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预测卷(二)语文考试卷(初三)中考模拟.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预测卷(二)语文考试卷(初三)中考模拟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 题 (每空xx 分,共xx 分) 【题文】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2)蒹葭采采,____。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诗经·蒹葭》)
(3)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_______,_______。
(杜牧《赤壁》)
(4)白居易在《观刈麦》中用“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表现了百姓租税繁重、生活贫困的悲惨景象。
(5)请把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默写完整。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答案】 苔痕上阶绿 白露未已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答题空10】雪拥蓝关马不前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弊;衰。
【题文】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
chéng jiè( )得还不够快意。
(2)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yìn bì( )树下的幽花芳草。
(3)原来杨修为人shì cái fàng kuàng( ),数犯曹操之忌。
(4)要是开了这一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yǒu lì kě yuán( )。
【答案】(1)惩戒(2)荫庇 (3)恃才放旷 (4)有例可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本题中易出现书写错误的词语是:荫庇;恃才放旷。
【题文】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变色龙》中看风使舵的人不只是奥楚蔑洛夫,巡警和围观者们无不如此。
B. 语文老师上课能根据同学们的表现随机应变,真是个八面玲珑的好老师。
C. 面对有些同学考试时用手机作弊的行为,身为共青团员,我们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D. 这场来势汹汹的流感,让我们班一下子有六位同学不得不隔离治疗。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B项词语使用不恰当。
八面玲珑:形容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
含贬义,不能形容老师。
【题文】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写好作文,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逐渐养成留心观察和积累写作素材。
(将“留心”改为“用心”)
B. 台风来临前夕,学校召开会议紧急要求同学们不要私自去游泳。
(将“紧急”移到“会议”前)
C. 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让优秀班集体的锦旗挂在了教室里。
(删去“在……下”)
D. 妈妈之所以老是怀疑他说的话是假的,原因是因为他不止一次地撒谎。
(删去“原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
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
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A项修改不正确,宾语残缺,应在句末加“的习惯”。
点睛: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题文】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失败虽然是人人都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忍的斗志;贫困虽然是人人都不愿过的生活,但有时却能成为人们奋进的动力
;,;,。
【答案】示例:痛苦虽然是人人都不愿经受的体验但有时却能造就人们刚强的性格危机虽然是人人都不愿遭遇的困境但有时却能点燃人们突破的热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
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解答时注意结合例句,应该先写出与“失败”、“贫困”一类的词语应为“痛苦”、“危机”等,再按原句式仿写。
【题文】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所欲有甚于生者
(2)乞人不屑也
(3)是亦不可以已乎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以二者不可兼得时“舍鱼而取熊掌”的常理作类比,深入浅出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B. 第①段以假设的语气强调了“舍生取义”的重要,因为“义”比生命更重要,“不义”比死亡更可怕。
C. “行道之人”与乞丐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敬的施舍,这一事例生动而有力地证明了人人都有“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
D. 本文中,作者把“所欲”与“所恶”、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乡为”与“今为”分别进行对比,这样把道理说得更加清楚,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答案】
【小题1】(1)超过,胜过(2)表示值得(做)
(3)停止,放弃
【小题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小题3】D
【解析】选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年代:战国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注意以下词语的理解:甚:超过,胜过。
屑:表示值得(做)。
【小题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主要重点词语:是:这种。
加:好处。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写作目的的把握。
回答此题,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D项错误,文中有鱼与熊掌对比,生与义对比,没有对“所欲”与“所恶”进行对比。
其他对比的内容符合原文。
【题文】赵简子死,未葬,中牟入齐。
已葬五日,襄子起兵攻围之。
未合而城自坏者数十丈。
襄子击金而退之。
军吏谏曰:“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襄子曰:“吾闻之叔向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迫人于险。
’使之治城,城治而后攻之。
”中牟闻其义,乃请降。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合而城自坏者数十丈(包围)
B. 襄子击金而退之(退兵)
C. 不迫人于险(逼迫,胁迫)
D. 中牟闻其义(传闻)
【小题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小题3】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中牟为什么不战而归顺襄子?
【答案】
【小题1】D
【小题2】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小题3】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
这种仁9.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
(闻:听说)【参考译文】赵简子死后还没落葬,中牟的守将就叛变投靠齐国了。
赵襄子将父亲简子下葬料理停当后,第五天发兵征伐中牟城,但包围还没完全合拢,中牟城的城墙突然自行倒塌十来丈。
赵襄子下令鸣金收兵。
军吏们劝谏说:“君王亲率兵马征讨中牟守将的罪行,城墙自行倒塌,这说明老天爷帮助我们去讨伐这些天理难容的罪人,为什么我们要撤退呢?”赵襄子解释道:“我听叔向说过:‘君子不该在自己有利的形势下去欺凌别人,君子也不该在别人处于险境时去逼迫他。
’所以让他们将城墙修好后我们方开战进攻吧。
”中牟城内的守将听到赵襄子这番如此仁义的话后,便请求投降。
【解析】选自:《淮南子•道应训》作者:刘安年代:西汉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D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错误。
闻:听说。
其他各项解释均正确。
【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句子翻译为:君王亲率兵马征讨中牟守将的罪行,城墙自行倒塌,这说明老天爷帮助我们去讨伐这些天理难容的罪人,为什么我们要撤退呢?故句子断句为: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
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
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所以中牟不战而归顺襄子。
【题文】金属与微波,八字不合?
吴昊然
①炒菜可以用铁锅,微波炉却根本不买金属炊具的账。
难道金属与微波是死对头吗?
②金属对微波的作用基本有两种:反射和吸收。
微波的本质和光一样,是电磁波的一种。
家用微波炉发出的微波频率为2.45GHz,相应的波长大约是12.2cm。
普通金属晶格间隙的尺寸约为几个埃,远远小于微波的波长,所以,当微波遇到金属的时候,几乎不能通过,而会被反射。
另有一小部分微波在金属浅浅的表层内被吸收,这个表层深度约为1μm(即10-6m)。
就在这个薄层内,吸收了微波的金属会变得超级“兴奋”。
金属原子的“好朋友”——电子会在电场的作用下加速运动,撞击金属晶格。
动能转化为热能,金属就在这样的“友情碰撞”下被加热了。
③如果将体积并不大的金属(例如铝箔)放入微波炉加热,其内部升温的程度会令金属hold不住。
镶有金边的盘子不适合用作微波炉加热器皿,就是因为微波炉的高温足以熔化盘子的金边。
不过适当地利用这一现象倒可以加工某些食品。
比如专门为微波炉加热设计的爆米花,其包装内就有一层金属。
在微波加热过程中,金属层快速升温可以让玉米粒在几分钟内就变成香脆可口的爆米花。
④反之,如果金属体积足够大的话,由于它是热的良导体,受微波作用产生的热能会很快被分散,金属整体的升温并不明显。
所以如果你不小心落了一把金属勺在微波炉里,其实不用太担心,勺子外形圆滑,不会引起激烈的“打火”现象。
如果这把勺子还泡在牛奶或者咖啡里就更不用怕了,热量会很快传递
给周围的液体。
表面积足够大的金属烤盘或烤架放到微波炉里,只要按照说明书的指示操作,都是安全的。
⑤那微波炉放入金属后“打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所谓打火,其实是空气在强电场的作用下被击穿产生电弧放电。
在正常运转的微波炉中,电场强度是不足以击穿空气的。
但如果有尖锐形状的金属物存在,情况就不一样了。
例如你在微波炉里落下的是一把金属叉,而非金属勺,微波炉运转时,叉子的尖端部位就会产生能够击穿空气的场强。
如果自家的微波炉“打火”了,你可千万别觉得好玩,这会使磁控管受损,并有火灾隐患,一个可能是要钱,一个可能是要命。
⑥在此须友情提醒一下各位好奇心重的同学:汞虽为液态,但也是金属,而且有毒。
那些打算把水银温度计放到微波炉里去测量食品温度的同学,请先用体温计测测自己是否已经发烧。
否则等妈妈质问“插着碎玻璃碴和混着汞蒸气的蛋羹是怎么回事儿”的时候,你们可别两手一摊,说这是火星版蛋羹的制作方法。
(选自《科学Fans》,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的标题以拟人和设问的手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B. 第①②段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揭示了所有金属都不要用微波炉加热这一原理。
C. 第⑥段形象地警示读者不能把水银温度计放进微波炉里测温,紧扣中心话题,呼应上文。
D. 本文语言幽默而生动,如“买账”“死对头”“要钱”“要命”,增强了表达效果。
【小题2】下列对微波炉里“打火”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微波炉里放入金属后所引起的“打火”,其实是强电场击穿空气后产生电弧放电的现象。
B. 如果正常运转的微波炉中发生了“打火”现象,肯定是因为其中有尖锐形状的金属物存在。
C. 专门为微波炉加热设计的爆米花实际上就是成功利用了微波炉里的“打火”现象。
D. 微波炉里“打火”现象后果很严重,轻则会使磁控管受损,重则导致火灾事故。
【小题3】妈妈想将鲜奶装在不锈钢盘里放进微波炉加热,但不知道这样做会不会有危险。
请你结合文中的知识对她说几句话。
你说:“”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示例:妈妈,把鲜奶装在不锈钢盘里加热不会有危险的。
因为不锈钢盘体积足够大,又是热的良导体,受微波作用产生的热能会很快传递给鲜奶,既安全又能很快加热。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
同时注意结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来分析。
B项不符合。
“所有金属”这一说法过于绝对。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本题相关内容在第五段中,应该仔细阅读这一段的内容。
专门为微波炉加热设计的爆米花利用的是动能转化为热能的原理,并非“打火”现象。
【小题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全面理解能力。
要求结合原文解决实际问题,并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示例:妈妈,把鲜奶装在不锈钢盘里加热不会有危险的。
因为不锈钢盘体积足够大,又是热的良导体,受微波作用产生的热能会很快传递给鲜奶,既安全又能很快加热。
【题文】请和我保持距离
张爱国
①十年前,我还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
那天刚下课,邮递员送来一封信,没有寄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只写着“张爱国收”。
②待看了信,我很吃惊,这位在信里也没有留名的学生,整封信从头至尾都在辱骂我,不仅给我起了一系列侮辱性的绰号,还一次次说我是“误人子弟”,是教师队伍里的“害群之马”……
③我很快就断定写这封信的是刚毕业的学生马力。
初二时,一次,我批评他时的确过了分,一定是给他带来了伤害和怨恨。
④虽然马力的信太过分,但我还是深刻反思了自己。
反思的结论竟然是我真的有点在“误人子弟”。
也在这时,我有了一个下海的机会,于是毅然辞了职。
⑤就像我教书时总是优秀教师一样,从商的我很快也成了一名出色的企业家,但我一直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习惯,并没有买车。
⑥一次,我乘公交车,竞意外地在车上碰见了马力。
⑦马力触电一般地站起身,跑过来,握住我的手:“张老师……张老师……我……”
⑧我说:“你这个东西,毕业这么多年了也不来看看老师,也不给老师写信。
”
⑨马力只是不断地说:“对不起,对不起老师……”
⑩渐渐的,马力的紧张和尴尬消失了,他大概是确信了我并不知道那封信是他所写。
下车后,马力坚决要请我吃饭。
11饭间,我知道马力大学已毕业一年,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我说:“马力,当年那么多学生,就数你小子脑瓜子最活,愿意在我公司干吗?”马力一听,感激得眼泪都下来了。
12或许是作为对自己当年错误的补偿吧,马力的工作十分卖力,也十分出色。
我也对马力越来越欣赏,不断地给他提职、加薪。
13对于那封信,我差不多忘了,即使偶尔想到,也是淡然一笑:谁在孩子时代不犯错误?
14两年过去了。
一天晚上,马力陪我吃饭,他一次次举杯敬我,也一遍遍说着感谢我的话。
15我分明喝高了,笑了笑说:“马力啊,要说感谢,应该是我感谢你啊!”
16马力赶紧说:“恩师,您这是说的哪里话?”
17“我是实话,马力,我真的感谢你!”我打着酒嗝却又真诚地说,“要不是你当年提醒了我,我如今可能还是那匹误人子弟的害群之马呢。
”
18马力短暂的吃惊后,就满脸通红,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很快,马力找了个理由,结束了晚餐。
19第二天,马力没来上班,手机关机。
第三天,第四天,马力都没有来——他竟然与我不辞而别!
20很长时间我都无法理解马力的不辞而别,直到不久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的话:“人与人应该有一些距离,就像你隔着一层窗户纸看室内,你觉得很洁净,但一旦捅破这层纸,你会发现其实房子里充满了灰尘和污垢。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污点’,你只能将它保留在心中,哪怕是双方的心照不宣也可以,但就是不能说出来……”
21只是我明白这一点太迟了,因为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见过马力一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我”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情节
主要事件
十年前
开端
收到刚毕业的学生马力很过分的一封来信。
偶遇马力后
发展
(1)
两年后的一天晚上
高潮
(2)
不久前
结局
看杂志受启发,明白了马力不辞而别的原因。
【小题2】联系全文内容,分析文中“我”的形象。
【小题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马力的不同心理。
(1)马力触电一般地站起身,跑过来,握住我的手:“张老师……张老师……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力短暂的吃惊后,就满脸通红,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朋友之间应该“亲密无间”“推心置腹”呢,还是应该“保持距离”呢?请你结合选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小题1】(1)打消马力的担心,请他到自己的公司工作,并不断提携他。
(2)酒后透露了当年那封信的内容,导致马力不辞而别。
【小题2】“我”勇于自我反思:收到马力很过分的信后,冷静反思,下海经商;勇于自责:看杂志后醒悟马力不辞而别的原因,并深深地愧疚;宽容、真诚:偶遇写过分的信给自己的马力,不仅宽慰他,请他到自己公司工作,还大力提携他,酒后真心地感谢马力。
【小题3】马力没想到会遇见“我”,为当年写了那封过分的信而紧张、难堪。
马力终于知道“我”两年多来一直瞒着他,原来“我”早就知道那封过分的信是他写的,因而格外失落、难堪。
【小题4】示例一:我认为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适当的距离感有利于和睦相处,正如选文所说,有些事情如果挑明了就会造成彼此的尴尬。
示例二:我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以诚相待。
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不分彼此、知无不言的,如果有了距离,就会显得生分,也显得不够真诚坦荡。
选文中马力之所以不辞而别,是因为他和老师还不是真正的朋友,交情不够深厚。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故事发展部分:打消马力的担心,请他到自己的公司工作,并不断提携他。
高潮部分:酒后透露了当年那封信的内容,导致马力不辞而别。
【小题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
“我”勇于自我反思:收到马力很过分的信后,冷静反
思,下海经商,体现了勇于自责:偶遇写过分的信给自己的马力,不仅宽慰他,请他到自己公司工作,还大力提携他,酒后真心地感谢马力,体现了宽容;看杂志后醒悟马力不辞而别的原因,并深深地愧疚,体现了真诚。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
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
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
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小题3】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的能力。
人物的言行是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所以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进行分析,把人物的心理揭示出来。
第一句说明为当年写了那封过分的信而紧张、难堪。
第二句说明马力知道了真相后失落、难堪。
【小题4】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路上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试:学校里时常会有各学科的水平考试,实验室里有操作能力的测试,运动场上有动作技能的考查……很多考试会显露人们不同的品格和道德水平。
请以“不同寻常的考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5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答案】不同寻常的考试
天上的月亮是多么恬静,微风轻轻地抚摸着我,轻轻翻动着窗前的书。
周围是那么宁静,而我却心神激荡。
早上发生的事不住地在脑海中浮现。
早上,天气格外好。
昨夜刚下过一场雨,空气新鲜,到处鲜亮亮的,令人心旷神怡。
我的心情也很好,因为今早的考试是最后一门的考试,也是我最有把握的一门——政治。
考完了这门,我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啦!哈哈,太好了!我心想着,真是越想越美。
不久,进场了,一张雪白的卷子摊在我的桌子上。
坐下后,我拿起卷子一看,呀!我的心忽地沉了一下:怎么有几道题没见过?我把心一横,管它呢,先写会的,于是我拿笔做起来。
沙沙沙,教室里静极了,只听见笔和纸磨擦的声音。
前面后面那些容易的我还可以,三下五除二。
很快做好了。
可很快,我就碰到了好几道难题,都是多项选择的。
我左手扶着头,右手紧握着笔,两眼闭着。
我在搜索,在我的大脑里搜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还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管我怎么想,那藏在记忆角落里的、在很久以前老师曾讲过的那几个字就是不肯出来。
天气虽然很凉爽,但我却浑身躁热。
怎么办?离考试结束的时间快到了,我还有一个空没填。
我心里焦急地喊着:到底是哪一个呢?忽听耳边有个很轻的声音,“是A、C”我愕然抬头,只见我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从我身边走过。
她是去交卷的,她拿起包走了,走时还向我挤了挤眼。
我低下头,看着那个空。
我心里翻滚,到底填不填?我那位好朋友,成绩在班里那是数一数二的,她说的,十有八九是对的。
可老师的教诲,父母严厉的目光在我眼前晃动。
人说:诚实是金。
可分数的力量非同小可,虽然只有三分。
到底填不填?我问自己……
最终,我把试卷交上去了,那个空仍然是空的。
晚上,我查了书,的确应是“A、C”,可我不后悔。
在这次考试里,我通过了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考试——心灵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