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作业批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学语文作业批改、评价的现状及对策
批改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也提出了作业批改和评价的功能在于协助学生发现和发展潜能,理解自我,展示自我促动学生生命整理提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文性。

十几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清楚地理解到即使批改评价作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用得好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否则就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

今天我们使用的作业批改、评价的方法是沿用多年的,有些已经不能适合当今课改的发展趋势。

暴露出的缺陷有:1、作业批改、评价方式的简单化。

至今仍有很多教师认为作业评价就是作业批改,没有把作业批改上升到作业评价的高度,往往把作业批改当成例行公事,但对作业批改行为和它所可能产生的后果考虑很少。

所以,在批改作业时,仅仅简单地打“√”、“×”,对作业的结果给予等级或是写一个“阅”了事。

认真负责的老师还会督促学生实行二次批阅,而少数不负责任的老师则任由学生的错误持续发生,对造成错误的原因不加追究,学生的错误也就得不到改正和指导。

2、作业批改、评价标准绝对化。

“用一把尺子衡量”是很多语文老师的习惯,不管学生原来的基础如何。

作业的评价也是仅限于甄别学生作业情况的优劣,忽视了评价本身的激励作用。

从我自己的教学经历中发现,这种做法肯定会导致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很难得到好的评价,慢慢地对语文作业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作文,从而陷入越怕越差的恶性循环的境地。

3、作业批改、评价时态度情绪化。

语文老师可能大都会有这样的做法:对好学生的作业(干净整洁,赏心悦目)批改的很仔细,评价上也格外关照些,就连“×”也不会很大;看到那些学困生的作业(脏乱差,甚至不知所云),往往是皱着眉头,打下的“×”也会打上一圈,书写又不认真的,还会不时地写道:“重做”、“重写”的字样,甚至于还会多罚写几遍。

4、作业批改、评价的主体单一化。

“学生写作业,老师改作业”这是亘古不变的规矩,所以作业批改、评价也就自然成为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评判者(教师)行为,学生总是处于被评价的被动状态,在这种缺乏互动的行为影响下,学生对作业批改、评价的注重度也就大大降低了。

怎样才能让作业批改、评价散发出应有的魅力,成为老师和学生互动的一座桥梁,激发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让学生享受到写作业的乐趣。

我通过思考,实行了一些实践,发现了一些方法:
1、多一些温情,少一些冷漠
一个“√”所能传递的温暖指数不见得有多高,但一个“×”却能够让学生感到阵阵“寒意”,特别是学困生作业本上那些大大的“×”。

以前尝试用“o”和“?”替代“×”,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发现“?”的效果更好一些,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孩子们也告诉我,看到“?”,就知道了自己这里有问题,就会在问号的指引下自觉地思考究竟错在哪,同时也能感受到老师的善意提醒,变刻板粗暴的“×”为温情呵护的“?”增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度。

前几年,我在一所学校任教,一个班学生没有几个人能一次性将作业写准确,而且不习惯主动改错。

但是,他们毕竟也是孩子,同样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所以非常注重老师的评价。

为了达成他们的愿望,改变以往他们所形成的被动学习的状态,我除了使用惯用的“?”,同时尝试着对他们的作业实行了多次评价,特别是作文。

第一次交上来
的作业,根据完成情况决定是否打等级,不合格的发下去让学生修改,一次不行两次,直至修改完毕再给等级评价。

通过这样批改、评价作业,学生逐步地养成了即时改错的习惯,同时又体验到作业的乐趣,作业本上很难看到大大的“×”和很低的得分,学生都说感觉好极了。

我们在批改、评价作业时,往往都是按照一个绝对的标准和要求,忽略了学生的不同差异,结果是优等生得不到满足,学困生得到的是挫折。

所以在面对个体差异的学生时,我们要坚持“多一把尺子”评价,当然前提是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不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而且还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怎么做也大都知道,关键是要努力吧这种理念付诸于实施。

3、多一些互动,少一些“单向”
尝试利用作业本和学生、家长交流沟通也是受到其他优秀教师做法的启发,我并不是首创,但是通过实践,发现效果显著。

学生和家长对我有什么意见、需要彼此提供什么协助都能够直接写在作业本上,使得作业本成了架起老师、学生、家长互动的桥梁,这样学生不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老师、家长的评价,自己也能够加入到评价的行列中,与老师、家长平等对话,学习积极性被大大的调动起来,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4、多一些婉转,少一些直接
在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中,仅仅简单的“好!”、“棒!”与简单粗暴的否定“重做”“差”都不会给学生以直观的感知自己的不足,甚至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我们在给学生评价时,婉转一些,旁敲侧击,相信收效一定会明显。

比如:用用“假如……”这样指导性的语言,委婉地指出学生可提升之处或不足之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和循循善诱,既杜绝了刺激性语言的出现,也让学生乐于接受。

也许在有些老师的眼中作业批改是一项繁琐枯燥且永无止尽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善于思考,勤于实践,敢于创新,将自己从中解放出来,当我们将人文关怀注入作业批改和评价中去,让学生享受到作业的乐趣时,那我们老师也会享受到作业批改和评价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和幸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