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川西——论李劼人“大河小说”中的艺术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Ⅲ)
绪论 (1)
(一)李劼人研究现状概略 (2)
(二)艺术美的界定 (2)
第一章环境描写的空间结构美及空间景观的表意美 (5)
第一节空间位置的真实美与精确美 (5)
第二节“散点透视”式的艺术空间结构美 (8)
第三节绘画式“瞬间表意”的寓意美 (12)
第二章流光溢彩的女性形象美 (16)
第一节从乡坝到都市——女性形象的个性美 (17)
第二节独特的异样女性美—诱惑 (23)
第三章别具一格的语言艺术美 (27)
第一节“川味”特色的语言美 (28)
第二节在语言注释中呈现意趣 (31)
结语 (36)
注释 (38)
参考文献 (4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6)
致谢 (47)
中文摘要
独创性是艺术生命的不竭源泉,真正的作家必有独具的风格。
衡量一个作家艺术成就高低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看他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前人未曾涉足、后人难以超越的文学新元素。
独特新颖且不失普遍意义的作品往往具有恒久的文学价值,川籍作家李劼人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成绩斐然。
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李劼人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姿态,他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根基,用他手中那一支令人羡慕的笔,鲜活地还原了地域性风土神韵、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样态、心理状态、语言口吻等,给后人呈现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川西世界。
李劼人善于开采外显世界里的各种内隐的美。
他有一套独特新颖的小说美学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小说创作的指导思想,从而建构起一个充满浓郁川味特色的完备的小说审美图式。
其代表作“大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以《清明上河图》式的艺术画轴,为读者展示了川西这个特定的区域独有的景观。
他凭借艺术的慧眼、灵动的笔触,升华了生活,酿造了甘醇,为中国现代文坛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针对李劼人的创作特色,本文试图从“艺术美”的角度来阐述李劼人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审美元素,在作品细读的基础上,对其中所呈现的诸多艺术美形态做出系统的观照。
本文绪论主要通过对李劼人研究现状的综述,指出目前研究的缺失与不足,继而从这些不足中提出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写作设想,并对“艺术美”这一概念做出界定,以此作为观察李劼人小说的视点,且将这种考察集中于他的“大河小说”。
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三章。
第一章,通过分析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川西世界,特别是对“成都空间”的细节描写,发掘李劼人“大河小说”中所呈现的空间结构美以及空间环境里所包含景观的内隐寓意美。
有着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的李劼人,自觉地将中国园林文化中的空间思维方式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完成了对成都空间的语言呈现,且赋予空间内无生命的物质景观以生命的气息,使其成为一种满含寓意色彩的时代象征。
这种将共时性不同空间因素纳入到历时性事件环节中的做法,一方面使得“成都空间”在一个特定主题的表现中具有了非同小可的时代意义,另一方面它也内化为李劼人作品中艺术生命的细胞,具有了独立的文学审美价值。
第二章,从女性人物形象入手,通过对小说中三位代表女性的独特人格的分析,来探讨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中的人性美及其表现方式。
三部曲中,李劼人满怀热情地刻画
I
了一系列“坏女人”的形象,这些已婚女子的躯体中埋藏着太多不安分的因子,促使她们在闭塞的年代、闭塞的地区尽情享受婚外情带给她们的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极大满足感与刺激。
在那个年代,对婚姻的不忠无疑为他们赢得了“坏女人”的帽子,然而这也正是此类艺术形象的美的所在。
她们敢于打破牢笼般屋内生活的禁锢,勇敢地将脚伸向屋外,挑战屋外世界的纷繁复杂,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大胆地追求理想的生活,敢于面对自己的真心,秀出了不同于一般传统女人所具有的另类美。
第三章,从语言的角度阐释李劼人“大河小说”所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
通过对作品语言的细致分析,展现李劼人小说语言的独创性。
李劼人的语言同时具有地方韵味与大众趣味双重特征,方言、俚语、口头禅等一些独具川味特色的地方性语言,在李劼人的作品中比比皆是,这些语言一方面展现了独特的地域风味,带有浓郁的川味特色,另一方面也给异地读者带来阅读的困难。
考虑到这一局限,在小说中李劼人不惜花费大量的笔墨,为这些词语作注,这些注释并不枯燥乏味,反而能让读者在愉悦的心境下体味独特的异地风情,因为,这种注释不仅起到了工具书的作用,而且拉近了读者与川西之间的距离,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已经具备了民俗学的意义,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李劼人与大河小说艺术美空间美女性形象地方语言
分类号:I206.7
I I
Beauty is in the sichuan west
——The artistic beauty in “the river novels” of LIjieren
Abstract
Originality is an unexhausted source to artistic life; real writer must have unique styl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of measuring a writer’s achievement is to see how many new literal elements they bring which are predecessors not involved in and later generations cannot transcend. Unique and novel works with general significance always have perpetual literal value. Writer LI Ji-ren, hometown in Sichuan, whose achievement is elegant. During his writing life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LI Ji-ren always insists his creative attitude, takes reality as the writing basis, and uses “an advisable pencil” to lively restore regi onal and local verve, and life shape, mental state, and language tone, etc. from different folks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presents an authentic western Sichuan for lateral generations. He is good at exploring the implicit beauty from explicit world. He has a unique novel aesthetic concept, which is also taken as his own guidance for novel, and then constructed an aesthetic novel schema filled with rich Sichuan-style characteristics. His master works “Long River Novel”(“Stagnant Water”, “Before the Storm”, “Grand Wave”, and “Riverside Scene of Pure Brightness”) as art painted scroll presented the unique regional view of western Sichuan for the readers. He relies on his artistic eyes and clever brushwork to sublimate the life, and brew the glycol, which leaves precious treasure for China’s modern literary. Aimed at LI Ji-ren’s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attempts to illustrate various aesthetic elements of LI Ji-ren’s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istic Beauty”, and systematically concerns various artistic beauty shapes based on considerate reading the work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aper mainly makes an overview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es on LI Ji-ren, points out the flaw and lack of current researche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writing ideas from the lacks, and defines the concept of “Artistic Beauty”, which is taken as the perspective to observe LI Ji-ren’s novels, and concentrates on his “Long River Novel”.
III
The paper mainly distributes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western Sichuan concerned in works, especially the detailed illustration of “Chengdu Space”,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space structure beauty and implicit beauty of space environment presented in LI Ji-ren’s “Long River Novel”. Owning deep traditional culture, LI Ji-ren consciously puts space thinking way of Chinese garden culture into novels, completes the language presentation of Chengdu space, and endows inanimate material landscapes of space with life, which makes it become an era symbol full of implied color. The method of bring the different space factor with synchrony into diachronic chain of events has independent atheistic value of literature, which on the one hand it makes the “Chengdu Space”remarkable epic significa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a certain them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internalizes as a cell with artistic life in LI Ji-ren’s works.
The second chapter, stated from the female image, it analyzes the unique personality of three representative females, explores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in a particular time and area. In the trilogy, LI Ji-ren depicts a series of “Bad Women” image with enthusiasm, these married women hide lots of uneasy factors in their bodies, which impel them to enjoy the great satisfaction and excitement in material and spirit from extramarital affair in that closed time and area. In that time, it is no doubt that they get the hat of “Bad Women” for their infidelity to marriage; however, this is the beauty of such artistic image. They dare to break the imprisonment of house life like a cage, brave enough to put the leg outside, and challenge the complicated world outside house, they are bold in seeking the ideal life by their own ways, and have the courage to face their true heart, and show alternative beauty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traditional woman.
The third chapt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it explains the unique aesthetic value of LI Ji-ren’s “Long River Novel”. Through the detailed analyzing the language of works, it shows original language of LI Ji-ren’s novels. LI Ji-ren’s language has double features of regional flavor and public interest, and you can find some regional language with Sichuan-style characteristic in LI Ji-ren’s works, such as unique dialect, slang and mantra, etc. On the one hand, the language shows the regional flavor with heavy Sichuan-style characteristic,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bring the reading difficulty for exotic readers. In view of the limit, LI Ji-ren spares no lots of writing, notes these words to make them not boring, I V
instead of let readers feel the unique exotic scene with joyful mood, because the notes not only play a role as a reference book, but also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reader and West Sichuan, at the same time, in some extent, they already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folklore, and strong informative and interestedness.
Keywords: LI Ji-ren and “Long River Novel”; artistic beauty; space beauty; female image; regional dialect
Category Number: I206.7
V
绪论
在现代文学史的历史长河中,川籍著名作家李劼人算得上是四川众多文坛奇葩里娇艳的一枝,他以其自身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用“他那一支令人羡慕的笔”
[1],艺术性地描绘着专属于四川一隅的景象——川西坝世界独有的“清明上河图”。
作为著名的老作家和翻译家,李劼人的文学创作开始于中国新文艺的萌芽时期,是一位跨越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时期,有着长达半个多世纪创作生涯的老作家。
从1912年第一个短篇小说《游园会》诞生起,到1935年创作《死水微澜》(“大河系列”之一),确立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再到《暴风雨前》、《大波》(“大河系列”之二、三)的创作完成,在这二十多年的艺术追求和探索中,李劼人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因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四川度过的,所以他对四川的人、事、物有着深刻的生命体验。
因此,在其代表作三部曲中,他凭借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参阅国内外文学走向的开放性视野,以灵动的笔触巧妙地展现了全景式的“巴蜀世界”,叙写了清朝末年到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川西坝地区所发生的一切。
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状物写景,他都用他那支灵动的笔认真仔细地书写着川西地区独有的历史、独特的人物和别具一格的地域风俗。
然而,上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阶级话语”、“革命话语”和“民族话语”占据强势地位的时期,作为一名始终坚守自我姿态并始终保持创作独立性的作家,李劼人在这种主流话语盛行的时代背景下被迫地被边缘化,不能进入文坛的核心地带。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年的时代主流话语业已成为历史,一度占据中心地位的文学作品,因其内涵的偏执、艺术的粗糙、服务对象的丧失而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曾经一度被冷落甚至遗忘的作家作品却以其丰富的潜在内涵和持久的艺术感召力被纳入到重点研究的视野。
时间可以改变文学研究的价值坐标,今天的研究者完全可以怀着神圣的敬意和激动地心情从容地重新审视探究这些曾被冷落的文学遗产。
李劼人,作为那个时代曾被一味淡化的川籍作家,在新的文化语境下逐渐浮出地表,开始为人们所关注。
他的小说《死水微澜》在上世纪80、90年代曾被改编成川剧、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并获得重多奖项。
能在当代被这么多艺术种类不断移植,并取得如此成效,可见李劼人作品自身的内蕴和艺术魅力非一般小说所能媲美。
然而,目前文学界对李劼人的研究仍处于一种相对低迷的状态,因为种种的原因,李劼人在文学史上多次错过了被重新定位的机会,这导致了他在文学史上地位还没有得到大家的共识,进一步导致了对他的文学作品1
的鲜少研究。
李劼人研究的现状也再次证明了历史研究的惰性和知识体系等级、固化力量的强大。
(一)李劼人研究现状概略
截止目前,对李劼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李劼人笔下的女性形象及性爱意识,如向菊的《李劼人〈大波〉三部曲中的主要女性形象》、陈玮的《一个躁动不安的灵魂——论〈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刘嫄媛的《李劼人性爱思想研究》、罗津的《从院墙内的玫瑰到舞台上的精灵——李劼人女性思想研究》等;二,李劼人作品中的地域文化色彩,如艾芦的《“过去的成都活在他的笔下”——李劼人三部曲的地方色彩与生活情调》、周华的《论巴蜀文化与李劼人小说》;三,李劼人与法国文学的关系,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阎冰的《论世界文学交响中的本土声音——论李劼人的“大河小说”》、张玉林的《李劼人与法兰西现实主义》、郭秀娟的《吸纳与融合》、何平辉的《中西文化交汇中的李劼人》等;四,李劼人小说的创作心态,如雷兵的论文《李劼人改写〈大波〉时的创作心态——对当代文学创作一种现象的聚焦》、韩丹的《迷惘的追赶者——从<大波>的版本变化论李劼人建国前后的创作思想》等;五,李劼人与四川饮食文化,如林红转的《试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茶馆》、杨泽本的《李劼人先生倾心饮食文化》等。
另外,关于研究李劼人的专著和专集已经出版了五本,分别是《李劼人的生平和创作》、《李劼人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李劼人小说的史诗追求》、《李劼人研究》、《李劼人的作品与文品》。
其中《李劼人的生平与创作》是唯一一本系统研究李劼人的专著,其余四本均属于各家评论的集萃本。
从上述成果来看,对李劼人研究的关涉方面不可谓不广,但作为川西坝历史和风俗乡情的见证者和书写人,对李劼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尚有很多空白区域等待我们去开拓,譬如对于他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艺术美这一方面还没有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探究,针对这一缺失,本文试图在掌握较多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李劼人作品,特别是他的“大河系列”的阅读、思考和体会,采用文献研究、文本阅读、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着重对李劼人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艺术美,具体来说就是作品中所展现出的空间艺术美(主要是成都空间)、人物形象美,以及采用地方性语言所产生的语言美等方面来进行论述,以期达到对李劼人及其作品的更为深入的解读,力求对当下李劼人的研究过程更具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二)艺术美的界定
2
本文拟对李劼人作品中的艺术美进行阐释,在正论之前,我们首先要对“艺术美”这一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
到底什么是艺术美?这是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引借用三家之言来释义艺术美。
著名学者欧阳友权说:“艺术美指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美,是美的高级形态。
它是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造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体现出来的美,是艺术家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的物态化,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和审美领域”。
[2]他的这一定义,换言之就是说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一种艺术升华,现实美属于社会存在范畴的第一性质的美,而艺术美则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第二性的美,艺术美是一种源于现实美,而又比现实美更高、更典型的抽象意义的美。
具体来说就是艺术美是人类对现实生活中的美的所有感受、体验,将之进行加工、提炼、熔铸和结晶,把第一性的美转换为第二性的美。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美是艺术美产生的源泉,另一方面艺术美又反过来推动现实生活中美的创造。
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董学文先生从美的形态上把艺术美归结在了美的存在形态领域范畴,他说:“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
艺术世界是美的世界,艺术创造是美的创造。
艺术美作为人类美感物态化的集中体现,确证着人类内在心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最典型的美的存在形态。
”[3]在论及艺术美的来源的时候,他说:“生活是艺术美的源泉和基础。
”[4]“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它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的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
”[5]他的这种释义既说明了艺术美是一种内化的美,同时它还是源于生活的美。
实践(论)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杨恩寰先生的观点相似于董学文,“艺术美是艺术品所具有的审美属性或审美价值形式,亦即艺术审美存在。
”[6]“艺术则专指由审美动机驱动的创造活动及其创造的艺术品,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曲、电影等”[7],它是“人的审美经验与理想的物态化成果,它首先是由审美需要驱动而创造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享受。
”[8]综合上述三位美学家对艺术美的定义,我们可以将艺术美归结为:艺术美是艺术的审美价值形式,它是一种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即“艺术美是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
[9]艺术美的表现不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而是以具体生活形象的形式来实现。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艺术家的创作所依赖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
在艺术里不象在哲学里,创作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
”[10]在艺术作品中就如同现实生活一样,美总是通过具体的对象表现出来,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符号,而是具有形象性,是生活和
3
艺术家思想、情感相结合而孕育的产物。
艺术美首先以感性形式的直观形象进入人类的视听范围,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艺术家如果只是一味地关注抽象的概念,而脱离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的形象,那么就不可能在脑海中创造出一个鲜活、生动的形象,美也就无法产生,所以说艺术美的产生必须依赖于生活中的大量具体可感的感性材料,艺术家对这些材料掌握的越丰富,想象力就越强,也就越有利于艺术美的创造。
因此,我们亦可以将艺术美理解成为是一种以形象性为基本表征,以情感性为突出特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具有高度独创性的一种艺术形态。
通过以上对艺术美的各种解释,我们对艺术美的特点进行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艺术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它作为艺术的审美价值形式及其系统,是社会美和现实美的理想形态,它不是对现实美的简单再现,而是融入了艺术家独特审美个性、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的艺术再创造;其次,艺术美又是一种理想的审美形式。
所谓理想的审美形式是说艺术所追求的美是比现实美更高层次的审美理想,是一种意象化的美,既可以弥补现实美的不足与有限,从而高扬审美理想,塑造现实中没有而又可能有的艺术形象,以此来激励人们追求理想的审美人生;再次,艺术美具有纯粹与永恒性。
现实美往往带有或许这样或许那样的功利性,这些功利性无形中冲淡了审美的价值,而艺术美则是将现实中的美进行处理、净化、升华,使其审美形式更加纯粹;针对现实美受时空限制、难以长久保留的局限性,艺术美则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将现实美抽取出来,凭借固定的形式以得到永久地保存。
基于上述对“艺术美”概念的认识,我们将对李劼人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艺术美的诸多形态进行探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随后的考察主要集中于他的“大河小说”。
4
第一章环境描写的空间结构美及空间景观的表意美李劼人先生具有独特的空间意识,他自觉地把空间思维作为小说的审美因素,并使用了极为独特的艺术手段来加以表现。
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他注重给笔下人物的活动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一些准确的空间,这些空间在作品中是特定的,在现实生活中更是真真切切地存在过的、真实的。
他文学创作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以成都及其近郊为故事发生背景的,尤其以他的小说“三部曲”为代表,体现得最为明显。
在其艺术王国里,他建构的“成都空间”除具有真实、精确的审美价值之外,其空间内的景观还具有内在表意的功能,作家并不是就事论事、就景说景、就物写物,而是关注这些景观事物背后所隐藏的玄机。
李劼人以独特的笔触体现了他小说结构的空间美感,并显示出了他别具一格的空间思维特征,他将共时性的不同空间因素纳入到了历时性的事件环节中,使得“成都空间”在一个特定主题的表现中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这种空间化的思维特征已经是李劼人作品中艺术生命的细胞,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空间位置的真实美与精确美
“文学必须取信于当时,方能传信于后世”,[11]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如恒河数沙,然而唯有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具有艺术独创的作品才有可能传世不朽。
李劼人的三部曲和中国新文学许多熠熠闪光的文学名著一样,都是经过精细的时间淘洗和筛选出来的真金,在经受了历史风雨的冲洗、人间沧桑的变化,作品固有的色泽分毫未减,反而以跨时代的生命力吸引着国内外愈来愈多的读者。
人们喜欢这部富有民族特色的“川味”作品,并非出自猎奇或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他为读者打开了认识清末四川社会的便捷窗口,以导游的身份介入到了其作品与读者之间。
品读李劼人的作品,就犹如欣赏清末成都及其近郊的旅游手册,精确而又不失真实。
巴金就曾针对李劼人三部曲的真实性做过这样的评价,他说:“只有他才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活在他的笔下。
”[12]司马长风在其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中也说:“李氏的风格沉实,规模宏大,长于结构,而个别人物与景物的描写又极细致生动,有直迫福楼拜、托尔斯泰的气魄。
”[13]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曾基于创作经验断言:“获得全世界文明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14]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这个人体里去,把描绘变成真实。
”[15]巴尔扎克的同时代人,俄国杰出5
的文学批评理论家别林斯基则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强调:“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
[16]在作品的真实性方面而言,李劼人不愧是成都的历史家,“成都空间”在李劼人的作品中既呈现出了地理概念的真实美,又完美地展现了物理概念的精确美。
正如在老舍笔下“北京活了”一样,李劼人笔下的成都也时刻呼吸着时代的气息,流淌着历史的血液。
他以其那支“令人羡慕的笔”[17]和“几十年来所生活过,所切感过,所体验过”[18]的社会经历和感情积累,撑起了一个广大而真实的艺术空间。
舒乙曾这样来形容老舍如何写北京:“北京好像由书本上突然站了起来,变成了立体的。
北京,不再是爬在地图上的点、线、面,不再是书中的地理概念,而是可以感觉到的,可以丈量的,有高度的,甚至是有感情的······北京活了。
”[19]同样,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李劼人凭借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修养也“写活了四川”,尤其是写活了川西世界的人物和一草一木。
他的小说创作,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写成都及其近郊的,故事都发生在这个背景下。
早期发表的后来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好人家》中的不少短篇以及后来的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大河系列”)、《天魔舞》都是以成都及川西平原的市镇作为地理背景。
在他的作品中,成都及川西近郊市镇的地名,成都市内的街道、亭台楼阁等完全是真实所在,他用数字来表示地理名称的准确的现实存在。
“从地理方位上看,成都空间以清末成都县和华阳县为中心,以近郊乡镇为桥梁,辐射周边的新都县、新繁县、彭县、郸县、崇宁县、温江县、崇庆州、双流县、新津县、简州等地。
这一地理区域在清末属成都府,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地理环境,一点没有虚构。
……。
它是历史上和现实中都真实存在的地理区域。
”作品中所提及到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几十条街道,虽然就今天看来格局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但是街道的名称却依然沿用至今。
满城、皇城、劝业场、高等学堂、悦来茶馆等,虽然已无法追寻这些地方的历史痕迹,但名字却依然活跃在成都大众茶余饭后的龙门阵里。
而青羊宫、武侯祠、少城公园(今天的人民公园)等地,至今也还是成都人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不仅如此,大凡是作品中对空间位置的叙述,李劼人都采用精确的数字,犹如用卷尺丈量过一般,精确之美尽显其内。
举例说,作者确定成都、新都、天回镇以及其他地点的现实所在,是这样写的:“由四川省省会成都,出北门到成都府属的新都县,一般都说有四十里,其实只有三十多里。
”[20]“就在成都与新都之间,刚好二十里处,在锦田绣错的旷野中,位置了一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镇市。
……这镇市是成都北门外有名的天回镇”[21]“城里人都相信轿行的计算,说出南门到武侯祠有五里路。
其实走起来,连三里都不到。
”[22]“新场在安德铺正东五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