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延安实验初级中学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含答案解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错误的是()
A.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
B.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C.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
D.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
2.甲、乙、丙、丁为四辆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小车,它们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其中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A.甲和丙B.甲和丁
C.甲、丙、丁D.乙、丙、丁
3.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估读几位
B.测量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C.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D.测量时所用的测量仪器越精密,测量结果错误越小
4.为响应“绿色出行”的号召,三个好朋友决定选择不同的低碳环保方式出行。
小刘骑电动车以18km/h的速度平稳前进;小韩以4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王骑自行车出行,他每分钟通过的路程为270m。
关于三者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刘速度最大B.小韩速度最大C.小王速度最大D.三人速度一样大5.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记录的相等时间隔里小车往右运动的情景,则小车刹车过程的运动情景可能是()
A.B.
C.
D.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度,跟测量的要求有关,跟测量的人和工具无关
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的
C.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的大小与所用的单位有关系
D.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小数点后面数字的位数越多,说明测量结果越准确
7.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为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则甲
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
A .1∶2
B .2∶1
C .9∶8
D .8∶9
8.图为某高速公路上区间测速的警示牌,“区间测速”是指在某一段路程中进行全程测量平均速度,根据这两块警示牌,小汽车通过这个区间的时间( )
A .不应超过12min
B .不应短于12min
C .不应超过20min
D .不应短于20min 9.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为( )
A .3:4
B .4:3
C .1:1
D .1:3
10.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v ,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2v ,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221v v v - B .钢轨的长度为1221
v v t v v - C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
121v v v - D .钢轨的长度为(v 2-v 1)t
11.两列火车如图所示,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静止
B .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也向东行驶
C .若西子号静止,则和谐号可能向西行驶
D .若两车都向西行驶,则西子号行驶得较慢
12.如图是武汉军运会,团体跳伞运动员在空中降落所摆造型的情景,若说其中一个运动员是运动的,则选取的参照物最为合理的是( )
A.空中的另一个运动员
B.地面
C.运动员背后的降落伞
D.另一名运动员所穿的跳伞服
二、填空题
13.小明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了一下速度及里程的表盘如图甲所示,此速度为___________(选填“瞬时速度”或“平均速度”),该车匀速行驶了半个小时后,表盘示数如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_____m/s。
14.在完成作业教材第1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4题时,用一条长绳的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就制成一个单摆(如图所示),要测出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即周期),怎样做能测得更准确?你的测量方法是_______。
完成作业时你曾经做出一个周期是1s的“秒摆”,当时测量出它的细线长约是___________。
15.小航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小航同学观察了一下速度及里程表盘如图甲所示。
此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为______km/h,汽车行驶了半个小时后。
表盘的示数如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是______km;平均速度为
______km/h。
16.地球同步卫星的“同步”是以_____作为参照物;坐在行驶的车内,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这里的“后退”是以_____作为参照物。
17.(1)如图所示,读数正确的是_________(选填“甲”“乙”或“丙”);铅笔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cm、26.00cm、26.02cm、26.42cm,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___________。
18.如图所示,刻度尺的测量范围是_____cm,其分度值是_____cm,所测铅笔的长度为______cm。
19.甲、乙两人同时乘坐不同的观光电梯,甲看见地面楼房匀速下降,乙看见甲匀速下降,则甲是在_____,乙是在_____。
(选填“上升”、“下降”或“静止”)
20.如图为用打点记时器测量时间时,一位同学打出的纸带中的一段,已知打点记时器每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2秒。
在图中,从A点到达F点,所用的时间为_____秒,从A点F点的过程中,纸带拉动的快慢情况是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的。
A点到C点所用的时间_______从D点到F点所用的(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三、解答题
21.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
汽车在反应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
若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中行驶了14m;制动过程所用的时间为2.3s,汽车在两个过程中通过的总距离为30m。
求:
(1)汽车在反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2)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3)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22.小明从家中出发到学校,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
全程的路程与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求:
(1)小明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2)小明从家到学校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小明步行1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3.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求:
(1)若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经过20min行驶的距离是多少km?
(2)汽车遇到意外情况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以原来的速度,汽车行驶了14m,求司机的反应时间是多少?
(3)新交通法规定,严禁酒驾!醉酒后司机反应时间至少增加一倍,还是以原来的速度行驶,已知此时汽车制动距离为20m,假如前方45m处有行人,有危险吗?试通过计算加以说明。
24.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7s,后50m用时6s,小明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5.如图所示,轿车从百色开往南宁的方向匀速行驶,途中从A地到达B地用时0.5h,请根据图中信息。
求:
(1)轿车从A地到达B地的速度;
(2)轿车到达B地后,一直保持图乙所示的速度行驶,则轿车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26.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以12m/s的速度行驶,鸣笛2.5s后,司机听到了由正前方的高墙反射回来的鸣笛声(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求:
(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多少米?
(2)从鸣笛到司机听到反射回来的鸣笛声,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
(3)鸣笛时汽车到高墙的距离是多少米?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
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的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详解】
A.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不能倾斜,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正对刻度线,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注明单位,没有单位数字无意义,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注意刻度尺的0刻度线是否磨损,已经磨损的,应该从其它整刻度量起,然后减去前面的刻度作为物体的长度,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A
解析:A
【详解】
由路程和时间图象知道,随着时间增加,甲的路程不变,说明甲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平衡力作用,故符合题意;
由路程和时间图象知道,随着时间增加,乙的路程不断增大,并且乙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断增大,说明乙车进行加速直线运动,所以乙车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由速度和时间图象知道,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说明丙车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受到平衡力作用,故符合题意;
由速度和时间图象知道,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增大,说明丁车进行加速直线运动,所以乙车受到非平衡力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B
解析:B
【详解】
A.估计值只估读一位,故A错误;
B.测量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故B正确;C.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C错误;
D.测量时所用的测量仪器越精密,测量结果误差越小,故D错误。
故选B。
4.A
解析:A
【详解】
小刘的速度为
v1=18km/h=5m/s
小韩的速度为
v2=4m/s
小王的速度为
3
4.5m/s 60s
270m
v==
因为
5m/s>4.5 m/s>4m/s
故小刘速度最大,故选A。
5.B
解析:B
【详解】
小车刹车后做减速运动。
A.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运动的路程都相同,即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路程越来越小,则是做减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路程越来越大,则是在做加速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路程忽大忽小,则在做变速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D
解析:D
本题需掌握:怎样正确的记录测量结果,以及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度,跟测量的要求有关。
【详解】
A.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度,跟测量的要求有关,跟测量的人和工具无关,故A正确,A 不符合题意;
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应该记录数据和单位,只写数字毫无意义,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的大小与所用的单位有关系,单位越小,数值越大,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 .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小数点后面数字的位数应根据所用刻度尺的精确程度来确定,不是位数越多越准确。
位数越多是精确度高,但测量结果不一定准确,故D 错误,D 符合题意。
故选D 。
7.C
解析:C
【详解】
由速度公式可得
339===428s v t s t s v s t t =⨯甲
甲甲甲乙乙
乙乙甲乙
故选C 。
8.B
解析:B
考查速度计算问题
【详解】
由图可知,路程为18km ,最大速度为90km/h ,小汽车通过这个区间的时间至少为
18km =0.2h=12min 90km/h
s t v =
= 故选B 。
9.B
解析:B
【详解】
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根据s v t
=
可得它们的速度之比为4:3,故选B 。
10.B
解析:B
【详解】
因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即
21v v >
设钢轨的长度为s ,则声音在钢轨和空气传播的时间分别为
22
s t v =,11s t v = 由题意知 2121
s s t t t v v -=-=
解得
1221
v v t v v s =
- 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 22221211
21
s t v v t
v v v v v v v t -=-== 故选B 。
11.B
解析:B
【详解】
AB .若西子号向东行驶,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以更快的速度向东行驶,故A 错误,B 正确;
C .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若西子号静止,则和谐号一定向东行驶,故C 错误;
D .若两车都向西行驶,则西子号行驶得较快,故D 错误。
故选B 。
12.B
解析:B
【详解】
A .以空中的另一个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运动员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不能说其中一个运动员是运动的,故A 项不符合题意;
B .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员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可以说明其中一个运动员是运动的,故B 项符合题意;
C .以运动员背后的降落伞为参照物,运动员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不能说其中一个运动员是运动的,故C 项不符合题意;
D .以另一名运动员所穿的跳伞服为参照物,运动员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不能说其中一个运动员是运动的,故D 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二、填空题
13.瞬时速度222【详解】1速度计上的速度表示瞬时速度2图甲可知里程数为13561km 乙图可知里程数为13601km 半小时行驶的路程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解析:瞬时速度 22.2
【详解】
[1]速度计上的速度表示瞬时速度。
[2]图甲可知里程数为13561km ,乙图可知里程数为13601km ,半小时行驶的路程
13601km -13561km=40km s =
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40km =80km/h 22.2m/s 0.5h
s v t ==≈ 14.见解析025m 【详解】1如果只测量单摆摆动1次所用的时间误差太大;为减小误差可以测出摆动n 次的时间t 则摆一次的时间为2实验时使用一根不可
伸长的细线系住一颗小螺丝帽拉离平衡位置让其自由摆动调整细线的长 解析:见解析 0.25m
【详解】
[1]如果只测量单摆摆动1次所用的时间,误差太大;为减小误差,可以测出摆动n 次的时间t ,则摆一次的时间为t n。
[2]实验时,使用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系住一颗小螺丝帽,拉离平衡位置,让其自由摆动,调整细线的长度,用秒表测出摆一个周期的时间近似是1s ,即得到一个“秒摆”,利用刻度尺测得它的细线长约是0.25m 。
15.4080
解析:40 80
本题考查:结合图表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详解】
[1]如图所示,汽车行驶速度为80km/h 。
[2]甲图中汽车行驶了728km ,半小时后乙图中汽车行驶了768km ,这半小时中,汽车行驶了40km 。
[3]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40km 80km/h 0.5h
s v t === 16.地球车【详解】1地球的同步卫星是相对地面而言卫星没有位置的变化即卫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静止的所以同步卫星的同步是以地球作为参照物2在行
驶的车内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是以车为参照物即树木是向后运动的 解析:地球 车
【详解】
[1]地球的同步卫星是相对地面而言,卫星没有位置的变化,即卫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静止的,所以同步卫星的同步是以地球作为参照物。
[2]在行驶的车内,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是以车为参照物,即树木是向后运动的。
17.乙350减小误差2600cm 【详解】(1)1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刻度垂直故乙正确2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读数为350cm 所以物体的长度为350cm(2)3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实验的目的是多次测量求平
解析:乙 3.50 减小误差 26.00cm
【详解】
(1)[1]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刻度垂直,故乙正确。
[2]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读数为3.50cm ,所以物体的长度为3.50cm 。
(2)[3]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实验的目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4]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26.42cm 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26.42cm 是错误的,应该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
25.98 cm 26.00cm 26.02cm 26.00cm 3
L ++== 18.0~1001750【详解】123由图可知该刻度尺的量程为0-1000cm 刻度尺上1cm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
度值物体左侧与刻度线100cm 对齐右侧与刻
解析:0~10 0.1 7.50
【详解】
[1][2][3]由图可知,该刻度尺的量程为0-10.00cm ,刻度尺上1cm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1mm ,物体左侧与刻度线1.00cm 对齐,右侧与刻度线8.50cm 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8.50cm-1.00cm=7.50cm L 。
19.上升;上升【详解】1甲看见地面楼房匀速下降根据运动的相对性以地面为参照物甲在匀速上升2乙看见甲匀速下降实际上是以乙为参照物甲相对乙匀速下降甲相对地面匀速上升故乙相对地面也匀速上升且速度大于甲的速度 解析:上升; 上升。
【详解】
[1] 甲看见地面楼房匀速下降,根据运动的相对性,以地面为参照物,甲在匀速上升。
[2] 乙看见甲匀速下降,实际上是以乙为参照物,甲相对乙匀速下降,甲相对地面匀速上升,故乙相对地面也匀速上升,且速度大于甲的速度。
20.1加速等于【详解】1打两个相邻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由图甲可知从A 到F 的间隔数是5时间间隔是002s×5=01s;2由图甲可知从A 到F 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增加时间间隔t 相等由可知物体的运动速度在增加物体
解析:1 加速 等于
【详解】
[1]打两个相邻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由图甲可知,从A 到F 的间隔数是5,时间间隔是
0.02s×5=0.1s ;
[2]由图甲可知,从A 到F ,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增加,时间间隔t 相等,由s v t
=
可知,物体的运动速度在增加,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
[3]由图乙可知,
t AC =0.02s×2=0.04s ,
t DF =0.02s×2=0.04s ,
因此A 到C 的时间与D 到F 的时间相等。
三、解答题
21.(1)0.7s ;(2)3.96m/s ;(3)10m/s
【详解】
(1)汽车在反应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 =72km/h=20m/s ,行驶路程为s 反应=14m ,由v =s t
可得t =s v ,所以汽车在反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 t 反应=s v
反应=14m 20m/s =0.7s (2)制动过程中汽车通过的距离为
s 制动=30m-14m=16m
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v´=16m 2.3s
s t ='制动=3.96m/s (3)紧急停车全过程通过的总距离s =30m ,所用时间等于反应时间和制动时间之和,所以
t =t 反应+t 制动=0.7s+2.3s=3s
因此紧急停车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v =
30m 3s
s t ==10m/s 答:(1)汽车在反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0.7s ;
(2)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3.96m/s ;
(3)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m/s 。
22.(1) 6m/s ;(2) 2m/s ;(3) 72m
【详解】 (1)由图可知,OA 段为步行,AB 段为骑车,则小明骑车速度为
113600m 1800m 6m/s 56s
s v t -===⨯ (2)小明从家到学校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3600m 2m/s 306s s v t =
==⨯ (3)小明步行速度为
221800m 1.2m/s 256s
s v t =
==⨯ 小明步行1min 钟通过的路程为 323 1.2m/s 60s=72m s v t ==⨯
答:(1)小明骑车的速度是6m/s ;
(2)小明从家到学校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m/s ;
(3)小明步行1min 通过的路程是72m 。
23.(1)24km ;(2)0.7s ;(3)有危险,见解析
【详解】
(1)由s v t
=可知,经过20min 行驶的距离为 1112072km/h h 24km 60s v t ==⨯
= (2)汽车运动速度为72km/h 即20m/s ,由s v t
=可知反应时间为 114m 0.7s 20m/s
s t v =
== (3)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 t ′=2t =2×0.7s=1.4s
酒后的反应距离为
120m/s 1.4s 28m s v t ''==⨯=
从发现行人到车停止的距离为
s 总=28m+20m=48m>45m
即以原来的速度行驶,会有危险。
答:(1)经过20mi n 行驶的距离是24千米;
(2)司机的反应时间是0.7秒;
(3)以原来的速度行驶,前方45m 处有行人,有危险。
24.69m/s
根据题意求出小明百米全程的时间,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详解】
解:小明百米全程的时间:
127613t t t s s s =+=+=,
小明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
1007.69/13s m v m s t s
==≈ 答:小明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69m/s 。
25.(1)100km/s ;(2) 0.875h
【详解】
解:(1)由图示知,AB 间的距离
s AB =120km-70km=50km
则轿车从A 到B 之间匀速行驶,则速度
150km 100km/h 0.5h
AB AB s v t =
== (2)由图示知,B 地到南宁的距离
s =70km
则这个过程所用的时间 70km 0.875h 80km/s
s t v === 答:(1)轿车从A 地到达B 地速度为100km/h 。
(2)轿车从B 地到达南宁需要的时间是0.875h 。
26.(1)30;(2)850m ;(3)440
【详解】
(1)如图所示为汽车与声波的运动过程示意图,鸣笛时在A 点,高墙在B 点,C 点为回声返回点:
根据速度公式,从鸣笛到听到回声用时2.5s ,则汽车行驶距离为
1112m/s 2.5s 30m s v t ==⨯=
(2)从鸣笛到司机听到反射回来的鸣笛声,用时2.5s ,声音传播的距离为
22340m/s 2.5s 850m s v t ==⨯=
(3)鸣笛时汽车到高墙的距离是
1230m 850m 440m 22
s s s ++=== 答:(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30m ;
(2)从鸣笛到司机听到反射回来的鸣笛声,声音传播的距离为850m ;
(3)鸣笛时汽车到高墙的距离是440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