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二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二)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无能为也已
B .今日往而不反者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 .此亡秦之续耳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B .愿足下更.虑之 更:更加
C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被
D .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接触、沾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寡人之.过也
行李之.往来
B.⎩⎨⎧ 秦王还柱而.走
倚柱而.笑
C.⎩⎨⎧
君为.我呼入
窃为.大王不取也
D.⎩⎨⎧ 因.击沛公于坐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C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 .拔剑撞而破.之
5.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大王来何操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夫晋,何厌之有
D.不然,籍何以至此
二、阅读鉴赏(4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每小题3分)
名字不仅是单纯的指称符号,它还具有丰富的意蕴。

正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一个时代的姓名也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从而形成姓名的鲜明时代特色。

周代之前的姓名资料主要来自甲骨文,但甲骨文中有些被学者认为是人名的文字,也可以解释为族名、姓氏、职官名甚至神名,一时难作定论,因此对周之前的取名风尚暂且悬而不论,让我们从周代谈起。

周代人的姓名,也正如周代文学如《诗经》一样,洋溢着一派质朴、随意、清新、犷野之风,与后世相比,周代姓名并不咬文嚼字,刻意雕饰,但却自有一种纯真天然之美。

周人常常根据人的身体特征来进行命名。

春秋时期的晋成公,堂堂一国之君,名字叫黑臀,这肯定是由于晋成公出生时臀部的青色胎记特别明显的缘故。

以胎记命名的名字,在春秋时还有黑背、黑肩、黑肱等,可见春秋时的人们取名并不避粗鄙。

因身体特征而取名当然不仅限于胎记,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叫李耳,字聃,据后人考证可能就是因为老子的耳朵没有耳轮而得名。

郑国有叫游眅的,“眅”的意思是眼睛的眼白较大。

眼白太大在今天人看来也许是个缺陷,但周代人却可能以此为美。

不仅新生儿的身体特征可被用作进行命名的依据,孩子出生时发生的一些令人注意的事件也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而也可据以取名。

春秋时郑庄公名字叫寤生,意思是倒着出生的。

不是像通常那样头先出来,而是先出脚,生孩子脚先出来可能导致难产,为了纪念其诞生的艰难,庄公的父母就给他取名为寤生。

春秋时人们认为名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必要过于讲究。

像牛、马、羊、彘等畜牲之名,春秋时人都取以为名,孔子有个学生就叫司马牛。

蝎子乃毒物,令人闻之色变,但春秋时却有不少人的名字取自蝎,齐有公孙虿,郑亦有公孙虿。

虿即蝎。

《左传·桓公六年》载鲁桓公夫人生了太子,即后来的庄公,请教申取名之法。

申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杜预对这五种取名方法的解释是:信即根据孩子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义即选择表示美德的字眼命名;象是根据孩子身体的某些特征命名;假是借用各种事物的名称命名;类是选择与父亲有关的字眼命名。

上面提到的郑武公之子“寤生”当属于“以名生为信”;“黑臀”“游眅”之类则属于“以类命为象”;“公孙虿”“赵盾”等名字则显然是“取于物为假”;鲁桓公的太子与他的生日是同一天,因而名之曰“同”,杜预认为这就是“取于父为类”;至于“以德命为义”,如周文王名昌,寓希望周族昌盛繁荣之义。

申列举的五种取名途径中,至少信、象、类三类都涉及到孩子诞生时的一些具有特征性的现象,也就是说,周人强调取名应能体现被命名者的特征,侧重于名实之关联,同时,由于周代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度,因此其命名亦必重视姓名的分类功能,这也就决定了周人在命名时必定要着眼于姓名的语言学和社会学属性,而对姓名的美学属性则未加在意。

(摘编自刘宗迪《姓氏名号》)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字不仅仅具有指称功能,还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B.甲骨文中有些文字被认为是人名,但又存在其他理解,因此作者对周之前的取名风尚悬而不论。

C.周人常常根据人身体上的胎记或某个身体器官比较明显的特点来取名,这些名字都很粗鄙。

D.郑庄公诞生非常艰难,他的父母认为这是一件有标志意义的事,并以此为他取名“寤生”。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春秋时期,人们认为名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必要讲究,所以不仅会以畜牲为名,还会以毒物为名。

B.周人可以根据出生情况或身体特征命名,也可以用美德字眼或借用事物名称命名,还可以选择与父亲有关的字命名。

C.鲁庄公取名为“同”揭示了其与鲁桓公的关系,即儿子与父亲的生日是同
一天,杜预认为这就是“取于父为类”。

D.周人在命名时重视姓名的社会学属性而不在意姓名的美学属性,这与其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度有很大的关联。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分析周代人的姓名,可以发现质朴、随意、清新、犷野是周代人姓名的特色,崇尚纯真天然是周代的审美风尚。

B.周代时,郑国人游眅以“眅”为名,老子以“聃”为字,这说明在当时人们有以身体缺陷为美的风尚。

C.《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的取名方式应为“假”,而按照秦伯“以乱易整,不武”的解释,烛之武的取名方式应为“义”。

D.周人虽然强调取名应能体现被命名者的特征,但是在周代的实际社会生活中还是有人取名并没有注重名实之间的关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
坐须臾,沛公
..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
..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
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
奉白璧一双,再拜
..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
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撞而破之。

曰:“唉!竖子
..不足与谋!夺项王
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③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 ①周生:汉时的儒者。

②重瞳子:目中有两个眸子。

③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后人。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B.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C.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D.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就是刘邦,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号称“沛公”。

B.“亚父”是项羽对项伯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意思是拜两次。

D.“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

11.下列对两则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城府很深。

不管是对属下还是对敌对阵营,沛公都表现出超于常人的谦卑。

B.张良和陈平忠心耿耿。

沛公能顺利从鸿门脱身而去,张良与陈平二人功不可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