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中学高二(下)第一次质检地理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中学高二(下)第一次质检地
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计40分).
1. 某极限运动爱好者协会选定在如图中P处开展活动。
读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四河流上游河段有明显错误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某极限运动爱好者在P处(P处为悬崖)做绳降运动,他准备的绳长最适宜的是()
A.56米
B.76米
C.96米
D.106米
【答案】
A
C
【考点】
常见地形地貌的特征及分布
【解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线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山谷是河流的发源地且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山脊是河流的分水岭;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的是盆地。
等高线重合部位是陡崖;陡崖的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是(n﹣1)d≤H<(n+1)d,其中n是等高线的条数,d是等高距。
【解答】
根据等高线数值可知,乙、丙、丁所在位置的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为山谷,有可能有河流分布,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甲所在位置的等高线向小数值凸出为山脊,山脊是河流的分水岭,不可能形成河流,观点错误,故正确。
读图可知,海平面的海拔高度是0米,所以图中的等高距是20米,在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是3条,所以(3﹣1)*20米≤H<(3+1)*20米,则40≤H<80米,则绳长要稍
大于最大值80米,故C正确,ABD错误。
2. 如图为北印度洋(局部)洋流图。
读图,回答(1)~(2)题。
(1)当新一天的范围正好占全球的四分之三时,图中①地的区时为()
A.7时
B.9时
C.12时
D.21时
(2)如果图中的虚线为晨昏线,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A.8时
B.10时
C.18时
D.22时
【答案】
B
D
【考点】
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解析】
地球上两天的界限一条是180°经线,另一条是零时线,从零时线以东到180°经线之间
的部分属于新的一天,其余部分属于旧的一天。
本题考查晨昏线的知识,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到昼半球的为晨线;由昼
半球进入到夜半球的为昏线。
【解答】
全球新的一天是指0时经线(自然日界线)向东到180°经线(人为日界线)的范围,
若新一天的范围正好占全球的四分之三,即0时经线应为90°W,即西六区区时为0时。
由图可知①地所在经线度数为45°E,处在东三区,由区时计算方法(相邻时区区时相
差1小时,东加西减)易得东三区区时为9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此时北印度洋海区洋流顺时针流动,故为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此线
为昏线,此时60°E地方时为18时,所以此时120°E的地方时为22时。
3. 某科考队沿如图中M、N所示线路对某大型褶皱区进行地质考察,其依次记录的7
个观测点信息如表所示(岩层a﹣b﹣c﹣d由新到老)。
据此完成(1)~(2)题。
(1)
出露岩层 a b c d c b c
图中甲处可能是()
A.背斜山
B.向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谷
(2)
出露岩层 a b c d c b c
沿M、N方向作地质剖面图(虚线代表岩层弯曲状况,实线代表地势起伏状况),符合乙处地质地貌特点的是()
A. B.
C. D.
【答案】
B
D
【考点】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解析】
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断层是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
由于
背斜顶部受到张裂力的影响,容易被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力的
作用,岩层变得更加结实,不易受到外力的侵蚀,所以保留了下来,形成相对的高地,成山。
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断层是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
由于
背斜顶部受到张裂力的影响,容易被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力的
作用,岩层变得更加结实,不易受到外力的侵蚀,所以保留了下来,形成相对的高地,成山。
【解答】
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构造;甲处等高线凸向低处,为山地地形,甲处可能
是向斜山。
由题中材料可知,乙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构造,岩层下陷,故A、C错误;海拔比两翼低,形成山谷,故B错误,所以D正确。
4. 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图1)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
(图2),回答(1)~(2)题。
(1)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
A.E→F→H→G→E
B.G→E→F→H→G
C.G→E→H→F→G
D.G→H→F→E→G
(2)关于城市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属实的是()
A.EF代表城市气压垂直变化规律
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
C.甲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
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答案】
D
C
【考点】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解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知识,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解答】
城市中心区为热岛,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为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所以垂直方向上气压差异小;郊区气温低,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所以垂直方向上气压差别大,所以G为市中心近地面,E为郊区近地面,热力环流的流向为
G→H→F→E→G。
城市的温度高于郊区,所以城市受热空气,近地面形成低压,E的气压较高,对应的为郊区,EF代表郊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A错误;
城市和郊区相比,无论昼夜温度都是城市大于郊区,因此热力环流的方向没有昼夜的变化,B错误;
由图中甲地等压面向下弯曲,乙处等压面向上拱起,所以甲的气压小于乙地气压,郊区空气下沉,高空为低压,所以甲为郊区的高空,气流下沉,C正确;
乙丙之间的气流应该由高压流向低压,不会沿等压面流动,D错误。
5. 如图为地球上某区域气压带、风带及3000米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B.甲风带与高空风向完全相反
C.甲、乙风向相同时同属一个风带
D.图中气压带控制下多降水
(2)若该图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且甲纬度低于乙,则可能的是()
A.甲风带常年控制容易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B.该气压带与乙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C.该气压带与甲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D.该气压带常年控制地区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答案】
C
B
【考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解析】
根据等压面“凸高为高,凸低为低”的判断法则,即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
下凹。
同一地点高度越高气压越低,故等压面位置越偏上气压值越低,反之越高。
同
一等压面上压强相等。
在同一水平方向上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
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与气候关系,解答本题要根据全球气压带和分带分布规律,结合气候的成因相关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
A、等压面凸向低处,说明该处气压较低,高空气压和近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由此判断该地3000米高空等压面向下弯曲的地方为低压,近地面对应气压为高气压带,但不一定是副高;
B、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故甲风带与高空风向不可能完全相反;
C、高空空气受两个力,最终于等压线与风向平行;近地面受力为两个力,最终等压线与风向有一定夹角;如果甲乙风向相同,说明甲乙之间的气压带为极地高压带,甲、
乙风向相同时同属一个极地东风带;
D、图中近地面气压带为高压,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
若该图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且甲纬度低于乙,则近地面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甲应该为盛行东北信风带,乙应该盛行西风带。
常年受信风带控制容易形成热带沙漠
气候,A错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B正确;副
热带高气压带与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C错误;该气压带终年盛行
下沉气流,高温少雨,易形成热带沙漠气候,D错误。
6. 如图1实线为中纬度某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且图示天气系统气流沿顺时
针方向流动,图2示意图1中虚线OP一线气压变化情况。
读图,回答(1)~(2)题。
(1)图1中W地的风向最可能是()
A.西风
B.北风
C.东风
D.南风
(2)图1所示时刻()
A.②地降水概率较③地大
B.①地风力较②地大
C.④地的气温较②地高
D.②地的光照较④地弱
【答案】
C
B
【考点】
气压系统与天气
【解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
左偏;摩擦力与风向相反;高空气流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
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受到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最终风向和等压线斜交。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
(1)冷锋与天气: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的锋面(特殊的叫寒潮)。
天气变化:过境
时常出现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出现较大的风,带来雨、雪天气等);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睛。
(2)暖锋与天气: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的锋面,天气变化: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
的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
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水平气
流在南半球顺时针。
(4)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顺时针辐散;水平气流在
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解答】
读图,根据甲图和乙图可知,O点所在位置为低压中心,该天气系统气流沿顺时针方
向流动,该低压中心位于南半球,W位于低压槽的南部,气流由东南吹向西北,向左
偏转成偏东风。
B、从右图中看①地较②地气压变化大,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因此①地
风力较②大。
故B项正确;
A、暖锋降雨集中于暖锋锋面的前侧,②地位于暖锋的后面,③地位于暖锋的前面,
②地降水几率较③小。
故A项错误;
C、该地位于南半球,④地纬度高,气温较②低。
故C项错误;
D、②地位于暖锋锋后,降水少,而④地位于暖锋锋前,降水多,故光照②较④强,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选项为B。
7. 如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
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完成(1)~(2)题。
(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答案】
C
C
【考点】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
河流与湖泊水体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河流沿岸湖泊对河流径流起着调蓄作用,可以消减洪峰,降低洪水水位。
由图b可知,甲水文站的洪峰流量高于乙水文站,并且甲水文站的洪峰在乙之前,说明洪水从甲流到乙之前被湖泊削弱了,因而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
本题考查陆地水体的知识,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解答】
由流量曲线图b可以看出,该地在暴雨过后,甲水文站洪峰峰值出现时间早于乙水文站,且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差值大,由此可判断暴雨降在甲水文站的上游地区,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有湖泊,湖泊具有调蓄洪峰的作用。
从图a上可以得知,③地位于甲水文站的上游,C正确。
据图可知,乙水文站位于湖泊下游,甲水位站位于湖泊上游,湖泊具有调蓄洪水的作用,故暴雨过后,乙水文站的水位低于甲水文站。
8. 如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将“①色暗、肥沃的土壤,②地理位置,③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按一定顺序填入a、b、c三个方框内,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2)森林面积锐减对该地区土壤和河流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①使土壤腐殖质增多
②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③使河流含沙量减小
④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
D
B
【考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
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根据图示可知,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应该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其三面环山、平原
中开,可以确定是东北平原,该区域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为重
要的森林基地,由于森林面积锐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由于森林面
积锐减,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气候异常,降水异常,导致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解答】
本题考查地理要素关系图的判读。
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影响,形成
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受气候、植被影响,发育形成色暗、肥沃的黑土,D项与此相符。
①土壤腐殖质得益于枯枝落叶,森林减少枯枝落叶减少,腐殖质减少,不符合题意。
②森林锐减,地表裸露,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故正确。
③森林锐减,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则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故错误。
④森林锐减,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
减甚至断流地表裸露,故正确。
9. 如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
读图,回答(1)~(2)题。
(1)对如图所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X方向热量增加
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
D.沿Y方向降水增加
(2)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A.热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热带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D.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答案】
D
A
【考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
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随着纬度发生变化,导致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受其影响,自然景观呈现南北方向更替,东西方向延伸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热量差异导致的,属
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弱,受其
影响,自然带呈现东西方向更替,南北方向延伸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分差异导致的,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
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非地带性是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
决定的自然综合体的分异规律
【解答】
据图可知,沿X方向的变化为,热带﹣(亚热带)常绿﹣温带﹣(亚寒带)针叶林,
表明热量减少。
沿Y方向的变化为热带/温带荒漠﹣温带草原﹣常绿林/针叶林,表明
降水增加。
故D正确。
根据图示自然带的分布,Y方向上降水增多,甲为热带草原,乙为在常绿林与针叶林
之间的温带落叶林。
10. 老秃顶子山为辽宁省最高峰,属于长白山系龙岗支脉山峰。
如图示意老秃顶子山北
坡植物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垂直梯度变化。
读图,回答(1)~(2)题。
(1)老秃顶子山顶部的自然带是()
A.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B.高山草甸带
C.山地苔原带
D.高山冰雪带
(2)该山北坡草本植物种类在1167米以上明显多于较低海拔地区的原因是()
A.蒸发弱,空气湿度更大
B.水土流失少,土壤更肥沃
C.冰雪融水补给多,水源更充足
D.上层植被遮蔽少,光照更充足
【答案】
B
D
【考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
随着水热条件的变化,山地不同海拔处表现为不同的植被情况,物种丰富度也就不同。
海拔越高,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低纬度高海拔的山地往往形成高山冰川带。
老秃顶子山海拔低于1500米,不能形成高山冰川,其从底部往山顶表现为乔木、灌木、草甸的更替规律。
山麓自然带(基带)与当地自然带一致;山地自然带由山麓到山顶的更替规律与当地
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地区自然带更替规律相似;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数目越多;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的海拔高,因为阳坡获得热量多。
【解答】
据图可知,由于该山海拔在1000多米高度,海拔较低,因此不会出现苔原带和冰雪带,CD不对;
据材料知,老秃顶子北坡植物物种丰富度在海拔高处草本物种丰富度高,因此老秃顶
子山顶部的自然带应是高山草甸带,A错误,B正确。
据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可知,高山草甸带以下依次为灌木、乔木,1167米以上上层植被、高大遮蔽少,光照更充足,因此该山北坡草本植物种类在1167米以上明显多于较
低海拔地区,故D正确。
二、双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计30分).
如图表示地处不同纬度的四座房屋二至日的阳光照射情况(a或b),完成(1)~(2)题。
(1)从地理位置上看()
A.四地都位于北半球
B.甲地位于赤道
C.丙地位于北温带
D.丙地纬度高于乙地、丁地
(2)当图中a代表的节气出现时()
A.地中海沿岸河流进入枯水期
B.我国北方地区处于供暖期
C.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草原草木枯黄
D.江淮地区进入小麦收割期
【答案】
C,D
A,D
【考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
若直射点在该地以北,正午太阳就在北方。
二至日太阳分别位于甲地南北两侧且相等,甲在赤道。
乙、丙在北温带,丙的高度小,纬度更高。
丁在南温带。
a是冬至。
读图可知乙、丙两地,一年中二至日时正午太阳光线从正北照射进来,说明乙丙两地
位于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读图中乙、丙两地可知,正午太阳光线a的正午太阳高
度小于b,由于乙、丙两地位于南半球,所以a代表的节气为夏至日。
【解答】
A.乙、丙一年内正午阳光始终从房屋南侧射入,位于北半球,故A错误;
B.阳光直射23°26'N.甲地正午阳光从南北两侧射入屋内,甲地位于赤道附近,故B
错误;
C.丙地一年内正午阳光始终从房屋南侧射入,该地应位于23°26'N﹣66°34'N之间,即
北温带,故C正确;
D.丙地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小于乙地、丁地,则其纬度高于乙地、丁地,故D正确。
A.地中海沿岸地位于北半球,为地中海气候,夏至日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河流进入枯水期,故A正确;
B.北半球夏至日时,我国北方地区高温炎热。
故B错误;
C.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为热带草原气候,此时为北半球夏季,赤道以北的非洲草原进入
湿季,草木茂盛,故C错误;
D.江淮地区大量种植冬小麦。
北半球夏至日时,小麦已进入收割期尾声,D选项正确。
读澳大利亚1月、7月等压线分布图,回答(1)~(2)题。
(1)造成澳大利亚大陆1月、7月不同气压状况的原因是()
A.地形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气压带风带移动
D.洋流
(2)关于达尔文不同季节的盛行风向正确的是()
A.夏季盛行东南风
B.夏季盛行西北风
C.冬季盛行西南风
D.冬季盛行东南风
【答案】
B,C
B,D
【考点】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解析】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
海陆冬夏季增温和冷却
速度的明显不同,使同一季节,海陆的气压状况不同。
冬季,大陆上降温快,气压高,形成高压中心;夏季,大陆上增温快,气压低,形成低压中心。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一般来说,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风带越过赤道,
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会发生改变。
南半球澳大利亚冬季,来也就是北半球夏季时,澳洲大陆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且受
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澳大利亚北部形成了由陆地吹向海洋的东源南风;澳大利亚
夏季时,也就是北半球冬季时zd,由于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
改变风向变成西北风。
【解答】
读图,澳大利亚大陆1月等压线在西北部形成了低压中心,表示陆地上气压低。
7月
在大陆上形成了高压中心。
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1月为澳大利亚的夏季,陆地气温较高,7月为冬季,陆地气温较低,故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B正确;
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到30°S以北地区,也会形成这种气压状况,故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密切相关,C正确,
澳大利亚大陆1月、7月不同气压状况与地形、洋流无关,A、D错误。
由题中图可以看出,达尔文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一月也就是当地的夏季,澳大利亚
大陆夏季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
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北风;七月也就是当地的冬季,澳大利亚大陆冬季比海洋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此地处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道风带,盛行东南风。
如图中①②分别表示不同季节的洋流。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洋流流向表示该海域夏季洋流流向
B.②④洋流的性质都是寒流
C.③洋流的性质为暖流
D.④洋流使沿岸地区形成热带荒漠
(2)图中西北部海域洋流流向如①洋流所示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开普敦正值炎热多雨的季节
B.从大连驶往上海的海轮一路顺风
C.夏威夷高压强盛
D.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答案】
C,D
B,D
【考点】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解析】
洋流对促进全球热量平衡、气候、渔场形成、海洋航运、海洋污染会产生影响:
①气候: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
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②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使海底营养盐上泛,或沿岸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
③海洋航行: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④海洋污染:扩大污染范围,加速污染物扩散。
主要考查了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如图中①②分别表示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当图中西北部海域洋流流向为①所示时,北印度洋大洋环流为逆时针,为北半球冬季,由此
判断地理现象的正确性。
【解答】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①②为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①向西流,是受东北
季风影响,表示冬季;②向东流,受西南季风影响,表示夏季;①②两支洋流都为
暖流;AB错;
洋流③为受东南信风影响形成的南赤道暖流,C正确;
洋流④流经的沿岸地区形成了热带荒漠带,D正确。
A、开普敦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故不符合题意;
B、冬季,我国东部海域吹偏北风,沿海为南下的沿岸流,从大连驶往上海的海轮顺风顺水,故正确;
C、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北亚洲低压切断,出现夏威夷高压,故不符合题意;
D、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大陆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海洋,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