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_2004年中国不同强度级别降水的变化趋势特征_王小玲

合集下载

1957-2004年影响我国的强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

1957-2004年影响我国的强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

觚t ck ID :1673-1719{2008)s 印p1.0022一05V ar i at i ons i n Fr e q uencV and I nt ensi 钾of V ar l a t l onS l n ■。

r ea U enC V ann I nt enS l t V 0I St r ong T r opi cal C ycl one s A f f ect i ng C hi na D ur i ng 1957—2004W ang X i a0Jj ng ,R en F umi n N aIi 伽啪Cl i m 疵Ca 慨China M 柏)m logi cal A dnl i ni 咖don ,B e i j 啦10008l ,C hi naA bs t r act :B 鹪ed ∞仃opi calc yc l one t r ackda 协set i n t hc w es t em N o r I h P ∽i fi c 丘D m Chi 皿M et eor 0109i calAd ⅡI ini s 眦i on(C M A )’v 耐撕咄i n 舶qI l ∞cy and i l 他衄时of 仃0pi ca lcycl ∞嚣(T C s )i n t hew e st enlN om l P ∽i 6c ,胡.ec 血g-C t I i I Ia T Cs(A C T Cs)and land 伽TC s (L1’C s )achi e 咖g a 白,phoon i nt el l s 时du 血g 1957—2004w e 他咖died .FD equenciesof 咖ng 仃opi calcyc l ∞ess ho w edsi 鲥fi c 觚t妇鹤ing 仃印dS 胁1957t o2004龃d t he l i n e 盯仃即d w 硒m uc h g ∞砒盯w hen 也e i nt e 船i t y w 勰蛐∞ngcLThe r ew 硒∞l i n 朋_r 仃蛐di n 山ep 硎∞of 咖g 仃opicalcycl ones ∽hi eV i ng at yph 伽(TY )i nt elI si 劬w hi l e t ho ∞r e ∞hi l l g as 仃oIl g 咖hooIl (Sr D 锄d as Il p 盯t yphoon(Super T Ⅵi nt ∞s 时show ed dccre 鹪ing 仃Im ds 蛐g 1957—2004.The 删Ⅸi 肌蛐i nt e 璐i t i es of TC s ,A CT C s 柚d L T C s aUdcc 螂ed du 血g t he p 耐od of 1957—2004。

(中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及降水期起止时间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

(中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及降水期起止时间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

中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及降水期起止时间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东至县气象局章卫华摘要:本文回顾了对中国降水量及降水期的时空特征的研究。

对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研究中,接过表明近40 年来中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与相应时段的雨日数空间分布较一致;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主要呈现东北-西南分布,其中以西部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的增加和华北及川东地区的减少趋势更加显著。

对于降水期的研究中,定量计算了全年降水的聚集度和最大降水对应的聚集期,并利用计算出的聚集度和聚集期分析了中国降水期时空变化的气候特征,挑选长江中下游作为关键区,对其降水期进行了区域平均的趋势分析和小波分析,结果发现,该区的降水期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而年代际变化则表现得比较稳定。

关键词:空间分布;年际变化;降水聚集度;降水聚集期;小波分析1 引言我国地域广大,地形复杂多变,降水类型多样,其影响因子也较多,而且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某些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2-8】,气象灾害造成越来越大的经济损失[ 9 ]。

2007年夏季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频发,6月,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少,其中辽宁、吉林降水异常偏少,其区域平均降水量均为历史同期最少。

南方局部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部分中小河流出现超警戒水位的洪水。

7月,淮河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重庆、四川、山东、新疆、云南等地遭受暴雨袭击,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江南、华南以及黑龙江、内蒙古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干旱。

8月,黄淮南部、江淮大部、江汉及湖南西部和北部、重庆大部、四川东部和西部、贵州大部、广西南部、海南大部、河北西北部、内蒙古中部、新疆东部等地降水量偏多。

湖北、安徽、天津月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大值或最大值,局地暴雨洪涝灾害频繁。

2007年8 月13—17 日,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不同地区降水的变化规律和主要影响因子有很大差异,形成了各地的降水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的特征,旱涝成为影响工农业和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灾害之一。

近40a中国不同量级降水对年降水量变化的影响性分析

近40a中国不同量级降水对年降水量变化的影响性分析

少趋势 ; 日降水 强度 在 华 中 、 东 、 南 、 北 和 西 部 的部 分 地 区 呈现 增 加 趋 势 , 余 大 部 分 地 区 没 有 明 显 的 变化 趋 华 华 东 其
势 ; 降 水 量 在 西 北 西部 、 南 西 部 、 淮流 域 、 江 三 角 洲 和 东 南 沿 海 城 市 呈 现 增 加 趋 势 , 年 西 江 长 而在 西 北 东 部 、 南 东 西
部 、 南 西 部 、 北 南 部 和 华 北降水 量 的 变 化 主 要 是 由于 降水 目数 减 少 引 起 的 ; 降水 量 增 加 的 区域 , 水 量 的变 化 与 降水 日数 和 强度 都 有 一 定 的 关 系 。 年 降 关 键 词 :年 降水 量 ; 降水 日数 ; 降水 强度 中 图 分 类 号 :P 2 . 1 4 6 6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3—7 4 ( O 1 0 0 0 0 17 1 8 2 l ) 4— 0 7— 7
第 3 4卷
第 4期
气 象 与 环 境 科 学
Me e rl gc la vr nme t lSce c s t o oo ia nd En io n a in e
Vo . 4 13 NO. 4 NO . 0l V2 1
2 1年 1 01 1月
近 4 0a中国不 同量 级 降水 对 年 降水 量 变 化 的影 响性 分 析
采 用近 4 0a全 国 5 5个 站点 观 测 的降水 资料 , 照 9 按
全 国统 一标 准将 降 水分 为 4个 等 级 , 利用 相 关 性 分 析 找 出对各 个 区域 影 响最 强 的降 水量 级 , 过 气候 通 倾 向率 对相 应量 级 降水 日数和 强度 的变化趋 势进 行

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防灾减灾

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防灾减灾

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防灾减灾翟盘茂;刘静【摘要】The definitions of extreme weather/climate events and "climate extreme"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classifying the extreme events into four categories ( namely extremes caused by variations in a single variable, events related to weather phenomena, compound events and climate extremes) , the related extreme indices as well as their trends and corresponding impac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are summari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tense precipitation events over mid-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end to be more frequent. Heat waves in eastern China are stronger and drought trend in northeast China and northern China, especially at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21 century, is increasing. Furthermore, drought events are frequent in southwest China over recent ten years. In order to minimize losses caused by the increasing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t is extraordinary essential to strengthen the capability in monitoring and warning of high-impact extremes. Meanwhil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engineering defense measures based on changes in extreme events to prevent flash floods and urban waterlogged disasters induced by intense precipitation as well as droughts and heat waves associated with insufficient precipitation.%首先概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以及“气候极值”的相关定义,并把极端事件分为单要素的极端事件、与天气现象有关的极端事件、多要素极端事件和极端气候事件.在此基础上,总结上述几类极端事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及影响.指出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强降水事件更趋频繁,我国东部地区高温热浪天气更为明显;东北华北地区干旱趋势增加,尤其在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期最为明显;近10年来西南地区干旱频繁发生.为减轻日益增加的重大气象灾害的损失,我国有必要加强高影响极端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同时还必须根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规律加强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范和应对强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和城市渍涝,以及与降水持续不足有关的重大干旱和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期刊名称】《中国工程科学》【年(卷),期】2012(014)009【总页数】10页(P55-63,84)【关键词】极端气候指数;高影响;气象灾害;工程【作者】翟盘茂;刘静【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1 前言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我国近40年各类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

我国近40年各类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严重影响的国家。极端事件频 率和强度的变化对 自 然和社会带来 的冲击远大于气 候平 均变 化 ¨ 。在 全 世 界 的许 多 区域 研 究 都 表 明 J
降水 事件频 率 的变 化要 么就很 小 ,要 么就很 大 ,往 往 总降水 量有 一个 增加 ,强 降水 量就会 以更 大 的 比 例增 加 j 。近 十 年 来 ,我 国 已有 许 多 专 家 学 者 对 极端 气候 的变 化进行 了分析研 究 j ,结 果 均表 明
维普资讯
第 4 卷 第 3期 7 20 0 8年 5月
中山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A T S IN I R M N T R LU U IE ST TS S N A S N C A CE TA U A U A IM N V R IA I U Y T E I
量的增加主要是 由极端 降水量 的增加 引起 ,降水 日数 的减 少主要 是 由小 雨 日数 的减少造 成。在降水 日数呈 现出 大范 围减少趋势 的同时 ,有很 多地区的极 端降水事件仍 为增加趋 势 ,降水 总 日数 的减少并 不减小 发生极 端事件
的可能性 。各种类型降水 日数趋 势变化最 明显 的是 小雨 日数 ,四季 的小雨趋 势以减少 为主 。四季 西部地 区的极
维普资讯
中山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多 雨 季节 的时 间可 比性 。
事件 ,各季节的极端降水事件则为该季节中各月极 端降水事件之和。同样也用百分位的方法定义出小
雨 、中雨 和 大 雨 ,对 降水 事 件 进 行 分 类 研 究 。另
收 稿 日期 :2 0 07—1 0 2— 4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0 7 0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基金资助项 目 (0 4 B 13 0 4 65 4 ) 2 0 C 4 80 ) 作者简介 :闵岫 ( 94年 生) 18 ,女 ,博士研 究生 ;通讯联系人 :钱永 甫 ;E m i:qaz2 —a l inh @Wu eu e .d .l l

近50年中国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

近50年中国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
关 键 词 :气 候 区 ;气 候变 化 ;降 雨 量 ;典 型 流 域
V a i in e S 0 rato Tr nd fRai ala nf l nd RunoT f r Di e i at t 0 m r ntC]m e Zon s i C量i e he Pa t5 e r e n l n8 ov r t s 0 Y a s
Ab ta t B s d o h b e v t n d t f o r k y h d o o ia o to tt n r m o r tp c lb sn n f u i e e t s r c : a e n t e o s r ai aa o u e y r l gc lc n rl s i s fo fu y ia a i s i o r df r n o f ao f c i t o e v r te p s 0 y a s t e t n s o n u lr i fl a d r n f a e a ay e y te l e r rg e s n meh d l ma e z n so e h a t e r , h r d fa n a a n al n u o r n lz d b i a e r s i t o . 5 e h n o
分 布 不 均 ,年 际 变 化 较 大 。 选 取 息 县 站 以 上 淮 河 流 域 为 研 究 对 象 。 息 县 以 上 淮 河 上 游 区 流 域 水 系 见 图 1。 b 雅 砻 江 位 于 四 川 省 西 部 ,青 藏 高 原 东 南 部 。 干 流 总 长 约 15 0 k , 流 域 面 积 约 1 0 m 3万 k , 是 长 江 m
N ni 10 9 J n s, hn; . eerhC ne r l aeC a g, aj g2 0 2 ,i gu C i 2 R sac e t f i t hn e MWR N nig20 2 ,i gu C ia n a a ro C m , aj 10 9 J n s, hn) n a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7年度学术年会日程(2008年2月25-27日)2月24日下午16:30-18:30 注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大厅2月25日上午08:30-09:00 注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大厅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5日09:00-09:20 开幕式主持人:罗勇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领导致辞国家气候中心领导讲话李维京09:20-10:40 特邀报告(报告35分钟,讨论5分钟)主持人:罗勇从2008年1月我国南方持续性大雪看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丁一汇院士,国家气候中心2008年冷冬的启示王绍武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12:00-13:30 午餐午休2月25日下午分会报告专题讨论2月25日18:00 招待会(地点:培训中心育园餐厅)2月26日全天分会报告专题讨论2月26日17:10 大会总结闭幕式主持人:罗勇(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7日参观活动(京外代表)分会报告10分钟,讨论2分钟,请报告人提前将PPT文件拷贝会务组专题讨论:20-30分钟第一分会气候变率的机理、预测与气候评价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2月25日下午13:30-17:45S1-1 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研究主持人:封国林宋燕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凝结潜热及其影响李栋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青藏高原积雪时空演变特征与我国夏季雨带的关系(2006年开放课题)宋燕,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西北及青藏高原沙尘天气动态演变特征(2006年开放课题)王劲松,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大气相对角动量与赤道绕轴角动量相互作用下副热带高压脊线南北移动的动力热力分析王万里,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两种再分析资料Hadley环流时空结构的比较秦育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气候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差异王遵娅丁一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机制探讨梁萍,上海市气候中心大气质量南北涛动的季节循环卢楚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半球夏季纬向平均环流的垂直结构异常及其与AAO和ENSO的联系白莹莹,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副热带北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时空特征的诊断研究韩荣青李维京董敏,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夏季南亚高压的一组环流指数及其初步分析陈延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季节内变化与热带气旋生成研究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专题讨论)2月26日08:30-12:00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S1-2 气候模式模拟及预测方法研究主持人:王永光曾刚城市冠层微气候及京津冀地区大气环流耦合效应的数值模拟刘树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究简介吴统文王兰宁王在志李伟平李清泉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数值模拟研究(2006年度开放课题)曾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IPCC AR4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风变化的模拟性能评估孙颖,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气候系统模式对北极涛动的模拟辛晓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赤道东太平洋前期海温异常对6月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李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Variability of Regional Precipitation and Associated Physical Process in the NCEP CFS: Focus on the Southwest United States姜允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RegCM3对青藏高原极端气候事件模拟的敏感性研究杨雅薇,上海市气候中心MATCH对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特征的模拟研究崔振雷张华银燕,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An Updated Coupled Model for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 Study曾红玲,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平原河网地区的气象水文模型研究王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于海温的不同时间尺度南海夏季风强度的最优子集回归预报谷德军,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一种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预测方法的研究刘实,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考虑相关系数不稳定性的季节气候预测方法探讨毛炜峄,新疆气候中心层次分析法在降水气候预测中的应用冯波,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气象局(专题讨论)2月26日下午13:30-17:10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S1-3 区域气候分析与评价主持人:李栋梁陈正洪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的异常性特点张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武汉市新一代居民中暑气象模型及中暑指数等级标准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辽宁省近50年冬半年降雪的气候特征分析(2006年开放课题)赵春雨,沈阳区域气候中心长江流域降水极值的变化趋势(2006年开放课题)姜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华南强降水的低频特征分析信飞,上海市气候中心华北中南部罕见的秋季连阴雨过程分析胡雪红张琳,山东省德州市气象局陕西伏旱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方建刚,陕西省气候中心东亚地区水汽输送与重庆旱涝的联系周浩,重庆市气候中心河南省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分析朱业玉,河南省气候中心海洋模式网页评述毛燕军,浙江省气候中心东营市旱情决策服务系统侯淑梅,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局(专题讨论)第二分会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及其影响评估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5日下午13:30-17:45S2-1 气候变化监测、检测及成因分析主持人:任国玉陈星胡永云全新世以来气候及其突变事件的模拟与重建陈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近三十年来南极平流层的冬春季变暖胡永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中国大型蒸发器逐日蒸发观测数据集的建立熊安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我国极端强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周兵,国家气象中心Interdecadal Change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adley Circulation andWinter Temperature in East Asia周波涛,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树轮年表指示的公元1796年以来小兴安岭五营地区温度变化尹红刘洪滨黄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青藏高原气温变化1951-2006代表序列的建立和初步分析任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的暖冬标准下近56年我国暖冬特征陈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1951-2004年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变化研究王小玲任福民,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我国北方夏半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刘莉红,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珠穆朗玛峰地区近30年来气候变化杨续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云南近46年气候变化趋势特征分析刘瑜,云南省气候中心热带异常风场序列的傅立叶分析方案及试验华文漪王盘兴吴幸毓翁之梅李丽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变化及其成因林爱兰,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专题讨论)2月26日上午08:30-12:00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S2-2 气候变化模拟及预估主持人:高学杰张华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一些成因(特邀报告)张人禾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变暗和变明”对增暖的可能影响赵宗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Reduction of Future Monsoon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Comparison between a High Resolution RCM Simulation and the Driving GCM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统计降尺度方法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彭莉莉,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植被冠层对地面积雪的影响的观测与模拟研究李伟平孙菽芬季劲钧夏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Simulation of dust aerosol and its regional feedbacks over East Asia using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张冬峰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长江三角洲地区MODIS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对比验证贺千山,上海市气象局黑碳气溶胶辐射强迫全球分布的模拟研究张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SF6气体的辐射强迫和全球增温潜能的研究吴金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距平”概念下的中国气温变率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钱诚赵天保,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黑碳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王志立张华郭品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石英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专题讨论)2月26日下午13:30-17:10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S2-3 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估主持人:沈永平中国地表气温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敏感性张镱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疆雪冰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下游可持续供水和洪水安全管理的影响沈永平,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土壤碳变化预估的动态模型系统-RothCUK简介张称意,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基于MODIS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长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何勇董文杰严晓瑜,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运用区域气候模式和全球气候模式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方法学研究田展,上海市气候中心武汉市城市热岛强度非对称性变化的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上海高温特征及城市化影响研究史军,上海市气候中心气候变暖对华东地区≥0℃积温的影响及对策李军,上海市气候中心近50年来山东省日照市气候变化分析陆桂荣,山东省日照市气象局莒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析姚文军,山东省莒县气象局(专题讨论)第三分会气候资源评估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十楼IPCC会议室2月26日上午08:30开始主持人:刘树华张秀芝朱蓉利用CRCM区域气候模式进行风能资源模拟的技术与方法介绍刘晶淼,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城市化和观测环境变化对边界层内风速影响分析—以河北省为例(2006年开放课题)刘学锋,河北省气候中心江苏省风能资源评价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探讨许遐祯陈燕,江苏省气候中心美国2005年《能源政策法》“气候变化”篇评析—兼论对我国制定《能源法》的启示董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湍流通量计算方法和误差的比较研究刘树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热带气旋对中国沿海风电开发的影响张容焱张秀芝等,福建省气候中心我国风能资源气候变化之21世纪情景预测李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TAPM模式风场模拟性能评估及在风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穆海振,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地区高温对用电影响的评估模型建立及风险评估贺芳芳,上海市气候中心近50年中国风速变化及其可能原因江滢罗勇赵宗慈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柳艳香江滢张秀芝陶树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我国的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申彦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中国风能资源储量的计算张德朱蓉罗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我国近50年来太阳直接辐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赵东罗勇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RAMS模式在风电场风速预报中的应用孙川永陶树旺罗勇,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风电场风机排布及发电量评估周荣卫何晓凤陶树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风能预报研究进展柳艳香陶树旺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专题讨论)。

我国旬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我国旬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内 , 如 长 江 中下 游 地 区在 梅 雨 期 的 降水 量 约 占全 年 降 水 总 量 的 1 ~ 2 例 4 O ] 旬 降 水 能 够 。 比 月 、 降 水 更 精 细 地 描 述 降 水 的气 候 特 征 , 有 利 于 讨 论 降 水 的 异 常 , 降 水 异 常 的预 测 和 季 更 对
国 的旬 降水 场 进 行 分 解 , 论 我 国旬 降 水 的 年 变 化 特 征 的空 间分 布 和 年 际 变 化 。 讨
2 我 国旬 降 水 量 的 空 间 分 布 特 征 及 其 年 变 化
2 1 旬 降 水 量 的 空 间分 布 及 其 年变 化 特 征 .
对 我 国 1 8个 台 站 的逐 旬 降 水 量 序 列 进 行 EOF展 开 , 征 向量 给 出各 站 降水 年 变 化 特 征 8 特
文 章 编 号 :0 02 2 (0 2 0 — 6 4 0 1 0 — 0 2 2 0 ) 50 6 — 7
我 国 旬 降 水 量 的 时 空 分 布 特 征
王 小 玲 , 屠 其 璞
( 京 气 象 学 院 资 源 环 境 与 城 乡 规 划 管 理 系 , 苏 南 京 2 0 4 ) 南 江 1 0 4
第 1个 特 征 向量 的 方 差 贡 献 最 大 , 2 . % , 余 五 个 特 征 向量 的 方 差 贡 献 依 次 为 6 5 、 为 99 其 .
4 0 、 . 、 . 、 . , 达 到 了统 计 显 著 标 准 。 . 3 3 27 23 都
图 1 我 国旬 降水量 E OF展 开 的 前 6个 空 间 分 布 型 ( - 依 次 表 示 第 1到 第 6个 空 间 型 ) af
维普资讯
第 5期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摘要:青藏高原包括我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全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地区,境内总面积约25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

区内人口相对稀少,产业相对落后,但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分布极不均匀,集中分布于河谷区。

在地震、极端气候等地球内外动力的联合作用下,区域内地震、地质、水、气象、生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关键词:自然灾害、风险分析、防灾减灾第一章灾害分布与特征1.1灾害分布青藏高原区域内的自然灾害类型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冰湖堰塞湖溃决、洪水、冰雪灾害、干旱、森林火灾、病虫害、风沙灾害等,其中影响最大的为地震灾害,其次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冰湖溃决洪水灾害,干旱和森林火灾等。

统计百年来死亡人数30人以上,经济损失3000万人以上的自然灾害加上7级以上地震,发现整个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易发程度差异大,基于特大灾害事件易发性分区:青藏高原的东缘和南缘(Ⅰ区),面积48.1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73%,为自然灾害高易发区;青藏高原中部面积104.30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0.58%,为自然灾害中等易发区(Ⅱ区);青藏高原的西部及北缘面积104.5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0.68%,为自然灾害低易发区(Ⅲ区)。

图1-1青藏高原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与自然灾害分布图1.2灾害活动特征(规模、频率、活动时段等)青藏高原的自然灾害总体上表现出突发性强、准周期性、群发性、链式活动、时段性宽的特点。

(1)青藏高原自然灾害受控于地震和极端气候的促进作用,区域内地震、冰湖堰塞湖溃决、冰崩雪崩、泥石流、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其发生过程常常具有突发性。

(2)青藏高原自然灾害具有准周期的特点,这一特点受控于区域的地震和极端气候的准周期性。

(3)地震灾害往往呈现一次强震和其后的多次余震的群发性特征,冰湖堰塞湖溃决,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也表现出明显的群发性。

我国降水和气温的分级概率时空分布特征

我国降水和气温的分级概率时空分布特征
关 键 词 :降 水 ; 温 ;分 级 慨 率 ;时 空 分 布 ; 候 预 测 气 气
究也 有类似结 论 。王 小玲等口_ 9 发现 , 降水 量 的趋 势变
引 言
随着 国民经 济 的迅 速 发 展 , 会 更 加 迫 切 需 要 社 准确 和 丰富 的短 期气候 预 测 服务 产 品_ 。而 分 析 降 l 一 水 和 气温 的分 级 概 率 时 空 分 布 特 征 , 以获 得 不 同 可
第2 2卷 第 5期
21 O 1年 1 O月
应 用 气 象 学 报
J OU RNAI OF AP ED M ETE( R0I PII ) 0GI CAI CI S ENCE
V o122, N o . .5 Oc o r201 t be 1
杨 小 波 , 丽 娟 , 芸 芸 .我 国 降水 和 气 温 的 分 级 概 率 时 空 分 布 特 征 . 用 气 象 学 报 ,0 1 2 ( ) 5 5 4 陈 刘 应 2 1 ,2 5 : 1 2 3
法》 ①中对 降水 、 气温 的六级 分 级定 义和 评分 办法 , 分
析各 月各要素 的六级概 率时空 分 布特征 , 以期 为 预报 员进 行气候预 测时综合考 虑年 代 际变化 、 际变化 和 年
究 指 出E] 我 国南 方 极 端 降 水 事 件 增 加 趋 势 明 显 , l, T
”( 四川 省 气 候 中心 , 都 6 0 7 ) 成 10 2


采 用 全 国 10站 1 5 2 0 6 9 1 09年 月 降水 和 气 温 资 料 , 析 了 短 期 气候 预测 业 务 评 分 办法 中六 级 要 素概 率 时 空 分 布 分 特 征 , 以 1月 、 月 为 代 表 获 得 了不 同地 区 、 同级 别 降 水 和气 温 异 常 发 生 频 率 。结 果 表 明 : 水 和 气 温 的六 级 异 常 并 7 不 降 分 布存 在显 著 空 间 不 均 匀性 和年 代 际 变 化 特 征 ,90 20 18 0 9年 , 方 降 水 在 1月 出现 特 少 、 多 等 级 和 7月 出 现 特 北 特 少 、 少 等 级 的概 率 较 大 , 方 降 水 出 现 6 等 级 的 概率 基 本 相 同 ; 国气 温 在 1 和 7月 出现 正 常 略 低 、 常 略 高 和 偏 南 个 全 月 正 偏 高等 级 的概 率 较 大 。 18 20 年 与 15 1 7 90 0 9 9 1 9 9年相 比 , 国 1 降 水 为 特 多 、 多 等 级 和 7月 降 水 为 偏 少 等 级 全 月 偏 的 站数 明显 增 加 , 国 1月气 温 为 正 常 略 高 、 高 和 特 高 等级 的站 数 明 显 增 加 , 明 显 的年 代 际 变 化 特征 。 全 偏 呈

我国旬隐水年变化特征的区域分布

我国旬隐水年变化特征的区域分布
维普资讯
第 2 5卷 第 4期
20 0 2年 8月
V o . 5 NO 4 1 2 .
A ug.2 2 00
文 章 编 号 :0 02 2 ( 0 2 0 —5 8O 10—0 220 )401一7
我 国 旬 降 水 年 变 化 特 征 的 区 域 分 布
本 文 所 用 资 料 为 我 国 1 8个 气 象 站 近 4 ( 9 5 1 9 8 4 a 1 5 — 9 8年 ) 平 均 旬 降 水 序 列 。 虑 到 降 的 考 水 量 有 明显 的地 区 差 异 , 站 旬 降水 量 的 年 变 化 特征 用 旬 降 水 量 占 全 年 降 水 总 量 的 百 分 比 来 各 表示 ( 以下 均 简 称 为旬 降 水量 ) 同时 为 了突 出旬 降水 量 序 列 短 周 期 振 动 的地 理 差 异 , 在 各 站 。 还
收 稿 日 期 :0 11 — 6 改 回 日 期 :0 20 —1 2 0 —0 2 ; 2 0 — 40
基 金 项 目 : 九 ・五 ” 关 项 目 9 — 0 — 1 0 — “ 攻 69 80 — 1 1
第一 作者简 介 : 王小 玲 ( 9 6 ) 女 , 南 焦 作 人 , 士 生 , 究 方 向 为 气 候 变 化 17一 , 河 硕 研
中 图分 类 号 :4 6 P 6 文献标识码 : A


报 O 水 是 气 候 变 化 的 一 个 重 要 指 标 。 水 变 化 直 接 影 响工 农 业 生 产 和 国 民经 济 建 设 , 别 是 降 降 特
由降 水 异 常 引起 的旱 涝 灾 害 , 人 类 带 来 了巨 大 的 损 失 。 因此 , 水 的变 化 越 来 越 引起 国 内外 给 降 y 气象 学 者 的重 视 口6。陈 菊 英 _依 据 我 国江 河 流 域 将 我 国 旱 涝 区 主要 划 分 为 1 _ ] 7 4个 区 。朱 乾 根 等 _用 时 空 转 换 E 8 OF方 法 , 据 我 国 季 降 水 将 全 国划 分 为 6大 自然 区 域 ; 志 红 等 根 据 年 根 江 降水 序 列 将 全 国降 水 量 场 划 分 成 1 0大 区域 ; 些 是 根 据 ( 转 ) 验 正 交 函数 展 开 的 空 间 荷 载 这 旋 经 场对 我 国降 水 的划 分 。本 文 利 用 我 国 多年 平 均 旬 降 水 资 料 , 用 旋 转 经 验 正 交 函 数 ( OF) 采 RE 方 法 , 开 时 与 大 多 数 RE 展 OF工 作 不 同 , 时 间 和 空 间 交 换 构 成 资 料 矩 阵 , 据 展 开 得 到 的 特 征 把 根 向量 和 特 征 向量 系 数 , 具 有 相 同旬 降 水 年 变 化 特 征 的 测 站 归 为 一 类 , 在 地 理 分 布 上 将 连 成 将 并

中国不同强度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中国不同强度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中国不同强度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胡宜昌【摘要】Using daily observations of precipitation for the period 1961-2006 in China, we chose the percentile based thresholds to define precipitation events with different intensities in this study. There is light rain, moderate rain, heavy rain and extreme r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events are analyzed in conjunction with trace rain events (<0.1mm/d). During 1961-2006,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in southern Northeast China, the lower valley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 upper valley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areas with decreasing trends shrank as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increased, the decreasing of the total precipitation in Loess Plateau and the upper valley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significantly decreasing moderate rain;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generally increas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valleys of the Yangtze River, Southeast China and the area to the west of 100°E, which was mainly induced by the increasing h eavy rain and extreme rain in the first two areas, and also by the increasing moderate rain in the third area. The annual total precipitation events generally decreased except at a few stations in Xinjiang;the annual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even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Northwest China while they generally decreased to the east of 100°E, the frequencies of moderate rain, heavy rain and extreme rain all increased in Northwest China with the largest increase for moderate rain events, while the decrease of light rain andmoderate rain events dominated to the east of 100°E. The trace rain events generally decreased. The largest decreasing proportion occurred in winter and the lowest in summer. The decreasing proportion was obviously larger in northern China than in southern China,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China. For China as a whole, the precipitat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or light rain while it increased for heavy rain and extreme rain;the occurrence decreased for light rain and moderate rain while it increased for heavy rain and extreme rain.% 利用中国气象台站1961-2006年的逐日观测降水资料,选取百分位数阈值将有效降水分为小雨、中雨、大雨和极端降水,并结合微量降水事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概率分布拟合的方法,研究了中国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近60年中国不同区域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

近60年中国不同区域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

近60年中国不同区域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李聪;肖子牛;张晓玲【期刊名称】《气象》【年(卷),期】2012(038)004【摘要】Abstract: By using the precipitation data at 503 stations across China during 1951-2009,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in China a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precipitation distribu- tions at each season and are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uring each seasonshowed not only a stable interannual change but also an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The precipitation in au- tumn has a unified decreasing trend since the 1950s, suggesting that droughts become much frequent in this season. The North China easily has droughts in summer, while autumn droughts prefer the SouthChina since the year 2000. The extremely severe drought in the Southwest China after the year 2000 might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arlier withdraw date of the Bay of Bengal (BOB) monsoon.%利用1951-2009年中国503站日降水量资料,研究了我国各季各地区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其对我国干旱演变的影响。

中国地区不同强度降水的变化趋势

中国地区不同强度降水的变化趋势

中国地区不同强度降水的变化趋势
林云萍;赵春生
【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9()6
【摘要】利用中国52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0年的日降水资料,分析了0.1~4.9,5~9.9,10~16.9,17~24.9,25~37.9,38~49.9,50~74.9,75~99.9 mm 和大于100 mm共9个不同量级降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日平均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对各区域最小降水量级(0.1~4.9 mm)的降水,其降水日数的变化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对于各区域最大降水量级的降水,降水强度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降水频率和降水量百分比的分析显示,除华北和四川盆地两个区域外,其他地区强降水出现的频率和降水量百分比都趋于增加,强降水对总降水量的贡献呈现增大的趋势。

【总页数】8页(P995-1002)
【关键词】降水;强度;趋势
【作者】林云萍;赵春生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P468
【相关文献】
1.山东省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年际变化及趋势分布特征 [J], 苑文华;郭铌;张立文;张艳红
2.近45年华中地区不同级别强降水事件变化趋势 [J], 陈波;史瑞琴;陈正洪
3.CMIP5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气候态和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评估[J], 林朝晖;杨笑宇;吴成来;王雨曦;陈红
4.中国不同强度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J], 胡宜昌
5.1957~2004年中国不同强度级别降水的变化趋势特征 [J], 王小玲;翟盘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五十年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强度变化特征

近五十年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强度变化特征

近五十年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强度变化特征陈冬冬;戴永久【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年(卷),期】2009(033)005【摘要】鉴于近五十年来我国西北东部降水减少、西部降水增多的现象,本文根据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西北及内蒙古自治区日降水资料集,利用筛选后的西北186个测站1958~2005年的数据,对四季西北东、西部不同强度降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五十年来,中国西北地区降水以强降水为主,较强以上强度降水占总降水日数的5%,但其降水量占总降水量75%;西北东部不同强度的降水都减少,而西部只有弱降水减少,其他强度的降水都增加,且西北西部中等以上强度的降水增加较显著;弱降水的总量减少,弱降水的强度却加大,强降水强度增强,而极强降水强度却减弱;降水的日数变化是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总页数】13页(P923-935)【作者】陈冬冬;戴永久【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10008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相关文献】1.近30年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热带气旋降水强度变化特征分析 [J], 黄伟2.近56a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强度干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J], 柏庆顺; 颜鹏程; 蔡迪花; 金红梅; 封国林; 张铁军3.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强度、频率和总量变化 [J], 杨晓丹;翟盘茂4.基于K-means聚类分区的西北地区近半个世纪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J], 冯克鹏;田军仓;沈晖5.近58 a我国西北地区干期与湿期变化特征 [J], 廉陆鹞;刘滨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响中国的台风频数年代际变化趋势:1951-2004年

影响中国的台风频数年代际变化趋势:1951-2004年

影响中国的台风频数年代际变化趋势:1951-2004年王小玲;王咏梅;任福民【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07(003)0z1【摘要】Interdecadal variations in the frequency of typhoon affecting China (TAC) during 1951-2004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The yearly frequency of TACs showed a slightly increasing trend from the 1950s to the early 1970s and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afterwards. There were more TACs during the 1960s while the most inactive period was observed in recent 10 years. A decreasing trend was observed in the monthly frequency of TACs in June, August and September throughout the 54 years. Large interannual variabilities were apparent in yearly and monthly frequencies of TACs.【总页数】4页(P66-69)【作者】王小玲;王咏梅;任福民【作者单位】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Yunche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Yuncheng 044000, Shanxi, China;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China;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相关文献】1.夏季东亚环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对登陆中国台风的影响 [J], 张庆云;彭京备2.影响中国的台风频数年代际变化趋势:1951 -2004年 [J], 王小玲;王咏梅;任福民;李维京3.1976年大气环流突变前后中国四季降水量异常和温度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J], 李春晖;万齐林;林爱兰;谷德军;郑彬4.2018年夏季登陆中国台风的主要特点及影响评估 [J], 孙劭;黄大鹏;张颖娴5.影响我国台风频数与强度变化趋势预测 [J], 刘坦然;刘冬雪;薛东升;王炯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57-2004年影响我国的强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

1957-2004年影响我国的强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

1957-2004年影响我国的强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
王小玲;任福民
【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年(卷),期】2007(3)6
【摘要】以中国气象局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为基础,分析1957-2004年影响我国并达到台风强度以上的三类热带气旋,即生成热带气旋、影响热带气旋和登陆热带气旋的频数和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强热带气旋频数在1957-2004年间呈显著减少趋势,强度越强,其减少趋势越明显.近50 a台风以上强度的强热带气旋频次占总频次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强台风和超强台风比例呈减少趋势.1957-2004年热带气旋的最大强度呈线性减弱趋势,生成热带气旋和影响热带气旋的平均强度亦呈减弱趋势,登陆台风的平均强度也呈减弱趋势.
【总页数】5页(P345-349)
【作者】王小玲;任福民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
京,100081;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
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44
【相关文献】
1.1957-2004年影响我国的强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 [J], 王小玲;任福民
2.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的气候特征 [J], 陈德全;贺芳芳
3.1951-2016年影响我国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J], 刘颖婧;陈永平;甘敏;李江夏
4.埃尔尼诺年西北太平洋强热带气旋发生频数的某些统计... [J], 杨祖芳;范永祥
5.1951—2016年影响我国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J], 刘颖婧;陈永平;甘敏;李江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51~2004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的变化

1951~2004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的变化

1951~2004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的变化
王小玲;任福民
【期刊名称】《海洋预报》
【年(卷),期】2008(025)001
【摘要】通过分析1951~2004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登陆热带气旋频数呈减少趋势,50~60年代登陆热带气旋频数较多,1991~2004年是热带气旋登陆我国的最少时期,1951~2004年间登陆强度为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的热带气旋频数呈显著减少趋势.最大登陆强度在50~70年代,近几年是偏弱气候阶段.平均登陆强度没有明显变化.登陆热带气旋的破坏潜力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50~70年代初明显偏强.登陆热带气旋平均强度的减弱和具有较强强度登陆热带气旋频次的减少引起破坏潜力的减弱.
【总页数】9页(P65-73)
【作者】王小玲;任福民
【作者单位】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1
【相关文献】
1.1957-2004年影响我国的强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 [J], 王小玲;任福民
2.1957-2004年影响我国的强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 [J], 王小玲;任福民
3.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的气候特征 [J], 陈德全;贺芳芳
4.1951-2016年影响我国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J], 刘颖婧;陈永平;甘敏;李江夏
5.1951—2016年影响我国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J], 刘颖婧;陈永平;甘敏;李江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旬降水年变化特征的区域分布

我国旬降水年变化特征的区域分布

我国旬降水年变化特征的区域分布
王小玲;屠其璞
【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2(025)004
【摘要】利用全国多年平均旬降水资料,通过旋转EOF分解,将全国各地旬降水的年变化特征划分为6大类别,在地理分布上归属为8个区域.各区域的降水除了夏季多、冬季少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其地域性特点.各区域特征时段降水量间的显著统计相关有一定的中期天气预报意义.各区域特征时段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近44a来有不同的趋势变化,部分区域可用特征时段的降水变化特征表示年降水的变化特征.【总页数】7页(P518-524)
【作者】王小玲;屠其璞
【作者单位】南京气象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江苏,南京,210044;南京气象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江苏,南京,21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6
【相关文献】
1.四川区域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J], 王佳津;陈朝平;龙柯吉;冯良敏
2.我国旬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J], 王小玲;屠其璞
3.基于区域站的贵州省夏季降水分布特征简析 [J], 胡建龙; 周文钰; 张东海; 方鹏; 胡秋红
4.基于区域站观测数据的连江县降水分布特征 [J], 叶语红;黄悦;高晓丹
5.我国南方旬降水量的统计特征 [J], 李永康;陆菊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暴雨极端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

我国暴雨极端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

我国暴雨极端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
刘小宁
【期刊名称】《灾害学》
【年(卷),期】1999(014)001
【摘要】利用我国东部25站45a大-暴雨日数,暴雨日数,1d最大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我国暴雨频数及一日了大降水强度时空分布特征。

分析表明,80年代后全国暴雨极端事件平均趋势为:除华北外出现频数明显上升,强度增大,异常年份出现频数变化不明显。

大暴雨数存在10a左右周期。

【总页数】6页(P54-59)
【作者】刘小宁
【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7
【相关文献】
1.极端暴雨事件引发的决策气象服务思考r——以2016年汛期河南省新乡市两场特大暴雨的决策气象服务为例 [J], 王金兰
2.2016年我国极端暴雨事件浅析 [J], 周国良;高唯清;黄昌兴
3.称多县极端气温事件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铁吉新;祁桂妍;赵全宁;张青;程俊清;徐天彪
4.祁连地区极端气温事件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J], 祁桂妍; 铁吉新; 高君元; 李全平
5.1961~2015年青藏高原极端气温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 [J], 次央;次仁旺姆;德吉;次旺扎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 第5期 热 带 气 象 学 报 V ol.24, No.5 2008年10月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Oct., 2008文章编号:1004-4965(2008)05-0459-081957~2004年中国不同强度级别降水的变化趋势特征王小玲, 翟盘茂(国家气候中心, 北京 100081)摘 要: 利用1957~2004年我国506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我国8个区域年降水量、年降水频率和平均降水强度的趋势变化,根据百分位的分布,分析不同强度级别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趋势变化,以及频率和强度变化分别对降水量趋势的贡献。

结果表明,年降水量、降水频率和平均降水强度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变化特征。

针对不同强度级别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趋势分析表明,极强降水量的趋势变化最为明显,频率变化在各强度级别均有体现,降水量的趋势变化主要由强降水量的变化引起,降水频率变化对降水量趋势的贡献远大于强度变化,趋势变化主要由频率的趋势产生。

关 键 词:中国降水;降水频率;降水强度;变化 中图分类号:P426.62.3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 2007-04-23; 修订日期:2007-11-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近50年中国降水频率、强度和总量变化(40575038)资助通讯作者: 王小玲,女,河南焦作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

E-mail :xlwang@1 引 言由于我国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受季风气候影响,每年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干旱与洪涝。

1998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的大洪水,嫩江和松花江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1],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出现洪水,秋季黄河流域又遭受严重秋汛,而南方大部地区持续干旱。

研究表明,我国降水的长期趋势具有明显的地区性[2-4],其年代际变化与重大干旱和洪涝有关[5],而大气环流的季节循环变异对旱涝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6]。

通过对不同强度等级(大于10、50和100 mm/d)的极端降水研究表明[7-8],极端降水的强度有增强趋势。

利用降水百分位的分布,针对特定百分位(大于95%百分位和90%百分位)的极端降水的变化也有研究[9-10]。

以上研究主要是针对极端降水展开的。

龚道溢等[11]将我国北方的降水分成4个等级进行研究,弱(小于10 mm/d)、中等(10~25 mm/d)、强(25~100 mm/d)和极端降水(大于50 mm/d)。

Karl 等[12]在1998年将美国降水按照百分位分布划分为特定级别,并提出估计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分别引起的降水变化的方法,使得计算频率变化和强度变化对降水变化的贡献成为可能。

本文依据Karl 等[12]提出的方法,分析1957~2004年我国降水的变化特征。

首先分析我国不同区域降水量、降水频率和平均降水强度的趋势变化,再根据由降水百分位分布定义的特定级别,讨论哪些强度级别的降水量和降水频率发生了变化。

降水量的变化由频率变化、强度变化或者两者共同变化引起,为此,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频率变化和强度变化对降水量趋势变化的贡献,并探讨降水量变化到底受哪些强度级别的降水频率和强度变化影响。

2 资料和方法2.1 资料说明本文使用的资料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国74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记录长度为建站之日至2004年,其中多数台站的建站时间晚于1951年。

截至1957年我国大多数台站均已建立,故选取1957~2004年的资料为研究对象,测站数为506个(图1)。

在我国西部地区,一些测站是在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建立的,考虑到测站的覆盖范围要广,将建站于1957~460 热 带 气 象 学 报 24卷1960年的测站资料在1957年1月1日至建站之日的观测值用缺测值代替。

2.2 方法简介平均降水强度为年降水总量与年降水总频率的比值。

本文定义降水强度为降水分布对应的特定百分位(降水量),接近100百分位代表非常强的降水而接近0的表示非常弱的降水,将逐日降水强度分为10个等级,分别用1~10表示,每一等级有10个百分位,0%~10%、10%~20%、……、90%~100%,其中0~10%为极弱降水,90%~100%为极强降水。

降水量的变化由降水频率变化、降水强度变化或者由两者共同变化引起,由公式(1)和(2)可以分别得到由频率和强度变化引起的降水量趋势。

通过计算降水事件的平均降水量(e p )和频率的趋势值(b f )[12],得到由频率变化引起的降水量的趋势值为()b p b = (1)而由降水强度变化引起的趋势分量,可由下列公式直接计算b f = b -b e (2)其中b 是降水量的总趋势值。

将中国大陆划分为8个区,东北(NE)、华北(N)、西北西部(WNW)和西北东部(ENW)称为中国北方,华东(E)、华南(S)、西南(SW)和青藏高原(Tibet)称为中国南方(图1)。

各序列的线性趋势值由最小二乘法计算,使用Kendall-Tau [13]方法检验其显著性。

文中用到的多年平均值为1971~2000年的平均值。

考虑到降水量的局地变化较大,不同地区降水量趋势值(mm/(10 a))没有可比性,在表示降水量趋势时用相对趋势(%/(10 a)),即降水量趋势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平均降水强度的趋势也采用与多年平均降水强度的比值(%/(10 a))。

图1 中国506个测站和8个区域的分布3 1957~2004年我国各区域年降水量、降水频率和平均降水强度的变化3.1 年降水量的趋势变化与北半球其它中高纬地区降水呈增加趋势[14-15]不同,我国的年降水量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图2a 给出了1957~2004年我国8个区域的年降水序列变化,图中年降水序列为年降水量与气候平均值的比。

降水量的趋势变化除在西北西部和青藏高原达到95%统计显著水平外,其余各区降水量的趋势变化均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标准。

西北西部和青藏高原年降水量的显著增加趋势分别为4.5%/(10 a)和3.0%/(10 a),华东地区年降水量也有明显的增加趋势(1.4%/(10 a))。

华北、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华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减少趋势达到了-2.7%/(10 a),杨修群等[16]也揭示了这一变化特征;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减少趋势均为-2.1%/(10 a)。

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均较弱。

尽管西北西部的降水在增加,由于受温度升高的影响,并不存在变湿趋势[17]。

西北西部和青藏高原降水量的增加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均有体现,而华东地区降水量的增加则主要归于夏季降水量的增加[9]。

年5期王小玲等:1957~2004年中国不同强度级别降水的变化趋势特征 461降水量在各区域的增加和减少趋势与这些地区干旱面积的减少和增加相一致[18]。

3.2 年降水频率的趋势变化图2b为各区域年降水频率的趋势变化。

除西北西部和青藏高原年降水频率呈增加趋势外,其余各区年降水频率均呈减少趋势,且线性趋势在大多数区域均达到统计显著水平。

西北西部和青藏高原年降水频率的增加趋势分别为3.2天/(10 a)和4.3天/(10 a),西南地区年降水频率的趋势变化最为剧烈,为-4.4天/(10 a),华北和华东地区年降水频率的线性减少趋势分别为-4.2天/(10 a)和-3.7天/(10 a)。

东北地区和西北东部降水频率的减少趋势均为-1.3天/(10 a),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3.3 平均降水强度的趋势变化图2c给出各区域平均降水强度的变化。

平均降水强度在华北、东北和西北东部呈减弱趋势,在其余各区均呈增强趋势。

华北、东北和西北东部平均降水强度在1957~2004年间的线性减弱趋势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西北地区西部、华东和西南地区平均降水强度的增强趋势均达到0.05统计显著性检验,趋势值分别为2.9% /(10 a),2.7 %/(10 a)和1.2% /(10 a)。

青藏高原和华南平均降水强度的增强趋势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性检验。

462 热 带 气 象 学 报 24卷图2 1957~2004年中国8个区域年降水量(a)、降水频率(b)和平均降水强度(c)及线性趋势*表示通过0.05显著性检验,各序列趋势单位分别为:%/(10 a)、天/(10 a)、% /(10 a)。

4 各区域不同强度级别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变化4.1 不同强度级别降水量的趋势变化图3为8个区域不同强度级别降水量的趋势变化,各级别的趋势之和等于降水量的总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弱降水、中等强度降水和强降水分别对降水总量趋势变化的贡献。

各区域降水量在不同强度级别的趋势变化有一个共同点,弱降水和中等强度降水的趋势变化均较弱,强降水的趋势变化相对较大,极强降水量(大于90%百分位)的变化趋势最为显著(华南除外),降水量的趋势变化主要由极强降水量的趋势变化引起。

Groisman等[19]的研究指出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强降水和极端强降水呈增加趋势。

而在我国,强降水与降水总量的变化一致,东北、华北和西北东部降水总量呈减少趋势,极强降水也呈减少趋势,华东、西北西部和青藏高原降水总量呈增加趋势,极强降水也呈增加趋势。

东北、华北和西北东部极强降水量的减少趋势分别为-1.7%/(10 a)、-1.7%/(10 a)和-1.8%/(10 a),远远大于其它级别降水量的趋势,这些地区降水量的减少主要由极强降水量的减少引起。

华东、西北西部和青藏高原极强降水量的增加趋势分别为 2.7%/(10 a)、3.7%/(10 a)和1.8%/(10 a),均比其它级别的趋势变化大得多,这三个地区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极强降水量的增加。

4.2 不同强度级别降水频率的趋势变化各区域不同强度级别降水频率的趋势变化不像降水量那样具有显著一致的特点,频率的变化趋势在各级别均有体现(图4)。

就区域分布而言,西北西部和青藏高原各强度级别降水频率以增加趋势为主要特征,其它地区则以减少趋势为主。

Easterling等[20]在2000年揭露了我国东北地区极强降水频率减少的趋势,由图4可以看出,在东北地区,不仅极强降水频率有明显的减弱趋势,70%~80%和80%~90%百分位的强降水频率也有明显减弱趋势。

西北东部极强降水频率的减少趋势为-0.96天/(10 a),是各强度级别变化最剧烈的。

华北地区极弱降水(小于10%百分位)日数的减少趋势达到了-1.8天/(10 a),达95%统计显著水平,40%~50%百分位的降水日数也呈显著减少趋势,为-1.1天/(10 a)。

严中伟等[21]指出,中国北方毛毛雨的减少是大气环境干旱化的一个事实,这一事实在华北地区得到了充分体现。

华北、东北和西北东部降水频率的减少,使持续干旱日数可能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