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 (2008•江苏•1)《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B。
2. (2008•江苏•2)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①太尉②御史大夫③刺史④军机大臣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C。
3.(2009•江苏•1)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答案:D。
4.(2009•江苏•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答案:A。
5.(2010•江苏•1)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
6.(2011•江苏•2)《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C.推行三公九卿制 D.推广行省制度答案:A。
7.(2011•江苏•3)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
由此可见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答案:B。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1)宗法制(贵族政治)的基本内容:(1)性质: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部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以血缘为纽带)(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观念(对现今社会的影响):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最女卑、尊祖敬宗、裙带关系、隐蔽心理、家国一体。
家族、宗祠、族规(2)分封制(贵族政治)基本内容:(1)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2)义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权利: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3)影响:森严等级制度、姓氏、地方行政制度,间接层级管理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1)皇帝制度的创立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以皇权为中心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3)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郡县制始建春秋,秦朝推广到全国。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郡守、县令或县长由朝廷(皇帝)任命。
郡县制的建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直接有效的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标志着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
(4)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
汉武帝时,推恩法,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行郡县制。
行省制度:元代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概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宗族血缘,方邦联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夏一-周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权独尊,官僚体制(公元前221年——1912年)秦一-清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2.禹死后,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
这标志着:第一,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第二,“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禅让制被王位世袭(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制取代;人们的私有观念增强3.(1)建立与发展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概况:武王开始,周公推广(2)内容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权利与义务:权利:在封地拥有自己的特权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纳贡.朝觐述职(3)作用(1)逐渐改变了商朝那种相对松散的方邦联盟式的政治体制,强化了天子对诸侯的统属关系;(2)发展了周朝的势力,扩大了统治疆域;(3)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4)存在诸侯国纷争的隐患。
来源: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5(1).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2).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六王毕,四海一”(1).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一统。
(2).开疆拓土:拓北方: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辟南方: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灵渠成为长江和珠江流域之间的通道,便利运输及灌溉) 服西南:开“五尺道”、任官吏(五尺道的开辟沟通了首都咸阳经四川与云南东部的联系) 2、秦统一的影响(1).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交往(3).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海内为郡县(郡县制)(1).作用: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上述三节整合如下:(一)、秦朝的统一;1.时间:公元前221年(前3世纪末),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另外:北击匈奴,收河套,设九原郡,修直道、长城;南修灵渠,统岭南,设郡县;治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修五尺道)。
(注意落实到地图 P9)2.疆域:北到长城,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二)、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表现为皇权至上、独裁专断;其消极作用主要;中央集权: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统帅地方,地方听命于中央;其积极作用主要;2、原因:经济基础:自然经济;思想来源:法家思想3、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5、具体表现:(1)中央权力机构:(皇权和相权的关系)①秦: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
三公九卿制:丞相有左右二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②汉:内外朝制度:内朝决策,外朝执行③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2、六部: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探究: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制的?a、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b、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④宋:二府三司制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军事三司使----财政⑤明: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朱棣即永乐帝)设内阁职权及特点: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机构;无实权,不能统率六部;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全国通用_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政治形态【2022年】1.(2022·浙江·高考真题)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
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西周将分风之语宗法制相结合的一种现象,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题意,中国早期国家不是在西周开始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选B项。
2.(2022·浙江·高考真题)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答案】A【详解】“从周”是指孔子推崇的主张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A项正确;“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是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儒学独尊主张,排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涉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
故选A项。
3.(2022·湖南·高考真题)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
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了思想的传播,思想的传播伴随着人才的流动,依据所学可知,诸侯国君出于争霸需要,大量吸收人才,“士”阶层随之崛起,从而冲击了当地旧有贵族(依靠血缘获得官位)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治统一,排除A;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D项颠倒因果,诸侯国的矛盾导致各家的盛行。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知识框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
1.王位世袭制 (1)确立: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家”,以 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 (2)影响: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 国家机构体制随之建立起来;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一语点拨 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历史解释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
不断削弱
发展演变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
2.分封制 (1)目的: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 (2)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建立诸侯 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3)评价:该制度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春秋 以后,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3.宗法制 (1)内容: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大宗;形成森 严的社会等级。 (3)作用: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和团结;影响深远,其内涵仍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4.隋唐(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 既削弱了相权,又能保证皇权独尊,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5.宋元(加强) 宋代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掌管中央财政,削弱 了相权。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 事机构。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专
制Hale Waihona Puke 主 义秦中
君
建立
央主
中 央
西汉
集 权
专 制
巩固
集 权
制不
隋唐
度
断 完善
不强
制
断化
度
宋
完
演
善
加强
变
明清
过
顶峰
程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发展演变及变化特征
• 《资治通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
察,中书诏敇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
正。”
唐
•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 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
清: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雍正时设军机处, 强化专制皇权;大兴文字狱加强专制集权。使封建君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
实战演练
•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 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 举措: A.焚书坑儒 B.强化中央机构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文字
清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尚 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祇 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
• “节镇太重,主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 者,无它技,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定。”
宋
•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 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 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实战演练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专制, 主要是通过 p75 A.省、部之间相互牵制 B.各省之间相互牵制 C.各部门职权分工合作 D.各部门官员都由皇帝任命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A.使相权受到了制约B.导致武将专权局面
C.致使行政机构膨胀D.使皇权受到制约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可知,通过内朝牵制外朝,使相权受到了制约,故A项正确;B项是唐末五代的政治特点,故B项错误;C项是宋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故C项错误;题干中举措加强了皇权,故D项错误。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二、易错易混点:
8.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
A.沿用九品中正制B.录取限制较为苛刻
C.存留察举制痕迹D.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答案】C
【解析】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与材料中“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相符,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9.(2018·贵州联考)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尤其是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权倾朝野。这些制度的形成主要说明了( )
A.君主专制的加强B.中央集权的加强
C.监察制度的削弱D.防范官员的腐败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西汉设置内外朝制度,明朝时期设置内阁,主要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君主对相权的控制,不是防范官员的腐败,故D项错误。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秦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度的建立。
2、能力目标: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情感目标: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学法指导】根据教材与导学案上的引导,进行情境体验,(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来加深对郡县制建立背景的理解和认识);用图示法去建构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
【自学质疑】阅读教材第一目自行归纳出秦国统一的重大行动。
一、秦朝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进程(1)统一六国:公元前年间,秦先后灭掉韩、赵、燕、魏、楚、齐等国,完成统一大业。
(2)北伐匈奴: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回。
此外,还修筑和,加强北部边防。
平定岭南(3)统一岭南地区:公元前214年,秦军征讨岭南地区时开凿了,也是该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4)管理“西南夷”:开辟了的交通路线,部分地区委任官吏,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2、意义①秦统1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要求,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②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1、目的:巩固国家统一和秦王朝的统治,避免地方上出现分裂割据势力2内容: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等职官,分掌、、;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3、特点由任免调动,不得,形成了的形式,(这也是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大差别)4、影响:①是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取代的重要标志②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高三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详解】1、分封制:(商-西周-春秋)根本目的:巩固统治,保证周王室的稳定对象:同姓亲族(主体)(晋、燕、卫、鲁)、异姓(功臣[齐]、姻亲、殷商降族[宋]、先代贵族)权利与义务: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作用:使周人势力X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的地位;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2、宗法制:目的:(主要原因)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直接原因)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礼乐制度:推行和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②秦朝正式建立中央:皇帝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长官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三公)太尉:协助皇帝管理政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九卿三公九卿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地方: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全面推行。
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社会安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分工细密,各司其职,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人操纵(2)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3)中央、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③西汉巩固(“汉承秦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呈现】考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高频考点剖析】考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考点回顾]1.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深化]1.比较分封制与宗法制(1)特点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历史遗存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省份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考题印证]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概述:本专题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国家制度(夏商周)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到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到晚清时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走向衰亡!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难点:概括并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政治形式1、早期国家的诞生:思考:中国早期国家大致在什么时间形成?在什么地域出现?我国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突出标志是什么?①时间:距今约五千年前;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②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
2、夏商政治形式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材料一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礼运》材料三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启为禹之子)——《史记·夏本纪》a.王位世袭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b.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商朝的政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二、西周的分封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武王很快就遇到了一个难题:领土空前广阔,当时交通极不方便,信息不灵,如何才能有效统治刚刚征服的领土和抵挡边境少数民族的骚扰呢?……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实行分封制。
那么,何谓“分封制”呢?材料一: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7)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宗法制对西周和后世的影响分别有 哪些? 对西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有利 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后世: ①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 ②“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现象,重视家庭建设,尊 老爱幼的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③“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观念,任人唯亲、唯上是 从的作风,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 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 识相违背。
制度:分封制 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先代贵族)
材料二: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 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 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 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2)材料三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的什么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结 合所学指出,西周初期分封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关系:臣属关系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作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3)依据材料二和三,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原因: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理解):
“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而言 ,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 集国家最高 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 , 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命令 , 受制于 中央。
2、形成的原因:
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根源) ②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③法家大一统思想
材料七:
(8)据材料七指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导航: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包括中国早期(先秦时代)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为代表的西周古代宗族国家政治制度,它既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讲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秦汉大一统建立起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形成到发展再到衰落,这一演变过程的基本线索是:建立(秦朝)~巩固(两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并衰落(明清)。
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臵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试说明: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点梳理: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背景: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②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造成社会动荡(3)目的: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4)内容:①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②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小结.

代
中
中央官制
国
的
地方官制
政
治 专制主义中
监察体制
制 央集权制
度
选官制度
其它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两个矛盾、两个“趋势”:君权和相权 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宗法血缘关系、 贵族特权、官僚政治始终伴随中国古代政治 始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 早期政治制度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
早期政治制度
禅让制
世袭制
分封制 宗法制
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先 代贵族
内容: 权利与义务
评价: 积极: 消极:
宗法制
目的:解 财决产贵和族土间地在继权承力上、
的矛盾,巩固统治
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政权和族权的双重关系
评价: 维持统治集团内
部的稳定和团结 。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政治制度的表现(表)
分封制
宗法制
血缘纽带(里)
维护
维护
工具
工具
Hale Waihona Puke 礼乐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 (2)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皇帝制度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 至上、皇位世袭、独断、 随意
监察体制
秦——御史大夫、监御史
汉——御史大夫、刺史、司隶校尉 唐——御史台 宋——提点刑狱司 元——御史台 明清——都察院
选官制度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措施
秦朝
郡县制,中央直接管理。全国36郡(行政长官为郡守),郡下设 县(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开创了我国历代 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西汉 宋朝 元朝 明朝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 名,监视地方。
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皇帝
军机处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部部部部部部
军机处值房
清世宗胤禛雍正帝
1678.12.13~1735.9.28 1722~1735在位 康熙帝第四子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 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记, 然后传达给中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 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 一步强化。
治者(C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秦 朝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人治色 彩浓厚
皇帝制度
影响:君主的权力具有独断性和 随意性,影响着国家决策。是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 义制度
中考二轮复习课件
2023 年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 制度
(奴隶制社会) (前2070年—前476年)
夏、商、周
禅让制 分封制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
(封建制社会) (前221年—1912年)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复习笔记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
历史数轴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考点详解考点一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一)夏朝的政治制度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
2、特点: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二)商朝政治制度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控制支配着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1)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2)外服,方国管辖的地区3、特点:(1)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2)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神权: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三)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含义: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4)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5)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影响: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1)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时)【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自学引导】一、法令出一.创立:秦始皇确立了制度。
.特征:皇帝地位独尊,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弊端:具有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二、君权和相权.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矛盾: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解决的措施:帝王采取的方式独揽行政大权。
.汉武帝限制相权()频繁更换丞相,使相权受到打击。
()汉武帝建立“”,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做出决策;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则称为“外朝”。
.唐朝分割相权:唐代中央设、门下省和尚书省,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相权进一步分散。
.宋代分散相权:宋代有中书门下的设置,职务相当于宰相。
为分散宰相权力,又增设“”,作为副宰相。
设,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设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影响:历代帝王调整相权,有效地防范了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弥补了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监察机构的沿革()秦代:在中央政府和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西汉:①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唐至清: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都察院等。
.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预习自测】知识点一法令出一.下列各项由秦始皇首创的是()①使用“皇帝”位号②实行郡县制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④修筑长城.①② .②③ .①③ .①④.右图是清政府首次发行的邮票“大龙票”,请推断邮票取名“大龙”的主要原因是().龙是皇帝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龙有霸气,代表中国的强盛.军机处建议,皇帝审批.龙是中国最古老的图腾.从本质上看,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的主要特征是()①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②皇权至上,地位不可逾越.①正确,②不正确.①不正确,②正确.①②都正确.①②都不正确知识点二君权和相权.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汉代宰相位高权重.唐代宰相权力下降.宰相数量逐渐增加.皇权不断加强.“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
”这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
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交唐太宗裁定.交门下省审议.交兵部出兵.交内阁处理.下图分别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秦朝三公九卿示意图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唐代通过分权得以集权.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更多。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西汉监察制度与秦朝相比更为严密,主要表现为().刺史监察地方郡国.刺史执掌州军政大权.刺史监察中央官吏.形成地方三级管理制度.中国封建社会若有民告官,在秦朝、汉朝、唐朝、宋朝分别应由哪一中央机构受理().太尉、刺史、御史台、提点刑狱司.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御史台、提点刑狱司.丞相、三司使、御史台、军机处.御史大夫、刺史、门下省、提点刑狱司【课堂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请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上述制度实行的作用。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选官制度不断变化发展,对加强中央集权和澄清吏治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许多弊端。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结合史实说明西汉监察制度是怎样继承秦制,又有所变化的?就其作用而言,谈谈你对汉代监察制度的认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时)【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自学引导】一、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世官制:将官职限制在范围内,由贵族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察举制()含义:是由地方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简况:①兴起于西汉时期。
②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即九品官人法。
()评价:①其考选对象、内容、方式、程序体现出封闭的特征;②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科举制()含义:隋唐以后实行的选官的制度。
()特点: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评价: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官员的来源和文化素质,为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形成;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行省的设置.秦汉至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州。
()唐代为、、三级。
()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则为、、。
.元代行省的设置()设立:在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一是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职责: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其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军政要务则需呈报;行省官员不能擅自更改赋税征收制度和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向皇帝述职。
()中央对行省的控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等形式加以控制。
.行省设置的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较好地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预习自测】知识点一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先秦的世官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世袭——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下图榜单中获得进士出身的人所通过的途径是().毛遂自荐.立军功授爵.凭才学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出洋留学,功成名就.~年英国对文官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孙中山对此评价说:“现在世界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但究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
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
”孙中山肯定的是() .科举考试的条件.科举考试的方法.科举考试的内容.科举考试的目的知识点二行省的设置.“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中的“州官”,其最早的职能是().管理地方行政.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管理地方军事.代表中央节制地方.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上是继承和发展了().三省六部制.郡县制.分封制.科举制.从下图看,元朝宣政院管辖的地方主要是今天的().台湾.河北.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省的设置,其意义在于()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③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①② .②③ .①③ .①②③.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①行省制②州郡县制③郡县制④道州县制.①②③④ .③②④①.③④②① .②④①③.“元起朔方,固己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宣政院.中书省.理藩院.行中书省.以下有关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①都发生了行政方式的变化②都是一种制度的创新③都发生了管理原则的改变④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①②③ .②③④ .①②④ .②④【课堂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
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视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请回答:()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幅图:图一图二图三请回答:()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哪种制度?()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图二、图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答案解读】第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课时)知识清单一、.皇帝.独断性二、.()限制相权.()中朝.中书省尚书省政事堂宰相.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三、.()郡()①刺史②御史大夫()御史台.封建专制对点训练.[郡县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就陆续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