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三轮复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及说明文结构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 变化。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主要有风化、腐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 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产生崩解和破碎,形成碎块或砂粒,这种 作用叫风化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 产物进行破坏,称为腐蚀作用。外力通过风化、腐蚀作用不断破坏地表, 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 的状况趋向于平缓。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 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痕迹。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 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褶皱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 层会产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曲折,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 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曲折。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 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
注:一篇说明文一般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
5、说明顺序的答题模板 本文使用了……说明顺序,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二、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1)概念:说明事物的制作、发展或演变过程,常按照时间顺序进 行说明。 (2)用途:多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过程、工序流程,如说明生产技 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生物成长等。 (3)标志:时间名词:年月日、季节、时代、朝代、等变化。 (4)举例:公元282年的“旅人桥”,公元605年左右的赵州桥。
火山是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运动的结果。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岩 浆有时侯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 隙流岀,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 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火 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 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5、怎样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202X.16(1)、202X.17(3) (1)从题目入手。有的题目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 征;有的题目用设问句的情势,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 特征;有的题目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如《时间的脚印》中“脚印”就暗示了时间流逝是有痕迹的。 (2)抓关键句。文段的首句或末尾句往往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如 《苏州园林》在第二段说明了苏州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务必 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善的图画。” (3)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中心句中提炼出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基本特征。采用逐层逐段地加以归纳概 括的方法。) (4)从分析材料入手。逐层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 征,然后归纳总结。如《中国石拱桥》写卢沟桥时“永定河发水时, 来势……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特征:结构坚固)
河流地貌也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 力作用有关。
河流地貌分为腐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 搬运地表物质,形成腐蚀地貌。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 能量集中,河流腐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腐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 延长。这时的河谷深而窄,谷壁峻峭,横剖面呈“V”型。“V”型河谷 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河流向下的腐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腐蚀 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腐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曲折,河谷拓宽。 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4、如何判断说明顺序? (1)根据说明文的类型做判断。说明事物的文章常采用时间或空间顺序; 说明事理的文章常采用逻辑顺序。 (2)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做出判断。说明事物发展变化,宜采用时间顺 序;介绍事物形状构造,宜采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理,宜采用逻辑顺序。 (3)根据说明语言标志做出判断。 ①时间性词语标示出说明文的时间顺序,如“以前、如今”,朝代,具 体的年月日等。 ②方位词标示出说明文的空间顺序。如“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 中”等。 ③关联词语标示出说明文的逻辑顺序。如“因为、因此”一般标明层次 间的因果关系;“第一、其次”一般标明层次间的主次关系。
蝉卵的孵化,从幼虫到成虫的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 (1)概念: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情势进行说明。 (2)用途: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景点或具体物品。 注:一般介绍顺序有: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从外到 内、从整体到局部等,或反之。 (3)标志:方位名词,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内外、前后 等。 (4)举例:《梦回繁华》: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 《苏州园林)三、四自然段按空间顺序描写园林的画面美。
【答案】20.(4分) 【示例】文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比如介绍山地的形成,按 照山地的三种类型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以及火山的形成过程与 规模,条理清楚。
文章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如文章介绍“火山”的时候 说“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 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 形成沉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 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非常密切。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散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山 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主要散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 带。河流地貌对聚落散布影响深远,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 常布满大大小小的城市;越往河流中下游,城市也越密集。多数乡村 的散布也与河流有关。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的散布提供了多方面的 有利条件。 17.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文章从________、山地的形成、________、 ________四方面进行了说明。(3分)
在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同时起作用,其结果也往往交 错在一起。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 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在地球 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 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 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
脚印》。 3、特征: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种事物或事理区分于其他事物或事理 的特征。
例如:《蝉》的说明对象是标题,特征是: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
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对象是物候和
物候学,特征: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育
等生命活动的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4、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1)看题目。部分说明文的标题直接点出了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 桥》《苏州园林》《蝉》的标题正是它们的说明对象,但有一些题目 运用了一定的修辞,需要通过阅读判断,如《时间的脚印》就将说明 对象化石比作时间的脚印,生动形象。 (2)抓首括句或中心句。说明文往往在这样的句子中突出所要说明的 事物或事理。如《梦回繁华》第一段最后一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 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点明说明对象。 反之,如果要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 (3)逐段阅读,总结概括说明对象。
3、逻辑顺序(202X.19) (1)概念:按照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或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2)用途: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
注:常用的逻辑顺序有: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 主要→次要、抽象→具体(一般→特殊)、特点→用途,或反之。 (3)标志:排除法:没有具体时间、空间名词,即为逻辑顺序。 (4)举例:①从概括到具体:《中国石拱桥》先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概括),接下来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具体)。 ②从现象到本质:《恐龙无处不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现象),佐 证“板块构造”的理论(本质)。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 及说明文结构
(202X江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7~20题。(13分)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 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 质作用。变质作用一般产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而岩浆 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 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 辅。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 层产生水平位移和曲折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 脉;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 或降落运动。它使岩层产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 海陆变迁。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 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向下曲折。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斛发育成为谷地,但 是也有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被腐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 槽部受挤压,不易被腐蚀,反而形成山岭。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 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XXX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 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几十米。
19.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试分析。(3分)
【答案】19.(3分)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逻辑顺序。作者先总 体介绍山地的类型以及山地形成的作用力——内力,然后按照由主到 次的顺序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各自的形成过程与规模,条 理清楚,层次分明,便于理解。
20.文章多处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试各找出一个例子, 说明其作用。(4分)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散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当地 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产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产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 层。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 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降 落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 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断块山的规模 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 生成的岩石又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产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 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产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 一定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 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腐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 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之中。
【答案】17.(3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河流地貌的形 成与发展(河流地貌的发育) 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8.岩石圈物质是如何循环运动的?请概述。(3分)
【答案】18.(3分)在内力作用下,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被风、 流水搬运后形成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 这些岩石在岩石圈深处重熔再生为新的岩浆,岩浆侵入或喷出又形成 新的岩浆岩,并被再次搬运和堆积。
一、说明对象及特点 1、概念: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要说明的某个事物,解释的某种现象,阐 述的某种道理。 2、分类,根据说明对象来分 (1)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 例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2)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例如:《大自然的语言》《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时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