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常用术语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版本常用术语解释
书耳是指位于版框或边栏外边左上角的一个约一厘米宽、三四厘米长的空格,其形象仿佛是书长了耳朵,故称书耳。

书耳处是为刻印简化的篇章题名,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僖公”、“隐公”、“哀公”,《诗经》中的“关雎”、“豳风”、“鹿鸣”等。

这种镌印了题名的书耳,又称为耳题、耳记。

花栏指在每版四周的边栏刻印两道有一定距离的栏线,而两线中间则镌饰金刚杵、莲花纹、光草纹、竹节纹、云龙纹、博古纹等图案。

花栏有墨印、蓝印之分。

这种带有纹饰的边栏,也就被称作花栏口。

花口除象鼻、鱼尾等装饰外,还常在上鱼尾上方刻印本版大小和字数,下鱼尾下方则印刷刻工姓名,上下鱼尾之间则刻印简化的书名、卷第、叶码等。

因此这样折叶装册之后书口所刻内容花样繁多,故称花口。

鱼尾呈形,多在书口中出现,有单鱼尾、双鱼尾、顺鱼尾、对鱼尾之分。

鱼尾的主要作用是以尾叉来标示中缝线,以便折叶时取做标准,相当于中缝线的功能。

古人把中缝线设计成鱼尾形象,既实用又美观。

但在一些宋辽金元的书刻中,鱼尾也用于标识文内标题、曲牌等。

象鼻关于象鼻的指称存在两种说法。

一般来说象鼻是指白口书在鱼尾上方那条未着墨的空白版心与墨色的鱼尾相连的部分,因整体看起来像是下垂的象鼻,所以称为象鼻。

另一种说法是指在鱼尾上方至上栏线这一段书口上的中缝左右各雕一道墨线,这两道墨线下方与上鱼尾相连,似是垂下的象鼻,故有象鼻之称。

黑口指着过墨迹的书口。

黑口又细分为粗黑口(或大黑口)和细黑口(或小黑口)。

粗黑口是由于版心未进行雕刻,与版内刻字、边栏、界行仍处在同一个水平面,涂色时着墨,刷出来的印纸便呈粗黑色,这样折叠印纸成为书册之后
就是粗黑口。

如果对版心的鱼尾之上、下鱼尾之下大部分地方都进行剜刻,只留下中间一道细线不剜,则印刷折叠装册之后,其书口呈细黑色,所以称为细黑口。

白口指未着墨迹的书口。

由于版心与刻字、边栏、界行处于同一水平面,故若不加雕剜,刷墨之后会印成黑色条格。

只有剜刻下去,涂色不着墨,在折叶装订成册之后书口才呈白色,所以称为白口。

书口又称版口,即版心。

对于未装订的书版而言,它是版心;而书版印纸在折叠装订成册之后,版心便成了书籍可以翻阅的开口,因此称为书口。

界行又称界格,版面上每行字之间都有分隔线,而两道隔线之间形成的条状方格就称为界格。

虽然没有界行雕版印刷也能做到整齐,但现存中国古籍绝大多都有界格,因为与边栏类似,版印书籍界格版式的形成是对简策书籍条条竹木简的模仿。

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

边线种类一般有三种:四周仅印一道粗而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若在四周粗黑边线内侧再刻印一道细黑线,称为四周双边;若只在左右竖边线内侧再印一道细黑线,而上下横向粗黑线内侧则不刻印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

边栏的作用在于规范版面,但对于雕版印刷来说,是否刻印边栏都能做到版面整齐,行字周正。

之所以长期保留边栏,原因就要追溯到卷轴装式乃至简策、帛书。

帛书的边栏织画是对简策编绳的模仿,而卷轴装式的版印纸书横向的两道边栏则是对帛书的模仿。

因此,版印书籍的边栏界行,不但没有因书籍装帧方式改变而发生巨大变化,而是反映了版印书籍对卷轴、简策、帛书等装帧形式的模仿和传承。

行款指文字的书写顺序和排列形式,包含字数和行序。

中文古籍多为汉字直排,其字序自上至下,行序自右至左,因此行款疏密直接影响版面效果和版式格调。

古人在刻版印书或活字排版时,对行款都要精心测算,力争做到既降低成本,又排版讲究,达到版式美观经济。

插图中国古籍一向有书有图。

但插图形式,随书籍装订形式的变化而演变。

卷轴装古籍多为卷首扉插,册叶装订盛行之后则出现了上图下文、下图上文、在图右文、右图左文、前图后文、后图前文等多种形式。

这样文借图解,图借文生,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书牌也称为牌记,一般刻有书名、作者或评者、订者、刊刻年份、镌版、藏版人、地等,其功能相当于现代书籍的版权页。

明清两代的坊肆刻书,常见此种书牌,且多用彩色纸印制,以作区别。

明清以前私刻和官刻中也存在与牌记性质相似的东西,而且牌子的形状也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是刻书题记,其中内容多为谈刻书缘起、所用底本、校本,甚至有些是带有推销性质的广告宣传。

墨等指雕版印书的版面上与文字大小相似的黑墨块。

这是由于雕版时文稿的某些字尚待考证、校勘,需待确认之后再进行雕刻印刷。

有的墨块形状好似钉帽,所以也称为墨钉。

印纸版面上出现墨等一般被当作工作不精细的表现。

宋版书中墨等现象也不算少数,有的并非因印刷粗糙所致,而是为严肃起见则将不确定的文字镌为墨等以待来哲。

在清朝初期大兴文字狱,利用旧有雕版印书常要回
避时讳,这样就需要在要回避文字上覆盖厚纸,涂墨时盖纸着墨,刷印出来也有墨等效果,但其意义与墨等已完全不同。

圈发指标识文字声调读法的符号。

这种符号不是版面镌刻而固有的,而是后人读书时为了标识声调而加印上去的。

加印时以剪齐的细竹筒蘸朱墨钤印于书上。

钤印位置是从每个字的左上角标起,依次为右上、右下、左下角,分别表示平、上、去、入。

句读是指为方便阅读书籍在需要停顿地方所标识的圆点或圆圈符号,最早出现在宋版书中。

小题与大题相对,小题是指一书首卷首行的篇章题名。

简策书籍时代为了查找便利,人们常常将篇章名写在简的上端,而把书名附于简的下端。

到了雕版书时代,简策“小题在上大题在下”的格局被北宋刻书继承下来,它也成为了后世鉴别宋版书籍的依据之一。

大题是指一书首卷首行(卷端)的书名或题名。

版面原指包含边栏、界行、版心、鱼尾等元素在内,按一定行款字数雕刻或排拣活字而形成的平面。

后来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因每一版印纸能够全面地反映版面的形象,故版面也指每版印纸。

版心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每个版面上下两个半版中间的条状空白行。

这个空白行的形成是伴随着雕版印书术的发展而演变出来的。

唐代的雕版印书由于受卷轴装影响,还尚未形成版心。

至唐末五代,为了便于翻检和随身携带,书籍的装订形式由卷轴装向册叶式转化,因此雕版就开始出现上下两个半版。

最早,隔离两个半版的标记是一道粗黑线,而不是版心。

到了北宋和辽代,两个半版之间出现了两道线,这两条线之间形成了很窄的条状空白。

空白的上下四分之一处各有一道横线,两道横线之间印有卷次或叶码,也有的书籍为折叶取中缝之便在空白条状的中间再印一道竖线。

后来,这个条状空白逐渐规范,宽度约为一行文字,中间镌刻本版大小、字数、象鼻、鱼尾,而简化了的书名、卷次、叶码及刻工姓名等。

由于其居于上下两版的中心,所以称为版心。

版心的另一种意思是指每版四周边栏以内的部分。

元大德湖南茶陵东山书院陈仁子刻的《梦溪笔谈》被后人形容为大开本、小版心,在此版心便指的是四周框内的文字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