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二(学业分层测评)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学(00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业分层测评(七)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某资本主义工厂,每个工人一天劳动力价值为40元,每人一天劳动8小时,平均生产两双鞋,每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160元,每双鞋的售价为240元,该厂工人一天劳动时间的两部分是()
A.必要劳动时间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
B.必要劳动时间3小时,剩余劳动时间5小时
C.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4小时
D.必要劳动时间5小时,剩余劳动时间3小时
【解析】此题考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一步计算工人每小时创造的价值量:(240-160)×2÷8=20(元);第二步计算必要劳动时间:40÷20=2(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为6小时。
答案选A项。
【答案】 A
2.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则一定时期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
A.增加B.减少
C.不变D.难以确定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A项正确,B、C、D三项不合题意。
【答案】 A
3.借贷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息,其真正来源是()
A.银行利润
B.产业利润
C.商业利润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解析】从现象上看,利息是资本投入带来的,但本质上却是产业资本家为了获得借贷资本的使用权而让渡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故选D项。
【答案】 D
4.下列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表述错误的是()
A.商业利润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B.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C.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
D.剩余价值理论有利于雇佣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
【解析】由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可知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也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对立,让工人阶级看到了自身的地位。
A项介绍了剩余价值的分割内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能力提升]
5.下面是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家与产业工人的一段对话。
资本家:你们工人对我们这些老板应常抱感恩之心,因为没有我们投资的厂房、机器、原材料,你们即使有力气和技术,也生产不了任何产品,结果只能失业、饿死。
工人:没有我们工人的劳动,你们的厂房、机器、原材料都是一堆死物。
是我们用智慧和体力生产出各类劳动产品供你们享受。
没有我们的劳动,你们将破产倒闭,直至饿死。
(1)请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剖析以上资本家和工人的对话,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2)请阐述厂房、机器、原材料,以及工人的劳动各自在生产产品中的不同作用。
【答案】(1)工人的观点是正确的,资本家的言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
因为厂房、机器、原材料确实是一堆死物,如果没有工人的劳动,厂房、机器、原材料不会自动生产出任何产品,只有靠工人的劳动,才能使原材料在机器运转下变成各类供人类需要的劳动产品,所以说工人养活了资本家。
(2)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厂房、机器、原材料属于不变资本,它们是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其本身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而工人的劳动,即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称为可变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自身的价值。
由此可知,只有工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和财富,是工人阶级养活了大大小小的资本家。
6.2025年日本将拥有100万个工业机器人。
按照一个机器人能完成10个工人的工作量计算,届时这100万机器人相当于1 000万产业工人,这一数字相当于目前日本全部劳动人口的15%。
对于日本的企业来说,使用机器人工作,除了能应对劳动力的短缺问题外,还能大量地减少工资、保险金、退休金的支出。
根据上述材料,试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分析机器人的广泛运用是否意味着对工人的剥削减轻了。
【答案】①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资本家为了组织生产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种商品。
工业机器人属于生产资料,它本身并不创造剩余价值,只有使用机器人的劳动者的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②普遍使用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可以进一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在劳动者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相对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最主要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可见,机器人的广泛运用、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劳动者所受剥削程度的降低;恰恰相反,在同样的时间内,在同一劳动者身上,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更多了。
主观题类型及其答题技巧
1、体现类
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从材料中概括出什么道理?”等。
一般来说,它的设问是上述材料体现了所学政治学科的知识点。
应把教材中所有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比较,符合的就是答案的一个要点。
答题时,可先把材料中的关键句组合摘抄(有分有合),后说明它符合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
或者先指出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然后列出材料的相应措施或做法。
2、依据类
依据型问题的问法一般是让你说出“做这样一件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原理。
答依据题不要答重要性或意义。
3、为什么类
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必要性)、意义(重要性),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
(四)意义类
此类简答题是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义来设问的,一般用“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作引导词。
答题时一般采用“才能…;才能…”或者“有利于…;有利于…”这样的排比句。
4、怎么办类
“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个
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审查给定的材料,找出材料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措施。
5、启示类
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
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6、认识类
认识类简答题,本身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这一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般用“谈谈你对……的认识”、“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如何分析……”等。
这种题型有两类:一类是对某种已定型的某种现象、制度、做法的认识。
一类是对某些具有争议性的现象和观点的认识。
回答第一类,实际上是一种论证。
要运用相关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几个角度去回答。
第二类实际上具有辨析的性质,回答这类问题,要针对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方面,进行点评、分析。
三、答题要要注意克服的常见毛病:
1、急于求成。
不审题,不构思,怕时间不够,想一句写一句,结果不是错解题意,用错原理,就是重重复复,颠三倒四,该回答的没回答好,不用回答的却写了很多。
2、照本宣科。
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紧扣题意进行回答,只是一味地按照复习资料或辅导老师给的相似题的答案答,结果由于答题的针对性不强,得分率不高。
3、表达不准确、不科学。
原理表述不准确,分析用词不当。
4、书写不认真。
字体潦草,涂改过多,论述不分要点,卷面不清晰。
以上几种常见毛病,是影响非选择题得分率的最大障碍。
因此,要努力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就应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灵活运用解题方法上,才有可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特别提醒:高考试卷中的适用原理(知识)一般是不会重复的,切忌多个问题用同一原理(知识)作答;而当一个问题适用多个原理作答时,一般要求在答题时要做到先原理后材料,重要原理在前,次要原理在后,一定要把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把握的写在最前面,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其他的次要原理写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