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IT那氏大穗玉米在太原娄烦试点的示范试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PIT那氏大穗玉米在太原娄烦试点的示范试验
王纶;王星玉;杨红军;那郅烨;元改香;王树红;元慕田
【摘要】GPIT那氏大穗玉米品系是继Q28大穗大粒小麦以后,再次以GPIT生物技术手段育种成功的范例,通过2015年在太原娄烦试点进行示范试验国.结果表明,该品系在GPIT生物技术育种手段和生育期间辅以GPIT生物制剂叶面喷施配套技术的双重作用下,能更大幅度提高光能利用率,表现出穗大、粒多、微秃尖、双穗率高等特点,使穗的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进一步提高,增产效果更加显著.
【期刊名称】《山西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6(044)004
【总页数】5页(P444-448)
【关键词】GPIT;大穗;玉米;示范;试验
【作者】王纶;王星玉;杨红军;那郅烨;元改香;王树红;元慕田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农业部黄土高原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农业部黄土高原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030031;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云南昆明650106;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云南昆明650106;山西省奥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1;山西省奥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1;山西省奥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3
GPIT生物技术在21世纪问世以来,以大幅度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机理,在各
种农作物上广泛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

而利用GPIT生物技术作为农作物的一种新型育种手段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继Q28大穗大粒小麦成功育成并在各地大
面积推广[2]后,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的那中元教授又相继以GPIT生物技术手段,连续多代诱导变异中单系列玉米品种,系选育成GPIT那氏大穗玉米品系,并于2015年在黑龙江的大庆、绥化、北安,河南省的郑州、漯河、南阳以及山西的太原等地进行不同生态区的多点大面积示范试验。

山西省太原市的试点设在太原市娄烦县米峪镇兴旺庄村,当地海拔1 304 m,年
平均气温7.1~8.1℃,无霜期120 d,年降雨量428 mm,年日照时数2 872 h,≥10℃积温2 840℃。

5月10日播种,10月15日收获前,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村财政研究会、山西奥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太原市娄烦县扶贫办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现场实地验收和调查取样,随后又在室内对与穗相关的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进行了调查考种。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比较平整,共有20 hm2土地连成片,配套有机井灌溉设施。

土壤为沙性土壤,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

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左右。

前茬作物为马铃薯。

1.1.2 供试材料GPIT那氏大穗玉米品系(简称大穗玉米),由云南省生态农业研
究所杨红军、那郅烨先生提供;对照龙生2号由忻州市种子公司提供,该品种适
于平整的水浇地种植,适应性和丰产性良好。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用土地4.01 hm2,其中,大穗玉米种植1.67 hm2,对照品种分别种植
1.67,0.67 hm2。

由于大穗玉米在生育期间需要叶面喷施GPIT生物制剂(第1
次喷施时间为8叶期,喷施浓度为200倍稀释液;第2次喷施时间为16叶期,
喷施浓度为300倍稀释液)[3]。

对照龙生2号分为2种情况,一种是和试验种一样同步喷施GPIT生物制剂2次,以“处理CK”表示;另一种不做任何处理,以“CK”表示。

处理CK种植1.67 hm2,CK种植0.67 hm2。

采用宽垄窄行的种植方法,经实地测量垄距80 cm,窄行距40 cm,株距50 cm,通风透光条件良好。

播种前每公顷底施氮磷钾复合肥料1 125 kg,生育期间浇水2次,每次随水每公顷追施尿素150 kg,生育前期锄草2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田间调查取样收获前各处理排除周边3行边行优势的植株,调查中间有代表性的200 m2玉米株数、主穗数、次穗数(2次重复取平均值),折算出667 hm2玉米的株数、主穗数、次穗数和双穗率(双穗率的统计方法是选择有代表性的667 m2大田面积,实测主穗和次穗共存的株数除以667 m2的实际株数,2次重复,结果取平均值)。

1.3.2 田间产量验收调查取样完成后,以机械进行现场收获、脱粒一次完成。

方法是各收获667 m2土地上的粒籽称质量,以种子水分测定仪测出籽粒含水量,计算出籽粒含水量为12%的实际产量。

2次重复,结果取平均值。

1.3.3 室内考种各处理随机采摘20穗主穗和次穗,分别调查穗的相关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结果取平均值。

穗的相关质量性状,籽粒含水量以烘干至12%为准。

大穗玉米和处理CK和CK在娄烦试点的试验结果,归纳为穗的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株数及产量结果来分析。

穗的数量性状包括穗长、穗粗、穗轴直径、籽粒长、秃尖长、穗行数、单行粒数、单穗粒数、双穗率等;穗的质量性状包括百粒质量、穗粒质量和单株粒质量等。

2.1 大穗玉米品系和对照在娄烦试点穗的数量性状结果分析
2.1.1 穗长从表1可以看出,大穗玉米的主穗长比处理CK的主穗长长5.3 cm,比CK的主穗长长7.8 cm;大穗玉米的次穗长比处理CK长5.4 cm,比CK长7.4
cm。

大穗玉米无论是主穗还是次穗,穗的长度均大于处理CK和CK,其中大于CK的长度高于处理CK的长度。

穗长是玉米的一个主要产量性状,穗长度的增加就会为单行粒数的增加奠定基础[4]。

由此可见,大穗玉米在穗长的产量性状上比处理CK和CK均具有明显优势。

2.1.2 穗粗由表1可知,大穗玉米主穗和次穗的穗粗均比处理CK粗0.7 cm,比CK粗0.9 cm。

大穗玉米无论是主穗还是次穗,穗粗均大于处理CK和CK。

其中大于CK的粗度高于处理CK的粗度。

穗粗是玉米的主要产量性状。

穗粗的增加可以导致穗籽粒行数的增加[5]。

由此可见,大穗玉米在穗粗的产量性状上比处理CK 和CK均具有优势。

2.1.3 穗轴直径从表1可以看出,大穗玉米主穗的穗轴直径比处理CK粗1.1 cm,比CK粗1.2 cm;大穗玉米次穗的穗轴直径比处理CK粗1.2 cm,比CK粗1.3 cm。

大穗玉米的主穗和次穗的穗轴直径均粗于处理CK和CK,处理CK和CK的穗轴直径差距很小。

穗轴直径较细是对照龙生2号固有的比较稳定的性状。

穗轴的粗细不能作为玉米品种主要的产量性状,但是较细穗轴的性状却是玉米品种的一个优良性状[6]。

从这一点来看,大穗玉米穗轴直径粗于处理CK和CK,其在穗粗上并不占优势,但是穗轴直径较粗的大穗玉米,并未因为穗轴直径较粗而影响到其他主要产量性状比处理CK和CK高的优势。

2.1.4 籽粒长从表1可以看出,大穗玉米主穗籽粒长比处理CK短0.2 cm,比CK 短0.1 cm;大穗玉米次穗籽粒长比处理CK短0.1cm,比CK短0.1cm。

无论是主穗还是次穗,大穗玉米的籽粒均短于处理CK和CK,其中对处理CK主穗的籽粒短的程度稍大,说明GPIT生物制剂对CK生育期间的处理,对CK主穗的籽粒长度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影响微小,对次穗籽粒未造成影响。

玉米籽粒长度对一个品种来说,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数量性状,如果籽粒的宽和长同时匹配的话,就会对提高百粒质量奠定基础,如果只是单一的籽粒长度增长,宽度不匹配的话,对
籽粒百粒质量的增加影响不大,但对穗轴直径的粗细却有一定的影响[7]。

一般来说,籽粒长的玉米品种穗轴直径较细;籽粒宽短的玉米品种穗轴直径较粗。

因此,籽粒长也作为一个比较优良的数量性状,由于对产量影响不大,也不作为重要的产量性状来对待,这样尽管大穗玉米的主穗和次穗的籽粒长均短于处理CK和CK,未处于优势地位,但并未因此而削弱大穗玉米主要产量性状比处理CK和CK强的优势。

2.1.5 秃尖长表1结果表明,大穗玉米的主穗秃尖比处理CK短1.3 cm,比CK短2.6 cm;大穗玉米的次穗秃尖比处理CK短0.9 cm,比CK短2.7 cm。

大穗玉米的主穗和次穗秃尖长均小于处理CK和CK,其中小于CK秃尖长的长度更大,说明生育期间经GPIT生物制剂处理的CK,对CK秃尖长的缩短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秃尖长短虽然未作为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产量性状,但却影响行粒数和穗粒数的多少,而行粒数和穗粒数却是玉米品种重要的产量性状。

由此看来,秃尖的长短对玉米品种产量间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8]。

大穗玉米无论主穗还是次穗的秃尖长均很短,处理CK主穗和次穗的秃尖长直观地看也不明显,唯有CK的主穗和次穗的秃尖长均很明显,说明应用GPIT生物技术,无论是作为育种手段还是生育期间进行叶面喷施,均对玉米穗顶端秃尖长的缩短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2.1.6 穗行数从表1可以看出,大穗玉米的主穗比处理CK多1.8行,比CK多
3.6行;大穗玉米的次穗比处理CK多1.4行,比CK多3.2行。

大穗玉米主穗、次穗的穗行数均多于处理CK和CK,尤以对CK的穗行数多得明显,说明GPIT生物制剂在生育期间对CK的处理,对CK穗行数的增加也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穗行数是玉米主要的产量性状,穗行数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单穗粒数的多少。

大穗玉米不论主穗和次穗,穗行数均多于处理CK和CK,说明大穗玉米在穗行数这一产量性状上具有明显优势,为单穗粒数的增加奠定了基础。

2.1.7 行粒数从表1可以看出,大穗玉米主穗的行粒数比处理CK多7.0粒,比CK
多12.7粒;大穗玉米次穗的行粒数比处理CK多8.5粒,比CK多12.4粒。

大穗
玉米主穗和次穗的行粒数均多于处理CK和CK。

行粒数是玉米主要的产量性状,
行粒数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穗粒数的多少,因此,行粒数的增加为穗粒数的增加创造了条件[9]。

2.1.8 穗粒数从表1可以看出,大穗玉米主穗的穗粒数比处理CK多210.0粒,比CK多347.1粒;大穗玉米次穗的穗粒数比处理CK多190.9粒,比CK多296.2粒。

大穗玉米主穗和次穗的穗粒数均多于处理CK和CK,其中多于CK的粒数要
超过多于处理CK的粒数。

大穗玉米的穗粒数多于处理CK和CK绝非偶然,在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等产量性状上,大穗玉米比处理CK和CK占有优势,甚至包括大穗玉米秃尖微小所占的优势,已经为大穗玉米穗粒数多于处理CK和
CK奠定了基础。

而穗粒数多的优势又为大穗玉米穗粒质量的增加打下了基础[10]。

2.1.9 双穗率双穗率调查结果表明,大穗玉米的双穗率比处理CK高6.6百分点,
比CK高21.2百分点,比CK高出的百分率远大于处理CK的百分率(表1),说明GPIT生物制剂对CK生育期间的叶面喷施处理,对CK双穗率提高的效果不可
小觑。

大穗玉米的主穗和次穗在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双穗率等产量性状上占有明显优势,为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11]。

2.2 大穗玉米品系和对照在娄烦试点的穗质量性状、株数和产量结果分析
2.2.1 百粒质量从表2可以看出,大穗玉米主穗的百粒质量比处理CK多0.5 g,
比CK多1.4 g;大穗玉米次穗的百粒质量比处理CK多1.2 g,比CK多1.4 g。

大穗玉米主穗和次穗的百粒质量均高于处理CK和CK,而且多于CK主穗的百粒
质量大于处理CK主穗的百粒质量。

百粒质量在玉米的产量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最基础的产量因子。

大穗玉米百粒质量的优势,又使得大穗玉米在单穗粒质量的质量性状上得到提高。

2.2.2 穗粒质量穗粒质量是衡量玉米产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12]。

表2结果表明,
大穗玉米主穗的穗粒质量比处理CK多91.8 g,比CK多117.9 g;大穗玉米次穗的穗粒质量比处理CK多56.0 g,比CK多84.9 g。

大穗玉米主穗和次穗的穗粒质量均高于处理CK和CK,其中高于CK的穗粒质量大于处理CK的穗粒质量,可见GPIT生物制剂在生育期间对CK的处理,可使处理CK的穗粒质量不论主穗还是
次穗都比CK得到了提高。

大穗玉米穗粒质量高于处理CK和CK,决定了大穗玉
米单株粒质量比处理CK和CK高的优势,也为大穗玉米最终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提供了先决条件。

2.2.3 单株粒质量单株粒质量是指1株玉米主穗和次穗单穗粒质量之和,但次穗不是每1株玉米都有,根据大穗玉米和处理CK和CK的双穗率调查结果,均以次穗的单穗粒质量乘以各自的双穗率,得出次穗在单株粒质量中的实际单穗粒质量,再加上各自的主穗单穗粒质量,即单株粒质量。

表2结果表明,大穗玉米的单株粒
质量比处理CK多137.4 g,比CK多208.7 g,大穗玉米的单株粒质量与处理CK 和CK相比占有绝对的优势。

只要种植密度相差不悬殊的话,大穗玉米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处理CK和CK的结果基本形成定局。

2.2.4 产量由表2可知,大穗玉米每667 m2土地株数比处理CK和CK分别少90,108株,但产量却比处理CK和CK分别高280.2,448.2 kg。

折合成公顷产量后,大穗玉米每公顷的产量分别比处理CK,CK高4 203,6 723 kg。

高于CK的产量要远大于高于处理CK的产量。

增产率分别为38.33%,79.61%。

处理CK比CK
的增产率为29.83%。

大穗玉米品系在太原娄烦试点的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在与产量相关的穗的数量性状,包括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等以及秃尖长等,大穗玉米均比处理CK和CK占有优势;由于与产量相关的穗的数量性状的优势,也导致大穗玉米穗
的质量性状(百粒质量、穗粒质量和单株粒质量等)比处理CK和CK也占优势。

在与产量相关的穗的数量性状和穗的质量性状均比处理CK和CK强的双重优势下,
出现了大穗玉米尽管在每667 m2土地株数少于处理CK和CK 90~108株的情况下,仍然获得15 168 kg/hm2的高产记录,比处理CK和CK分别增产38.33%,79.61%。

大穗玉米之所以比处理CK和CK有如此大幅度的增产,主要取决于2个方面,一是以GPIT生物技术手段率先在Q28大穗大粒小麦育种成功后,在不断总结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大穗玉米是又一个以GPIT生物技术手段育成种的成功范例。

种性突出的表现是,在光能利用率大幅提高的前提下,表现出穗大、粒多、微秃尖、双穗率高的特点;二是大穗玉米在栽培技术上仍然采取生育期间叶面喷施GPIT生物制剂的配套技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促进了穗的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提高。

在GPIT生物技术育种手段,和生育期间GPIT生物制剂叶面喷施配套技术的双重作
用下,使大穗玉米的增产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并凸显出来[13]。

大穗玉米生育期间使用GPIT生物制剂叶面喷施的配套技术,对大穗玉米的增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试验结果表明,大穗玉米比CK增产76.91%,但比处理CK只
增产38.33%,说明GPIT生物制剂对处理CK生育期2次的叶面喷施,对其产量
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说明大穗玉米比处理CK的增产幅度,是以大穗玉米本身种性的优势作用为主。

而处理CK比CK增产29.83%的幅度,却是以GPIT生
物制剂生育期间2次叶面喷施的作用为主的。

设置处理CK和CK的初衷目的,就是要体现大穗玉米的增产机理是由GPIT育种手段和生育期间GPIT生物制剂配套
技术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

而且配套技术的作用,对大穗玉米的种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14]。

大穗玉米品系在太原娄烦试点的示范试验效果表明,大穗玉米利用GPIT生物技术的育种手段,较过去的各种常规育种手段,以及钴源、等离子辐射等比较先进的育种手段[15],更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

它的核心仍然能大幅度提高新品种的光能利用率。

在此前提下再结合生育期间叶面喷施GPIT生物制剂的配套技术,更加促进
了大穗玉米对光能的吸收利用,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

生物产量的提高对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大穗玉米在高光效的作用下,秸秆中又含有大量未经转化的可溶性糖,不仅提高了其营养品质,而且进一步改善了秸秆的适口性,为奶牛优良的冬贮青饲料提供了原料。

在同等的试验条件下,大穗玉米比对照品种龙生2号增产79.61%的结果,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但由于示范试验点生态环境因子的局限,如海拔较高、积温较低、无霜期短等不利因素,还不能充分满足大穗玉米全生育期,在高光效作用下对环境因子的需求。

其次在栽培技术上虽然按试验要求,采取宽垄、窄行、密植的技术,但不够规范,宽垄的垄距不够,窄行栽植的株距过大,致使栽植株数短缺了很多,使每667 m2土地要求4 000株的株数只保留了2 325株,使群体优势的发挥大大
打了折扣,导致最终高产的优势未能充分表达出来。

再就是大穗玉米的高产特性是在高光效的潜能下,建立在高肥、大水的基础上发挥的,而且对肥料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必须以优质的有机肥料作底肥,保证每公顷的土地上60 t以上的水平。


娄烦试点施肥质量和数量也远远不能达标。

尽管如此,仍然创造了在娄烦县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玉米高产记录。

大穗玉米品系的育成将成为21世纪我国农作物高光效育种的典范,在产量、品质和抗性上都将会出现一个新的突破。

【相关文献】
[1]温琪汾,王纶,刘润堂,等.GPIT技术在小麦上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2,30(2):16-18.
[2]王纶,王星玉,温琪汾,等.Q28大穗大粒小麦在新绛试点示范试验[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2):1247-1250.
[3]王树红,王星玉.GPIT那氏齐齐发诱导剂实用手册[M].太原:山西农村财政研究会,2010. [4]王纶,王星玉,王树红,等.GPIT生物制剂对盐碱地玉米的增产效果[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9):963-965.
[5]庾正平,王星玉.山西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目录[M].太原:山西省农业科学院,1982.
[6]庾正平,王星玉.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志[M].太原:山西科教出版社,1986.
[7]中国作物学会.作物栽培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28-40.
[8]董玉琛,刘旭,郑殿升.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9]冯国良,刘福虎.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2):1322-1324.
[10]张志慧,郭锐,白琪林,等.高产玉米组合主要性状的关联度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9):930-932.
[11]饶春富,王克德,田栓才.春玉米大面积亩产吨粮的产量构成因素浅析[J].玉米科学,1993,1(1):13-16.
[12]王俊德,李满林,李维义,等.河套平原灌区玉米高产创建实践[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39-41.
[13]李登海,张永慧,杨全胜,等.玉米育种与栽培相结合紧凑型玉米创高产[J].玉米科学,2004,12(1):69-71.
[14]程建峰,沈允钢.试析光合作用的研究动向[J].植物学报,2011,46(6):694-704. [15]卢庆善,赵廷昌.作物遗传改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