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爱上”预习很“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爱上”预习很“快乐”
有效的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有效生成,张扬学生个性的良好“药方”,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让整个语文教学“快乐”起来。
因此,对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有关尝试:
一、给一把“力”,让学生动力十足
在没有尝到预习的甜头之前,学生很难主动地做好预习工作的。
怎样让学生不断地产生预习的动力,并且有效地实施预习任务呢?
1.语言煽情,调动心理感知
在儿童的各种活动中,就有各种各样的刺激物作用于儿童的感觉器官,这是培养儿童感觉的一个必要条件。
而语言激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①有这样两位教师,面对同一篇课文《司马迁发奋写》的朗读预习布置时,甲教师说:“今天回家请大家预习课文,读三遍,抄一遍”。
乙教师问大家:“同学们还记得谈迁吗?我们再去认识一个与谈迁一样惨遭厄运的司马迁,相信他的不幸遭遇同样能触动你的心灵深处。
今天放学后就请大家认真选课文中的一段读几遍,明天咱们比一比,到底班上谁是名副其实“读书小能手”,评选上的同学还有小奖品呢?”如此两位老师激发学生预习愿望的效果,应是大相径庭吧!所以,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应多一份亲切,多一份商量,对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预习,将大有裨益。
2.面向全体,营造宽松心境
对于教学而言,作为结果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是否进行充分的智力活动。
②一个班级中,自然会存在学生之间的差异,诸如学习程度,兴趣爱好等等。
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应正视这些差异,灵活处理,巧妙化解。
如:课文哪几节你最喜欢读并多读两遍?课文中哪些词语你觉得好,可以换成其他哪些词语?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总之,在这样不同的预习题面前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创一点“新”,让学生其乐无穷
创新预习方法对于教师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针对不同课文巧设预习题目,采取不同的预习形式,便可让学生感到眼前一亮,信心大增,有效教学也就水到渠成。
1.巧创字谜,激发潜能
字形教学要根据汉字构字规律和学生掌握字形的心理特点,教给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辨别字形的能力。
③根据小学生喜玩好动爱动脑筋的特点,课前应精心收集制作生字谜语,这样会唤起学生极大的。
好奇心,寓识字于愉快有趣的猜猜玩玩中。
投石激浪,新课前让学生为新课生字创作谜面,为了能创作出最好的字谜考考老师和同学,他们就从生字的音、形、义入手分析,这样一来,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牢牢记住了生字的读音和写法,既避免了吃力不讨好的重复机械抄写,又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潜能,正是一举多得。
如下字谜:
昨日不可留——乍
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拿
两山相对又相连,中有危峰插碧天——由
2.表演活动,文本延伸
演示法可以直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或生动的表象,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易于掌握、领会知识并印证所学知识的正确性。
④要使预习收到实效、长效,可将预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还可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如未上《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我曾试着让学生在预习后自编剧本并自演课本剧。
结果真是让人惊喜连连:孩子们自发成立了人马,各自开展活动,到了课堂上,则进行现场pk表演,一则比较难懂的白话文一经孩子们演绎,变得那么精彩纷呈,当时场面真可谓盛况空前!
三、搭一个“台”,让学生翩翩起舞
教师应多为学生搭几座台子,让学生在这缤纷的学习舞台上充分将自己在预习中的发现展现出来,让他们尽情展示自我的风采,享受成功的喜悦。
1.演师,角色互换
让学生在课堂上,担任一回小老师,将自己在预习中得到的知识传授给同学,无疑会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促使他们在以后的预习中精益求精。
如在学习《游园不值》一诗时,根据他们预习情况选拔出一位正式小老师,三位候补小老师。
粗略的一番培训后,小老师正式走马上任。
虽有些拘谨和生涩,但他的讲课却一丝不苟,
待他上完,我再请三位候补小老师进行补课(相当于补充发言)。
那天,我发觉全班44双眼睛每一双都显得出奇的专注。
2.争辩,获得新知
当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所探知的结果不同甚至相反时,可开一个小型辩论会,让学生做一回小辩手,使他们在辩论过程中存异求同、比较鉴别,在原有的认识上获得再进步。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写昆虫学家法布尔研究昆虫的故事,他不仅观察昆虫,还把虫子装进衣袋里。
有学生认为这样不妥,既把衣服弄脏了,又伤害了昆虫。
为此,我特意安排课前开了个辩论会,辩题为:应不应该捉昆虫?辩论依据主要为课文。
针对辨题,甲乙双方顿时唇枪舌战。
在针尖对麦芒的智斗中,他们更深地体会到了文中法布尔的痴迷科学,坚持不懈。
同时他们也对保护昆虫有了一次正式的审视与反思,他们意识到在不伤害动物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的研究和实验。
预习的功效远不止上述几项,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全方位的。
我们应让有效预习为课堂铺路,让课堂添彩,使课堂点睛,为学生获得扎实地语文功底和丰厚的人文素养拔节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