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名伶耿善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腔名伶耿善民
耿善民(1912一1942),秦腔名伶,乳名善娃,白鹿原南塬长安炮里街办朱耿村人。
师承李云亭、“木匠红”刘立杰、封至模等,工须生(王帽、乌纱须生),有秦腔“须生魁首”之誉。
1928年5月毕业于易俗社六期,登台演出,擅演帝王将相袍带戏。
胞弟耿慧中亦出身易俗社科班,主攻武丑。
在《杨贵妃》中饰唐明皇,名旦王天民饰杨贵妃高盘桌(台上台)霓裳舞绸时,唐明皇挥扇捋须的欢乐表情,毕肖毕妙;在孙仁玉之婿、西北大学毕业的谢迈千所编之《淝水之战》中饰谢安,“游山”一折:“恨符坚逞强暴,性如枭獍”,苍郁韵浓,很好表现了东晋丞相谢安,面对前秦重兵犯境,局势危机,人心惶恐的局面,借观山怡神,面似神闲气定,内则愁思万千的复杂心理;
《还我河山》中饰岳飞,剧中《监狱》一场,表演岳飞书写《满江红》时的神态,逼真入微,悲壮轩昂,堪称一绝,得名“活岳飞”;《牧羊卷》中饰朱春登,著名青衣高符中饰朱春登之妻赵锦棠,耿高二人的背白、对唱,珠联璧合;《武王革命》中之比干;《优孟衣冠》中饰楚庄王;《汾河湾》中之薛丁山;《双锦衣》中之宗泽;《四郎探母》中之杨四郎;《三知己》中饰左光斗;在清装戏《吕四娘》中之雍正帝;《禁烟趣闻》中之林则徐等、《颐和园》、《宫锦袍》(亦名《刘永福》)中饰李鸿章;《李秀成》中饰李秀成;在外国题材戏《巴里西烧瓷》中饰巴里西;各个角色都演得活灵活现,均成为秦腔舞台经典。
这与他天资聪颖,善于借鉴更新,声腔苍郁,台风雅致,加之身材高大,浓眉大眼,舞台扮相潇洒飘逸,是分不开的。
在孙仁玉之妻兄胡文卿任社长期间的1932年、1937年先后两次赴北平演出。
京剧名角马连良、尚小云、程观秋及尚富霞等无不赞其演技之高超;北平报纸更以“高亢悲歌者”称颂,誉为“秦腔马连良”。
当年易俗社正在北平演出正酣,西安不知怎么传出了耿已“死于北平”谣言,甚至有人说他亲眼看见尸体己运回西安火车站。
易俗社留守人员闻讯,急电北平询问。
旋接复电:“耿健在。
岳飞正演的红遍燕京”。
从谣
言的破灭也可看出耿善民在观众中之影响之大,此时的耿善民已是名噪华夏。
1937至1938年间,耿善民由于参与了易俗社部分人员反对社长胡文卿、封至模之争,并沾染上鸦片恶习,因之艺术退惰。
1940年,他更以请长假要挟社方。
高培支社长多方规劝,耿固执己见,甩下假条自行离社,高薪受聘于何振中、陈兴民在兰州所办的众兴社。
旧社会,行行设码头,处处有地痞。
耿善民孤傲鄙俗,不谙世故,不向兰州的“坐地虎”和“戏霸”朝拜,即登台演出;他在首场戏《汾河湾》中扮演薛丁山,舞台动作借鉴京剧,他上场的马鞭扫地舞,颇具革新韵味;但异于秦腔传统的举臂高摇,一些“行帮”伙众遂乘机起哄,大喝倒彩,高喊:“没吃饭,还是没过瘾(吸大烟),咋连马鞭都举不起来?” “轰下去,轰下去!”大扫其兴。
翌晨,兰州双城门外的电线杆上更贴出了逐耿离兰的污秽标语。
耿善民初来兰州被砸台子起哄,有兰州观众墨守成规,不习惯新的艺术改革之因素,主因是地方行班势力所为。
又说此举系兰州秦腔名须生郗德育(1891—1942,长安郭杜街办仁村人,早年拜师“麻子红”李云亭,故艺名“小麻子红”,民国时期独步兰州秦腔舞台20年,公认为须生泰斗)忌妒所为。
受此打击,耿善民满腹抑郁,肺病加重,吐血卧床。
幸赖时旅兰州的陕籍巨商及戏剧界同仁帮助,疏通关节,事态才再未扩展。
数月调养,耿善民病情好转,二次登台献艺。
所演《蝴蝶杯》中之江夏县令,“大人官居总督位……”的一唱一翘指,就是“通堂好”;为何振中配演《玉堂春》中之问官,挥扇、弹须、理须以及直视苏三的小动作,都极其动人,几乎宾夺主彩。
但是,由于耿过惯了易俗社的正规生活,更兼后期演息随意,故承受不了江湖戏班的行规和劳累,肺病日重,难于应付演出,遂请假回陕就医。
班主何振中、陈兴民惜其才华,预付了聘资,约耿病愈后再返兰献艺。
“活岳飞”--耿善民--剧照
1942年,耿善民返回西安,借住于新化巷(现西一路中段)友人家中。
想重回易俗社,但社规“离职学员不得再次入社”,易俗社管理
层大多惜其才准备续聘。
但范紫东声称:“耿善民重返易俗社,我范紫东就出社”。
因此,耿善民终不得归社。
不久病逝,年仅30岁。
易俗社负责外交事务的姚应春闻耿故去,告诉社长高培之:“善娃死了!”吃斋念佛的居士高培支潸然泪下。
沉思良久,自语道:“不听规劝,歧途夭命,未能易俗,反被俗易,可惜!可惜!姑念该生对易俗社争辉京陕卓有绩劳…”边说边书手条,批付恤资,办理后事。
姚应春按高社长吩咐,圆满地将其葬回原籍朱耿村。
今有1935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制的《燕山恨》、《四郎探母》、《谢安游山》、《牧羊卷》等唱片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