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下企业组织创新阻力分析与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经济下企业组织创新阻力分析与对策研究
董绍增;王晓玲;陈春明
【摘要】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企业就要进行企业组织创新.分析了循环经济下企业创新可能遇到的阻力,通过建立创新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模糊评价矩阵,并对循环经济下企业组织创新阻力的解决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
【期刊名称】《科技与管理》
【年(卷),期】2011(013)002
【总页数】4页(P108-111)
【关键词】循环经济;组织创新;阻力;指标体系;对策
【作者】董绍增;王晓玲;陈春明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山东荣成264300;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山东荣成264300;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1
随着经济的发展,追求数量型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凸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经济发展的环境与社会成本越来越大。
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因素。
循环经济概念的产生帮助企业解决这一矛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发展。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
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修复和维系生态系统的经济。
循环经济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循环经济遵循的基本原理是生态经济学原理;循环经济实现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即物质流从单向型走向循环型;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是在整个社会经济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也称为“3R”原则)[1]。
换而言之,循环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科学利用智力资源和生态资源,探查经济长期增长路径的新范式[2]。
随着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寻循环经济下企业的组织创新,加快由传统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过渡以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阻力,国内学者对创新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层,学者单宝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3],所以他从制度方面探讨了创新阻力及其对策;二是技术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4]。
学者刘继莉从技术层面对创新阻力进行了分析,并对组织创新支撑体系进行了研究。
通过经济模式的转变,增强企业的可持续核心竞争力,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5]。
循环经济是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谐统一、有机结合,谋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在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同时,加强和改善生产全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控制,降低废弃物的产生,增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最终追求的是废弃物的零排放目标。
作为经济效益主体、生态效益主要影响源的企业对其产品也不仅从经济效益而且从环保角度出发进行生产改造,实施清洁生产,将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降至最小。
因此通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解决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而又无法提高环境效益这一难题,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企业行为,是企业适应日益增长的环境压力,提高自身竞争
力与生存能力的必然选择。
在循环经济下,企业进行组织创新时,原有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循环经济给企业带来的后果也让企业员工难以确定,企业组织创新活动的进行也更为困难,受到的阻力也更大[6]。
将从3个层次即个体层次、群体层次和组织层次来探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创新过程中产生各种阻力的影响因素。
个体层次对组织创新的阻力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个人所得利益的影响;二是由于创新结果的不确定性对未来产生的恐惧感,即心理上的影响。
(1)利益上的影响。
组织创新的结果可能损害或者威胁到某些人的利益,可能打破原有的平衡,形成新的组织构造,这样的调整可能使员工面临失去权利和既得利益的威胁,由此也会产生组织创新的阻力。
(2)心理上的影响。
任何组织创新,企业和员工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由于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企业员工自然产生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对失败风险的惧怕、对绩效差距拉大的恐慌以及对公平竞争环境的担忧,这些都可能造成人们心理上的倾斜,进而产生心理上的创新阻力。
非正式组织是企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经济经济模式的创建需要企业非正式组织的组织的参与和支持,如果不能及时的引导非正式组织的转变就会对组织创新产生群体层次的阻力。
(1)群体的惯性。
利害关系群体在认为变革会影响到他们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习惯化或模式化的行为方式时,会抵制或干扰变革。
个体的趋众心理也决定了其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也可能形成创新阻力。
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关系也会成为约束组织成员行为的重要因素。
(2)信息沟通障碍。
信息沟通障碍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过滤或中断。
循环经济环境中,原有的企业组织关系也要发生改变,通过创新使得组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组织间的信息流通更加频繁。
由于地域、信息传递工具、企业文化差
异等因素对信息流通有影响,所以会造成信息流通障碍。
除此,在组织创新的实践中,倾向维持现状的群体也能产生群体阻力。
(1)组织的惯性思维。
组织的惯性思维是指在长期的运作中,组织形成的对一定事物的习惯性反应。
在维护组织稳定性方面,组织的惯性思维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推动组织革新方面则起到阻碍的作用,尤其在推进循环经济下的组织创新时,组织惯性思维的这种阻碍作用尤为明显。
(2)部门的抵制。
部门的抵制会让企业陷入两难的境地。
企业组织中部门的效率和效益是不均衡的,而创新的过程就是这种利益的一个重新分配的过程,涉及到各个部门,如果组织的利益受到影响,就会遇到这些部门的抵抗,从而使企业的变革失败。
(3)对专业知识的威胁。
组织变革的过程蕴含着技术革新,创新就要求相关专业群体改变原有的专业知识,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如果学习过程遇到障碍,就会被变革淘汰。
由于对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产生恐惧,这些人就会成为组织创新过程中的阻力。
(4)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有慢效应和蝴蝶效应2个特性。
组织文化处于稳定期时,人们感觉不到其存在,而一旦发生变革,原有的落后的组织文化就会成为组织创新的阻力。
循环经济下,企业进行组织创新会遇到上述的各种阻力。
但在创新实践中,总有其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阻力作为主导阻力出现。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来判断企业组织创新的主导阻力,可以更好的指导企业的组织创新实践。
在循环经济下进行组织创新活动时,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方面和阻力大小也就有所不同[7]。
为了对组织创新阻力状态进行评价,首先必须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因为各因素对阻力状态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故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根据对企业组织创新阻力状态的分析,我们建立组织创新阻力的一级评判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φ为评判对象的各影响因素组成的集合。
对图1中的一级评判指标因素继续分解,每个一级评判指标因素下设若干二级评判指标因素,如图2所示。
组织创新阻力状态的评判集表达为
要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其阻力状态越弱越好。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图1中,各一级指标对目标层的权重分别为φ1,φ2,φ3,0≤φi≤1,i=1,2,3,且,因而可得权重集φ=(φ1,φ2,φ3),同理,图 2 中,各二级指标对其对应的一级指标的指标权重集分别为
考虑下的指标φi(i=1,2,3),评判其隶属于第t个评语的程度为rijt,可得φi 的模糊评价矩阵Pi为
其中,i为一级指标数目,即φi(i=1,2,3);n为第i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
标数目,m为评语集中评语数目。
引入如下算法
得到模糊评价矩阵 Pi=(pi1,pi2,…,pim),其中 pit=由φi(i=1,2,3)
知在目标层的模糊评价矩阵
企业组织变革阻力状态的模糊评价矩阵φ=φ·P
将现实中企业的具体数据带入以上数学模型,可以得到企业组织创新各个方面阻力强弱的一个大致判断,有助于企业管理曾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弱创新的阻力,进而推动创新的深入进行。
组织创新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所以在循环经济下的组织创新中我们要正视和正确对待创新阻力,通过对创新阻力的分析,探寻克服创新阻力的方法。
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方法,供企业在克服组织创新阻力时参考。
通过对员工进行教育和思想沟通,帮助他们了解企业组织创新的理由和益处,当员工了解了企业组织创新的理由和益处,特别是当他们知道企业组织创新给他们带来切身利益时,会使企业组织创新阻力减少。
企业组织创新的最大困难就是组织成员对组织运作机制进行重大改变的心理抵制。
组织成员中有的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工作,有的为了保住或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工作。
对于组织里发生的变化,最强烈的反对者恐怕就是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试图维护目前不平等的等级制度的那些人了。
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正视正视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这样能有效地促进组织创新。
企业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组织创新的过程中要考虑各个影响因素,如果忽略了这些因素的影响,就会引发冲突,导致创新的失败。
创新战略的制定是一个与创新才能相结合的过程,它包括创造共同语言,利用独特能力,以及将集体知识融入共享的目标。
一般说来,组织的最高阶层态度的改变容易扩展到下级,他们可以推动企业从思想到市场的良性循环,所以一项改革最好由领导部门首先推行。
创新活动的主导者还可通过提供一些列的支持性措施来减少阻力。
循环经济下组织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创新主导者的参与还需要全体组织成员的参与。
这不仅是创新系统性的需要,也是降低创新阻力的需要。
总之,认识那些妨碍组织创新的阻力并积极地克服这些阻力,是企业组织创新危机预防和控制的主要内容。
只有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下组织创新可能面临的阻力,并通过对阻力的分析克服这些阻力,才能实现组织创新活动,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生命力,实现自然、人类和企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献】
[1]齐建国.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若干思考[J].新视野,2004(2):18-20.
[2]刘雪飞.发展循环经济与自然资源约束的生态学意义[J].环境经济,2009(1):21-25.
[3]单宝.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因素及其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3):15-17. [4]刘继莉.浅析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20):305-310. [5]林慧岳.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活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2):18-23. [6]CHENChunming, JINDawei. Studyon the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based on chaostheory[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6(13):1024-1028.
[7]陈春明,金大伟.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的协同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7(6):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