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现
摘要: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效能,教师必须注意:教师引导,教学的课例作品,典型作品。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能,教师引导,课例作品,典型作品。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围绕一个个典型的任务(由教师创建的真实的教学环境)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般来说,除了抽象或完全理论化的任务之外,几乎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要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效能,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引导必不可少。
从分析示范作品到学生操作的全过程,必须有教师的适时指导和引导,否则,没有教师引导的学生探究过程学生容易失去研讨的方向,势必沦为“放羊式”教学。
因为其实不管你选择的作品多么具有典型性,它其实肯定包含了别的教学信息。
依我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经验,没有教师适时引导作保证的学生探究,最有可能成为美术课。
当然,比如在制作贺卡的课程中,美育的教育必不可少,但最重要的,我们还应把握“信息技术”的方向,最终让学生获得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在《巧画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应重点从计算机应用技术层面去引导学生加以剖析,学生很容易通过分析得出图形特征外,这是必不可少的,但仅此显然不够,显然,分析“画法”是更为重要的环节。
此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作出必要的引导,才能保证学生是利用计算机软件中的“工具”和以往的一些计算机画图技能入手,逐一层层分解示例作品的任务要素。
在充分对示例作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更顺利地完成本课程的目标任务,避免信息技术课上成几何课或美术课。
二、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课例作品,必须足够具体形
象。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学任务必须要有一个具体形象的载体。
也就是说,课程内容具体,教学任务才有实可依,教师才能向出生提供承载了典型任务的作品,否则第一个要件都不成立,何来驱动?比如,《计算机的存储器》、《计算机的发展及种类》、《巧用浏览器》、《计算机的软件》、《计算机病毒》等理论性较强而直观性不足的内容,我们无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
三、教师精心选择或制作典型作品,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成功的前提。
如果教师所选择或制作的作品所包含本课教学内容的要素不够明确,或缺少任务要素,学生无法从分析中得到教师所要对学生进行实施的教学过程的要素,这就如“无米之炊”,巧妇也不可为。
在《设计贺卡》一课中,教师挑选或制作的课例作品除了力求美观和要件完整、具有意义外,应把重点放在本课的练习要点上,即:插
入并编辑文本框、艺术字、图片等。
并引导学生在对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时,把此三种方法的运用作为重点评析内容。
综上所述:其实“任务驱动”教学法并不是信息技术课独有,在一切可以把教学内容附属于一个直观载体的教学内容都可以使用,如数学的“对称图形”、“表面积的计算”,美术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可以使用,所以,教师的任务是要做到课例典型,精心组织,引导学生把握好研讨和练习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