咸和之曲乐止十、上香乐奏宁和之曲请主祭官行上香礼,诣神位前上香(面向神位,香案右侧点香递与主祭官,主祭官举与眉齐,递与左侧,左侧需与眉齐,插于香炉)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主祭官陪祭官)请主祭官复位乐止(击初献鼓)(一声钟响结束)十一、行初献礼乐奏宁和之曲请初献官诣酒樽所酒樽生注酒酒罇生请初献官行初献礼,诣神位前奠帛,献爵,(皆从右侧递至左侧)献食、献果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初献官陪祭官)请初献官复位乐止恭读祝文全体肃立读祝生恭读祝文(读祝毕)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全体)(击亚献鼓)(二声钟响结束)十二、行亚献礼乐奏安和之曲请亚献官诣酒樽所酒罇生注酒请亚献官行亚献礼诣神位前献爵(面向神位,从右侧递至左侧)献食、献果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亚献官陪祭官)请亚献官复位乐止(击终献鼓)(三声钟响结束)十三、行终献礼乐奏景和之曲请终献官诣酒樽所酒罇生注酒请终献官行终献礼诣神位前献爵(面向神位,从右侧递至左侧)献食、献果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终献官陪祭官)请终献官复位乐止十四、饮福受胙请主祭官行饮福受胙礼,诣香案前饮福酒(喝掉),受福胙(糕点高举过顶)(面向神位,从右侧献官递主祭官后递左侧献官,放于供桌上)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主祭官陪祭官)请主祭官复位十五、撤馔(供品下移一点,盖上布或盖子,酒盖合上)乐奏咸和之曲乐止(击三通鼓)(三声钟响结束)十六、送祖乐奏咸和之曲全体请肃立,请相对班(主祭官、献官追随神位转身)(送时)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乐止大众请复位十七、捧祝帛诣燎所乐奏咸和之曲大众请相对班望燎请主祭官初献官诣燎所望燎复位请主祭官初献官复位乐止十八、合扉(神位盖上黄布)十九、撤班(鼓乐)二十、礼成。
祭祀典礼完整版

祭祀典禮文字資料壹·禮儀動作要領部分1、觀禮人員站姿著裝莊重、大方,忌奇裝異服,髮型整潔。
男士成立正姿勢,女士雙手相握置腹部,腳跟併攏靠齊,腳尖微張10~20°角。
前後距離要大,約1米;左右約0.2米;人多情況,可以縮短間距。
2、主祭者、陪祭者、禮儀人員著裝莊重、大方、統一,最佳為中式唐服,髮型整潔。
均踏樂緩步、屈身直行。
主祭者、陪祭者:鼓音均落雙腳;禮儀人員:鼓音同落右腳。
3、行三鞠躬禮聽到“向”字,全體人員舉起雙手,雙手相握,準備作禮。
動作輕柔、舒緩、從容、平和,男有君子儒雅之風,女有閨秀賢淑之美。
4、主祭者上香、供果屈身平舉作禮,雙手略高過頭頂,到桌前一步處,作一鞠躬禮,上香或供果;上後,作一鞠躬禮,退三步(場地大的情況:退五步或七步),回到原位,作一鞠躬禮,雙手緩放,成立正姿勢。
5、陪祭者上香側跨一步,緩步直行,屈身前行,轉直角,台前舉香作禮,雙手略高過頭頂,上香後,再作禮一次。
a、場地小,屈身退步,回到原位。
b、場地大,退三步,向後轉,屈身前行,回到原位。
回到原位後,作一鞠躬禮,雙手緩放,成立正姿勢。
依次上香,待前一人立正站好,再側跨出,屈身前行、進香。
未進香人員,雙手捧香原地肅立。
6、禮儀人員⑴進獻火柴供桌側方等候,見到司儀行完鞠躬禮、立正站好,直線緩步前行,微低頭,眼觀鼻,雙手平舉託盤,距1米處鞠躬進獻火柴;待點亮蠟燭後,鞠躬,雙手平舉托盤,取回火柴,退三步,轉身向後,直行回到後場。
⑵主祭者進香直線緩步踏樂前行,微低頭,眼觀鼻,雙手平舉香,高過頭部(眼眉斜上方),至主祭者側身,鞠躬呈香。
呈後,退三步,向後轉,直身微低頭、眼觀鼻,雙手相握置腹部,緩步回到後場。
⑶主祭者進果直線緩步踏樂前行,微低頭,眼觀鼻,雙手平端果盤,小臂呈水準線(約胸腹之間),至主祭者側身,鞠躬呈上。
呈後,退三步,向後轉,直身微低頭、眼觀鼻,雙手相握置腹部,緩步回到後場。
⑷陪祭者進香兩側同步踏樂前行,橫視成一直線,微低頭,眼觀鼻,雙手平舉香,高過頭部(眼眉斜上方),緩步直行,至陪祭者側身,鞠躬呈香,向後轉,再依次呈香。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生老病死是我们的人之常情,那么你们知道人去世之后的丧事祭拜礼仪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农村丧事祭拜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农村丧事祭拜礼仪介绍费县传统白事流程在费县当地红白喜事民俗活动中,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一个等级仪式编制,分别是:大总管(也叫问事地,总指挥),帮忙的(帮忙的有:站桌子头地,记账地,跑腿地,烧水地,买菜的,厨师,伺候“叭喇匠子”地,抬丧馆地等不同等级)。
1、丧主(丧主当地称呼)去世后,亡人的子女找到大总管,行大礼请大总管来主持白事总过程。
2、大总管进场,安排帮忙人员及整场白事所有事宜(被安排的帮忙人员家中没有劳动力的处外,其他必须服从安排。
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和对生命,对丧者的一种敬畏。
)3、阴阳先生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阴阳先生进场对出殡的日期、及下葬的地点风水进场勘察。
4、“叭喇匠子”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鼓乐班“叭喇匠子”进场举办仪式。
农村丧事祭拜仪式进程(第一天中午)开门:孝子们(丧主的子女当地称呼“孝子”)面向亡人全跪行八拜礼,辈分小于亡人的行八拜礼,与亡人平辈的行四拜礼。
送岁头纸:根据亡人的岁数,用白纸粘在柳木树枝上,放在大门外两旁,分男左女右(不得随意乱放)拜榜:由大总管张贴帮忙人员名单,孝子们为感谢帮忙人员,特向张贴的帮忙人员名单的榜行大礼。
(第一天下午)泼汤:泼汤即喝汤,让亡人喝汤。
泼汤要到本村的土地神那里进行,当地称呼“庙子”由站桌头的老者,(站在亡人的贡桌旁两边的帮忙的老人称呼“领头的”)指引,孝子们披麻戴孝,腰缠箐绳,拉着哀仗到庙子泼汤。
(孝子们痛哭流涕,哭声、喊声,火炮声,响彻半边天,三五里路外的村都听到很清晰)有的家族大的,人口兴旺的,可以在本村排上长长的孝子丧葬队,在此仪式上堪称是本白事中一大亮点,情景壮观。
从亡人的灵堂门口吹奏到庙子,路上遇沟、河、拐弯处,为了不让亡人的灵魂跟错了路,需要给土地神留下买路钱,孝子们跪下行大礼,烧纸钱。
诗经中的祭祀文化

诗经中的祭祀文化大千世界,与祭祀相关的活动众多。
环境和民族的不同,构成了各具风格的祭祀文化。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诗经》中的祭祀文化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诗经》中的祭祀文化祭祀诗起源于原始社会,一直沿至周代。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十分广泛,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
其中祭祀性质的诗歌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一类,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经》中的祭祀诗是指那些在祭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祖先、祈福禳灾的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有祭祀山川、祭祀农神等,但更多的是祭祀祖先的篇章,其突出的特点是浓厚的宗教观念与鲜明的政治目的,及对祖先、神灵的模糊刻画,展示的是人在回顾中追寻远祖的根源,将传统化为生存本领的一种精神努力。
在《周颂》31篇中,直接描写祭祀或与祭祀有关的诗有21篇,这21篇之中,祭祖诗占14篇;《大雅》中祭祀诗有8篇,其中祭祖诗就有5篇。
可见与各种神灵相比,周人更加重视祖先神灵。
《礼经・祭义》云:“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
”而在先秦时代,古人常以左为尊。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记载,信陵君迎侯赢时,就以“虚左”表示对侯赢恭敬之虔诚。
“右社稷,左宗庙”则表现出周人对祖先神灵看得比社稷之神重要。
祭祀诗中以祖先为对象的居多,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分为敬祖和敬宗两个方面。
凡父之父以上皆称“祖”,天子祖七庙,即祭其父之父以上者六代以及其始祖。
“宗”也是祭祖的名称,周公宗祀文王,就是以子祭父,又称其所自出之祖曰宗,从血统上推源其祖宗,而致其祭祀。
祭祀对象为祖先最多的情况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周代社会政治和人们意识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
祭祀诗源于祖先崇拜,周王朝建立之初,祖先崇拜在承继血缘宗统、维系内部团结、凝聚宗族力量和强化本族统治方面起到重大作用,是祭祀诗最基本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
《诗经》中众多的祭祖诗反映出独特的祭祀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主要是为加强、巩固统治者统治地位服务的,其次是宣扬孝道,加强家庭、部族成员的凝聚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祖之行
祭祖是清明节的习俗,今年的清明节国家规定了公假。
为的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这样最好,因为清明节那天我就不用上学了。
我们一家决定在清明节这天去给爷爷上坟祭拜祖先。
早上,我们吃过早饭,先到街上买了黄纸、烟酒、饼子、水果等。
便和爸爸、妈妈、弟弟一起上山去上坟。
坐着大姨夫的小车。
我们便从吴忠出发了。
一路上,我看到似乎所有的树木都抽出了嫩绿的小芽。
杏树、桃树的花儿已经开了,粉红粉红的。
田野里,麦苗嫩嫩的、绿绿的,一片让人赏心悦目的春光。
农民伯伯都忙着在麦田里套种玉米,想今年有个好收成。
小鸟“唧唧喳喳”,燕子也飞回来了,似乎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更让人振奋的是我们到了牛首山附近,我们看见有很多人在上坟,再往前走一点人更多。
到了祖先的坟地,我们一起跪在坟前,爸爸先把供品放在墓前,再把黄纸烧着,边烧边念叨。
我们便开始磕头祭拜了。
祭拜完之后,我们就回家了。
祭祖,是让人们祭奠自己的祖先;更是要让人们知道,人不该忘本。
过清明
清明节到了,我们学校放假三天。
中午吃过饭,我问奶奶:“奶奶,我们扫墓了没有呀?”“没呢!”奶奶应声道。
“我们准备下就去。
”
准备齐祭祀物品,我迫不及待随着家人去扫墓了。
走到半路,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清明要扫墓呢?”于是我询问起爸爸来,爸爸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清明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节气,正是大地回春,一片天清气明的时候。
”爸爸顿了顿接着讲道“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从秦汉以后才开始的。
一方面怀念亡故的亲人,另一方面祭祀先祖,期望祖先保佑家族后人幸福健康。
”
我看到人来人往前往扫墓,扶老携幼的情形,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