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
1. (2分)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百舸(gě)漫溯(shuò)寂寥(liáo)喋血(dié)
B . 河畔(pàn)冰屑(xiè)沉淀(diàn)粗糙(cào)
C . 满载(zài)作揖(yī)浸渍(zì)青荇(xìng)
D . 莅校(lì)屏息(bǐng)青苔(tái)麦糟(cáo)
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张惶部署一炷香却之不恭
B . 矍铄作祟天然气出奇致胜
C . 胁从起迄文绉绉一筹莫展
D . 浮浅编纂拉拉队理屈词穷
3. (2分)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
我一个人看着车窗外,这是我第一次来传说中的大上海。
这个国内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蜚声国际的大都市,正值晚上8点夜生活开始的时候,走在街上劲爆的音乐纷至沓来。
但是这一切的繁华离我这么近,却又那么远。
我听不懂他们的讲话,我记不清错综复杂的道路。
A . 望其项背
B . 蜚声
C . 纷至沓来
D . 错综复杂
4. (2分)(2017·安阳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美韩不顾包括中国在内有关国家的反对,商定将于年内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并称此举旨在于反制朝鲜为目的,其他国家不必忧虑。
B . 蕨菜,茎细杆高,棕色细毛,叶为绿色,长大成茅草,幼叶幼茎可食,根含淀粉,能食用药用。
性寒、味甜,有凉血止痛、降血压等功效。
C . 中俄共同推进中俄蒙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建设,重点省州产能与投资合作,共同确定一批能提升区域整体合作水平的渠道。
D . 某校组织的这次医学会议影响较大,邀请到了医学领域内的知名专家教授,也邀请了多所其他应学院校的年轻学科带头人。
5. (2分)(2017·湛江模拟)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童工”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部分家庭的贫困,①缺乏摆脱贫困的路径和希望;②_____________也在于,这些家庭③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
部分父母无力支付孩子从小到大的全部教育成本,④期待着孩子尽快挣钱养家糊口,⑤,一旦面临读书和打工的选择,就会弃前者⑥选后者。
A . A
B . B
C . C
D . D
6. (2分)平仄协调,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是对仗的基本要求。
下列各组成语中,构不成对仗的一项是()
A .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引狼入室——放虎归山
B .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C . 守株待兔——缘木求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D . 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7. (2分) (2017高一上·嘉兴月考)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 .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以及对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作者表达了乐观主义精神和豪情壮志。
B . 全词动静有度,张弛有致;上片湘江秋景表现得逍遥自在,下片由轻松悠闲转而气势磅礴。
C . “万”“百”大数值虚数,“遍”“尽”“透”等极致性副词的使用体现出现实主义情怀。
D . 本词写秋不落悲秋俗套,慷慨激昂,因为作者笔下秋天的壮丽、大气和其豪迈气概相吻合。
8. (2分)选出与例句加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泣孤舟之嫠妇
A . 齐彭殇为妄作
B . 项伯杀人,臣活之
C . 则其至又加少矣
D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9. (2分) (2017高二下·北京期中)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 为国以礼
B . 浴乎沂,风乎舞雩
C .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D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 (2分)下列文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句:仁慈的人“尊敬我家的长辈以及别人的长辈;爱护我家的晚辈以及别人的晚辈”。
B . 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译句:试问从古以来什么时候见过破镜能重圆?那就是比死还要苦呀,怎么对待这种逆境呢?
C . 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译句: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我不能学那些修养高超的人忘怀于世理人情。
D .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
译句:即使可以不死,但是彼此离散不相见,只能使两地望眼成穿,身子变成空望对方的石头。
二、其他 (共3题;共9分)
11. (2分) (2018高一上·宁波期末) 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 . 开篇意境雄阔,大江东去让人有“逝者如斯夫”的联想,把永不止息的江水与随岁月消逝的英雄相联系,通古今而观之,有悠久深远的历史感。
B . 称周瑜为周郎,意在突出周瑜的俊逸风流,年纪虽轻但已建功立业,与“小乔初嫁”相呼应,也用以反衬自己华发早生、功业难成。
C . 整首词虚实相生,从眼前写起,回溯到“从前”,又从“从前”回到眼前,眼前的人、景与“从前”的人、景构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构思巧妙。
D . 词的下阅情感深沉,感慨于英雄风流已然逝去,叹息于自我理想落空,最后在江月永恒、江水长流中得到自我超脱。
12. (2分) (2018高一上·湖州期末) 下列对《祝福》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B)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
“这正好,你是识宇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C)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D)
A . 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睛的呆滞无比,说明祥林嫂饱受生活折磨,精神已然麻木。
B . “分明”“已经”“纯乎”连用,强调祥林嫂自身变化之大,出乎“我”的意料。
C . “发光”与前文“间或一轮”相对照,说明老熟人的偶然相逢让祥林嫂既觉得意外,又感到高兴。
D . 在鲁镇这个地方,几乎没有人敢亵渎神灵,所以她只能“放低了声音”“极秘密”地问。
13. (5分) (2017高二上·山东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原涉,字巨先。
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
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
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
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时又少行三年丧者。
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①送,行丧冢庐三年,繇是显名京师。
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馀。
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
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
人尝置酒请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
叩门,家哭,涉因入吊,问以丧事。
家无所有,涉曰:“但洁埽除沐浴,待涉。
”还至主人,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乡此!愿彻去酒食。
”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
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②皆会。
涉亲阅视已,谓主人:“愿受赐矣。
”既共饮食,涉独不饱,乃载棺物,从宾客往至丧家,为棺敛劳俫③毕葬。
其周急待人如此。
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
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
知涉名豪,欲以示众厉俗,遣两吏胁守涉。
至日中,奴不出,吏欲便杀涉去。
涉迫窘不知所为。
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豪也,共说尹公,尹公不听,诸豪则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诣廷门谢罪,于君威亦足矣。
”尹公许之。
涉如言谢,复服遣去。
更始西屏将军申屠建请涉与相见,大重之。
故茂陵令尹公坏涉冢舍者为建主簿。
涉本不怨也。
涉从建所出,尹公故遮拜涉,谓曰:“易世矣,宜勿复相怨!”涉曰:“尹君,何壹鱼肉涉也!”涉用是怒,使客刺杀主簿。
涉欲亡去,申屠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宾客通言,令涉自系狱谢,建许之。
宾客车数十乘共送涉至狱。
建遣兵道徼取涉于车上,送车分散驰,遂斩涉,悬之长安市。
(节选自《汉书·原涉传》,有删改)
【注】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
②昳(dié):太阳偏西。
③劳俫:劝勉。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B . 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C . 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D . 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冢庐”指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B . “吊”指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
C .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魏晋以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此后重要性减少。
D . “长安”为古都城名,在今陕西西安一带,汉高祖七年定都于此,隋、唐、北宋等朝也于此定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原涉重视传统,恪守孝道。
他父亲去世,他退还了南阳郡人送的丧葬费用,依古礼为父亲守丧服孝三年,当时少有守丧三年的,因此在京师有了名气。
B . 原涉有同情心,能急人之难。
他听说母亲生病的那一家避居在里宅,便去看望,得知病人已去世,家贫无法安葬,便让人置办丧葬用品,使丧事妥善办理。
C . 原涉因家奴惹祸,招来麻烦。
他的家奴买肉时与屠夫发生争吵,砍伤屠夫,致其死亡,茂陵守令尹公因此大为气愤,要拿他治罪,使他处境窘迫。
D . 原涉因旧怨杀人,终遭杀身之祸。
他与申屠建的主簿尹公有旧怨,一怒之下让人杀了尹公,申屠建用欺骗手段同意他自首,却派兵将他逮捕并杀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
②申屠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14. (6分) (2019高三上·南阳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也。
熹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
累辟三府,不就。
宣帝复辟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
时熹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徒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
景帝辅政,命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熹到,引见,谓熹曰:“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夸孤命君而君至,何也?”对曰: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转司马,寻拜右长史,迁御史中丞。
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
荐乐安孙璞,亦以道德显,时人称为知人。
寻迁大司马,以公事免。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邺,以熹为军司。
顷之,除凉州刺史,加扬威将军、假节,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
羌虏犯塞,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时人比之汉朝冯、甘焉。
拜冀州刺史,累迁司隶校尉。
及魏帝告禅于晋,熹以本官行司徒事。
泰始初,封祁侯。
皇太子立,以熹为太子太傅。
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废阙,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二傅并摄众事。
熹在位累年,训道尽规。
以年老逊位。
初,熹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熹唱义遣军讨之。
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
后虏果大纵选,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
熹自历仕,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
及卒,追赠太保,谥日成。
(节选自《晋书·李熹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B .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C .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D .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科目,由地方长官自下而上地推荐人才给上级或中央,由其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B . “禅”,帝王的祭地礼,也指以帝位让人。
相传尧帝是首推禅事之人。
在文中指魏帝让位于晋。
C . “行”,唐宋官制中,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
文中指李熹暂时代理司徒的职务。
D . “太子太傅”,古代“二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结合文意可知,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熹少有品行,以名节自持。
几次被三府征召任职,他都不就任。
后来又以母亲病重为由拒绝出仕,世人都称赞他的志气节操。
B . 李熹居官正直,荐人唯贤。
他被景帝授官后,不畏权贵,朝臣都为他所震慑。
他举荐有德行的孙璞,也为世人所称赞。
C . 李熹治车有方,颇有政绩。
他在凉州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力克羌虏,展现了他的车事才能。
D . 李熹清廉节俭,不以权谋私。
他任职期间,家无积蓄,甚至亲友共分衣食,俭朴至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
②凉州虏寇边,意唱义遣军讨之。
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15. (4分) (2016高二上·定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必须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否则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就无法实现,即使暂时实现也很难持久。
正如宋代耿延年在总结信州铅山铜场兴衰的原因时指出:“惟务与民共利,经久可行。
不欲专利于官,而有害于民;不欲取办一时,而贻患于后。
”入中也是如此。
官府依据入中法招募商人入纳粮草于规定的沿边地点,给予钞引,使至京师或他处领取现钱或金银、盐、茶、香药等,“若官尽其利,则商旅不行”。
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
商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谓之买扑。
宋代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官府所定竞标价必须适中,即一方面竞标者以这一竞标价承包后,通过经营可以获取承包利润;另一方面,官府作为招标者,以这一竞标价转让经营权后可以尽可能地获取财政收入最大化。
这就是“承扑者无破败之患,而官入之利有常而无失也”。
换言之,竞标价不能太高,否则竞标承包者就很有可能不赢利,甚至亏损。
另一方面,如竞标价太低,官府作为招标者无法从转让经营权中获得财政收益,同样,这种买扑承包也没必要存在。
宋代的入中法能较长久地实行一段时期,其基础也是官商双方共利双赢。
如有一方不能从中获得好处,就会中止双方的平等自愿合作。
入中法中政府得到的好处甚多,既通过卖茶获利。
更重要的是又可通过商人解决沿边军需供给难题。
而对于商人来说,则可获得较丰厚的商业利润。
相反,入中法的失败,其关键原因就是大量茶引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使商人无利可图。
甚至亏本,商人只好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
正如文彦博指出的:“非茶法弊,盖昔年用兵西北,调边食急,用茶偿之,其数既多,茶不售则所在委积,故虚钱多而坏法也。
”
宋初以来的矿冶业,不问冶户冶炼的多寡,必须按照国家硬性规定的矿税课额缴纳。
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难以探明矿藏量,如果实行课额制,很难准确保持官府与坑户、冶户之间共利双赢的合作平衡点,使双方的平等合作关系失去坚实的基础。
到王安石变法期间,与召募制相结合的分成制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二八抽分制。
如绍兴七年,朝廷同意“金银坑场并依熙丰法召百姓采取,自备物料烹炼,十分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使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共利双赢找到了一个“经久可行”的平衡点。
尤其对于后者来说,避免了因生产不足但课额不减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坑户、冶户的再生产获得了一定的保证。
宋代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确立官民平等自愿合作关系时,重视以共利双赢为基础。
如在出让坑冶坊场经营权时,注意根据各州买扑坊场历届课利的增减情况,酌中确定一个课利钱数额。
作为本届承包的最低价。
南宋政府出卖、出租官田宅时,要求立价“量度适中估价,务要公当,不致亏损公私”,并严防官吏在估产立价中营私舞弊。
(摘编自方宝璋《略论宋代政府经济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宋用兵西北,商人到沿边地点入纳粮草换取茶引,但手中持有的大量茶引因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这是入中法失败的关键原因。
B . 在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买扑承包中,如果官府竞标价定得低,承扑者在经营过程中就不会有亏损破产的担忧。
C . 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分成制,允许坑户依法采矿、冶户自备物料冶炼,官府只抽取二分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矿业的再生产。
D . 宋代的二八抽分制与召募制相结合,恢复了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平等合作关系,也重新找到了共利双赢“经久可行”的平衡点。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只有共利双赢,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持平等自愿合作关系。
在总结铜场兴衰原因时,耿延年也指出了这一点。
B . 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宋政府要最大限度地获取财政收益,做到“有常而无失”,就必须在转让经营权招标
时确定适中的竞标价。
C . 宋朝初期,政府主要考虑国家的财政收益,硬性规定缴纳矿税课额,很难保证官府和坑户、冶户的利益,也影响了宋代矿冶业的发展。
D . 为了严防官吏因营私舞弊而致公私双方的利益受损,南宋政府在进行出卖、出租官田宅等经济活动时,要求估价适中,立价公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宋代推行入中法,政府收获甚多。
政府发放钞引让商人兑换茶叶,从中获利;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商人之力,解决边境军需供给难题。
B . 入中法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顺利实行,是以官商共利双赢为基础。
对商人而言,能够有利可图,自然不会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
C . 二八抽分制是宋政府与矿冶业主之间的利润分成制度,它最大的优点是在课额不减的情况下,避免了因生产不足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
D . 在出让坑冶场坊经营权、核计应征数额时,宋政府重视承包商的利益,根据各州历届买扑课利的增减情况,酌定了一个适中的承包价。
16. (20分) (2017高二上·南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
《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
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
但凡事都有例外。
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然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
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
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
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
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
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
真是通才、捷才、怪才。
怪才必有怪癖。
他嗜茶。
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
有好事者悄悄作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
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
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
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
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
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
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
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
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
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
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
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
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
《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