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伦理与法规名词解释
江苏省考研新闻学专业传媒伦理与法规概述
江苏省考研新闻学专业传媒伦理与法规概述传媒行业的迅速发展与媒体的普及使用,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伦理与法规的学习变得尤为重要。
江苏省考研新闻学专业中,传媒伦理与法规是一门必修课,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媒体行业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并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新闻报道,媒体伦理和法规的意识与方法。
本文将概述江苏省考研新闻学专业传媒伦理与法规的主要内容。
一、传媒伦理的介绍与内容1.1 传媒伦理的概念传媒伦理是指媒体从业人员在新闻采编、报道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
它包括了对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的要求,对社会、公众权益的尊重以及媒体职业操守的规范等。
1.2 传媒伦理的内容传媒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媒体应当确保报道的真实性,不夸大事实,不隐瞒真相,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
- 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媒体应当有社会责任感,通过报道传达公共利益,关注社会民生问题。
- 个人隐私与人格权利:媒体应当尊重个人隐私和人格权利,不侵犯他人隐私,不进行诽谤、侮辱等行为。
- 信息道德与版权保护:媒体应当尊重信息道德,不伪造、不歪曲、不混淆事实。
同时,媒体应当保护原创作品的版权。
二、传媒法规的介绍与内容2.1 传媒法规的概念传媒法规是指针对媒体行业制定的法律和法规。
它旨在规范媒体行业的经营、管理、内容和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
2.2 传媒法规的内容传媒法规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新闻出版管理:涉及新闻出版机构的设立与管理,包括出版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发行审核等。
- 媒体行业管理:涉及媒体企业的注册与管理,包括企业的设立、经营范围、质量监管等。
- 监管机构与权力:涉及对媒体行业的监管机构与权力的监督和约束,保护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
- 盗版与侵权:涉及保护原创作品的版权,禁止盗版、侵权等行为。
三、传媒伦理与法规在江苏省的实践与遵循3.1 传媒伦理与法规的实践江苏省的传媒行业在实践中高度重视传媒伦理与法规的遵循。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习题与答案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新闻传播伦理:新闻传播伦理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答案:新闻传播伦理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 法规:法规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答案:法规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3. 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采访、报道新闻的权利。
答案:新闻自由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采访、报道新闻的权利。
4. 新闻审查:新闻审查是指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审查,以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要求。
答案:新闻审查是指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审查,以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要求。
5. 媒体责任:媒体责任是指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对其传播的信息负责,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答案:媒体责任是指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对其传播的信息负责,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二、填空题1. 新闻传播伦理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2. 新闻传播法规的主要目的是保护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公众利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3. 新闻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报道任何内容,而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寻找平衡。
答案:法律允许的范围、社会责任4. 新闻审查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新闻报道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5. 媒体责任的核心是要求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始终坚守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原则。
答案: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新闻传播伦理的基本要求?A. 真实性B. 公正性C. 客观性D. 煽动性答案:D2. 下列哪项不属于新闻传播法规的主要内容?A. 保护公众利益B. 保护国家安全C. 保护社会稳定D. 保护个人隐私答案:D3. 下列哪项不属于新闻自由的限制?A. 法律允许的范围B. 社会责任C. 国家利益D. 个人利益答案:D4. 下列哪项不属于新闻审查的目的?A. 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B. 确保新闻报道的公正性C. 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D. 确保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答案:D5. 下列哪项不属于媒体责任的要求?A. 真实性原则B. 公正性原则C. 客观性原则D. 煽动性原则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新闻传播伦理的基本要求包括()。
传媒伦理与法规 复习资料
传媒法规与伦理复习资料(页码可能有误,我手里的教材是第一版,注意补充材料)传媒法(Media Law)是调整大众传播媒介组织、传播行为、传播参与者之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P1第一章传媒与国家安全目录1禁止发表煽动言论、禁止泄露国家秘密、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国家秘密根据其保密程度分为绝密(30年)、机密(20年)、秘密(10年)三个密级。
P27-28第二章传媒与社会秩序目录1禁止散布谣言、禁止宣扬邪教、禁止淫秽色情、禁止暴力凶杀、避免教唆犯罪淫秽物品——是指具体描绘性行为或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书刊、影片、幻灯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及其他淫秽物品。
P42宣扬凶杀暴力的出版物--是指以有害方式描述凶杀等犯罪活动或暴力血腥行为,足以诱发犯罪,破坏社会治安的出版物。
P47第三章传媒与司法公正舆论监督,运用大众传媒发表各种意见或言论,对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生活进行批评、实行监督,以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公共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并用舆论的力量促使他们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轨道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
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不利于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概念。
P52媒介审判的危害性:亵渎法治原则、错误地示范民众、导致媒体角色错位、干扰司法程序、伤害无辜家人、损害中国形象媒体监督司法的十条原则P541.案件判决前不做定罪、定性报道;2.对当事人正当行使权利的言行不做倾向性的评论;3.对案件涉及的未成年人、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等的权益予以特别关切;4.不宜详细报道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案情;5。
不对法庭审判活动暗访;6.不做诉讼一方的代言人;7。
评论一般在判决后进行;8。
判决前发表质疑和批评限于违反诉讼程序的行为;9.批评性评论应避免针对法官个人的品行学识;10。
山东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传媒伦理与法规
山东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传媒伦理与法规传媒伦理与法规是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
本文将为山东省考研学生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传媒伦理与法规的考试内容。
一、传媒伦理的概念和原则传媒伦理是指新闻传媒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强调新闻传媒从业人员应具备客观、公正、真实、准确的新闻报道原则,并注重保护公众的利益和隐私。
传媒伦理的基本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公正性原则、负责任原则和独立性原则等。
1. 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指新闻传媒从业人员在报道新闻时应本着真实、准确和客观的原则,不得故意歪曲事实真相,不得编造消息误导读者。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传媒行业的基础,也是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和认同的重要因素。
2. 公正性原则公正性原则要求新闻传媒从业人员在报道过程中应保持公正、无私和公平,不偏袒任何一方。
他们应该摒弃个人偏见和特定利益,全面客观地报道事件的各方面情况,使读者能够客观理性地获取信息。
3. 负责任原则负责任原则要求新闻传媒从业人员对他们的报道负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他们应该对自己所报道的内容进行审核和核实,确保所发布的信息真实可信,不造成公众的误导和伤害。
同时,他们还应尊重公众的权益和利益,避免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4. 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指新闻传媒从业人员应保持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态度,不受外部权力和利益的干扰。
他们应该坚守职业操守,做到独立自主地报道和评论,为公众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
二、传媒法规和规范除了传媒伦理的规范要求外,新闻传媒从业人员还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他们的报道行为应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并遵循相关专业道德准则。
以下是一些与新闻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新闻舆论的表达自由和公民的知情权等进行了规定。
作为新闻传媒从业人员,应该积极倡导宪法精神,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
山西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传媒伦理与法律梳理
山西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传媒伦理与法律梳理在新闻传播学的学习中,传媒伦理与法律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它涉及到新闻传媒领域中的道德伦理准则和法律规范。
本文将对山西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中的传媒伦理与法律知识进行梳理。
一、传媒伦理1. 伦理的概念与意义伦理是研究行为规范和道德价值的学科,它对于新闻传媒从业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伦理规范能够约束传媒从业者的行为,使其在信息传播中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使得社会获得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
2. 传媒伦理原则(1)真实性原则:传媒从业者应该提供真实的信息,不得故意捏造、歪曲事实,避免虚假报道的产生。
(2)客观性原则:传媒从业者应该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受个人偏见和利益驱使,为受众提供客观、公正的报道。
(3)隐私权原则:传媒从业者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避免不当的公开报道。
(4)人道原则:传媒从业者应该关注社会公益、尊重人类尊严,避免伤害他人的身心健康。
3. 传媒伦理实践在实际的传媒工作中,传媒伦理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传媒从业者应该通过职业道德的规范行为来保障伦理准则的落地。
此外,媒体组织也应该建立完善的传媒伦理监管机制,促使从业者遵守伦理规范。
二、传媒法律1. 法律的概念与意义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对于新闻传媒领域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
传媒从业者在报道和传播信息时,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确保信息传播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 传媒法律规范(1)新闻出版法:主要规范新闻出版单位的管理和行为准则,保障新闻自由权和公民的知情权。
(2)侵权责任法:主要规范个人和组织在传媒领域中的侵权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著作权法:主要规范传媒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保障作者的合法权益。
(4)互联网法律法规:主要规范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和使用,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安全。
3. 传媒法律实践传媒从业者在进行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时,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
传播伦理与法规 名词解释
1“社会责任论”“社会责任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闻道德自律信条的理论基石,为新闻自律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言论自由是附有义务的道德权利,是以个人对于他的思想和良心的义务为基础的。
2 隐身采访时,记者扮演角色应注意哪些事项?原则1)不能扮成政府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军事机关人员,获取新闻、军事资料。
2)记者不能扮成违法犯罪之徒。
3)不能改变其自然性别角色。
如某报男记者为了解青春期女子精神世界,扮成女性到女子宿舍体验式采访。
原则1.公共利益原则。
2.别无他法原则。
3.场合的公共性原则。
4.减少道德损失原则。
记者暗访可能要承担成为不法行为的旁观者或间接参与者的风险3著作权著作权,是指公民、法人依照法律规定对自己创作的科学或文学、艺术等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
4发表权发表权是作者享有发表或者不发表自己作品的权利,即作者决定是否将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的权利。
包括:作者有权决定是否发表作品,在什么时候发表,在什么区域、多大范围内发表,以何种形式发表5署名权署名权是作者表明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可署真名、笔名、也可不署名。
6修改权修改权是作者对作品进行修改或授权他人进行修改的权利。
包括:有权按自己的意愿修改作品,不采纳某些意见修改作品,有权禁止他人未经同意修改自己的作品7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著作人身权由作者独享,既不能转让也不能继承。
8保护作品完整权有时又称作品尊重权,同一性保持权,是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即使作者同意他人对作品修改以及改编、翻译等,演绎后的作品仍不许对作者的原意进行歪曲和篡改9许可使用包括专有许可、非专有许可,分别解释专有许可:是独占性的使用,指著作权人允许被许可人在约定的期限内排他地使用自己作品的著作权。
非专有许可:指共享性使用,允许被许可人使用,自己仍然可以使用,还可允许第三人同时使用。
10新闻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是指新闻传播活动中发生的侵害他人(自然人和法人)人格权的行为。
浙江省考研新闻学专业复习资料媒介伦理与法律梳理
浙江省考研新闻学专业复习资料媒介伦理与法律梳理概述:新闻学专业涉及广泛的领域,其中媒介伦理与法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媒介伦理与法律是新闻从业者必须要遵守的规范和法律条文,它对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公正性和道德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浙江省考研新闻学专业复习资料中的媒介伦理与法律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媒介伦理的基本原则媒介伦理是新闻从业者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它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公正性以及社会责任感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
在浙江省考研新闻学专业复习资料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真实性原则:新闻报道应当真实准确,不得虚构事实或者歪曲事实。
新闻从业者应当通过搜集、核实信息来确保消息的真实性。
2. 公正性原则:新闻报道应当客观公正,不得偏袒某一方或者歧视任何群体。
新闻从业者应当坚守事实,尊重对象,并通过多方权威来源确保报道的公正性。
3. 独立性原则:新闻从业者应当保持独立性,不受政治、商业或其他利益的干扰。
新闻报道应当自主选择内容,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
二、媒介法律的主要内容媒介法律是新闻从业者必须要遵守的法律规定,它规范了新闻报道的界限和限制。
在浙江省考研新闻学专业复习资料中,了解和了解以下几个主要法律条文是至关重要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最高法律法规,其中第35条保障了公民的新闻表达自由权利。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法》:该法规定了新闻从业者的权利和责任,明确了新闻出版单位的管理要求和规范。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新闻报道中如若引发了侵权行为,将受到侵权责任法的约束。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该法规定了著作权的保护范围以及新闻报道中著作权的法律地位。
三、媒介伦理与法律在新闻实践中的应用媒介伦理与法律并非仅存在于教科书中,它们在新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在浙江省考研新闻学专业复习资料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 新闻报道的道德选择:新闻从业者在进行报道时,需要权衡利弊,遵守媒介伦理,并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
浙江传媒学院《传播伦理与法规》期末资料
《传媒伦理与法规》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新闻侵害名誉权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指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的形式向公众传播不当内容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和法人都享有名誉权。
同时新闻应该是自由的,但它应该实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
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 ,是有界限有制约的。
要对公民的名誉权进行优先保护。
例子:“秦火火”、“立二拆四”人先后策划、制造了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人。
如编造雷锋生活奢侈情节,诬称这一道德楷模的形象完全是由国家制造的。
2.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通过各种公开形式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表达意见,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以影响公共决策。
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
例子:2012年12月6日,罗昌平微博实名举报现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涉嫌伪造学历、与商人结成官商同盟等问题。
2013年5月12日,中央纪委宣布,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调查。
两天后被宣布免职。
3.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
新闻采编者将具有或不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按照出资人某些宣传意图撰写新闻。
有偿新闻还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
不正当手段包括收取新闻的刊播费用、出卖版面、转让报号。
例如举办新闻发布会、开业典礼;在采访报道中收“交通费”、“误餐费”;某些地方、部门、企业采取奖励办法,吸引记者进行报道。
例子: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受人指使,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间,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连续发表针对中联重科的大量失实报道,多次收取他人提供的“酬劳”,致使中联重科声誉严重受损,导致广大股民损失惨重。
媒体伦理与法规知识点总结
媒体伦理与法规知识点总结一、媒体伦理1. 事实真实性原则事实真实性原则是媒体伦理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它要求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必须对事实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以保证受众对所报道的信息具有正确的理解。
这一原则要求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要慎重考虑,并进行事实核实,不得故意歪曲、篡改或捏造事实。
2. 严肃诚实原则严肃诚实原则要求媒体采取严谨、客观、中立的态度报道新闻,不得随意夸大、歪曲事实,也不得进行恶意诽谤或人身攻击。
媒体在报道时应当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事件,不带有主观偏见,对所报道的信息应当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
3. 避免造假和欺骗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必须尊重事实,不得故意编造虚假信息,也不得借助欺骗手段误导受众。
媒体在处理新闻时要时刻警惕假新闻、谣言的传播,不得散布未经核实的信息。
4. 尊重隐私权和人格权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当尊重个人的隐私权和人格权,不得违背被报道对象的意愿对其进行过度披露,也不得进行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
在报道公众人物时,也应当注意尊重其隐私和人格权。
5. 责任原则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当秉持社会责任感,对所报道的信息承担相应的责任。
媒体应当倡导正面的社会价值观念,不应散播淫秽、暴力或其他负面信息,也不得借助言论自由的名义对社会进行恶意攻击或诽谤。
6. 尊重多样性原则尊重多样性原则要求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当尊重不同群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避免歧视、偏见和歧视。
媒体应当以宽容、包容的态度对待多样性群体,不得散布、宣传种族、宗教、性别等歧视言论。
二、媒体法规1. 宪法保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对媒体活动进行法律规范的基本依据。
中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媒体在开展新闻报道和舆论活动时,应当充分尊重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言论压制和限制。
2. 新闻出版法新闻出版法是对我国新闻出版事业进行法律规范的基本法律文书。
新闻出版法规定了新闻出版单位的基本规范,包括新闻出版单位应当遵循事实真实性、客观性、中立性的原则进行新闻报道,不得进行捏造、篡改、散布谣言等违法行为。
湖北省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传媒伦理与法规梳理
湖北省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传媒伦理与法规梳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到了众多的传媒伦理与法规知识。
湖北省考研的新闻学复习资料中,对传媒伦理与法规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下面将介绍其中的重要内容。
一、传媒伦理传媒伦理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从业人员应当遵循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涵盖了新闻编辑、采访、报道、舆论引导等方面的内容。
1.客观公正原则新闻传媒从业人员应当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得带有主观偏见地进行报道和评论。
他们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准确传递信息。
2.真实性原则新闻报道应当追求真实性,准确地反映事实。
新闻从业人员应当进行真实的采访和报道,不得伪造和歪曲信息。
3.隐私保护原则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新闻从业人员应当尊重被报道对象的隐私权。
他们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不得使用偷拍、偷录等手段获取信息。
4.社会责任原则新闻从业人员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传递正面、积极的价值观。
他们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传播谣言、淫秽、暴力等有害信息。
二、传媒法规传媒法规是指对新闻传媒行业从业人员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
掌握传媒法规的知识,对于从业人员具备合法、规范的工作素养至关重要。
1.新闻采编和发行管理条例这部法规对新闻的采编和发行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新闻记者的职责和权利、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要求、新闻机构的组织形式等内容。
2.广告法广告法对广告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并明确了广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正当性要求。
从业人员应当遵守广告法,不得发布虚假、夸大和误导性的广告。
3.网络安全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媒也变得日益重要。
网络安全法对网络传媒的安全和合法性进行了规范,对传媒从业人员来说,了解和遵守网络安全法非常重要。
4.著作权法著作权法保护新闻作品的创作权和使用权。
从业人员应当尊重他人的著作权,不得侵犯他人的作品权益。
总结:传媒伦理与法规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在湖北省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中,对传媒伦理与法规的内容进行了详细梳理和总结。
北京市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媒介伦理与新闻法规梳理
北京市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媒介伦理与新闻法规梳理新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报道、传播和解读新闻的原理和方法。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了解新闻媒介伦理和新闻法规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士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北京市考研的新闻学复习资料,对媒介伦理和新闻法规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媒介伦理的概念和原则媒介伦理是指新闻媒介从业人员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新闻报道、编辑和传播过程中,媒介伦理起到了引导媒体行为的重要作用。
1. 真实性原则新闻媒体应当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新闻报道应当基于事实,并且避免夸大和歪曲事实的情况发生。
报道的信息应当准确、全面,确保读者、观众和听众能够基于事实了解真实情况。
2. 公正性原则新闻媒体应当秉持公正的原则,在报道中不偏袒任何一方。
新闻报道应该客观中立,仔细考虑各个观点和利益,并尽量避免个人立场对报道的影响。
3. 尊重隐私原则媒体在报道中应当尊重公民的隐私权,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
即使在公共人物的报道中,也应当权衡报道的必要性与对隐私的尊重,避免不必要的曝光和侵犯。
4. 尊重人格尊严原则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应当尊重被报道的人的人格尊严,避免对个人进行恶意攻击或造谣、诽谤的行为。
媒体的报道应当以理性、平和的态度进行,避免过度渲染或恶意歪曲。
二、新闻法规的分类和要点新闻法规是指对新闻行业和新闻从业人员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新闻法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新闻法规进行分类和要点总结。
1. 新闻出版法与新闻从业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法》是我国新闻行业的基本法律法规,其中明确了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新闻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新闻出版法的规定,不得传播虚假信息,尊重他人的权益。
2. 互联网新闻传播管理互联网的兴起给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形式和挑战。
为了规范互联网新闻传播行为,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规定。
新闻从业人员在使用互联网传播新闻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不得传播非法信息,尊重互联网用户隐私。
《传播法规与伦理》名词解释
1“社会责任论”“社会责任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闻道德自律信条的理论基石,为新闻自律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言论自由是附有义务的道德权利,是以个人对于他的思想和良心的义务为基础的。
2 隐身采访时,记者扮演角色应注意哪些事项?原则1)不能扮成政府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军事机关人员,获取新闻、军事资料。
2)记者不能扮成违法犯罪之徒。
3)不能改变其自然性别角色。
如某报男记者为了解青春期女子精神世界,扮成女性到女子宿舍体验式采访。
原则1.公共利益原则。
2.别无他法原则。
3.场合的公共性原则。
4.减少道德损失原则。
记者暗访可能要承担成为不法行为的旁观者或间接参与者的风险3著作权著作权,是指公民、法人依照法律规定对自己创作的科学或文学、艺术等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
4发表权发表权是作者享有发表或者不发表自己作品的权利,即作者决定是否将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的权利。
包括:作者有权决定是否发表作品,在什么时候发表,在什么区域、多大范围内发表,以何种形式发表5署名权署名权是作者表明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可署真名、笔名、也可不署名。
6修改权修改权是作者对作品进行修改或授权他人进行修改的权利。
包括:有权按自己的意愿修改作品,不采纳某些意见修改作品,有权禁止他人未经同意修改自己的作品7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著作人身权由作者独享,既不能转让也不能继承。
8保护作品完整权有时又称作品尊重权,同一性保持权,是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即使作者同意他人对作品修改以及改编、翻译等,演绎后的作品仍不许对作者的原意进行歪曲和篡改9许可使用包括专有许可、非专有许可,分别解释专有许可:是独占性的使用,指著作权人允许被许可人在约定的期限内排他地使用自己作品的著作权。
非专有许可:指共享性使用,允许被许可人使用,自己仍然可以使用,还可允许第三人同时使用。
10新闻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是指新闻传播活动中发生的侵害他人(自然人和法人)人格权的行为。
媒介伦理与法规复习重点整理
媒介伦理与法规复习重点整理一、传媒行政管理概述我国传媒行政管理主体主要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及工业和信息化部。
(一)关于“出版选题”的行政管理①有关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文献选题;②有关党和国家曾任和现任主要领导人的著作、文章以及有关其生活和工作情况的选题;③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选题;④集中介绍政府机构设置和党政领导干部情况的选题;⑤涉及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选题;⑥涉及我国国防建设及我军各个历史时期的战役、战斗、工作、生活和重要人物的选题;⑦涉及“文化大革命”的选题;⑧涉及中共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选题;⑨涉及国民党上层人物和其他上层统战对象的选题;⑩涉及苏联、东欧以及其他兄弟党和国家重大事件和主要领导人的选题。
等等(二)报刊媒体创办的行政审批1)创办制度:审批制2)审查机构:新闻出版总署3)办报条件、办报主体2001年12月国务院公布《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创办新闻出版单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有出版单位的名称、章程;(二)有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构;(三)有确定的业务范围;(四)有3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和巩固的工作场所;(五)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符合国家规定的资格条件的编辑出版专业人员;(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4)审批程序申请-主办单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行政部门批准-审核同意,报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审批登记-批准后,主办单位向所在地新闻出版局登记注册,领取出版许可证/报刊登记证,编入“国内统一刊号”,方可出版。
(三)报刊运作秩序的行政监管1)对创办事宜的监管:所有登记注册事项,不得任意变更有关登记事项必须在每期报刊上标明。
如报纸名称、出版单位、主管单位、日期、版序等一个刊号只能对应一种报纸或期刊同一种报纸,不得以不同开版出版所有版页作为整体出版发行,部分版页不得单独发行——案例:环球时报南联盟使馆被炸报纸休刊10天以上和期刊休刊,须向当地新闻出版局备案一报一证、一刊一号经过批准登记的“公开”或“内部”期刊改变刊名、主办单位、文种、登记地以及其他登记事项,应当按规定重新办理报批手续;期刊不得随意出版增刊,如确有必要出版增刊的,按归口管理规定报上级主管机关核批,领取一次性的“增刊许可证”。
媒介伦理名词解释
媒介伦理名词解释
媒介伦理是指规范媒体行为和内容的伦理原则和准则。
媒介伦理
涉及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形式的伦理问题,旨在维护公众的权益和社会的道德价值。
媒介伦理包含了多个重要的概念和原则。
首先是真实性和客观性
原则,反对虚假、错误和误导性的报道和内容。
其次是隐私和尊重原则,保护个人隐私权以及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此外,公正和平衡
原则要求媒体报道具有公正、平衡和中立的立场,避免偏见和歧视。
还有真实和恰当呈现的原则,要求媒体对事件和信息进行准确、完整
和适当的呈现。
此外,还有冲突利益和道德抉择原则,要求媒体避免
冲突利益和遵循道德规范。
媒介伦理对媒体从业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业人员应该遵
守实践中所涉及的伦理规范,并努力保持高水准的职业道德。
他们应
当尊重公众利益,保护受众的权益,不传播谣言、虚假和低俗的内容。
从业人员还应当尊重行业规范,遵守法律法规,并积极回应公众的关
切和批评。
总之,媒介伦理是保护公众和社会利益的重要准则,旨在确保媒
体行业的公正、真实和负责任的发展。
它不仅影响媒体的工作方式和
内容呈现,也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要求。
媒体伦理与法律法规
媒体伦理与法律法规媒体行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承担着引导舆论、传递真实信息的责任。
然而,由于信息传播的特殊性,媒体也面临着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
本文将探讨媒体伦理与法律法规的关系,以及其对媒体行业的影响和意义。
一、媒体伦理的内涵和价值1.1 媒体伦理的定义和特点媒体伦理是指媒体从业人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秉持的道德标准和行业规范。
其核心是对公众负责、对信息真实性负责以及对社会和谐稳定负责。
1.2 媒体伦理的重要价值媒体伦理有助于维护媒体行业的公信力和形象,并促使媒体从业人员遵循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
同时,媒体伦理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可信、可靠的信息源,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
二、媒体伦理与法律法规的关系2.1 媒体伦理与道德法律的联系媒体伦理与道德法律有着紧密的联系。
媒体伦理作为一种职业道德规范,往往会被纳入道德法律的范畴,例如隐私保护、侮辱与诽谤等,这些内容往往会涉及到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2.2 媒体伦理与法律法规的相互补充媒体伦理与法律法规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法律法规的设定和实施需要参考媒体伦理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媒体伦理的制定和执行也需要借助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
二者相互作用,达到规范媒体行业行为的目的。
三、媒体伦理与法律法规的影响和意义3.1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与秩序媒体伦理和法律法规的遵守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秩序至关重要。
媒体行业通过遵循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可以杜绝造谣传谣、泄露隐私、侵犯著作权等不法行为,真实客观地传递信息,推动社会进步。
3.2 保障公众权益和民主参与媒体的伦理和法律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媒体行业应当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客观地报道事实,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同时,法律法规也规定了公众对媒体的监督和投诉渠道,保障了公众的参与权。
3.3 促进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媒体伦理和法律法规是媒体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媒体从业人员通过遵守伦理规范,增强了行业的公信力和声誉,赢得了公众的信任;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媒体行业提供了规范的操作指南,维护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媒介伦理与法规笔记
媒介伦理与法规是关于媒体行业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研究领域。
下面是一些关于媒介伦理与法规的笔记概述:
1. 媒介伦理:
-客观性与真实性:媒体应该追求客观、真实和准确的报道,避免误导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隐私权保护:媒体应尊重个人隐私权,避免侵犯个人隐私,同时平衡新闻报道的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
-公平与公正:媒体应该提供公平和公正的报道,避免歧视、偏见和不公平的行为。
-避免引发伤害:媒体应当谨慎处理敏感话题和图像,避免引发公众伤害或造成不良后果。
2. 媒体法规:
-言论自由:许多国家的宪法或法律保护言论自由权利,但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责任。
-诽谤和名誉权:法律规定了对他人的诽谤和名誉权的保护,媒体在报道中需要谨慎处理,避免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侵犯隐私:法律规定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媒体在报道中需要遵守相关法律,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权。
-著作权和知识产权:媒体在使用他人的作品时需要遵守著作权和知识产权法律,尊重原作者的权益。
3. 自律机制:
-媒体伦理委员会:一些媒体机构设立了内部的伦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媒体伦理准则的执行。
-行业协会与规范:媒体行业的协会和组织通常制定行业规范和指南,引导媒体从业者的行为规范。
-反馈和自我纠正:媒体应当关注公众的反馈和批评,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和纠正,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需要强调的是,媒介伦理和法规是一个复杂而不断演变的领域,具体要求可能因地区、国家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
媒体从业者应不断学习和关注相关的伦理和法律要求,以确保自身行为符合道德准则和法律规定。
媒介法规与伦理 -回复
媒介法规与伦理-回复媒介法规与伦理的关系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话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媒体的广泛运用,确立和落实媒介法规成为了维护公众利益、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单纯的媒介法规往往不能完全解决与媒体相关的伦理问题,因为伦理问题往往涉及到更多深层次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媒介法规。
媒介法规是由政府或者相关组织制定和实施的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媒体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众利益。
媒介法规通常包括媒体准入许可制度、内容审查制度、禁止诽谤、传播虚假信息等条款。
这些法规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众免受媒体滥用权力、传播虚假信息和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
然而,仅仅依靠媒介法规是不够的。
媒介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捷。
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媒体伦理是指媒体从业者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责任。
媒体伦理要求媒体从业者要尊重事实、保护隐私、保持公正和客观等。
这些是媒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媒体在法规外更高层次的要求。
媒体伦理和媒介法规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媒介法规提供了一种框架,规范了媒体的行为和责任,为媒体从业者提供了明确的参照。
媒介法规的存在可以强化媒体伦理的意识,要求媒体从业者严守法规,履行社会责任。
同时,媒体伦理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媒介法规。
媒体道德的发展和更新也推动着法规的修订和完善。
媒介法规和伦理不断相互促进,在保障公众利益和媒体自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媒介法规和伦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一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然而,由于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行为的复杂性,法规的制定往往滞后于媒体实践。
此外,媒体伦理的界定和实践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灵活性。
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可能对媒体行为的伦理进行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综合和细致的方法来应对媒介法规和伦理问题。
首先,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加强对媒介法规的制定和监管,确保法规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媒介法规与伦理
媒介法规与伦理
媒介法规与伦理是指规范和管理媒体行为的法律和道德准则。
媒介法规主要是指国家或地区制定的法律法规,用于规范媒体的行为和保护公众的权益。
而媒介伦理则是指媒体在报道和传播信息时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媒介法规和伦理的重要性在于保护公众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媒介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社会责任。
如果媒介不遵守法规和伦理准则,就可能会误导公众、侵犯他人的权益、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
为了确保媒介的行为符合法规和伦理准则,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和自律机制。
监管机制包括政府机构的监管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自律机制则是指媒体自身制定的规范和准则。
同时,公众也应该对媒介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批评,促进媒介遵守法规和伦理准则。
媒介法规与伦理是确保媒体行为合法、道德、公正的重要保障,对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保护公众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利的相互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一是指有些诉讼...权利平等的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一是靠民事诉讼立法的科学机制,二是靠法院在审判活动中的维护,三是靠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的相互尊重。
内参制度:
道德困境:
伦理:就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
隐性采访: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诱惑侦查:刑事诉讼中的一种特殊侦查手段,通常分为“机会提供型”和“犯意诱发型”,而后者即为常说的“警察圈套”,在西方形成“陷阱之法理”作为被告人免责事由。
陷阱取证:刑事诉讼中的概念,是指在特殊的刑事案件的侦查中,侦查人员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犯罪的证据或线索,抓获犯罪嫌疑人而采取诱使被侦查对象实施犯罪行为的一种特殊侦查手段或方法。
简言之,是指采取诱惑他人犯罪的方式收集证据。
“陷阱取证”包括犯意诱发型和机会提供型两种类型。
犯意诱发:
机会提供:
知情同意:指在与当事人确立咨询关系之前,咨询师有责任向当事人说明自己的专业资格、理论取向、工作经验、咨询或治疗过程、治疗的潜在风险、目标及技术的运用以及保密原则与咨询收费等,以利于当事人自由决定是否接受咨询或治疗。
意识自治:
隐性歧视:区别于显性歧视
有偿新闻:新闻采编者将具有或不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按照出资人某些宣传意图撰写的新闻。
有偿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
有偿新闻还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
消息性新闻:报道所采用的声音、图像均来自新闻现场或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新闻采编活动,而非个人编造或拼接。
不允许要求采访对象再现新闻事件的过程。
专题性新闻:允许人为地再现新闻事件某些场景(片段性场景),只要再现行为未改变原生态事件的基本要素。
事实逻辑:
意念逻辑: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
它是人格权的一种。
这些被维护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
人格权:生命、健康、贞操、隐私、肖像、身体、信用、名誉、荣誉、姓名权。
新闻侵权:新闻单位或个人以传递新闻信息的名义通过新闻媒介向公众传播不真实情况或捏造事实或情况真实但新闻获取违背他人意愿,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实从而侵害公民或法人的人格尊严,造成精神损害或物质损失。
二审终审制:侵权行为发生地或结果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但作为一种策略,有相当高比例的新闻诉讼官司的被告提出管辖权异议,要求移送侵权行为发生地的行为发生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文艺批评:又称文艺评论。
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运用一定的观点,对文艺家、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运动等文艺现象所做的探讨、分析和评价。
反诉:指在一个已经开始的民事诉讼(称为本诉)程序中,本诉的被告以本诉原告为被告,向受理诉讼的法院提出的与本诉有关联的相反的民事权益要求,以达到抵消、动摇或吞
并原诉的目的。
这种反守为攻的诉讼是本诉被告所享有的权利是保障本诉被告民事权益的一项重要制度。
抗诉: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做出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新审理的诉讼活动。
抗诉是法律授予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的一项法律监督权。
新闻侮辱:指新闻报道中由于运用污秽、粗鄙、下流的言辞或图片漫画等手段致使特定人的名誉受到损害,形象被丑化。
新闻诽谤:指对特定的公民、法人行为事实的报道是完全虚假的或或主要的行为事实是不真实的,由此产生的对特定的公民、法人不利或名誉受到损害。
过错: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可能导致某种损害后果主观上持有的背离法律,道德规范或规则的心理状态。
过失:并未在自己遇见到损害后果发生的时候。
三点核实:在纠纷的双方和局外人进行核实。
故意: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损害后果持希望或放任的态度。
直接故意:希望后果发生(即行为人通过一定的行为努力造成的行为后果)
间接故意:放任结果发生(行为人虽不希望其行为后果发生,但并未采取避免后果发生的措施)
注意:行为人约束自己行为的稳定心理状态。
过失推定:过失侵权由过失推定得出,即损害后果存在,媒体不能证明其行为尽到注意义务。
特定指向:新闻报道中明确的对象。
新闻真实:要求新闻构成的基本要素准确,报道引用的的所有材料准确可靠,报道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可观,对新闻事实的概括要和事情基本一致,对新闻事件的解释合乎事件发展的内在规律。
法律真实:指符合程序法、实体法要求,有证据支持或印证的事实性存在状态,特别强调技术性、细节性真是,强调有合法证据证明事实本身。
知情权:指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包括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相关信息。
狭义知情权仅指知悉、获取官方信息的自由与权利。
随着知情权外延的不断扩展,知情权既有公法权利的属性,也有民事权利的属性,特别是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是公民作为民事主体所必须享有的人格权的一部分。
三贴近,走转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名誉感:公民对自己内在价值所具有的感情,是主体对自己名声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