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中考3年模拟试卷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01中考物理真题分项精练(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物理真题分项精练(一)
机械运动声和光
考点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2023四川自贡中考)如图物体A的长度为cm,停表的读数为。
考点2 参照物
2.(2023湖南益阳中考)传说中有一种鸟叫衔枝鸟,它能靠一小截树枝成功地飞越太平洋。
它飞行时,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时,就把树枝放在水里,站在上面休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行时,以树枝为参照物,鸟是运动的
B.飞行时,以海岸为参照物,树枝是静止的
C.鸟站在树枝上休息时,以树枝为参照物,鸟是静止的
D.鸟站在树枝上一起随海水流动,以海岸为参照物,鸟是静止的
3.【新素材·现代科技】(2023湖南邵阳中考)2023年5月28日上午,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机从上海虹桥机场顺利起飞,到达北京首都机场,完成首次商业载客飞行(如图)。
飞机飞行过程中,某乘客看到机翼是静止的,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
A.云朵
B.地面
C.机翼
D.座椅
考点3 速度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湖北恩施中考)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注:2里为 1 km,“一日还”指大约24 h从白帝城到达江陵)。
诗人所描述的船速最接近( )
A.2 km/h
B.10 km/h
C.20 km/h
D.1 000 km/h
5.(2023上海中考)甲车从P点出发、乙车从Q点出发,甲、乙相向而行;乙比甲早出发1 s,甲到Q点时,乙离P点1 m,求此时乙到Q点的距离( )
A.可能为2米
B.可能为4米
C.一定为8米
D.一定为6米
考点4 平均速度
6.(2023四川眉山中考)如图所示,小明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使小车从斜面A点静止下滑,经过B点到达C点,图中已标出小车经过A、B、C三点对应时刻。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段距离为4.0 dm
B.AB段平均速度为0.2 cm/s
C.小车从A点到C点做匀速直线运动
D.若小车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出AC段平均速度将偏大
7.【新素材·时事热点】(2023湖北宜昌中考)李老师参加了2023年宜昌马拉松比赛,在比赛过程中,以李老师为参照物,站在路旁的啦啦队员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赛后成绩证书上显示其全程平均配速为 4 min10 s/km,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为m/s。
考点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8.(2023江苏无锡中考)如图所示,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在竖直方向静止不动,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靠近并接触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传入我们的耳中。
考点6 声音的特性
9.(2023辽宁营口中考)如图所示,在8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
用一根木棒敲击它们,发出声音的特性一定不同的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色和响度
10.(2023湖南邵阳中考)学校举行红歌比赛,团团同学班合唱《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多么响亮”指声音的( )
A.音色好
B.音调高
C.响度大
D.频率高
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湖北宜昌中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
下列关于人们听到的蝉叫声和鸟鸣声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由人耳鼓膜振动产生的
B.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人们根据响度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
D.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考点7 声的利用
12.(2023四川达州中考)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所示,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如图乙所示,a、b两个音叉的波形图不同,但音调相同
C.如图丙所示,噪声监测仪既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又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D.如图丁所示,渔民通过声呐捕鱼,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
13.(2023安徽中考)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
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 s。
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 2.5 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 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
A.1.70 m
B.1.65 m
C.0.85 m
D.0.80 m
考点8 噪声及其控制
14.(2023内蒙古赤峰中考)教师监考时不能穿硬底鞋,以减小噪声对考生的干扰,这是( )
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阻断噪声传播途径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15.(2023山东烟台中考)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但有些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利用噪声。
下列现象属于利用噪声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有的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厂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
D.飞行员根据发动机轰鸣声判断其运转情况
考点9 光的直线传播
16.(2023山东枣庄中考)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与小孔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B.水中桥的倒影
C.水中“弯折”的筷子
D.雨后的彩虹
17.(2023云南中考)如图所示的“手影”游戏中,影子的形成原因是
( )
A.光的反射
B.光沿直线传播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考点10 光的反射
18.(2023山东滨州中考)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
A.镜花水月
B.坐井观天
C.海市蜃楼
D.空中彩虹
19.(2023四川自贡中考)小王同学在家里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沿ON折叠的硬白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以此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通过测量他发现此时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50°夹角,如图所示,则( )
A.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40°
B.入射角增大1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0°
C.将纸板NOF向后折叠,则反射光线会消失
D.光在纸板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2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2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节选)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乐器,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亲临现场时,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见编钟,是因为光在其表面发生。
考点11 平面镜成像
21.(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一束光与水平面成30°角斜射到平静的
水面上,则反射角为°,若入射角增大10°,则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为°。
远远望去,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水面上飞翔,若它距水面 6 m,它的像距水面的距离是m,当它向水面俯冲的过程中,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2.(2023山东泰安中考)如图所示,从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射向平面镜,经平面镜反射后过A点,请作出这条入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23.【道德修养】(2023山东临沂中考)敬老爱亲的小明跟奶奶拉呱时,发现奶奶一直认为“人离平面镜越近,人在镜中的像越大”,为了纠正奶奶的错误认知,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所示,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用支架把玻璃板架在白纸上,并让玻璃板与纸面。
(2)将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放在玻璃板前后,点燃蜡烛(选填“A”或“B”),并移动蜡烛B,直至与蜡烛A的像重合。
(3)为了纠正奶奶的错误认知,小明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时,需确保(选填“左右”或“前后”)位置不同。
(4)小明给奶奶变了个戏法:将与蜡烛A的像重合的蜡烛B拿走,并在它的位置处竖放一个光屏,让奶奶透过玻璃板看光屏,光屏上有“蜡烛B”;不透过玻璃板直接看光屏,光屏上的“蜡烛B”却消失了。
这
个小戏法逗得奶奶开怀大笑,同时小明也给奶奶解释了玻璃板成(选填“虚”或“实”)像的道理。
考点12 光的折射
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山东烟台中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些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下列诗句中的情境能用光的折射原理解释的是( )
A.起舞弄清影
B.潭清疑水浅
C.风吹草低见牛羊
D.楼台倒影入池塘
25.(2023四川自贡中考)一束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为α,反射角为β,折射角为γ,则( )
A.α>β>γ
B.α<β<γ
C.α=β<γ
D.α=β>γ
考点13 光的色散
2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江苏苏州中考)“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天的枫叶呈现红色是因为它( )
A.反射了红光
B.吸收了红光
C.反射了红、绿、蓝光
D.吸收了红、绿、蓝光
27.(2023辽宁本溪、辽阳等中考)如图是小童用手机拍摄的瀑布下的彩虹。
彩虹是光的现象。
手机屏幕上呈现出由红、绿、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多彩画面。
走在瀑布旁感到凉爽的原因是:瀑布溅起的水花在空气中汽化,吸收大量的热,且水的(填水的特性)又很大,瀑布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较小。
考点14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8.(2023山东临沂中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
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恰能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实验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5.0 cm
B.光屏上的像是烛焰放大的实像
C.仅将凸透镜左移不能再次成像
D.仅将光屏右移可模拟近视眼成像
29.【安全与健康】(2023山东烟台中考)近视是影响青少年健康的重大问题,保护视力、科学用眼已成为社会共识。
下列有关眼睛和眼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正常眼睛的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虚像
B.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C.矫正近视眼的方法是佩戴合适度数的凸透镜
D.矫正近视眼前,像离视网膜越近佩戴眼镜的度数越高
30.(2023山东滨州中考)某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应先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2)如图所示,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倒立、(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清晰的实像,这是(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3)若凸透镜位置不变,调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 (选填“仍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这说明光发生折射时,光路是的。
(4)若保持图中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只把光屏向右适当调节,光屏上烛焰的像逐渐变得模糊,这与(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形成原因相同。
答案全解全析
1.2.75 110.0 s
解析由图可知,刻度尺1 cm之间有10小格,每一小格为0.1 c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 cm,物体左侧与4.00 cm刻度线对齐,右侧在6.70刻度线和6.80刻度线中间,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6.75 cm-4.00 cm=2.75 cm;停表的小表盘上指针指在“1”和“2”之间,偏向“2”,大表盘指针指在“50”处,读数为1 min50.0 s,即110.0 s。
2.C飞行时,以树枝为参照物,鸟与树枝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鸟是静止的,故A错误;飞行时,以海岸为参照物,树枝相对于海岸位置发生了改变,树枝是运动的,故B错误;鸟站在树枝上休息时,以树枝为参照物,鸟与树枝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鸟是静止的,故C正确;鸟站在树枝上一起随海水流动,以海岸为参照物,鸟与海岸的位置发生改变,鸟是运动的,故D错误。
3.D飞机飞行过程中,机翼相对云朵、地面有位置的变化,所以以云朵或地面为参照物,机翼是运动的,故A、B错误;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不能以物体自身为参照物,故C错误;飞机飞行过程中,机翼与机内座椅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以座椅为参照物,机翼是静止的,故D 正确。
4.C s=1千里=500 km,t=1日=24 h,则v==≈21 km/h。
故选C。
5.B由图象可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3 m/s,v乙
===2 m/s,设甲全程所用时间为t,则PQ之间的距离s=s甲=v甲t,乙离P点1 m,有两种情况:①乙在PQ的内侧,此时乙运动的路程s乙
=v乙(t+1 s)=s-1 m=v甲t-1 m,解得t=3 s,则PQ之间的距离s=v甲t=3 m/s×3 s=9 m,此时乙到Q的距离s乙Q=s-1 m=9 m-1 m=8 m;②乙在PQ的外侧,此时乙运动的路程s乙=v乙(t+1 s)=s+1 m=v甲t+1 m,解得t=1 s,则PQ之间的距离s=v甲t=3 m/s×1 s=3 m,此时乙到Q 的距离s乙Q=s+1 m=3 m+1 m=4 m。
即甲到Q点时,乙到Q点的距离可能为8 m,也可能为4 m,故B正确。
6.D由图示可知,AB段距离s AB=10.00 dm-6.00 dm=4.00 dm,故A错误;小车在AB段的路程s AB=4.00 dm=40.0 cm,所用时间t AB=2 s,平均速度v AB===20.0 cm/s,故B错误;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小车在这个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故C错误;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会晚一些,测量的时间会偏小一些,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在路程不变时,时间偏小,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故D正确。
7.运动 4
解析以李老师为参照物,站在路旁的啦啦队员与李老师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站在路旁的啦啦队员是运动的;由赛后成绩证书可知,李老师每跑s=1 km=1 000 m,所用时间t=4 min10 s=250 s,他全程的平均速度v===4 m/s。
8.振动空气
解析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靠近并接触乒乓球时,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说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9.A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子和水振动产生的;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不容易振动,音调越低,所以,用一根木棒敲击它们,发出声音的特性一定不同的是音调。
故选A。
10.C歌声响亮是指声音的响度大,选C。
11.B蝉叫声是由蝉的腹部振动发声,鸟类的发声器官叫鸣管,故A 错误;人们听到的蝉叫声和鸟鸣声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B正确;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是根据音色不同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的,故C错误;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大,声音的音调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无关,故D错误。
12.D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由两列音叉的波形图可以看出,a音叉的振动频率大于b的振动频率,说明两个音叉发声时音调不同,故B错误;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强弱,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故C错误;渔民通过声呐捕鱼,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故D正确。
13.B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 s,超声波从感应器到人的头部的传播时间为该时间的,则感应器到人头部的距离s=vt=340 m/s××5×10-3 s=0.85 m;人的身高h=2.5 m-0.85 m=1.65 m,选B。
14.A教师监考时不能穿硬底鞋,以减小噪声对考生的干扰,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正确。
15.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以上现象均为噪声的防治,故A、B、C错误。
飞行员根据发动机轰鸣声判断其运转情况,这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故D正确。
16.A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与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故A正确;水中桥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水中“弯折”的筷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故C错误;雨后的彩虹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17.B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沿直线传播的光被手挡住,后面光照不到的黑暗区域,就形成了手的影子,故B正确。
18.A镜花水月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A正确;坐井观天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空中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19.B已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50°,因此入射角是90°-50°=4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是40°,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90°-40°=50°,故A错误;当入射角增大10°,反射角也增大1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0°,故B正确;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图中,将纸板NOF向后折时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依然存在,故C错误;在纸板上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光线可以射向不同的方向,故D错误。
20.漫反射
解析亲临现场时,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见编钟,是因为光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
21.60 140 6 不变
解析入射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90°-30°=60°,由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为60°;若入射角增大10°,即入射角为70°,反射角也为7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70°+70°=140°;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当小鸟距水面 6 m时,小鸟的像距水面6 m;由于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所以小鸟向着水
面俯冲的过程中,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不变。
22.如图所示
解析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A与镜面交于O点,即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为入射光线,OA 为反射光线。
23.(1)垂直(2)A (3)前后(4)虚
解析(1)如题图所示,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用支架把玻璃板架在白纸上,并让玻璃板与纸面垂直,可使像成在玻璃板正后方;(2)为使像清晰,将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放在玻璃板前后,点燃蜡烛A,并移动蜡烛B,直至与蜡烛A的像重合;(3)奶奶认为人在镜中的像大小与人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小明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时,需确保前后位置不同;(4)玻璃板所成的像为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24.B“起舞弄清影”,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潭清疑水浅”是由于池底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B正确;“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由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故C错误;“楼台倒影入池塘”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错误。
25.D一束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β=α;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γ<α。
综上所述,三个角之间的关系为α=β>γ,故D正确。
26.A秋天的枫叶呈现红色是因为枫叶反射了红光,故选A。
27.色散蓝比热容
解析彩虹是太阳光分解为七色光的过程,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手机屏幕上呈现出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多彩画面;水的比热容很大,瀑布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较小。
28.D由图可知u=30.0 cm,v=15.0 cm,光屏上承接到清晰的像,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30.0 cm>2f,f<v=15.0 cm<2f,由此可得7.5 cm<f<15 cm,故A、B错误;仅将凸透镜左移,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光屏上能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错误;近视眼成像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将光屏右移可模拟近视眼成像,故D正确。
29.B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物体在正常眼睛的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近视眼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原因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但是我们可以用具有光的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矫正近视眼前,像离视网膜越近,说明人眼的近视程度越小,佩戴眼镜的度数越低,故B正确,C、D错误。
30.(1)同一高度(2)缩小照相机(3)仍能可逆(4)近视眼
解析(1)根据实验的要求,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2)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3)若凸透镜位置不变,调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这说明光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4)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保持图中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只把光屏向右适当调节,光屏上烛焰的像逐渐变得模糊,这与近视眼的形成原因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