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夫子山的传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夫子山的传说
黄山夫子峰
关于夫子山的来历,流传着一段传说故事,相传明代理学家朱熹曾到此,后人为纪念朱老夫子,遂改称之为夫子山,该项目区历史悠久,自然人文景观荟萃,《嘉庆县志》记载:轩辕黄帝宰相浮丘公称黄山泉水香美清温,冬夏无变,沐浴饮者万病全除。

源处黄山轩辕峰下的紫云溪,民国年间黄海散人陈少锋在其《黄山指南》一书中记载:常有紫云空浮水面不散,旧传有酿酒道士仙去。

黄山东北、与轩辕峰相对的夫子峰,原先名为父子山,后改为夫子山,最后才叫夫子峰。

说来却有一段神话故事。

却说很早以前,杭州城内有个姓肖的富商,唯一的儿子得了个不烧不冷不吃不喝只是闷头睡的怪病,遍请名医,均皆无效。

肖员外只得悬高赏求医:“治愈小儿病者,愿以家财一半为酬。


一日,来了个年届七十、头披白纱,身穿白衣的老媪,揭贴上门。

员外开初不信,老媪笑道:“让老身看看如何!不要分文。

”员外见她通身整洁,就领到儿子房中。

老媪坐下细细把了一会脉,说也奇怪,他儿子竟睁开眼坐了起来。

老媪又轻轻对他说了些什么,孩子竟然全
好了,下床吵着要饭吃。

员外喜得什么似的,连忙一改先前态度,待老媪如上宾,挽留多住几日,以见儿子康复情况;同时要实现诺言,分一半财产。

老媪微笑道:“你小儿病已经痊愈,永不再发。

我和他有缘份,你只要多多积德行善、广施善事,你的诺言我就心领了。

”员外觉得应该一诺千金,岂可食言。

老媪笑道:“如你真有这个诚意,以后可到西方黑多山找我。

”说罢隐身而去。

员外这才知道仙人搭救,连忙跪地叩拜。

光阴似箭,一晃几年,儿子渐渐长大知事,常常念叨老媪医术,要追随她学医济世。

员外见儿子存此大愿,想起老媪说与他有缘份,自己也觉得广有浮财没大意思,于是把预定作医酬的一半家财散开救了穷人,另一半折为盘费,陪儿子去找那老媪仙人去。

于是,依照老媪的指点,往西方找黑多山。

一路打听黑多山,都无人知道,后经一个道人破解,原来就是后来改为黄山的黟山。

父子二人到黄山后,晓行夜宿,访问一位戴白纱穿白衣善治疑难杂症的七旬老母,都说不曾听说。

父子二人并不灰心。

一日来到轩辕峰下,只见一座茅屋,门口挂一条白毛巾,父子二人肚饿力乏,正好买点饭食。

进屋一看,只见桌上饭菜热气腾腾;靠墙一张宽床,两只枕头,却不见主人。

父子二人累饿已极,吃了睡了再说,然后算钱,也顾不得什么礼节体面了。

吃饱以后,有了精神,肖员外好象悟到了什么,这饭菜、床铺好像是谁给特意安排的;山里无风,那门口的白毛巾却朝一个方向飘动,莫非就是老媪仙人在指点?叫儿子早早安歇,养好身体精神,明早起来赶路。

第二天早上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

父子二人饱餐一顿,然后拜了四方,感谢管待的恩德。

说也奇怪,父子二人开门走出来,见那挂着的白毛巾向前飘着走了,父子二人便紧紧跟着白毛巾,走着走着,前面有几十丈高的悬崖石壁挡住去路,但见白毛巾悠悠向右飘去。

这时,大石壁化成一只特大乌龟,张开一张大红嘴要咬他们,父子二人吓得连滚带爬。

实在无法再跑了,就跪地大喊:“老妈妈,您在哪?救救我们吧!”喊声刚停,乌龟没了,高山变得十分秀丽。

对面山顶出现了一个光环,光环
中,现出头戴白纱巾,身穿白布袍,手托白净瓶的观音老母,原来就是给儿子治病的老媪。

富翁心想:“此行吃尽苦头,总没白来,我儿是观音大士救了命,我们就随观音大士普渡众生去吧。

”此念一出,观音菩萨手执柳枝洒净水,念:“随我来吧。

”父子二人立时变成朝轩辕峰微倾的一高一低两座山峰,后人呼为“父子峰”。

峰下曾建太白书院,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在此开坛讲学,故又改叫“夫子峰”。

对面轩辕峰上有神仙洞,供奉观音菩萨。

洞下在唐代天宝六年(747)建有“福固寺”,供奉观音为主座,香火极盛,最多时一天之内有两千香客,徽宁池三府的信士弟子都来敬香。

现今已废弃。

夫子峰(狮子峰)
狮子峰
夫子峰位于黄山东北角,与轩辕峰相对,南接神仙洞,东为碧山湖,海拔775米,为36小峰之一。

峰东旧有太白书院,文人学士云集研索,书香飘溢,故名。

又一说,相传古代有位肖员外曾带着他的儿子来此隐居,始有“子峰”之称,后改名“夫子峰”。

另有“夫子尖”俗称。

其山三峰并列,两峰顶削如烛,一峰回浑似祭品盒罩,故又称“蜡烛峰”。

峰腰有七个洞窟,峰下有流杯地、滴翠潭等秀水景观。

今人有诗云:“后海云深不见山,天涯何处觅人间。

一峰如笋冲霄汉,夫子当年几度攀。


夫子峰景区坐落黄山区三口镇南部,世界级旅游圣地黄山的东北麓,是黄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距103省道不足10公里,景区由轩辕峰、夫子峰、紫芝源、神仙洞、轩辕古刹(福固寺遗址)、送子桥、麟趾桥、紫云溪、滴翠潭、夫子湖(风景水库)等荟萃众多的自然景点和人文景观,引人入胜。

据现存《轩辕古刹碑记》描述:“水濂洞、法海洞无此嵯岈;龙王洞、呼猿洞逊兹怪突……凿空雕云镂月,赛齐东千佛之岩;鬼斧神工。

擅楚北三游之胜。

”“轩辕之峰、紫芝源、轩辕古刹、神仙洞,则黄帝之遗风。

”又据唐代《周书异志》记载:“相传轩辕黄帝听大臣浮丘公言道,江南黟山,有古木灵药温泉,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因与丞相容成子、浮丘公栖息于此,采芝炼丹,后得道升仙。

唐天宝六年,敕改黟山为黄山”。

夫子峰景区集我国传统佛教、道教文化与黄山特质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是旅游休闲度假好去处。

多年来因交通条件差,限制了夫子峰景区的旅游开发,但民间盛传,轩辕峰神仙洞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十分灵验,吸引国内各地的香客慕名前来朝拜,还有来自台湾的。

为此,当地政府十分重视这一在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2003年争取国债项目450万元,修建了一条宽4.5米的油路直至夫子峰景区,给景区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沿103省道进入我镇,顺三夫路面向黄山南行6.5公里即到夫子峰景区,远处巍峨峻秀的夫子峰,正倒映在翠绿环抱,碧波万顷的夫子湖中,著名的作家《蒋经国传》的作者--江南先生就长眠在湖畔的翠竹绿树丛中(龙裔公墓)。

再南行3公里,便来到松涛阵阵,溪水潺潺,景色怡人的夫子峰下,踏上石板古道,沿紫云溪迤逦前行,过麟趾、送子二道古桥,穿转身、狭身、仙道三道天然石洞,可达轩辕峰侧腰的黄山神仙洞。

若沿紫云溪直上,可达毛人岩、轩辕峰、紫芝源,直入黄山风景区的腹部,美景不可胜数。

沿途自然人文景观众多,有建于晋代的福固寺遗址,隋末尚书胡裕隐居的尚书岭,宋代的麟趾桥、明代的送子桥,现代的夫子湖(风景水库),以及天然偶成的神仙洞、狭身洞,高耸险峻的夫子峰和轩辕峰,鬼斧神凿的神龟石、双鹰峰、熊猫石,碧如翡翠的
滴翠潭、龙潭和七彩池等等,形成一个有山有水有桥有洞有湖的旅游景区,寓景点旅游与佛教朝圣为一体,既可领略江南秀色、黄山风光,又可感受佛教圣地的神秘,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历史典故
汪家桥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居多,夫子山最为有名,取名源于村旁的夫子峰。

夫子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之一,峰腰以上陡峭如壁,峰顶尖如塔;峰腰以下,植被丰茂,竹林成海。

关于夫子峰的来历,传说很多,一说峰顶埋葬父子两人,取名父子峰,随着时间的流逝,误传为“夫子峰”。

又传,明代儒学家朱熹曾到次地游览,后人更名“夫子峰”以示纪念。

夫子山坐落于夫子峰下的山谷中,纵贯村庄的一条小溪,溪水清澈见底,鉴可照人,溪里长满了怪石,溪上常年云雾缭绕,伴有紫色光环,故名紫云溪。

村内还有风洞、龙泉奇洞等景观。

从村庄出发沿石阶小道上山,沿途是个有山有水有洞的自然景区,主要景观有“神龟望山”、“九龙戏水”、“葫芦池”“熊猫吃草”、“麟趾桥”,“送子桥”,“青龙潭“,千年古枫”,“江南杉”,“福固寺”遗址,“神仙洞”等。

福固寺始建于晋代,唐天宝六年,赐名轩辕古刹,曾是黄山四大禅林之一,,其间,经历千年岁月更迭,兴衰不一。

先后易名为复古寺,福固寺,寺前仅存的千年古枫见证了其历史。

沿福固寺上行,可通到轩辕峰腰的天然石洞——神仙洞,洞内祀观音菩萨主坐,洞额刻有“简默洞天”四个大字,相传为黄帝大臣容成子手书。

夫子山村外四五华里处,有一座六七十年代建成的人工湖——夫子湖,湖水源自黄山紫云溪,湖周围峰峦叠翠,湖水清澈碧绿,似万绿丛中一颗翡翠。

北岸是一排不高的山峦,青松苍翠,乃是“中国黄山龙裔公墓”之地,公墓座北朝南,依山伴水、风光秀丽,与轩辕峰遥相呼应,唐代《周书异志》载,轩辕黄帝在此炼丹升仙,故称望仙乡。

龙裔公墓由省民革和黄山区人民政府合建于1985年,整体成扇形,依据自然环境,分设龙裔山庄、万国山庄、永安山庄三个小区,现安葬有著名体育家董守义、台湾作家江南先生、美籍华人苏光平等知名人士。

在湖南岸的洋田村,很早以前称洋田胡家,当地水田深坑稀泥糊汤似的,因而得名洋田。

洋田村胡姓最多,与碧山胡姓为同宗,过去胡姓有不少人在外面做官,但官职不大,都是五至七品官,胡姓家族为了子孙兴旺发达,当更大、更显赫的官职,就重修祖坟和重建更大的家族祠堂。

在挖墙基时,有一人撬开了地下的青石板,突然从里面飞窜出一对金凤凰,直往上苍飞去,从此,胡姓家族命运迅速改变,非但没有更加辉煌,反而日薄西山,日渐衰落。

当然,这是带有神秘色彩的民间传说,不可相信,但至少可以说明,历史上洋田村的胡姓是个比较兴旺的家族。

和洋田村、夫子山村均一山之隔的山坳里,还有一个村庄,叫尚书里,据《嘉庆县志》记载,相传隋末尚书胡裕隐居于此,后人改称尚书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