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提能限时练(三)传记阅读(一)(2021年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三)传记阅读(一)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三)传记阅读(一))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三)传记阅读(一)的全部内容。

专题提能限时练(三) 传记阅读(一)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徐中舒:我的治学之路
我十六岁那年进入安庆第一师范学校,插班学习了三年。

在师范教授国文课的是前清举人、桐城古文派大师吴汝伦的弟子胡远浚先生。

桐城古文派以复古为革新,提倡做明白浅显的古文,编集了《经史百家杂钞》和《古文辞类纂》这样的选本,使初学者循序渐进,一方面能逐步掌握文言文,进而能直接阅读三代两汉的典籍;另一方面又可以懂得读书的门径,掌握必要的书目知识。

胡先生在当时很有文名,他的国文课是我在师范里最喜爱的功课,师范的三年学习,我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注于国文课;其余功课只求及格就行了。

师范毕业以后,我先后考上了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理系和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终因所学与自己的兴趣大相径庭,不忍舍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而辍学。

一直到1925年我考上清华国学研究院,从王国维先生学习古文字,遂正式走上了研习中国古史的道路.
在辍学的那段时间里,我做过小学教师和家庭教师,尽管教务繁重,仍挤出时间自学古文.学习本是一件极辛苦、极枯燥之事,若无浓烈的爱好,是很难做到乐在其中的。

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我因为古文基础比较坚实,能顺利地阅读古代文献,接触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对古代社会的了解也就愈加深入.我年轻时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兴趣,曾发表过《木兰歌再考》《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等文章,阐述了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看法;然而治史要求处处证实,中国古史中未知数甚多,要取得一点突破,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进步那是非常不易的,要尽量避免其他干扰。

一个人精力有限,要同时在两个方向都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我便放弃了对文学的爱好,将精力专注于中国古史上。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我在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以前,主要是打下了较好的古文基础,工具书也不过是一本《康熙字典》。

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一年的学习中,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从王国维先生抄写甲骨文、金文,并采用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古史二重证法”,将古文字材料与古代的文献典籍相互映证,互相补充,运用于中国古代史的探索之中。

《从古书上所见的殷周民族》一文是我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毕业论文,也是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开端。

后来我在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时,便循着这个方向陆续写出了《耒耜考》《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等一组文章,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套看法。

二十年代后期,以安阳殷墟的田野发掘为标志的我国现
代考古学产生了.我在三十年代初根据殷墟的考古发掘资料写出了《再论小屯与仰韶》一文,开始了利用考古资料并结合古代文献来探索中国古史的尝试,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不断涌现的新的考古资料成为我研究中国古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考古学知识也成为我治史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了。

此外,由于近代文化人类学的长足进展,用边裔民族的资料阐发古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样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我系统地学习民族史是在解放以后,虽然当时我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

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兄弟民族具体而微的材料使我得到极大的启发。

我研治中国古史六十余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尽管我现在早已逾古稀之年,也还要继续扩充基础知识,譬如在音韵学方面,由于自己口耳方面的限制和没有进行长期的训练,至今尚不能真正掌握,还须不断补课,生命有限而学无止境。

(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础.首先应根据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方向来确定最起码的基础范围,即一门学科的入门知识,从而扎扎实实地去掌握它;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再逐步地扩大自己的基础面。

切忌在学习之始就把基础学习的面铺得过宽过大,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博,反造成学习重点不突出,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精力分散,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而一事无成,造成时间精力的极大浪费。

(徐中舒《先秦史十讲》)
②他从艰难困苦中走出,深知物力维艰,终身极为节俭,生活上只求衣能蔽寒、食能果腹而已。

1961年,徐中舒被驱逐出川大校园,蜗居一间20平方米的门房.一些学生也为之抱不平,他却处之泰然,反而勉励学生:“‘士志于道',搞学术研究的人重要的是要在学术上做出贡献,生活上的一切都是小事。

”(彭裕商《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徐中舒为了学习自己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两次辍学,坚持自学古文,又舍弃自己感兴趣的中国古典文学,专注于中国古史。

B.徐中舒在1961年被驱逐出川大校园,蜗居一间20平方米的门房,仍然处之泰然,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生活节俭,不为物质上的得失所动。

C.徐中舒认为治学首先应确定“一门学科的入门知识”,然后“逐步地扩大自己的基础面”,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D.徐中舒在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以前,打下较好的古文基础,后来将精力专注于中国古史上.在研究中国古史的过程中系统学习考古学、民族史.
B [该项中徐中舒的这次遭遇没有表现他的“生活节俭”.]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徐中舒早年受教于桐城古文派大师吴汝伦的弟子胡远浚先生,桐城派独特的“家法”为徐中舒此后的文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徐中舒两次考上理科专业却中途辍学,最终考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走上古史研究道路,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兴趣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不可能在科技领域有所作为.
C.徐中舒早年本已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略有小成,后来却将精力专注于中国古史上,是因为中国古史中未知领域尚多,相比之下更有研究的价值。

D.近现代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的长足进展,使徐中舒放弃了早年所追随的王国维先生“古史二重证法”的治学理路,终于在古史研究中开辟出新的境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E.徐中舒在文中多次引用《论语》中的名言阐释解说,生活中也曾引述《论语》勉励后学,一生治学虽时有新变,但却始终葆有着传统儒者的古风。

AE[B项,“不可能在科技领域有所作为"条件不充分,原文“与自己的兴趣大相径庭”不能成为“不可能在科技领域有所作为"的充分条件。

C项,“相比之下更有研究的价值”与原文不符,原文解释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D项,“放弃了早年所追随的王国维先生‘古史二重证法’的治学理路”于文无据,研究领域的拓展转变并不意味着对已有治学理路的放弃。

]
【答案】①专注好学,善于取舍,两次辍学最终走上研习古史的道路;②持之以恒,学无止境,年逾古稀仍在不断扩充基础知识;③淡泊名利,生活节俭,不为物质上的得失所动。

3.文中作者介绍了哪些提高古文修养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回答。

并谈谈良好的古文修养对作者一生治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可先从文中筛选徐中舒提高古文修养的方法。

如早年徐中舒跟胡远浚先生学习古文,从《古文辞类纂》这样的选本中受益很多,可知要选择合适的选本,掌握读书的门径。

再如徐中舒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即使在辍学、教务繁重时,仍坚持自学古文,可知要培养爱好,耐得住辛苦、枯燥.然后结合文本分析良好的古文修养对徐中舒治学产生的影响。

如影响了他治学方向的选择及他的治学领域和研究方法。

【答案】方法:①要选择合适的选本,掌握读书的门径;②要培养浓烈的兴趣,耐得住学习的辛苦、枯燥。

影响:①影响了他治学方向的选择,使他弃理从文,弃古典文学专注中国
古史;②使他能顺利地阅读古代文献,能够扎实地扩展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治学领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导学号:76082012】
洪业:季世①儒者
[美]陈毓贤
洪先生生于一八九三年十月二十七日,谱名正继,学名业,号煨莲,煨莲谐音于他英文学名,是他二十三岁到美国留学时自己取的。

洪业曾发表《失败者》一文.他从小经淘汰过程而成为“胜利者",但他因受儒家传统思想熏染而深感野心与操守是对立的。

他一生中好几次有机会可青云直上,大有作为,但每次都本能地往后退。

一九二二年,司徒雷登到美国聘洪业为燕京大学教会历史学助理教授。

洪业答应在美国多留一年,帮助燕京大学副校长路思义为学校募款。

每到一处,洪业便先演说,讲中国文化、中国语言、中国在历史上的地位等等,解除一般美国人的误解。

他讲完了,路思义便要求听众捐钱资助北京这所新设的基督教大学(即燕京大学).洪业笑说:“换句话说,我是在街头演戏的猴子,路思义是拉着手风琴,等猴子演完戏向观众要钱的乞丐.”
一年半之间,二人募得两百万美元左右,作燕京大学建筑校舍之用。

回国后,除教书外,洪业还致力于改进燕大图书馆.他深感燕大需要那么多基本参考书而没钱买,便多方募捐,燕大图书馆后来成为中国最好的图书馆之一。

三十岁的洪业被任命为燕大文理科科长(又称教务长)。

他深知燕京大学在国内大学间立足的资本是中文系,便把教中文的几个懵懂老师一块儿辞掉,重新聘请资历高深的教授。

他定了规矩,学生成绩平均不够乙等的话,就得退学;实施第一年四百多个学生中有九十三个被迫退学.以后学生入学竞争非常激烈.
洪业于一九二七年辞去文理科科长的职位,他说:“司徒雷登当然要留我,但我猜疑他心中一面也为我辞职而松了一口气。

他觉得在中国办事得变通一点。


司徒雷登也许对洪业的功劳不完全了解。

一九五四年他写成自传,只提过洪业一次。

燕京大学在洪业为教务长期间,从一间默默无闻的教会学校,摇身而为中国知识界举足轻重的一个机构,洪业功不可没.司徒雷登请胡适替他作序,胡适对洪业的功劳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我趁此向燕京的中国学人致敬,特别要向洪业博士致敬;他建立燕京的中文图书馆,出版《燕京学报》,而且创办了一项有用的哈佛燕京引得②丛书,功劳特别大。


洪业自学校行政退下来的那短短十年中,学术著作的分量相当惊人。

他创办的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出版的一系列参考书,可说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研究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参考书之
一.
引得编纂处整理了十三经中的十二经,独没有《尚书》,顾颉刚的《尚书通检》另由燕大出版.因为顾虽赞同编纂处的宗旨,但不愿意用洪业“引得”这两个字,也不喜欢洪业的“中国字庋撷法”,但他用的是引得编纂处的人,体例也按照引得编纂处的惯例。

洪业随时留意可栽培做历史工作的学生。

据刘子健《洪业先生:少为人知的史家和教育家》回忆,他培养历史人才是很有计划的,他的目标是培养一群有世界观的中国历史家。

翁独健是洪业发掘出的学生之一。

洪业看他资质很好,便暗暗写信到哈佛燕京学社推荐他到哈佛深造。

当哈佛来电接受翁时,洪业笑着把电报交给翁,翁不敢置信:
“你为这件事奔走怎么一点都没让我知道呢?”
“我恐怕事不成。

"洪业大笑说.
在这段时期,洪业写的《礼记引得序》赢得法兰西文学院的赞赏,荣获一九三七年度的儒莲奖③金。

但很多学者却认为洪业《春秋经传引得序》一文更优异。

此文讨论《春秋》《公羊》《谷梁》《左传》的可靠性、出现的日期、作者、各版本的关系,证实《春秋》的确是当时的史录,不是凭空伪撰的。

洪业回国后全力投注于学术工作。

当时不少人抨击历史学家们,国家快要灭亡了,而且民不聊生,他们还闭门在旧东西上花心思,简直逃离现实。

他们在那种情况下应否埋头做那些事,姑且别论,但却做得很及时。

不久中日展开生死搏斗,接着是内战,以及一连串的政治运动。

一整代的知识分子死的死了,幸存的工作能力也大为削减。

(摘编自陈毓贤《洪业传》)【注】①季世:一个历史时段的末段;末代.②引得:即“索引”.③儒莲奖:由法国法兰西学院为纪念法国籍犹太汉学家儒莲而设,故名。

有“国际汉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相关链接
①洪先生平素与人论学,无论是同辈或晚辈,绝对“实事求是"……他博闻强记,最善于批评……但洪先生却又深受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的熏陶,对古人不肯稍涉轻薄。

(余英时《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
②洪业是史学大家,著作等身,但他那本英文著作《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仍是他在汉学界最具影响的一本杰作。

(白先厚)
③拜读大序,则愧感弥甚.感会惠隆,愧我功薄。

图书之收集,多由田洪都、薛瀛白、顾起潜诸君之力。

学报之校订,几全由荣希白、八媛兄妹之劳.引得之编纂则尤聂崇岐一人之功。

业随诸君之后,虽亦薄贡其微,不过欲稍涤昔年教会学校忽视国学之羞尔.(洪业回胡适信《胡
适手稿》第六集)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洪业的《礼记引得序》荣获一九三七年度儒莲奖金,但比较而言,《春秋经传引得序》以充分的事实有理有据地批驳了《春秋》是伪造的说法,更为优异.
B.抗战前夕,洪业等人全力整理国故,被时人讽刺逃避现实。

通过分析日后的国家形势,作者认为洪业等人当时的研究及时且必要,那些评价有失公允.
C.燕京大学由默默无闻的教会学校,一跃而为全国知名的学府,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

其中,作为教务长的洪业功不可没。

胡适也许比司徒雷登更了解这一点。

D.顾颉刚因不赞同洪业采用的“引得"二字以及检字法,便创建了全新的体例来整理《尚书》,《尚书通检》另由燕大出版;其他十二经则都由引得编纂处整理。

C[A项,“但比较而言,《春秋经传引得序》以充分的事实有理有据地批驳了《春秋》是伪造的说法,更为优异”理解不准确,原文说的是“但很多学者却认为洪业《春秋经传引得序》一文更优异”。

B项,“评价有失公允”于文无据,原文是“他们在那种情况下应否埋头做那些事,姑且别论”。

D项,“创建了全新的体例”错,原文说的是“……但他用的是引得编纂处的人,体例也按照引得编纂处的惯例”。

]
5.人物传记,是通过文字对人物历史形象的重塑。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重现洪业丰富饱满的形象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问的是刻画传记人物形象的方法。

传记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语言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衬托、对比、引用等。

在这篇传记文中,刻画洪业先生形象的方法主要是:①直接引用洪业先生的原话。

如洪业于一九二七年辞去文理科科长的职位,他说:“司徒雷登当然要留我,但我猜疑他心中一面也为我辞职而松了一口气。

他觉得在中国办事得变通一点。

”②通过胡适、刘子健等人对洪业先生的评价,即侧面描写。

如胡适对洪业的功劳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我趁此向燕京的中国学人致敬,特别要向洪业博士致敬;他建立燕京的中文图书馆,出版《燕京学报》,而且创办了一项有用的哈佛燕京引得丛书,功劳特别大。

”③通过对洪业先生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

如:“‘我恐怕事不成。

’洪业大笑说."再分析刻画人物方法的作用即可。

【答案】①引用传主原话。

增加了可信度,直接展示了洪业的性格精神,增强了感染力。

②侧面描写。

借助胡适、刘子健等人对洪业的评价,丰满了传主形象.③传神的细节描写。

洪业推荐翁独健去哈佛深造成功后,两次“笑”的描写传神地写出他甘做人梯无私助人的高贵品质.
6.作者为何称洪业为“季世儒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做该题,首先理解“季世儒者”的含义。

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洪业被称为“季世儒者”的原因.分析时首先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人物的人生经历。

其次,从基本事实分析原因,既要从人物自身方面考虑,也要考虑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同时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答案】①季世,指洪业生长于民国末期,主要成就也主要集中在民国末期。

②主要研究儒家著作。

他主持的引得编纂处整理了儒家的经典著作;他研究儒家学说的论文论著《礼记引得序》《春秋经传引得序》等为他带来了巨大声誉。

③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具有儒者风范。

洪业淡泊名利、治学严谨、温柔敦厚、谦虚耿直,这些性格的养成正是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熏染。

④这个称呼是作者对洪业高度的肯定与礼敬,还含有后无来者的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