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审计案例分析已排版
关于审计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199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业务。
近年来,该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财务造假、虚增利润的嫌疑。
为揭露该公司财务造假行为,审计部门对该公司进行了全面审计。
二、审计发现1. 虚增收入:审计部门发现,该公司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收入10亿元。
2. 虚增资产:审计部门发现,该公司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虚构资产购置、提前确认资产等手段,虚增资产5亿元。
3. 虚增利润:审计部门发现,该公司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虚增收入和资产,虚增利润3亿元。
4. 隐瞒关联交易:审计部门发现,该公司与关联方存在大量关联交易,但未按规定披露,涉嫌隐瞒关联交易。
5. 财务报表披露不真实:审计部门发现,该公司财务报表存在多处错误,如报表项目分类错误、报表数据不一致等。
三、法律责任分析1. 违反《公司法》相关规定: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公司应当依法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如实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该公司虚增收入、资产和利润,隐瞒关联交易,违反了《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2. 违反《证券法》相关规定:根据《证券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当依法披露公司财务会计报告。
该公司作为上市公司,未按规定披露财务报表,违反了《证券法》的相关规定。
3. 违反《审计法》相关规定:根据《审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审计。
该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行为,违反了《审计法》的相关规定。
4. 违反《刑法》相关规定:根据《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通过虚假陈述、隐瞒重要事实等手段,骗取国家税款,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该公司通过虚增收入、资产和利润,涉嫌构成骗取国家税款罪。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某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收入、资产和利润,涉嫌财务造假。
关于审计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公司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
公司主要从事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产品远销国内外。
然而,在2010年,XX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事件,涉及金额巨大,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二、审计法律问题本案涉及的主要审计法律问题包括:1. 审计独立性审计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核心要求,包括组织独立性、职业独立性和经济独立性。
本案中,XX公司聘请的审计师事务所与公司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
2. 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等。
本案中,审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时存在疏漏,未能发现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
3. 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应当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审计结果。
本案中,审计报告存在虚假陈述,未能真实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
三、案例分析1. 审计独立性本案中,审计师事务所与XX公司存在以下利益关系:(1)审计师事务所曾为XX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双方存在业务往来。
(2)审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曾在XX公司担任过高管职务。
这些利益关系可能影响审计师的事务所保持独立性,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 审计程序审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时存在以下疏漏:(1)未充分了解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2)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不够深入,未能发现财务报表中的异常数据。
(3)对公司的现金流量分析不足,未能发现公司存在大额现金流入和流出。
这些疏漏导致审计师未能发现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
3. 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存在以下问题:(1)虚假陈述。
审计报告声称XX公司的财务报表符合相关会计准则,但实际上存在虚假陈述。
(2)误导性陈述。
审计报告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了美化,误导了投资者。
(3)隐瞒事实。
审计报告未能披露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行为的事实。
四、法律后果1. 行政处罚XX公司因财务造假行为被中国证监会处以罚款、责令改正等行政处罚。
审计案例分析已排版
《审计案例研究》形考作业1答案一、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在接受审计业务之前,后任审计人员可向前任审计人员了解审计重要性水平。
答案:× 理由:审计重要性水平是经过审计人员认真了解有关情况而确定的,不是向前任审计人员了解的。
2.如果审计人员需要函证的应收账款无差异,则表明全部的应收账款余额正确。
答案:× 理由:审计人员并未对被审计单位所有应收账款进行函证。
3.被审计单位保管应收票据的人不应该经办有关会计分录。
答案:√ 理由:符合销货业务内部控制的职责划分。
4.如果被审计单位首次接受审计,审计人员需要对固定资产期初余额进行审计,仔细审查各次固定资产的盘点记录是最佳的审计方法。
答案:× 理由:仔细审计自开业起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账户中所有重要的借贷记录方法最佳。
5.审计人员在审查企业固定资产的计价准确性时,如被审计单位从关联企业购入固定资产的价格明显高于或低于该项固定资产的净值,可不予查实。
答案:× 理由:从关联企业购入固定资产的价格明显高于或低于该项固定资产的净值时,审计人员必须查实,防止被审计单位粉饰报表数字。
二、单项案例分析题1.在本章的案例一中,所列举的是首次接受委托的情况,假设美林股份公司是诚信事务所的老客户,那么此次持续接受委托时,应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什么不同?答:一般来说,首次接受委托时,预备调查的主要内容包含企业基本情况的内容较多,并且要关注被审单位与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关系,而在持续接受委托时,进行预备调查应考虑以下主要因素:(1)管理当局的特点和诚信;(2被审单位的涉讼案件及其处理情况;(3)以前与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方面存在的意见分歧以及解决结果;(4)利害冲突及回避事宜;(5内部控制的改进情况( 6)审计费用的支付情况等。
2.在本章的案例二中,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分析其财务指标时,发现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波动较大,这意味着被审单位可能存在哪些情况?答: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波动可能意味着企业存在以下情况(1)经营环境发生变动(2)年末销售额突然增减(3)顾客总体发生变动(4)产品结构发生变动(5)信用政策或其运用发生变化(6)销售收入的总体发生变动。
审计_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近年来,公司业务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在2019年,某公司被审计部门发现存在严重的财务舞弊行为。
经审计部门调查,发现该公司通过虚构业务、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等手段,虚报利润,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
此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公司的声誉和利益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审计法律分析1. 审计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审计部门有权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同时,公司有义务依法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不得隐瞒、篡改、伪造。
2. 审计法律责任(1)公司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公司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①隐瞒或者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的;②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的;③未按照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④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
在本案中,某公司虚构业务、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等手段,虚报利润,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已构成隐瞒或者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审计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二条,审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有下列行为:①隐瞒或者篡改审计证据的;②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商业秘密的;③收受贿赂或者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④玩忽职守,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在本案中,审计部门在发现某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后,依法进行调查,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履行了审计职责。
因此,审计部门在本案中不存在违法行为。
3. 案件处理(1)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审计部门对某公司作出如下行政处罚:①责令改正;②没收违法所得;③罚款人民币XX万元。
(2)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某公司涉嫌虚报注册资本罪,构成犯罪,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
审计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也时有发生。
本案例选取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剖析,揭示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后果及法律责任,为我国上市公司合规经营提供借鉴。
二、案例分析1. 事件概述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在2011年至2014年间,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利润等手段,虚构资产、虚增负债,导致公司财务报表严重失真。
2015年,该公司被监管部门调查,最终被认定虚增利润近10亿元。
此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2. 财务造假手段(1)虚构销售合同: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将应收账款转入收入,虚增销售收入。
(2)虚增销售收入:通过关联交易、内部交易等方式,虚增销售收入,掩盖实际经营状况。
(3)虚增利润:通过虚构成本、费用等方式,虚增利润,误导投资者。
(4)虚构资产、虚增负债:通过虚构资产、虚增负债,调节财务报表,掩盖公司真实财务状况。
3. 原因分析(1)公司治理缺陷:该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之间缺乏有效监督,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2)利益驱动:部分管理人员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3)监管不到位: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监管力度不够,导致财务造假行为得以长期存在。
4. 后果及法律责任(1)公司股价下跌:财务造假事件被揭露后,该公司股价大幅下跌,投资者利益受损。
(2)公司形象受损:财务造假事件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形象。
(3)法律责任:该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被追究法律责任,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市场禁入等。
三、案例分析总结1. 财务造假原因分析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公司治理缺陷是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之一。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之间缺乏有效监督,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2)利益驱动是财务造假的重要诱因。
部分管理人员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3)监管不到位是财务造假事件得以长期存在的外部因素。
审计法律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XX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近年来,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也日益拓宽。
然而,在2018年,公司因内部控制失效,导致一笔巨额资金流失,引发了审计法律纠纷。
根据审计报告,XX公司在2017年度审计过程中,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导致一笔价值500万元的资金被非法挪用。
该笔资金原本用于公司项目开发,但由于内部控制失效,被公司内部人员挪用,用于个人消费。
二、审计法律纠纷的起因1. 内部控制失效XX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流程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司财务管理混乱,财务人员职责不清,缺乏必要的财务审批流程。
(2)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对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界定模糊,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3)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职能不明确,无法有效监督公司内部控制执行情况。
2. 审计人员失职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未能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严重缺陷,导致审计报告未能准确反映公司实际情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了解不足,未能准确评估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审计人员对审计程序执行不力,未能充分履行审计职责。
(3)审计人员与公司管理层存在利益关系,未能保持独立客观的审计立场。
三、审计法律纠纷的处理1. 公司内部处理XX公司发现内部控制失效后,立即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调查和处理。
公司对挪用资金的行为进行了追讨,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2. 审计法律诉讼XX公司认为,审计人员未能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导致公司遭受重大损失,遂将审计人员及所在会计师事务所告上法庭。
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依法审理了此案。
3. 法院判决经过审理,法院认为,审计人员未能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存在失职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院判决审计人员及会计师事务所赔偿XX公司损失,并支付相应的违约金。
四、案例分析1.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此案反映出内部控制对公司运营的重要性。
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案例
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案例一、办公用品管理审计。
案例背景。
在对一家中型企业的办公用品管理进行审计时,发现存在办公用品领用无节制、库存管理混乱以及采购缺乏规划等问题。
审计发现的问题。
1. 部分员工频繁大量领用办公用品,如打印纸一个月内某员工领用了5包(正常办公需求约1 2包),存在明显浪费现象。
2. 办公用品库存没有定期盘点,实际库存数量与库存账册记录不符。
审计人员实地盘点时发现,登记有10盒中性笔芯,但实际只找到3盒。
3. 采购办公用品时没有考虑使用频率和现有库存,例如在库存还有大量A4纸的情况下,又采购了相同规格的纸张,导致纸张积压占用仓库空间。
1. 建立办公用品领用制度,就像给办公用品加上一把“小锁”。
每个月给员工设定合理的领用额度,比如普通员工每月打印纸领用不得超过2包。
如果有特殊需求,得像跟老板申请重要项目一样,走特殊领用申请流程,说明领用这么多办公用品的正当理由,经过部门主管和行政部门批准才行。
2. 让库存管理“动起来”,每月或者每季度进行一次办公用品库存盘点。
安排一个细心的同事专门负责,就像仓库的“小管家”一样。
盘点的时候,要拿着库存账册,一个一个地核对办公用品的数量、规格和品牌等信息。
要是发现账实不符,就得像侦探一样,查清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有人多领了没登记,还是库存管理的时候弄丢了。
3. 在采购办公用品之前,先做个简单的“小调查”。
让行政部门和各个使用部门开个“小会”,沟通一下办公用品的使用情况,看看哪些东西快用完了,哪些还有很多剩余。
根据使用速度和现有库存制定采购计划,避免盲目采购。
比如说A4纸,库存还剩多少包的时候才需要采购新的,都要有个明确的标准。
这样既能保证办公用品不断供,又不会造成积压,就像给采购工作安装了一个“导航仪”,让它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二、公司差旅费报销审计。
案例背景。
某公司业务范围广泛,员工经常需要出差。
审计人员对公司差旅费报销情况进行审计。
审计发现的问题。
财务报告审计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与销售业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该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逐年上升。
然而,在2019年,该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监管部门查处,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案例将分析该公司财务报告审计过程中的问题,探讨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如何提高审计质量。
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1. 收入确认存在虚假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2019年财务报告时,发现其收入确认存在虚假行为。
具体表现为:(1)虚构销售合同。
该公司在2019年初,虚构了多份销售合同,并在合同中填写了虚假的销售金额和收款日期。
这些合同在财务报表中被确认为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
该公司在2019年,将部分未实际完成的销售项目提前确认为收入,导致收入虚增。
2. 资产减值存在低估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2019年财务报告时,发现其资产减值存在低估现象。
具体表现为:(1)应收账款减值准备计提不足。
该公司在2019年,对部分应收账款的减值准备计提不足,导致资产减值损失低估。
(2)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不足。
该公司在2019年,对部分存货的跌价准备计提不足,导致资产减值损失低估。
3. 成本费用存在虚列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2019年财务报告时,发现其成本费用存在虚列现象。
具体表现为:(1)虚构成本费用。
该公司在2019年,虚构了多项成本费用,如装修费、广告费等,并在财务报表中予以确认。
(2)过度计提折旧。
该公司在2019年,对部分固定资产过度计提折旧,导致成本费用虚增。
三、审计案例分析1. 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对收入确认的审查不够严谨。
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收入确认时,未能发现虚构销售合同和提前确认收入的行为。
(2)对资产减值的审查不够全面。
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资产减值时,未能发现应收账款和存货减值准备计提不足的问题。
(3)对成本费用的审查不够细致。
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成本费用时,未能发现虚构成本费用和过度计提折旧的问题。
审计案例分析-琼民源【范本模板】
审计案例—琼民源琼民源(000508)停牌退市16年之后,海南民源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还没有被人遗忘。
2013年4月1日下午,和君创业公司宣布,受20多个琼民源法人股东委托,联合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公开维权.一、项目背景1、海南民源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历程(1)1988年7月琼民源公司在海口注册成立。
(2) 1992年9月,在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 STAQ )系统中募集法人股3000万股,实收股本3000万元。
(3)1996年7月1日起,“琼民源”的股价以 4。
45元起步,在短短几个月内股价已窜升至20元,翻了数倍。
在被某些无形之手悉心操纵之后,“琼民源"成了创造1996年中国股市神话中的一匹“大黑马"。
(4)1997年2月28日罕见的、巨大的成交量之后,证交所突然宣布:琼民源公司于3月1日起停牌.(5)1997年3月22 日,琼民源公司率先公布1996年年报。
年报赫然显示:“琼民源”1996 年每股收益 0。
867 元,净利润比去年同比增长 1290 .68 倍。
股市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动,有人为买入“琼民源 "股票而欢呼,有人为错失良机而顿足,还有些人则报以疑惑:短短一年内有如此骄人的业绩,琼民源的利润从何而来?为了消除股民的疑惑,坚定投资者的信心,琼民源公司两次登报声明其公司年报的正确性。
而对“琼民源”1996年年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也公开站出来表示其报表的真实性不容置疑。
2、视频二、琼民源案件实际情况及疑点琼民源公司 1995 年与 1996 年业绩对比(1)巨额利润令人疑惑。
琼民源公司1996年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分别较1995年增长848倍和1290倍。
实际情况是,在1996年利润总额 5.7亿中有5 .4亿是虚构出来的,是琼民源公司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下,通过与关联企业(香港党联置业)及其他公司签订的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合作建房,权益转让等无效合同编造的。
审计法律责任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
该公司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曾多次被审计机构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2018年,某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当地审计局立案调查。
经过调查,某公司被认定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涉及金额巨大。
本文将以该案例为背景,分析审计法律责任。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事实根据审计局的调查结果,某公司存在以下财务造假行为:(1)虚构销售收入:某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销售合同、伪造销售发票等方式,虚增销售收入,涉及金额达5000万元。
(2)隐瞒成本费用:某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成本费用、少计成本费用等方式,虚减成本费用,涉及金额达3000万元。
(3)虚增利润:某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上述虚构销售收入和隐瞒成本费用的方式,虚增利润,涉及金额达8000万元。
2. 审计法律责任分析(1)审计机构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应当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审计,并对审计结果负责。
在本案例中,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以下责任:①未发现虚构销售收入: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未能发现某公司虚构销售收入的行为,导致审计报告存在重大遗漏。
②未发现隐瞒成本费用: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未能发现某公司隐瞒成本费用的行为,导致审计报告存在重大遗漏。
③未发现虚增利润: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未能发现某公司虚增利润的行为,导致审计报告存在重大误导。
因此,审计机构在本案例中存在重大过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被审计单位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被审计单位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在本案例中,某公司存在以下法律责任:①虚构销售收入:某公司虚构销售收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审计法律环境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合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看门人”,其法律环境对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为例,分析审计法律环境在防范和查处财务造假中的作用。
二、案例概述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于2018年发布年报,年报显示公司业绩大幅增长,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然而,在2019年,A公司被曝出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包括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
这一事件震惊了资本市场,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审计法律环境分析1. 审计准则我国审计准则体系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
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等进行了详细规定,为审计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在A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中,审计人员未能严格遵守审计准则,未能发现公司存在的财务造假行为。
这反映出审计准则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2. 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对违反证券法的行为进行了严厉处罚。
A公司财务造假行为违反了证券法的相关规定,监管部门对其进行了处罚,包括罚款、暂停上市等。
3. 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进行了规范,对违反注册会计师法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在A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中,审计人员未能履行其职责,违反了注册会计师法的相关规定。
监管部门对相关注册会计师进行了处罚。
4. 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上市公司防范财务造假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发现和纠正财务造假行为。
A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未能有效防范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
四、案例分析1. 审计程序执行不严格A公司审计人员未能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程序,未能充分获取审计证据,导致未能发现公司存在的财务造假行为。
审计法律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曾一度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的声誉,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业绩逐年下滑。
为了维持股价和投资者的信心,公司管理层在2019年进行了一次财务造假,企图虚增公司利润。
二、审计过程1. 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师在接到公司审计任务后,首先对公司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了解,包括公司规模、行业地位、财务状况等。
同时,审计师还对公司管理层进行了初步评估,了解其诚信度。
2. 审计实施阶段(1)财务报表审计审计师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了详细的审查,重点关注收入、成本、费用等项目的真实性。
在审查过程中,审计师发现以下问题:- 公司收入存在虚假记载,部分销售收入未实际发生;- 公司成本存在虚增现象,部分成本费用未实际发生;- 公司费用存在虚假报销,部分费用未实际发生。
(2)内部控制审计审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评估,发现以下问题:-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漏洞;- 公司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存在违规操作;- 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足,无法有效监督公司管理层。
3. 审计报告阶段审计师根据审计结果,出具了审计报告,指出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舞弊行为,要求公司进行整改。
三、案例分析1. 财务舞弊原因分析(1)公司业绩下滑,管理层为了维持股价和投资者信心,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2)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漏洞,为财务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
(3)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足,无法有效监督公司管理层。
2. 审计风险分析(1)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判断失误,导致无法发现财务舞弊。
(2)公司管理层可能对审计师施加压力,影响审计结果。
(3)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受到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约束,影响审计独立性。
3. 审计应对措施(1)审计师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对财务舞弊的识别能力。
(2)审计师应加强与公司管理层的沟通,了解公司实际情况,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法律法规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XX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等。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业绩逐年下滑,财务状况日益恶化。
为了掩盖这一事实,公司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财务舞弊手段,导致公司财务报表严重失真。
二、案例分析1. 舞弊手段(1)虚增收入。
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手段,将未实际发生的销售收入计入报表,虚增收入。
(2)隐瞒费用。
公司通过虚列支出、延迟确认费用等手段,将实际发生的费用隐瞒不报,降低成本。
(3)虚假投资。
公司通过虚构投资项目、虚增投资收益等手段,美化财务报表。
2. 审计程序(1)初步了解。
审计师在项目开始前,通过查阅公司资料、访谈相关人员等方式,初步了解公司财务状况。
(2)风险评估。
审计师根据初步了解的情况,评估公司财务舞弊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
(3)实质性程序。
审计师对收入、费用、投资等关键账户进行实质性审查,包括:①分析性程序:对收入、费用、投资等关键账户进行趋势分析、比率分析等,发现异常情况。
②检查原始凭证:对收入、费用、投资等关键账户的原始凭证进行核查,确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③询问相关人员:询问公司管理层、财务人员等相关人员,了解其工作职责、内部控制等情况。
(4)结论。
审计师根据审计程序,对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3. 审计发现(1)收入虚增。
审计师发现公司部分销售合同、发票等原始凭证存在虚假情况,导致收入虚增。
(2)费用隐瞒。
审计师发现公司部分费用未在报表中体现,导致费用隐瞒。
(3)虚假投资。
审计师发现公司部分投资项目未实际发生,导致虚假投资。
4. 审计建议(1)完善内部控制。
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财务活动的监督和检查。
(2)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减少财务舞弊行为。
(3)加强审计监督。
公司应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公司审计案例
公司审计案例案例一:ABC公司的财务审计ABC公司是一家大型制造业公司,经营多个业务部门,涉及多个地区和国家。
为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公司决定进行财务审计。
审计团队首先对公司的财务记录进行了全面检查,包括核对银行对账单、发票、凭证等。
他们还与公司的财务部门合作,确认各项财务数据的来源和准确性。
通过审计,发现了一些账务错误和潜在的风险,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帮助公司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案例二:XYZ公司的内部审计XYZ公司是一家跨国公司,拥有多个子公司和业务部门。
为了确保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XYZ公司进行了内部审计。
审计团队通过对各个子公司和业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流程和政策进行审查,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他们提出了改进建议,帮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减少潜在的风险。
案例三:123公司的税务审计123公司是一家中型企业,经营多个业务领域。
为确保纳税申报的准确性和合规性,公司接受了税务部门的税务审计。
审计团队对公司的纳税记录进行了全面检查,包括核对进项和销项发票、税务申报表等。
他们还与公司的财务和税务部门合作,确认税务数据的准确性。
通过审计,发现了一些税务处理错误和潜在的风险,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帮助公司遵守税法规定,减少税务风险。
案例四:LMN公司的合规审计LMN公司是一家金融机构,受到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
为了确保公司的合规性,公司进行了合规审计。
审计团队对公司的合规制度、流程和政策进行了审查,发现了一些合规风险和问题。
他们提出了改进建议,帮助公司加强合规管理,遵守监管要求,减少合规风险。
案例五:DEF公司的信息系统审计DEF公司是一家科技公司,依赖于信息系统来支持业务运作。
为了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公司进行了信息系统审计。
审计团队通过对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网络架构、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等方面。
他们发现了一些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和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帮助公司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保护公司的数据资产。
审计法律环境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A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该市房地产开发领域的龙头企业。
近年来,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范围不断拓展,A公司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审计法律环境。
为了确保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和完整性,A公司聘请了B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审计。
二、案例描述在B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审计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1. 关联方交易披露不充分:A公司在报告期内与关联方发生多笔交易,包括关联方借款、关联方销售商品等。
然而,A公司在财务报告中并未充分披露这些关联方交易的具体内容,如交易金额、交易目的等。
2. 收入确认存在争议:A公司在报告期内部分项目收入确认存在争议。
部分项目在合同签订后并未实际交付,但A公司已在财务报告中确认了收入。
审计人员认为,按照会计准则,收入应在交付商品或提供服务时确认。
3. 存货计价存在疑问:A公司部分存货的计价存在疑问。
审计人员发现,部分存货的账面价值与其市场价值存在较大差异,且A公司未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调整。
4. 财务报表披露不完整:A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未披露部分重要信息,如对外担保、大额关联方借款等。
三、案例分析1. 关联方交易披露不充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关联方交易应当充分披露。
A公司未充分披露关联方交易,可能导致投资者无法全面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影响投资决策。
此外,这也可能给公司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
2. 收入确认存在争议:A公司部分项目在合同签订后并未实际交付,但已在财务报告中确认了收入。
这种行为违反了《企业会计准则》关于收入确认的原则,可能导致公司虚增收入,误导投资者。
3. 存货计价存在疑问:A公司部分存货的账面价值与其市场价值存在较大差异,且未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调整。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公司虚增或虚减存货价值,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 财务报表披露不完整:A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未披露部分重要信息,如对外担保、大额关联方借款等。
审计法律实务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部分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上市、融资等目的,不惜采取财务造假等不正当手段。
本案例以某公司财务造假案为例,分析审计法律实务中的相关问题。
二、案情简介某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逐渐拓展。
2018年,该公司向证监会提交了上市申请。
在上市过程中,该公司聘请了某知名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
然而,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发现该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
经审计师调查,该公司在2015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销售收入、虚增资产、隐瞒负债等手段,虚报了公司的财务状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构销售收入: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将未实际发生的销售收入计入财务报表,虚增了公司收入。
2. 虚增资产:该公司通过虚构资产、夸大资产价值等方式,虚增了公司资产。
3. 隐瞒负债:该公司通过隐瞒债务、虚增所有者权益等方式,虚减了公司负债。
三、审计法律实务分析1. 审计师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保持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负责。
在本案例中,审计师在发现财务造假行为后,应及时向公司管理层报告,并向证监会等相关机构反映。
2. 审计程序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程序:(1)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业务范围、组织结构、内部控制等;(2)对财务报表进行初步分析,关注异常项目;(3)实施实质性程序,包括检查凭证、核对账目、函证等;(4)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评价,提出审计意见。
在本案例中,审计师在实施实质性程序时,未能及时发现财务造假行为,暴露出审计程序的不足。
3. 审计证据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其审计意见。
在本案例中,审计师在收集证据过程中,未能充分关注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导致未能发现财务造假行为。
审计案例分析
一、财务造假案例简介与公司现状概述
2020年,公司的亏损极其严重,经营不善的同时加上 信誉损失,公司股价近年整体呈现下跌走势,从被看好
的根正苗红的公司,到股价一落千丈
目前,公司负债累累,公司声誉也受到极大影响,已经 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发展也是举步维艰
2
第2部分
二、A公司财务 造假的相关手段
分析
序和方法
审计人员因多年从 事母公司的审计工 作,因此可能缺少 了对待审计工作的 客观性和真实性, 没有严格按照应有 的审计程序,通过 询问、观察等途径 充分了解上市公司 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以及现实情况,没 有保持应有的职业 怀疑行为,对客户
一一进行函证
或者审计人员已就 相关客户进行了函 证,但是在由于审 计对象和往来业务 客户存在串通行为, 在审计函证就很难 查出问题的情况下, 没有继续对往来客 户进行走访调查, 没有保持应有的怀
xxxxxxxxxxxxxxxxxxx
NEXT
二、A公司财务造假的相关手段分析
母公司在2014年底转让其持有 的A公司的51%的股权,在 2015年初继续转让其剩余的 49%的股权
2015年,母公司对第二次转让 的49%股权进行了账务处理, 同时确认2015年1月至6月所
对应产生的投资收益
XX XX XX
由于A公司此前多计收入、少 计费用的造假行为,造成了 2015年1月至6月A公司财务报 表中虚增净利润约0.68亿元, 进而导致2015年母公司在入账 时账面投资收益也相应多计约 0.33亿元
3 三是加强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平台建设无论是针对业务系统还是财务系统,都可以有效推动系统规范化和透明化,使公司内
4 部更加熟悉业务和财务往来情况,形成广泛监督,确保每一笔收支都有迹可循,每一次入账都基于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案例分析已排版《审计案例研究》形考作业1答案一、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在接受审计业务之前,后任审计人员可向前任审计人员了解审计重要性水平。
答案:× 理由:审计重要性水平是经过审计人员认真了解有关情况而确定的,不是向前任审计人员了解的。
2.如果审计人员需要函证的应收账款无差异,则表明全部的应收账款余额正确。
答案:× 理由:审计人员并未对被审计单位所有应收账款进行函证。
3.被审计单位保管应收票据的人不应该经办有关会计分录。
答案:√ 理由:符合销货业务内部控制的职责划分。
4.如果被审计单位首次接受审计,审计人员需要对固定资产期初余额进行审计,仔细审查各次固定资产的盘点记录是最佳的审计方法。
答案:× 理由:仔细审计自开业起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账户中所有重要的借贷记录方法最佳。
5.审计人员在审查企业固定资产的计价准确性时,如被审计单位从关联企业购入固定资产的价格明显高于或低于该项固定资产的净值,可不予查实。
答案:× 理由:从关联企业购入固定资产的价格明显高于或低于该项固定资产的净值时,审计人员必须查实,防止被审计单位粉饰报表数字。
二、单项案例分析题1.在本章的案例一中,所列举的是首次接受委托的情况,假设美林股份公司是诚信事务所的老客户,那么此次持续接受委托时,应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什么不同?答:一般来说,首次接受委托时,预备调查的主要内容包含企业基本情况的内容较多,并且要关注被审单位与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关系,而在持续接受委托时,进行预备调查应考虑以下主要因素:(1)管理当局的特点和诚信;(2被审单位的涉讼案件及其处理情况;(3)以前与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方面存在的意见分歧以及解决结果;(4)利害冲突及回避事宜;(5内部控制的改进情况( 6)审计费用的支付情况等。
2.在本章的案例二中,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分析其财务指标时,发现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波动较大,这意味着被审单位可能存在哪些情况?答: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波动可能意味着企业存在以下情况(1)经营环境发生变动(2)年末销售额突然增减(3)顾客总体发生变动(4)产品结构发生变动(5)信用政策或其运用发生变化(6)销售收入的总体发生变动。
第二章1.在销售循环中为何要关注关联方交易?与此有关的舞弊方式有哪些?如何发现和防止?答:在进行销售收入审计时,必须关注关联方交易,因为在许多销售收入舞弊案件中,企业之间利用关联方交易作假,有许多“方便条件”,所采用的手段也各种各样,有的企业之间用故意抬高价格的手法;有的使用虚假销售的手段,虚开发票;在审计时,首先通过与被审单位沟通,查阅投资文件或通过合同,了解主要的关联方有哪些;然后通过应收账款明细账和销售明细账的记录进行凭证抽查,看与关联方的销售业务在价格上、数量上有无异常,对数量可结合企业的总体销量和生产能力进行分析,对价格可参照企业的价目表和定价方法进行审计。
2.若本案例中对坏账准备的转销抽查时,该公司有一笔转销分录为:借:坏账准备 150000银行存款 100000贷:应收账款——光明集团 250000该笔应收账款的账龄为3年整,问对该项业务进行这种处理后,可能会有哪些后果?答:首先,对刚满3年的应收账款不应一次转销,应视其可收回情况进行处理,不能随意转销;如果公司内部控制不严,很容易出现当款项收回时,被有关人员贪污挪用的情况。
第三章1.对于长期挂账的应付账款,若被审计单位将其转入营业外收入账户,会造成什么问题?答:对于长期挂账的应付账款,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应将其转入资本公积;若将其转入营业外收入账户,会造成利润虚增,所有者权益减少,并由此形成其他相关的问题。
2.审计人员在复核折旧分录及其计算的正确性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审计人员复核折旧计提的正确性时,应先通过复核客户编制的折旧费用明细表和询问客户,以确定客户在被审年度所采用的折旧方法。
其次,还必须确定本年度所采用的折旧方法是否与上一年度一致。
对于再度审计的客户,审计人员可通过复核去年的工作底稿,来确定其一致性。
在确定折旧提取的合理性时,应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客户过去估计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二是现有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
审计人员可通过重新计算来验证折旧的正确性。
在通常情况下,应有选择性地重新计算一些主要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测试一些本年度增加和报废的固定资产的折旧。
三、综合案例分析题[资料]注册会计师李文审计大华公司2001年度会计报表时,了解到该公司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2001年末该公司部分固定资产的资料及会计处理情况是: ^1.设备A:账面原值40万元,累计折旧4万元,减值准备为零,该设备生产的产品有大量的不合格。
大华公司按设备资产净值补提减值准备36万元。
2.设备B:账面原值10万元,累计折旧零,减值准备零,该设备因长期未使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以认定其转让价值为1万元。
大华公司全额提取减值准备。
3.设备C:账面原值200万,累计折旧50万元,已提取减值准备150万元,该设备上年度已遭毁损,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在上年已全额减值准备,大华公司本年度又计提取累计折旧2万元。
4.设备D:账面原值30万元,累计折旧3万元,已提取减值准备2万元,该设备未发现减值迹象。
大华公司从谨慎原则出发,从本年度起每年计提减值准备2万元。
[要求]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调整建议。
答: 问题1. 该公司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而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第四十二条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当在期末时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问题2 设备A的做法是错误的,对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资产,应依照规定按其账面价值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调整建议:对设备A按其账面原值40万元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问题3 设备B的做法也是正确的。
按照相关规定,对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应当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设备B因长期未使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虽然经认定其转让价值为1万元,大华公司也需全额提取减值准备。
问题4 设备C的做法是错误的,对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依照规定不能再计提折旧。
该设备上年度已遭毁损,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在上年度已全额减值准备,大华公司本年度就不能再计提累计折旧2万元。
建议:冲回已提的2万元折旧。
问题5 设备D的做法是错误的,该设备未发现减值迹象,大华公司又从本年度起每年计提减值准备2万元。
建议:对正常使用中的固定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将本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2万元冲回,以后年度也无需计提减值准备。
《审计案例研究》形考作业2答案一、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存货期末盘点是被审计单位存货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但审计人员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答案:× 理由:存货期末盘点属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审计人员不负其责。
2.将来料加工的存货列入盘点范围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本年利润虚增。
答案:√ 理由:审计人员对销售成本采用倒挤法,将存货虚增时,销售成本必定要虚减,本年利润将会被虚增。
3.为确定“应付债券”账户期末余额的真实性,审计人员可以直接向债权人及债券的承销人或包销人进行函证。
答案:√ 理由:函证应付债券可证实其存在性。
4.对利息支出,审计人员应当运用符合性测试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
答案:× 理由:对利息支出一般采用分析性复核,用借款额与利率相乘计算利息支出总额,并与财务费用的相关记录核对,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高估或低估利息支出。
5.审计人员分析企业投资业务管理报告上为了判断企业长期投资业务的管理情况,因此属于符合性测试的内容。
答案:√ 理由:分析企业投资业务管理报告属于符合性测试的内容。
二、单项案例分析题第四章1.审计人员在制定盘点计划时应关注哪些问题?答:(1)监盘时间,一般应以会计期末以前为优;(2)监盘的样本量。
一般来讲,在考虑选取多大样本量进行盘点时,应考虑有关实地盘点,永续记录的可靠性、存货的总金额及种类、不同的重要存货位置的数量、以及以前年度发现的误差性质和程度的内部控制等。
(3)项目选取问题。
一般来讲,样本选取应将重要项目或典型存货项目作为对象,同时对可能过时或损坏的项目要仔细查询,并与管理人员就疑虑问题交换意见。
2.结合本章案例2分析永晟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成本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生产成本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在审计中我们发现,被审单位生产领用材料虽有适当的授权批准手续,但材料的发出缺乏定额控制,容易造成材料领用环节的浪费,由于材料的发出缺乏定额控制,生产环节总会有一些领而未用的材料,被审单位没有建立“假退料”制度,这势必会影响生产成本的正确核算;审计人员还发现材料单位成本年度内某些月份出现异常波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审计人员决定在实质性测试环节进一步关注;②审计人员发现,被审单位的制造费用采用直接人工工资进行分配,如果审计期间直接人工工资发生调整,将影响制造费用在不同产品间进行分配的金额,审计人员需要进一步验证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在年度内是否发生变更以及直接人工工资是否发生变动,进而确定产品成本中制造费用的金额。
③被审单位在将生产成本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时,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但审计人员发现实务环节并未严格遵守该项成本核算制度,因此可能会对成本计算和报表产生影响,审计人员需要在实质性测试程序中重点予以关注。
第五章1.审计人员在审查长期借款时除了案例中提到的内容,还应注意把握哪些审查要点?答:审查年末有无到期未偿还的借款,逾期借款是否办理了延期手续;审查借款是否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是否已转到流动负债;等等。
2.审计人员李欣审查发现A公司在东安公司注册后不久即有一笔与投资额相等的资金减少额,怀疑实收资本的存在有问题,你认为应如何审查实收资本的真实存在?答:真实存在的审查目的就是要确定出资者的投资是否确实用到了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成为被投资企业的经营资金。
审计人员通过审阅银行存款、固定资产、存货、无形资产等账簿,发现有无贷记与出资者投资的一致的资金的记录;通过对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的盘查,对收到这些财产的验收手续、法律文书的审阅,确定实收资本的合法性和真实存在。
对于发生增减变动的实收资本,则应检查是否有补充合同、股东会决议、协议及有关法律为依据,等等。
3.确定瑞丰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所采取的权益法是否适当,可以运用哪些审计程序和方法?答:通过询问管理当局或函证接受投资企业等方式,确认企业是否确实对接受投资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检查企业是否对这些项目采用了权益法,如果企业未按有关规定选择权益法核算,审计人员应该取得该企业不能对接受投资企业拥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证据;在权益法下,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反映的投资额要随着接受投资企业净资产的增减变动而变动,审计人员应尽量取得被投资企业经过审计的年度会计报表,如被投资企业是股票上市公司,其年度会计报表可以从公开渠道取得,否则,审计人员应与担任被投资企业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或与被投资企业联系,函证获得所需情况或数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