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回年二十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回年二十九
1. 文言文颜回好学提问.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发尽白,蚤死(蚤:同“早”,早年.)(2)今也则亡(亡:通“无”,没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益:更加.(2)弟子孰为好学.孰:谁,哪个人或哪些人.(3)不贰过.过:犯错误.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恕,不贰过.译: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4.你能从孔子的话中,知道颜回是怎样的一个人吗?从他的身上,你能学到什么吗?答:“不迁怒不贰过”、“自吾有回,门人益亲”;(学到了)我们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不能发泄到别人身上,这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而知错就改,不重复犯错,也是有很高修养的,能够做到这两点,也像是颜回那样的贤人了.。

2. 《颜回好学》翻译回年二十九
译文: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1333366303737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

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原文: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扩展资料:
《颜回好学》“学”的意义:
这里所说的学,重在品德修养方面。

所以特别提出“不迁怒”和“不贰过”。

不迁怒的意思,有三个重点,分别由浅而深。

第一层意义,是不把心中的愤怒,发泄到不相关的人身上,令人觉得承受无妄之灾。

第二层意义,是一个人犯了一次错误,只能就这一件事加以责备,不应该因此全盘否定这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令人觉得被算总账而承受不了。

第三层意义,确实十分困难,那就是想要发怒时,便能够及时化解,用其他的方式来取代。

这种发怒于无形,实属不易。

颜回14岁时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以德行著称,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地位在冉雍之上。

《先进篇》有与此相类似的对话,可见孔子从不掩饰对这位弟子的喜爱之情。

3. 同年二十九发尽白是哪个古文
【原文】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不迁怒于人,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原因是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

4. 【本文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编辑本段原文颜回年二十九,发

原文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编辑本段译文颜回年仅二十九岁,头发全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哀痛之至,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弟子,我和学生们就更加亲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从不迁怒于人,不重复犯一个错误.不幸他命短去世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编辑本段注释回⑴年二十九,发尽⑵白,蚤⑶死.孔子哭之恸⑷,曰:“自⑸吾有回,门人益亲⑹.”鲁哀公⑺问:“弟子孰⑻为⑼好⑽学?”孔子对⑾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⑿,不贰过⒀.不幸短命死矣,今⒂也则亡⒃.”
⑴回:颜回,又称颜渊,孔子弟子. ⑵尽:全都. ⑶蚤:通“早”. ⑷恸(tòng):哀痛之至. ⑸自:自从. ⑹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益:(副词)更;更加. ⑺鲁哀公:鲁国国君. ⑻孰:谁. ⑼为:最. ⑽好:喜好爱好(组词法). ⑾对:回答. ⑿不迁怒:不转移愤怒.迁:转移. ⒀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贰:重复. 过:错误. ⒁短命死矣:命短死了. ⒂今:现在. ⒃亡:通“无”,没有.。

5.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意思是: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

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拓展资料: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亲兄长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

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由此可知,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

但是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

“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
道、侍奉双亲、注重人伦思想的体现。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

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

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

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治国平天下”。

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

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

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