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蚌埠市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
夸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用“/”标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
①吾妻之美我者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________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________
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5)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王身上学到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
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③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
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⑦。
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比读《齐史》,见孙搴⑧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⑨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⑩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注】①滑稽:能言善辩。
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
③比:近来。
④惩艾:惩治,惩戒。
⑤曩:从前。
⑥寻绎:推求探索。
⑦省:记住。
⑧孙搴:人名。
⑨勒:此处译为编辑。
⑩庶几:或许,差不多。
(1)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主人日再食子墨子起,再拜
B.烨然若神人吴广以为然
C.久而乃和而聪明衰耗
D.然负此自放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B.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C.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D.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②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序”是一种文体,亲友离别,赠言规劝,属赠序,如【甲】文;陈述创作主旨、经过等,属书序,如乙文。
B.【甲】文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文意在交代《精骑集》一书编辑及命名的由来。
C.【甲】文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读书之“苦”,与“同舍生”富足的生活作对比,表明自己从读书中感受到乐趣。
D.【乙】文写自己少时读书不勤奋,后来治学时用勤奋来惩戒自己,但是不能坚持太久,容易忘记自己的目标。
(5)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方面有何异同?
3.阅读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略)
【乙】伏伽①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
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
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
泛观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愿选贤才,澄僚友③之选。
”
帝④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
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
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注释】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
②子姓:子孙,子孙辈。
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
④帝:指唐高祖。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
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
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
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
(4)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了“________”的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
(5)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子中划线词,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王曰:“善。
”乃下令……
帝大悦,即诏……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由是感激由:
②北定中原北:
③庶竭驽钝竭:
④察纳雅言纳:
⑤臣不胜受恩感激胜: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请结合选文内容,试着分析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4)选文中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对当今社会有哪些现实意义?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
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
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
’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颜渊曰:“臣以政知之。
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
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
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
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
’善御之谓也。
”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注释】①佚(yì):同“逸”,逃跑。
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
③躐(liè):超越。
④趣:同“促”。
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⑥组:编织。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乡寡人曰
②昔者舜工于使人
③然犹策之不已
(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 定公躐席而起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C. 不识吾子何以知之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D. 舜不穷其民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②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4)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
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①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注】①久次:入学的先后顺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录毕,走送之________
②先达德隆望尊________
③援疑质理________
④盖三年不窥园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孝景时为博士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C.弗之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相与步于中庭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序,文体名,一般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赠序一般是亲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宋濂二十岁之后更加仰慕圣贤之道,向有学问的前辈请教,有时遇到前辈的训斥或提问,一句话都不敢答复。
C.从【乙】文来看,董仲舒年轻时就潜心研究《春秋》,后人将《春秋》与《诗经》《尚书》《礼记》《大学》合称“五经”。
D.董仲舒研究学问非常痴迷,三年都无心观赏花园里的风景,他在室内挂上帘子读文章,任何人都见不到他。
7.文言文阅读
出师表(节选)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________
②斟酌损益________
③咨诹善道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徒以有先生也
B.还于旧都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以彰其咎望其旗靡
D.以伤先帝之明欲报之于陛下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选文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5)选文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③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④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
②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③不暇顾:顾不上。
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上与群臣论止盗一狼得骨止
B. 朕当去奢省费去国还乡
C. 自是数年之后自经丧乱少睡眠
D. 刻民以奉君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人君之患前人之述备矣
B. 犹割肉以充腹能以径寸之木
C. 君富而国亡学而不思则罔
D. 夫欲盛则费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B. 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罚禁止百姓偷盗。
C. 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D. 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盗。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朕)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
B.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C.留二万钱/与渊明
D.渊明/不解音律
(2)解释下面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延之临去(________)
②渊明悉遣送酒家(________)
③忽值弘送酒至(________)
(3)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②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4)陶渊明对王弘的态度如何?从哪些方面可知,请概括。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
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③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⑦。
故虽有勤苦之
劳,而常废于善忘。
比读《齐史》,见孙搴⑧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⑨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⑩以此补之。
(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释】①滑稽,比喻能言善辩。
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
③比:近来。
④惩艾:惩治,惩戒。
⑤曩:从前。
⑥寻绎:推求探索。
⑦省:记。
⑧孙搴,人名。
⑨勒:此处译为编辑。
⑩庶几:或许,差不多。
(1)选出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主人日再食子墨子起,再拜
B. 烨然若神人吴广以为然
C. 久而乃和而聪明衰耗
D. 然负此自放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为文中画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B.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C.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D.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4)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 “序”是一种文体,亲友离别,赠言规劝,属赠序,如甲文;陈述创作主旨、经过等,属书序,如乙文。
B. 甲文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文意在交代《精骑集》一书编辑及命名的由来。
C. 甲文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读书之“苦”,与“同舍生”生活的富足作对比,表现自己从读书中感受到的乐趣。
D. 乙文写自己少时读书不勤奋,后来治学时用勤奋来惩戒自己,但是不能坚持太久,容易忘记自己的目标。
(5)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方面有何异同?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稀、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
帝遣真①督诸军军郿,遣张邻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
条谓其众日:“大将军自来,吾原早降耳。
”遂自缚出。
三郡皆平。
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
明年春,亮果
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
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
帝从其计。
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
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
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
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
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
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
真薨,谥日元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注】①真:指曹真,三国时魏国名将。
(1)解释下列子句中画线的词。
①躬耕于南阳躬:_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________
③帝遣真督诸军军郿军:________
④迁大司马迁: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不以物喜
B.以伤先帝之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主以亮惩于祁山行者休于树
D.帝从其计其真无马邪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4)甲文中诸葛亮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为此,他采取了哪些做法?请根据乙文作答。
(5)依据选文,分别概括诸葛亮和曹真的特点。
12.文言文阅读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
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躬耕于南阳 ________
②夙夜忧叹 ________
③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师表》是诸蔼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明末高邮①,有袁体庵者,神医也。
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
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②数矣,子宜急归,迟恐慌不及也。
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
“遂以一书寄何。
其人至镇汪,而疾已愈,以书致何。
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
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
”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
吁!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注】①高邮:地名,在江苏。
②旬:十天。
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代指药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笑不止________
②子宜急归________
③其人至镇江________
④何以书示其人________
(2)用“/”画出下面句中的两处朗读停顿。
遂以一书寄何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
(4)请你概述文中袁体庵医术的神奇之处。
14.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