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章末综合检测(五)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要素联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④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
B.洪涝灾害加剧、调蓄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C.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D.粮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
2.关于图示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揭示的原理,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不一样的
C.地理环境一个要素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相应变化
D.某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其他环境的变化
解析:第1题,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注意两者间的因果联系。
第2题,框图表达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答案:1.C 2.B
下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 )
A.大气环流B.海陆位置
C.植被的变化D.地形的变化
4.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处的地壳运动使该处的地形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山地东侧的植被出现了差异。
第4题,这种因地形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的降水变化,影响到植被的发育,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性。
答案:3.D 4.B
5.各个自然带都具有的特征是( )
A.相对一致的地表形态
B.完全一致的气候类型
C.各自然带之间有明显的界线
D.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解析:自然带是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一定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综合体;每个自然带有其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但一个自然带内的地形、气候不一定相同;自然带之间的界线是过渡的,并不明确。
答案:D
下图为某大陆沿45°纬线在地质历史时期从古至今的四个阶段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图①中大陆上的植被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7.图④中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最可能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解析:第6题,从题干“沿45°纬线”和图中经度(西经60°~80°),可推知该地位于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南美洲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南美洲无亚寒带针叶林。
第7题,结合上题可知,该地位于安第斯山脉的南部,山的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山脉的西侧;南美洲无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不在此经纬度范围内。
答案:6.B 7.D
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的剖面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可知岩层应为( )
A.页岩B.板岩
C.石灰岩D.花岗岩
9.若河流沿岸地区柑橘分布广泛,则图中乙地常见植被类型最可能为( )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D.针叶林
解析:第8题,石芽、溶洞等地形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受到了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C选项正确。
第9题,根据题意河流沿岸地区柑橘分布广泛,可以判断该地位于亚热带地区,所以常见植被类型最可能是常绿阔叶林。
答案:8.C 9.A
一位游客由辽宁大连出发向西去新疆旅游,沿途依次看到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
据此回答10~11题。
10.该游客沿途依次看到的景观可能有( )
A.“塞外江南”→“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层层梯田层层绿”
B.“碧海蓝天”→“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滚滚”
C.“林海雪原”→“滚滚麦浪”→“椰风海韵”
D.“三江并流”→“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东方不夜城”
解析:辽宁大连——“碧海蓝天”;内蒙古——“风吹草低见牛羊”;新疆——“黄沙滚滚”。
答案:B
11.该游客看到的景观自东向西变化,体现了( )
A.自然带的周期性更替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随海拔升高而变化的垂直分异规律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从辽宁大连→内蒙古→新疆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D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13题。
12.下图中能准确表示珠穆朗玛峰雪线高度变化的是( )
13.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基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季雨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解析:第12题,珠穆朗玛峰南坡降水多,雪线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雪线升高;同一自然带在山地阳坡分布高度较高。
第13题,珠穆朗玛峰南坡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12.D 13.C
下图为甲、乙两山脉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4~15题。
14.导致甲、乙两山垂直自然带类型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坡度坡向D.相对高度
15.甲、乙两山南、北坡雪线高度不同的原因分别是( )
A.甲山南坡为迎风坡,乙山南坡为阴坡
B.甲山北坡为迎风坡,乙山南坡为阳坡
C.甲山南坡为阳坡,乙山南坡为迎风坡
D.甲山北坡为阳坡,乙山南坡为背风坡
解析:第14题,读图,两山自然带类型差异主要是山麓地带的植被不同,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
第15题,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和热量,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阳坡温度高,雪线高。
甲山位于北半球,其南坡是阳坡,雪线高。
乙山的南坡是迎风坡,雪线低。
答案:14.A 15.C
二、综合题
16.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规律。
(2)比较A、B两地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并指出形成亚欧大陆东岸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的分异基础。
(3)图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别说明它们对应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成因。
(4)简述C岛东部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
(5)用字母D标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并简述其破坏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第(1)题,由图可知,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第(2)题,A、B两地都位于中纬度地区,A地在亚欧大陆(我国)的东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B地在亚欧大陆西部(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A地气温年较差显然比B地大;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也就是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分异基础是热量。
第(3)题,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第(4)题,C岛是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其东部热带雨林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主要受东南信风、暖流、地形的影响。
第(5)题,把字母D标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的位置,热带雨林的破坏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要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虑,不仅关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关注对全球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横贯大陆东西。
(2)A地气温年较差大于B地;热量(或太阳辐射)是分异基础。
(3)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4)地处东南信风迎风海岸;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从而形成热带雨林。
(5)标注略。
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或: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剧)。
17.读阿尔卑斯山、天山、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图,回答问题。
(1)珠穆朗玛峰南坡比北坡雪线________,原因是什么?
(2)阿尔卑斯山南坡比北坡雪线________,原因是什么?
(3)判断天山A、B两坡坡向:________是南坡,________是北坡。
(4)三地自然带最简单的是________。
造成三地自然带垂直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分析雪线在不同坡向中海拔不同的原因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明确雪线的含义(山顶常年积雪下限的平均高度,或者是山顶多年的0 ℃等温线)。
②明确影响雪线高度的两大因素:a.太阳辐射——向阳坡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雪线高,这种现象在中纬度影响最明显。
b.降水量——大量的降水一方面使积雪量增大,大量山地冰川向下运动过程中蒸发就要吸收大量的热;另一方面,多降水的地区,阴天的频率高,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明显,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具有盛行风的山地。
c.不同的气温递减率——迎风坡中的水汽含量大,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的幅度大于水汽含量小的背风坡。
主要考查读图
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强,解答此题:一要读图提取有效信息,如山脉的位置,向阳坡和背阴坡,山麓、山顶的自然带等;二要明确雪线的高度与所处的迎风坡与背风坡、向阳坡与背阴坡及降水量的多少有关。
陆地上有许多高大的山脉,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变化,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
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决定山地垂直自然带复杂与否的因素一是纬度,二是山地的海拔。
答案:(1)低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积雪多,雪线低。
(2)高南、北坡降水差异不大,南坡纬度低,温度高。
(3)A B(4)天山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导致自然景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