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七)(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
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山是青冷
..的灰,天是寂寂
..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
的存在。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
....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节选自梁衡《壶口瀑布》)1.选段中加点词语的词性都是。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言“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选段中哪一处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准确、工整地抄写在下面,并指出它们共同运用的修辞手法。
抄写内容:
共同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3.“寒噤”一词意为身体因受冷、受惊或疾病而微微颤动。
下列各句中与选段结尾的“寒噤”具体含义相同的一句是()
A.清冷的晨风把树叶上的露珠扫落下来,我不禁打了一个寒噤。
B.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
C.他一边穿上衬衫、工装裤和鞋子,一边打着寒噤。
D.他讲的这个恐怖故事,把我吓得打了个寒噤。
二、综合性学习
4.班级开展“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活动一:解读“和”之义
小组内同学搜集了下面关于“和”字起源的资料请你和他们一起解读。
材料一:“和”字源于“龢(hé)”。
而“龢”又从“龠(yuè)”,“禾”声。
《说文解字》:“龠,
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龠是中国古代竹制的吹奏乐器,最初只有三孔,后来发展为多孔,即今所谓的排箫。
“龢”以左旁的“龠”表形,以右旁的“禾”表声,表示吹时,从长短不同的竹管发出的“和和”乐音以调和众声。
材料二: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说文解字》)
材料三: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
(《康熙字典》)
(1)通过阅读这些资料,你推测“和”的起源和,它的本意可能是,由此引申出的意思有等。
活动二:列出“和”之演讲稿提纲
(2)下面是“以和为贵”演讲稿提纲,三则材料作为分论点的论据,把字母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
B.事父母者莫善于顺,宜兄弟者莫善于让。
(徐祯稷《耻言》)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礼记》)
中心论点:以和为贵,“和”是修身之道,是兴家之本,是强国之根。
分论点一:“和”体现修身正己,推己及人的道德观。
分论点二:“和”体现和睦孝顺,融洽和美的家庭观。
分论点三:“和”体现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观。
三、诗歌鉴赏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第三段中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的伟大胸襟蓄势。
6.从修辞角度赏析“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善于总结是一种智慧
何冠军
①总结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学问。
历览前贤俊杰,凡事业有成者,往往都善于总结。
②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潜心钻研水文,设计建造了“独奇千古”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六字诀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真言,泽被后世。
楚霸王项羽自矜功伐,直到四面楚歌时仍执迷不悟,发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喟叹;而汉高祖刘邦始终清醒自知,将“所以取天下”的原因归结为“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
③回溯历史,一个人总结能力的高低,映照着认识水平、为人境界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生走向与事业成败。
④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总结经验。
正如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1965年与程思远谈话时所言,“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从革命年代、建设时期到改革岁月,打完一场仗、建完一项工程、推进一项改革,中国共产党都会及时总结反思,努力发扬优点、纠正失误。
正是在不断地总结归纳中,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筑牢了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⑤然而,现实中不少看似有模有样的总结,却背离了初衷。
有人把总结等同于写材料,任由“秀才”坐而论道、凭空出理,只求辞藻华丽、句式整齐,不管是否源自实践,是否对工作有益;有人视总结为论功行赏的机遇,把尚在构思的蓝图包装成已经完成的工作,为明显存在的问题罗织借口,结果吹大了政绩泡沫,遮蔽了潜在矛盾;有人把总结写成流水账,抄抄文件、堆堆数字、列列表格,既囫囵吞枣应付自己,也草草了事敷衍上级。
凡此种种,均徒有总结之表、无总结之实,落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
⑥如果对总结来个“总结”,敢于直面问题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心理学认为,人在意识
到自己身上存在问题时,会本能地选择逃避或推卸,以拒绝痛苦情感的折磨。
然而,哲人有言: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一个人在舒适区待久了,就如同“温水煮青蛙”,长此以往,只会踟蹰不前、能力退化。
勇敢面对难题、善于剖析自我、学会总结得失,才能增长心智、提升认知,更好地适应当下和未来。
⑦法国作家福楼拜谈及写作体会时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你必须把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如果我们缺少勇于剖析的心理素质,丧失探寻本质的研究精神,就容易制造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花架子”,总结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总结是客观的观察,也是高度的概括、智慧的结晶,必须保证“含金量”。
⑧王安石创作“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一个“绿”字,就经历了十多个字的反复揣摩。
安于做思想懒汉,惯于照猫画虎,难以成就高质量的总结。
保持清醒、善于钻研、提高认识,才能知兴替、明得失,用理性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选自2018年1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8.第②段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9.联系全文,说说如何才能做好总结。
10.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11.阅读下面的三则名言,说说它们共同阐释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要让我写自己的历史,我就写我的错误。
——周恩来
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
——毛泽东
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种胜利。
——雨果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
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
..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2.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2)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
..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1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14.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5.3月26日是玲玲的生曰,远在大连和北京的两个姐姐都在微信上发来电子贺卡表示祝贺,令玲玲惊讶的是照片上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开得正盛,可是在气候宜人的大连这两种花却未开放,你能结合选文内容解答玲玲的疑惑吗?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②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②畜:同“蓄”。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2)渔人甚异.之()
(3)亦雅咏不辍.()(4)颖脱不羁.()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为乡邻之.所贵B.悉如.外人晏如.也
C.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乡邻之所贵D.环堵萧然并怡然.自乐
18.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9.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一处)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或载酒肴而往
20.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高可.二黍许(2)其两膝相比.者(3)诎.右臂支船。
2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文详细而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一个微雕作品——核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B.窗上对联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
C.文章布局清晰,层次分明。
如写核舟的正面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符合一般人介绍事物的逻辑和读者的认知规律。
D.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六、名著阅读
24.学校举行“书籍点亮人生,书香飘溢校园”的读书节活动。
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任务一:《经典常谈》一书中介绍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
请在下列经典著作中选出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向同学们简介这部书的内容,并分享自己对阅读文化经典的意义的理解。
A.《论语》B.《说文解字》C.《史记》D.《战国策》
(2)任务二:下面这幅图引发了你对“成功”怎样的思考?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中保尔的经历,谈谈你的感悟。
(3)任务三:聚焦“选择性阅读”,班里组织了一次讨论,请从以下作品中任选一部,介绍一下你是如何运用“选择性阅读”方法读书的。
A.《给青年的十二封信》B.《名人传》
C.《经典常谈》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主持人: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
小文:是的,“选择性阅读”不失为一种读书的好方法。
比如学过《<诗经>二首》之后,我希望了解关于《诗经》更多的知识,于是我去读了《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了解到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的节奏最主要靠重叠或叫复沓,我明白了《诗经》多采用一唱三叹形式的原因。
我:我也用过这个方法。
七、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探险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可以考验人独立生存的能力,可以证明生命的价值……你可能喜欢探险,也可能认为探险是无益之举。
请你以“探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形容词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比喻3.D
4.(1) 和乐器、音乐有关;调节音乐使之和谐;和谐、和顺。
(2) 分论点一:C 分论点二:B 分论点三:A
5.暗淡愁惨(或悲凉,悲哀,凄凉)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6.比喻,把又冷又硬的被子比作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被子的破旧、硬和冷,表现出诗人生活的窘迫(生活十分凄苦)。
意思接近即可。
7.善于总结是一种智慧。
8.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有力地论证了“凡事业有成者,往往都善于总结”这一观点。
9.②敢于直面问题,善于剖析自我;②不做思想懒汉,善于钻研,具有探寻本质的研究精神;②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
10.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总结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学问”;接着列举李冰和项羽一正一反的事例,以及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是因为善于总结的例子来证明“凡事业有成者,往往都善于总结”;然后列举总结的种种形式主义现象;最后通过举例分析来揭示怎样才能做好总结。
11.人只有善于剖析自我、直面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学会总结得失,才能不断进步。
12.(1)“只”字说明南京刺槐开花时间与北京刺槐开花时间间隔较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3.选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所以先说;经度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差异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
另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这都是按照逻辑顺序安排的,条理清晰。
(意思对即可)14.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
这段文字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首要因素是纬度。
(意思对即可)15.因为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暖和,春天反而寒冷;大连属于沿海地区,它的春天来临要比内陆迟若干天,所以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要比大连开放得早。
16.(1)沿着(2)对……感到诧异(3)停(4)拘束,约束17.D 18.(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与狗叫的声音
(2)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19.(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或/载酒肴而往20.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
(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
21.(1)大约(2)靠近(3)弯曲22.(1)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23.C
24.(1)示例:我选C《史记》。
这部书由西汉司马迁所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世家、列传等五种体例,共130篇。
这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书中人物描写生动立体,带给我们文学艺术上的审美体验。
阅读文化经典,有助于启智增慧,塑造品格,涵养性情,还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2)示例:②保尔在骑兵营被弹片炸伤脑袋,在筑路队修筑铁路时受到伤寒侵袭,多年的伤病让保尔最终瘫痪,在保尔双目失明后,好不容易创作的小说初稿却被邮局丢失了。
但是保尔最终都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坚持下来,最终成功发表了自己的作品。
由此可见,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历经曲折,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的。
(3)示例:我在阅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关于“人生”方面有很多困惑,就去读了最后一封信。
聆听朱先生的教诲,我对失败、罪孽、善恶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应采取比较冷静平和的态度,客观看待人世间的各种事物,这样我们就能比较平和地看待自己,也会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定位,从而处理好自己与别人、自然及世界的关系。
25.第一次探险
去年暑假,我与爸爸、杜伯伯、杜博姐姐到北京游玩。
由此引发了我的一次冒险经历。
在旅馆里,杜伯伯对我们说:“明天我们去北京原始森林动物区吧! ”我一听,高兴地合不拢嘴。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跟着旅游团出发了。
经过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进了大门,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出现在面前:绿树成荫,小草遍地,野花盛开,不时还有几只蝴蝶在飞舞。
导游小姐对我们说了些注意事项,让我们别单独行动,然后就带着我们走进了林子里。
我们在林子里走着,不时传来阵阵鸟鸣,让人感到这个原始森林动物区很阴森。
又往前走了一阵,我听见了“咕咕”的声音,我顿时心跳加速,好像有一只冰冷的手揪住了我的心,我觉得心头的阴暗。
我与爸爸,杜伯伯一行人边走边看看有没有什么动物,因此找不到旅游团,脱离队伍了。
我们只好原路返回了。
走着走着,我突然看见前方不远处有一条liuxue86小蛇,我便让爸爸停下来,商量怎样走过去,这时这条小蛇慢慢地逼近我们,我有些心慌意乱了。
爸爸说:“这种蛇是无毒的,没事的。
”说完,爸爸在地上拾起一支干木棒,赶走了小蛇。
一会儿,我们听到了一些野兽的叫声,我的心怦然一跳。
爸爸也知道一些野兽会伤害人的,不能靠近。
我们赶快地向前走,不知不觉间加快了脚步。
我连走带跑,生怕一些野兽发现我们,吓出一身冷汗,虽说现在天气很炎热,但我全身都在发抖,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沸腾了,每一根筋都绷直了。
我们走得越来越快,一会儿,没有叫声了,周围一片死寂,更让人毛骨悚然。
我们停下了脚步,休息了一会儿。
突然,我们听见了导游团的叫喊声,便追了上去,又随导游团回到了车上。
我长吁一口气,真是有惊无险。
当我离开的时候,竟产生了一种依恋。
这次冒险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冒险,可以磨炼我的意志,我会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