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2.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要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1.学生朗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质疑、点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引申——拓展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元宵节灯谜活动,见到这样一则谜语——魏蜀相争(打一经济名词)。
大家帮忙猜一猜。
谜底为什么是专利权?请解释。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与孙权有关的文章——《孙权劝学》。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你对这一文题有何疑问?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一)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
(二)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读,并用一句话归纳全文写了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
肃赞叹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你还能归纳孙权、鲁肃、吕蒙三人之间的关系吗?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进行圈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扫除阅读障碍。
检测理解词语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4.指名朗读,学生点评。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1)孙权的劝学成功了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为什么能成功呢?
(2)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并体会他劝的艺术。
孙权是从那几个方面进行劝说的?从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方法,读书的好处来劝。
(3)吕蒙读书学习后有了怎样的变化?文章是如何表现的?
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
通过鲁肃的赞扬,侧面描写。
(4)根据前面的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5)、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6)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7)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五、情景再现,表演读课文内容并评价。
1.选4人表演读。
2.评价表演。
六、总结全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
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
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
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你有什么话要送给方仲永: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精彩。
七、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劝学→就学→赞学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八、延伸迁移
九、布置作业,背读课文。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
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活跃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