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海南省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省2021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
(本卷满分100分。
考认时间的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
每小题四个选确中只有一个正确。
每小题3分。
共60分)
1.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可以佐证半坡人掌握简单纺织、制衣技术的是
A. 石铲
B. 骨耜
C. 骨针、骨锥、纺轮
D. 渔叉、渔钩、渔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半坡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以及陶制和石制的纺轮,由此可知,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技术,故选C;石铲、骨耜均是农业生产工具,故排除AB;渔叉、渔钩、渔网均是捕鱼工具,故排除D。
2. 下列三幅地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 分封制度趋于完善
B. 向大统国家发展
C. 兼并成争连的不断
D. 统一国家不断巩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到战国再到秦朝,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局部统一,使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所以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从分裂到统一,没有涉及分封制度趋于完善,所以A不符合题意;兼并战争不断只是片面信息,主要是反映从分裂到统一,所以C不符合题意;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没有涉及统一国家不断巩固,所以D不符合题意。
3.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由此可知
A. 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 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民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所以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而不是经济发展迅速,所以B不符合题意;题干料未体现南方的经济已经超过北方,所以C不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是在两宋完成的,所以D不符合题意。
4. 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4世纪传到明鲜和日本,15世纪传到欧洲。
1460年意入利建立了欧洲第一家
印刷厂”。
此后欧洲各国的印刷厂便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材料说明活字印刷术
A.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深制变革
B. 促进了世界选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C. 开创了中外交通的全新局面
D.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4世纪传到明鲜和日本,15世纪传到欧洲。
1460年意入利建立了欧洲第一家印刷厂。
此后欧洲各国的印刷厂便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其在朝鲜、日本以及欧洲的广泛传播及运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所以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活字印刷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没有提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深制变革,所以A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活字印刷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没有提及促进了世界选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所以B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活字印刷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没有提及开创了中外交通的全新局面,所以C不符合题意。
5. 读下图,古代货币的发展变化
A. 见延了古代商业的繁荣
B. 佐证了抑商政重的合理
C. 呈现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D. 表明了古代贸易额减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秦半两钱、汉五铢钱、北宋纸币、明清银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铜币到银锭的变化,说明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所以A 符合题意;题干图片信息反映了古代商业的繁荣,不能佐证抑商,所以B 不符合题意;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农村实现集体化,小农经济瓦解,所以C 不符合题意;题干图片信息反映了古代商业的繁荣,表明了古代贸易额减少表述错误,所以D 不符合题意。
6. 它创自于1872年的上海,是近代中国保存时间最长拥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文报纸,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它是
A. 《申报》
B. 《大公报》
C. 《新闻报》
D. 《解放日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它创自于1872年的上海,是近代中国保存时间最长拥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文报纸,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1872年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刊载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所以A 符合题意;《大公报》创立于1902年6月17日 ,时间不符,所以B 不符合题意;《新闻报》创刊于清光绪十九年正月初一(1893年2月17日),时间不符,所以C 不符合题意;《解放日报》最早创刊于1941年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治理论早期刊物,时间不符,所以D 不符合题意。
7. 下列图片呈现的是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翻身农民领导土地证
A. 打士豪分田地
B. 大生产运动
C. 解放区土地改革
D. 农业合作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规定:没收地主【
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打土豪,分田地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B项实行减租减息,发展大生产运动反映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排除;D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
故选C。
8. 1950年,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火烧到我们的家门口。
中国人民以战止战、以武止戈。
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
这场战争是
A. 中法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抗美援朝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950年,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火烧到我们的家门口。
中国人民以战止战、以武止戈。
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这场战争的胜利为人民赢得和平、赢得尊重,所以D符合题意;中法战争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由于法国侵略中国和越南而引起的一次战争,时间上不符,所以A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是指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时间上不符,所以B 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5月28日,所以C不符合题意。
9. 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2006年,成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
《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被列入第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
民族的
A. 经济建设
B. 文化传承
C. 科技发展
D. 文旅开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2006年,成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被列入第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所以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未反映经济建设方面,所以A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未涉及科技发展,所以C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未涉及文旅开发,所以D不符合题意。
10. 袁隆平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这个梦想,他一辈子离不
开稻田,并为之奋斗一生“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试验田的路上。
”这体现袁降平
A. 一生守护“大国粮仓”精神
B.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
C.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精神
D.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隆平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这个梦想,他一辈子离不开稻田,并为之奋斗一生‘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试验田的路上。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吃饭问题,他奋斗一生守护“大国粮仓”,所以A符合题意;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不满足题意,所以B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精神,所以C不符合题意;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精神体现的是这次抗疫精神,此项不满足题意,所以D不符合题意。
11. 海南教育起步虽晚,但自唐宋以后,海南教育稳步发展。
留下了诸如“海外衣冠盛事”“海外邹
鲁”“奏考回琼”等脸炙人口的海南教育故事。
下列与“海外衣冠盛事”有关的是
A. 尊孔崇儒,兴学重教,贤才辈出
B. 海南学子就近参加科举考试
C. 明代出了62名进士,595名举人
D. 宋代出了12位进士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海南教育起步虽晚,但自唐宋以后,海南教育稳步发展。
留下了诸如‘海外衣冠盛事’‘海外邹鲁’‘奏考回琼’等脸炙人口的海南教育故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海南岛古代简史》载,明代海南籍举人有595人,进士有62人;请代海南籍举人有157人,进土有22人,远远多于南房至宋元时期,所以C符合题意;“海外衣冠盛事”不涉及尊孔崇儒,兴学重教,贤才辈出,所以A不符合题意;海南学子就近参加科举考试与“海外衣冠盛事”无关,所以B不符合题意;宋代出了12位进士与“海外衣冠盛事”不符,所以D不符合题意。
12.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港口建设成效显著,航空事业快速发展,通信体系构建完整,全省电子政务专网和党政网投入运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材料意说明海南
在
A. 经济发展后劲大大增强
B. 生产总值稳步增长
C. 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D. 人均收入显著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以来,海南的交通航运、网络通讯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这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说明海南经济发展后劲十足,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海南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涉及到地区生产总值情况、教育文化事业情况以及人均收入情况,故排除BCD。
13. 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城、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究
其原因,大河流域
A. 自然资源匮乏
B. 文明成果丰硬
C. 文化积淀厚重
D. 适合农业耕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城、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城、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主要是由于大河流域土地肥沃,适合农业耕种,农业的发展为亚非地区的古代文明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D符合题意;自然资源匮乏错误,正是因为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才能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所以A不符合题意;先有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才能有文明成果,因此此项不是成为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原因,所以B不符合题意;先有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才能有文化积淀,因此此项不是成为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原因,所以C不符合题意。
14. 雅典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普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制……,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
纠纷方面都是平等……”这里的“一切人”是指
A. 公民
B. 战俘
C. 奴隶
D. 外邦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雅典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普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制……,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所以这里的“一切人”是指公民,所以A符合题意;就民主的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广大奴隶专制的基础之上,众多妇女和外邦人也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战俘也不享有民主权利,所以B 不符合题意;因为在雅典外邦人、妇女、奴隶不享有民主权利,所以C不符合题意;因为在雅典外邦人、妇女、奴隶不享有民主权利,所以D不符合题意。
15. 莎士比亚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表明莎士比亚
A. 强调法律至上
B. 提倡人文主义
C. 忽视科学文化
D. 反对个性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莎士比亚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充分说明了人的重要性,是以“人”为中心,是人文主义思潮的体现,所以B符合题意;强调法律至上不是材
料表明的,所以A不符合题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不表明忽视科学文化,所以C不符合题意;反对个性解放不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表明的,所以D不符合题意。
16.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一批航海家开启了开辟新航路的壮举。
其中经过太平洋的航海家是
A. 油亚十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一批航海家开启了开辟新航路的壮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是经过太平洋的航海家,所以D符合题意;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没有经过太平洋,所以A不符合题意;达·伽马是到达印度,没有经过太平洋,所以B不符合题意;哥伦布发现美洲,经过大西洋,没有经过太平洋,所以C不符合题意。
17. 读下图,可知这时期
A. 德国工业发展水平始终落后于英国
B. 德国工业发展后来居上,超过英国
C. 英国工业产量始终占世界第一
D. 德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示意图信息“1870年,英国工业产量世界占比是31.8%,德国工业产量世界占比是 3.2%”到“1914年,英国工业产量世界占比是14%,德国工业产量世界占比是14.3%”可知,德国工业发展后来居上,超过英国。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德国紧紧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在电力和汽车方面贡献显著,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英国,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德国工业发展水平始终落后于英国与示意图信息不符,排除;CD项在示意图信息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故选B。
18. 有人认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怎么评价也不过分:既不因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而
黯然失色,也不因苏联的解体而蒙上厚厚的灰尘。
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B. 俄国是较早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国家
C.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 十月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有人认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怎么评价也不过分:既不因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而黯然失色,也不因苏联的解体而蒙上厚厚的灰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之路,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所以C 符合题意;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是指反动统治力量脆弱,与题干内容不符,所以A 不符合题意;俄国是较早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国家表述错误,且与题干内容不符,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所以B 不符合题意;1871 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所以D 不符合题意。
19. 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会议上讨论波兰重建问题、外蒙古的独立问题、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置都是背着当事国进行的。
由此可知,雅尔塔会议
A. 损害了美、英等国家的利益
B. 体现了同情弱小国家的倾向
C. 充满了美苏互不妥协的气氛
D. 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信息“会议上讨论波兰重建问题、外蒙古的独立问题、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置都是背着当事国进行的”可知,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定都包含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
例如讨论波兰的重建问题、对于外蒙古的独立问题和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置都是背着当事国进行的。
由此可知,雅尔塔会议具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所以D 项符合题意;而ABC 三项均表述不正确,排除。
故选D 。
20. 联合国旗帜正中是一个白色的联合国徽记。
徽记是一张以北极为中心的世界地图等距离方位投影,由橄榄枝组成的花环相托,象征世界和平。
寓意着联合国主要致力于
A. 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B. 促进各国市场开放
C. 消除分裂欧洲壁垒
D. 增强区域集团实力 的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联合国旗帜正中是一个白色的联合国徽记。
徽记是一张以北极为中心的世界地图等距离方位投影,由橄榄枝组成的花环相托,象征世界和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所以A符合题意;世界贸易组织是促进各国市场开放,所以B不符合题意;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消除分裂欧洲壁垒,所以C不符合题意;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增强区域集团实力,联合国是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所以D不符合题意。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21题12分,22题16分,23题12分,共4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等传回日本。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
人物是鉴真,他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整理自统编版《中国历史)材料二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革新。
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化浸染,他
们吟哦唐诗,雅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服唐服。
同期的朝鲜和后来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
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日本为例说明唐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答案】(1)“谴唐使”,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新罗派遣使节来唐学习中国文化,促进中国与朝鲜文件交流;玄奘西行,传播了佛教文化,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2)“大化革新”后,日本仿照唐长安建成平城京(奈良)和平安京(京都);中国化的佛教也传入日本,并广泛传播开来,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被称为“足球的祖先”的蹴鞠活动,在唐初也传入日本,随着夏历的传入,日本也出现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唐风”已经深深浸透到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唐文化从建筑、宗教、文学、日常生活等方面影响着日本,唐文化向朝鲜、日本的大规模移植,促进了朝鲜与日本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等传回日本……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六次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同期的朝鲜和后来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这些使节在当时称为“谴唐使”。
他们把中国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弘扬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来唐学习中国文化。
唐代中越诗人往来与文化交流。
玄奘西行,玄奘从印度带回佛典非常丰富,共526筴、657部,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革新”后,日本仿照唐长安布局营建首都,先后建
的
成平城京(奈良)和平安京(京都);中国化的佛教也传入日本,并广泛传播开来,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是多方面的,在文学方面,日本人特别喜爱唐代诗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在日本最受欢迎,许多
日本人也能作律诗,留赠结交人是空海仿汉人草书制定平假名,假名与汉字混合使用,奠定了文字的基本
格局;被称为“足球的祖先”的蹴鞠活动,在唐初也传入日本,随着夏历的传入,日本也出现许多中国传
统节日,如七夕乞巧、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及四月八日浴佛、端阳龙舟竞渡等,“唐风”已经深深浸透到
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唐文化从建筑、宗教、文学、日常生活等方面影响着日本,唐文化向朝鲜、日本的
大规模移植,促进了朝鲜与日本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
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仍需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也好,“中体西用”的洋务活动也好,试图
变法图强的戊成维新运动也好,义和团运动也好,辛亥革命也好,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他们都没有改变
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这个任务光荣地
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肩上。
——摘编自(中国此产党简史》材料二经过一百年的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实现了最广泛
的人民民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整体上
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