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课程串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市场机制论认为,外部效应的产生源于市场机制自身 。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私有财产权极大地刺激人们为自身 利益而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在私人经济活动中,厂商和消 费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往往只考虑私人边际成本或私人 边际收益,不会主动地站在社会边际成本或社会边际收益 的高度作出经济决策,或者在技术上无法将生产和消费过 程中产生的副作用纳入到成本或收益之中。于是,当私人 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负外部效应 ;当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正 外部效应。
公共经济学课程串讲
第一章 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 核心知识点: • 1、公共经济学的概念 • 2、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 • 3、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 • 4、公共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 • 5、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 6、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
• 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 是一门关于公共部门——亦称为政府部门
外部效应的类型
生产的正外部效应 生产的负外部效应 消费的正外部效应 消费的负外部效应
• (1)生产的正外部效应,是指某厂商的生产活动对交易双方之外的 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交易价格中得到反映的收益。如养蜂人的到来, 增加了农作物传授花粉的机会,从而使农作物产量提高,说明养蜂这 种生产活动给农民带来了额外的收益。
• (二)效率的实现条件
• 效率的实现条件可以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 直接给出,表达式为

MSB=MSC
• 其中:
• MSB是社会边际收益
• MSC是社会边际成本
• 按照边际分析方法的思想,如果
• MSB≠MSC,说明经济活动存在改善 的空间
• 当MSB<MSC时,需要减少产出。 • 当MSB>MSC时,需要增加产出。
——经济活动的科学。或者说,其研究对 象是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
• 为什么要研究公共部门经济活动? • 大家回顾一下宏观经济学中的四部门经济
模型。
一、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渊源,对象和性质
(一)公共经济学的起源
• 1、“盎格鲁-萨克逊传统” • 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是由公共财政学发展演变而来的。
• 1、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 • (1)研究范围不同 • (2)研究目的不同 • (3)假设前提不同 • (4)立足基点不同
• 2、公共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 (1)研究主题一致 • (2)研究方法一致
• 3、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关系 • (1)活动主体一致 • (2)活动方式一致
• 因此,公共经济学是立足政治学视角,采 用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公共部门的财政 经济问题的科学,亦即研究公共财政的科 学。
三、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市场失灵
•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率地分配资源的 情况。
• 市场有效的条件是
• P=MPB=MPC=MSB=MSC
• 均衡条件被破坏的情况下。 • 其中: • MPB是私人边际收益 • MPC是私人边际成本
• 1、公共产品(Public Goods)
•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 商品和劳务,非竞争性表明必须免费供给 ,非排他性表明无法把“免费搭车者 ”(Free Rider)排除在外,这样,以盈利为 目的的私人部门就无法通过市场提供公共 产品。
• ——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 ——调节收入分配 •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四、公共财政的职能
• 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 • 1、资源配置职能 • 2、收入分配职能 • 3、经济发展职能
• 1、资源配置职能
• 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就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 (即国内生产总值)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 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 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 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在市场经 济中,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 而且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
• 市场失灵的三个重要表现都与一个共同的 领域——社会公共需要——密切相关。
• 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需要而言的, 是指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而提出的需要 概念。具有整体性、集中性和强制性的特 点。
• 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只能是由以政府为核 心的公共部门的运作来实现。
• 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尺,就可以框定公共经济学 的范围。由此,可以归纳出市场经济中公共部门 经济活动的内容:
• 2、“斯堪的纳维亚传统”
• 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边际革命”对公共财政学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促成了公共财政学逐渐向公共经济学的演变 。瑞典学者维克塞尔(Wicksell)于1896年出版了《公共财 政理论研究》,独有创见地把公共财政决策过程看成是一 个集体的选择过程;瑞典学者林达尔(E.Lindahl)则在 1919年出版的《公正课税论》中提出了“自愿交易理论 ”,进一步以私人经济运行法则分析政府收支过程。由于 这些学者大多以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为主题,因而更侧重 于公共支出的研究,后人便称之为“斯堪的纳维亚传统 (Scandinavian Tradition)”。
收支”向研究“公共经济”转变。Βιβλιοθήκη (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部门为弥补 市场缺陷,在正规和非正规制度约束下从 事的经济活动。
• 1、公共经济以公共部门为主体 • 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
之和。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 (1)政府部门(Government Sector) • (2)公共事业部门(PublicUtility Sector) • (3)公共企业部门(Public Enterprise Sector) • 问题:还有其他的形式么?
• 2、分配不公平(Unequal Distribution)
• 即便资源配置已经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所 决定的收入分配状况仍是不公平的,因为收入多 少是由生产要素决定的,而私有财产制度、家庭 出身、歧视等因素会使个人拥有的生产要素存在 很大差异,提供生产要素的机会也不均等,从而导 致收入分配在起点、过程和结果上的不公平。
• 3、经济发展职能 • 财政通过调控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
是指通过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促进较高 的就业水平、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 的实现,保障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最大限 度降低经济剧烈波动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二章 外部效应
• 核心知识点: • 1、外部效应的概念及表现 • 2、外部效应的类型划分及事例 • 3、外部效应的起源:市场机制论和所有制论 • 4、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正负两方面
• 3、公共财政学向公共经济学的演变 • 1936年,凯恩斯主义逐渐兴盛的时期,随着政府对
经济的广泛干预,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把分析的基点落在通过公共经 济活动来弥补市场缺陷上,企图使混合经济体系既 能保证自由和效率,又能体现公平和稳定。正是在 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英美公共财政学由研究“政府
• (2)非正规制度:
• 是社会流传下来的为人们普遍认可的行为 习俗。就是由社会公众通过舆论督促公共 部门合理、合法地从事公共经济活动。如 果公共部门的垄断性权力失去强有力的软 硬约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公共经济活动 的低效率、无效率甚至滋生种种腐败现象 。
(三)公共经济学的性质
•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学科性 质,即它是一门边缘学科,政治学、经济 学、财政学构成其核心,同时涉及到管理 学、法学、统计学乃至心理学等领域。
• (4)消费的负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人的消费活动对交易双方之外 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交易价格中得到反映的成本。如某人养了一只 猫,结果它偷吃了邻居家菜蓝子里的鱼,说明养猫这种消费活动给邻 居带来了额外的成本。
• 2、外部效应的起源
• 为什么会产生外部效应?对此人们有不同 的看法,主要有两种:市场机制论与所有 制论。
• 制度有两种形式:正规规则与非正规规则。
• (1)正规制度:
• 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所有成文的条款和合约。公共经济活动 所受到的正规的制度约束,就是由议会颁布法律法规,“ 规制”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
• 如果公共经济行为超越了法律授权的范围和程度,就视之 为非法行为,公共部门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其责任人受 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议会作为公共权力的制衡器,还必 须通过履行质询权、调查权、弹劾权等职权,及时揭露公 共部门的违法行为,制约公共权力的无限扩张。
• 2、收入分配职能
• 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 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实现收 入分配公平的目标。在政府对收入分配不加干预的 情况下,一般会以个人财产的多少和对生产所做的 贡献大小等因素,将社会财富在社会各成员之间进 行初次分配,这种分配可能是极不公平的,而市场 对此无能为力,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才会对这种 不公平现象加以调整和改变。
二、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
• (一)效率的含义:帕累托效率
• 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也称为帕累托 最优(Pareto Optimality) 、帕累托改善、帕雷托最 佳配置。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 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 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 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换句话说 ,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 他人受损。
• 3、经济发展失衡——失业与通货膨胀 (Un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 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运行,时常会出现失业、通货 膨胀等经济失衡问题。劳动力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较高的失业率意味着经济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通货膨胀会使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边际成本和边际收 益,从而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作出理性的选择。此 外,通货膨胀也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公平。
• 2.所有制论认为,外部效应的产生源于产权的不明晰。 这就是所谓“公共地的悲剧”问题。例如,在一个公共草 地生态系统中,草场是公有的,而牲畜是私有的。每个牧 民都力求使自己的牲畜增加,当草场的牲畜数量超过草场 的承受极限时,就会破坏草场的生态平衡。这一事例推广 开去,那就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如果一种资源的所有权没 有排他功能,那么就会导致公共资源的过度享用,最终使 全体成员的利益受损,即产生负外部效应。所有制论强调 ,成本和收益的内部化必须以产权的确定为基础,如果产 权不清晰,那么促使人们尽可能地无偿地得益。
• 2、公共经济以弥补市场缺陷为目的 • 市场缺陷指单靠市场机制自身的作用达不
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状态。
• 3、公共经济受正规和非正规制度的约束
• 社会成员与公共部门之间实质上是“委托人”与“ 代理人”之间的关系。然而,在这种“委托——代理 ”关系中,公共部门在社会地位上它凌驾于其他市 场主体之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公共部门 的经济活动有可能超越市场缺陷的范围。为确保公 共经济活动恰好囿于弥补市场缺陷的范围之内,就 必须构建一种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制度。
• (2)生产的负外部效应,是指某厂商的生产活动对交易双方之外的 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交易价格中得到反映的成本。如造纸厂的生产行 为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如果直接排放,就会降低周边农田的产量,说 明造纸这种生产活动给农民带来了额外的成本。
• (3)消费的正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人的消费活动对交易双方之外 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交易价格中得到反映的收益。如某人拥有一个 美丽的花园,结果使其邻居获得花卉的芳香,说明养花这种消费活动 给邻居带来了额外的收益。
公共财政学的创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完成的 。他在1776年出版的著作《国富论》中确立了公共财政学的理论框 架。其对公共财政问题的分析,是围绕着政府收支及其管理而展开的 ,并且侧重于公共收入的分析而相对忽视公共支出的研究。这是与古 典经济学派的主张即“廉价政府”的国家观和“自由放任”的经济观 相适应的。这一传统一直为大卫·李嘉图(D.Ricardo)和约翰·穆勒 (l)等人所沿袭,后人称之为“盎格鲁-萨克森传统(Tradition of Anglo-Saxon)”。
) • 5、MEB递减的资源配置机制及其事例 • 6、消除外部效应的理论基础(庇古和科斯)
一、外部效应的概念及表现
• 1、外部效应的概念 • 某些企业或居民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企
业或居民,却没有为之承担相应的成本费 用或没有获得应得的报酬的现象,换而言 之,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 成本或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