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颈咽痛的诊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颈咽痛的诊疗
颈咽痛是因风寒湿瘀痰浊之邪痹阻少阳经脉所致,以一侧颈痛连及咽喉及同侧头、肩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患者多以咽痛为主诉而就诊于耳鼻咽喉科。
临床上以成年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本病相当于西医颈动脉炎。
又称血管性颈痛,颈动脉综合征。
[病因病理]
少阳经脉循颈布于头侧,因风寒湿邪侵袭,或肝郁气滞,痰浊内生,瘀血阻滞,致少阳经脉痹阻,不通则痛。
1.风湿痹阻:素体虚弱,风寒湿邪侵袭少阳,上犯头颈,脉络受阻,经气不畅,发为本病。
2.阴寒凝滞:素体阳气不足,感受阴寒之邪,致头颈少阳经脉痹阻为病。
如《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细急,细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
3.瘀血阻络:肝气郁结,气滞血行不畅,或气虚而运血无力,少阳经脉痹阻为病。
4.痰瘀互结:肺脾肾功能失调,痰浊内生,血瘀不行,痰瘀互结,痹阻少阳经脉为病。
西医对颈动脉炎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
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炎症,使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释放组织胺、多肽、神经肽,致相关组织的敏感性增强,血管神经痛阈降低。
病理表现为颈动脉管壁的无菌性炎症样改变、增粗,引起疼痛与压痛。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史:可有近期外感病史或关节炎病史。
2.症状:一侧咽痛及颈部疼痛,常呈空咽痛,即吞咽唾液时咽痛,而进食时无咽痛,转颈及低头时痛增,咽部异物感,常放射至同侧耳、头面、额、枕、肩部疼痛。
3.检查:颈外皮肤正常,多在颈侧上段沿颈动脉沿线有压痛点,或触及动脉壁的增粗,咽部检查多无异常发现。
4.血沉可增快,血象一般正常,急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胸数增高。
[鉴别诊断]
1.慢喉痹:无空咽痛,颈动脉无压痛,咽部检查可见咽部暗红肿胀,小瘪增生或萎缩变薄等体征。
2.茎突过长:一侧咽痛、颈痛,扁桃体窝触诊,可触及坚硬条索状物,X线拍片示茎突过长。
3.梅核气:咽异物感,与情绪变化有关,无咽痛,颈动脉无压痛点。
[辨证论治]
1.风湿痹阻证
主证:咽部胀痛不适,空咽时尤甚,同侧耳内掣痛,伴头痛、肩背痛,上肢酸重无力,畏风,胸闷,食纳减,口干不欲饮。
患侧颈动脉沿线有压痛点。
舌淡,苔白腻,脉浮缓。
治法:祛风除湿,行气通络。
方药:蠲痹汤国),酌加苍术、厚朴、陈皮、意松仁祛湿,路路通祛风通络。
2.阴寒凝滞证
主证:一侧咽痛,颈及肩部疼痛、偏头痛,痛处得热则舒,冬春尤甚,咽干不欲饮,月经量少色黯。
颈动脉沿线有压痛点。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缓。
治法:温经散寒,缓急止痛。
方药:当归四逆汤M加姜黄、附片、干姜、川苜之类。
3.瘀血阻滞证
主证:空咽痛,同侧头、颈均痛。
剧痛时如针刺,夜不能寐,天亮前身热,但欲漱水不欲咽。
面色晦暗,颈动脉触痛,甚则同侧颍浅动脉亦有压痛,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怒张,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刈,酌加黄黄、蒲黄、土鳖虫、娱蚣、柴胡。
4.痰瘀互结证
主证:空咽痛,头颈、肩臂亦痛,或有咽中如物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无碍饮食,咳嗽痰白,胸闷纳呆,或有眩晕,大便澹。
颈动脉沿线有压痛点。
舌暗红体胖或有瘀点,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祛瘀,通经活络。
方药:指迷茯苓丸.酌加当归、川苜、赤芍、桂枝、白芥子。
备用方:六君子汤⑹1
[西药治疗]
1.强的松IOnIg,口服,每天3次。
2.阿司匹林10g,口服,每天3次。
3.654-2IOmg,口服,每天3次。
[外治]
1.醋酸氢化可的松InII(25mg),颈动脉鞘周围注射,1次/周。
2.伤湿止痛膏、代温灸膏贴颈侧压痛处。
3.旋磁机磁疗。
[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⑴体针法:风湿痹阻证取天突、扶突、风池、听宫、阴陵泉,均为患侧穴,平补平泻;阴寒凝滞证加刺合谷;瘀血
阻滞证天突、扶突、风池、肩井、后溪,泻法,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⑵耳针法:咽喉、神门、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
王不留行贴压,隔日1次,每天自行加压按摩贴压处,10次1疗程。
⑶穴位贴敷法:伤湿止痛膏、代温灸膏,贴阿是穴(即颈侧压痛处)。
2.单方验方:柴胡IOg黄苓IOg当归12g丹参20g乳香乳药各IOg大娱蚣1条路路通Iog细辛3g生松仁30g防风Iog水煎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