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参考教案

合集下载

物理选修3-1鲁科版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案

物理选修3-1鲁科版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案

第1章电荷的相互作用1.1 静电现象与电荷守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荷量意义、符号、单位和元电荷的概念;(2)知道自然界存在正负两种电荷、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感受人们认识电现象的初始过程,通过学习元电荷,认识实验是重要的学习物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通过观察、分析各种静电现象和实验,培养透过现象揭示物理规律的意识,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同时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物理现象的习惯;(2)收集生产、生活实践中有关“静电的防范和利用”的事例,了解事物的两面性,树立趋利避害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难点:静电实验中的电荷泄漏及验电器的检验功能;通过静电现象挖掘静电现象产生的本质.重点:了解静电现象,理解电荷量、元电荷的概念.三、实验器材准备:雷电图片、辉光球、高压放电仪器、雅各布天梯视频、玻璃棒、橡胶棒、毛皮、丝绸、验电器、手摇感应起电机,气球、铝罐,塑料薄膜扎带四、教学过程板书第1章电荷的相互作用1.1 静电现象与电荷守恒一、静电现象:带电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二、产生静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

实质:电子的转移。

2.接触起电3.感应起电三、电荷量:反映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用Q或q表示)单位:C(库仑),微库——μc,1μC=10-6C元电荷:最小电荷量e叫做元电荷,元电荷就是电子电荷量的绝对值,即e=1.6×10-19C。

四、静电的产生和测量设备(1)产生设备:手摇感应起电机、超高压电源、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等。

(2)测量设备:验电器、电荷量表、静电电压表等。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学设计设计教师:海口市第一中学物理组袁晨迎教导年级:高一年级课题名称: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材版本:山东版教授时间:20XX年4月一、教学任务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山东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电学的延续,又是后面学习电磁学的基础。

本节课中编者通过实验探径让学生去学习、理解静电的产生的三种方式,以电荷守恒定律为基础进行理论找到静电产生的原因,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深层次的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电荷守恒定律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二、学习者情况分析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已完成了电荷及两种电荷相互作用的学习,在思维方法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推算能力,在化学中已经完成了物质微观结构的学习。

但是由于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电荷的运动,学生对电荷缺乏感性认知。

而我们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对微观的物理知识意识较薄弱,知识的系统性也不足。

三、教学目标分析根据课标要求以及上述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②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③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重新分布.④知道电荷守恒定律,会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②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四、教学策略1.教材处理在教材处理上,本节课中先进行实验探究再到理论分析。

这样设计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理由:(1)学生对电荷的转移缺乏感性认识,直接理论分析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先进行实验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新新课标鲁科版3-1 选修三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教案4.doc

最新新课标鲁科版3-1 选修三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教案4.doc

第1节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一. 教Z.X.X.K]例1. 一绝缘球A带正电,用绝缘丝线悬挂的一轻小物体B被A吸引,如图所示,试分析B的带电情况。

解析:A、B相互吸引,有两种情况:一是A、B带异种电荷;二是其中一个带电,另外一个不带电。

因为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B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负电。

答案:见“解析”。

例 2. 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绝缘柄的带电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让两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解析:当两小球接触时,带电荷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

由于两小球相同,剩余正电荷必均分,即接触后两小球带电荷量。

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球转移到A球,不仅将自身电荷中和,且继续转移,使B球带的正电,这样,共转移的电子电荷量为转移的电子数个答案:电子由B向A转移个。

例3. 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验电箔,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B. 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C. 把C移近导体A,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D. 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再把C移去,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已闭合解析:虽然A、B起初都不带电,但带正电的小球C对A、B内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使A、B中的自由电子向左移动,使得A端积累了负电荷,B 端积累了正电荷,其下部贴有的金属箔片因为接触带电,也分别带上了与A、B 同种的电荷。

由于同种电荷间的斥力,所以金属箔片都张开,A正确。

C只要一直在A、B附近,先把A、B分开,A、B上的电荷因受C的作用力不可能中和,因而A、B仍带等量异种的感应电荷,此时即使再移走C,因A、B已经绝缘,所带电荷量也不能变,金属箔片仍张开,B正确。

§1.1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1.1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课题:§1.1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2课时)〘学习目标〙1、电荷守恒定律。

2、静电的产生及其本质。

3、静电的应用与防护。

〘重点难点〙重点: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难点:静电感应。

〘导学过程〙〖目标一〗了解电荷守恒定律。

1、电荷①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规定:⑴.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电荷。

用“”表示。

⑵.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电荷。

用“”表示。

②观察实验: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③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符号:()单位:()2.电荷守恒定律:①内容: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或者从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在任何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

〖目标反馈〗1、有甲、乙、丙三个小球,将它们两两靠近,它们都相互吸引,如图所示.那么,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小球都带电B.只有一个小球带电C.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 D.有两个小球带异种电荷2、关于电荷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物体的带电量可以是任意值B. 物体的带电量只能是某些值C. 物体带电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D. 一个物体带1.6×10-9C的正电荷,这是它失去了1.0×1010个电子的缘故〖目标二〗静电的产生及其本质1、原子的核式结构物体由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中子呈电中性,质子带,电子带。

原子的与相2、三种起电方式①摩擦起电:两个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时,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带,失去电子的物体带,这就是摩擦起电。

②接触起电:一个物体带电时,电荷之间会相互,如果去接触另一个导体,电荷会转移到这个导体上,使导体带电,这种方式称为接触起电。

③感应起电:把一个物体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

利用静电感应使导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公开课课件】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公开课课件】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B.①→②→④→③→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③→⑤
练习
一、两种电荷
1、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 ①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 ②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Nhomakorabea-+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吸引轻小物体性质来判断
A、把质子或电子叫元电荷. B、1.60×10-19C的电量叫元电荷. C、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D、质子带有最小的正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练习
3、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 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 带电情况可能是( BCD ) 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B.带有等量同种电荷 C.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 D.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规律 等量的异种电荷
相同金属球平分电量 近、远端带上等量的异 不同金属球比例分配 种电荷(近异、远同)
实质 电子的得失
电荷的转移
电荷的重新分布
三、原子结构与电荷守恒
1、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电中性的
2、摩擦起电的原因: 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带失去电子带正电, 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体得到电子带等量的负电
(正电)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正电)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4、有A、B、C三个塑料小球,A和B,B和C,C和A间都是 相互吸引的,如果A带正电,则( C )
A.B、C球均带负电 B.B球带负电,C球带正电 C.B、C球中必有一个带负电,而另一个不带电 D.B、C球都不带电
练习
5、如图所示,A、B是被绝缘支架分别架 + +

第一节:静电现象及微观解释导学案及教案

第一节:静电现象及微观解释导学案及教案

第一节:静电现象及微观解释学案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

一种是电荷,用符号表示,另一种是电荷,用符号表示,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2、我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

3、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是:,,和。

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都是电子的转移。

4、用来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

此种仪器共由、、、及组成。

我们可用此种仪器检验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将带电物体与此仪器的金属球接触,越大,说明物体所带电荷越多,反之就越少。

5、已知金属球球A带正电,带电量为Q,现将金属球A与一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B接触后移开A后B金属球带(正或负)电,B小球上的电荷量为。

6、完成课本第4页实验与探究。

(1)用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图1—6),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什么?(2)保持玻璃棒的位置不动,用手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图1—7),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3)先把手移开,再把玻璃棒移开,又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7、什么是静电感应?8、如右图所示,若将两完全相同的导体B,C靠近带正电的带电体A,然后将B,C分开,移去A,则B带(正、负、或者不带电)电,C带(正、负、或者不带电),并且导体B和导体C带电量(相等、不相等)。

9、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组成,原子由和组成,原子核由和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电,电子带电。

当原子的电子书与质子数时,此时物体不显电性。

10、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是?11、举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静电运用和静电防护的例子,并说明原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内总有电荷,而绝缘体内没有电荷B.若物体不带电,则物体内没有任何电荷C.物体中总有电荷,而不带电是因为它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电荷量相等D.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只产生正电荷而不产生负电荷2.关于摩擦起电与感应起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是因为产生了电荷B.摩擦起电是因为产生了电荷,感应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C.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因为电荷的转移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3.将不带电的导体M和一带正电的导体N接触后,M中的质子数( )A.减小B.增加C.不变D.无法确定4.如右图所示,A,B,C是三个安装在结缘支架上的金属导体,其中A带正电,B,C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枕形导体不带电,试问:(1)如何使B,C都带等量正电?(2)如何使B,C带等量异种电荷?并且此时B带正电还是负电?C带正电还是负电?(3)如何使B,C带等量负电?第一节:静电现象及微观解释教案备课教师:冯安龙黄福跃谢龙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并知道三种方式的异同点,并理解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都是电子的转移。

2019-2020年新课标鲁科版3-1 选修三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WORD教案2

2019-2020年新课标鲁科版3-1 选修三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WORD教案2

2019-2020年新课标鲁科版3-1 选修三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WORD教案2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重点:电荷守恒定律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要点导学]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2.电子和质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C。

实验指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电荷量e的。

所以,电荷量e称为。

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测得的。

3.使不带电的物体通过某种方式转化为带电状态的过程叫。

常见的起电方式有、和等。

例如:一个带电的金属球跟另一个与它完全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球接触后,两者必定带上等量同种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不带电的导体在靠近带电体时,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受到带电体的作用而重新分布,使导体的两端出现电荷。

4.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也不会,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在发生正负电荷湮没的过程中,电荷的代数和仍然不变,所以电荷守恒定律也常常表述为: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5.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表现为电中性。

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第1节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知道电荷守恒定律.知道什么是元电荷.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三种起电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互动作用,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二、教材认识1.教学重点:感应起电的方法和原理,电荷守恒定律2.教学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3.关键三、教学准备1.教具选择:有机玻璃棒、丝绸、碎纸片、毛皮、橡胶棒、验电器、AB筒,摩擦起电机2.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课练、讨论3.辅助手段:课件4.学情分析: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的知识,这些在初中都已经讲过,本节重点是讲述静电感应现象.要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板书】第一章 静电场复习初中知识:【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板书】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二)进行新课: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板书】1、电荷(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构成物质的原子本身就是由带电微粒组成。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案(鲁科版)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案(鲁科版)

第 1 节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学习目标】1.探究三种起电方式,了解静电的产生及其本质.2.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静电的产生.【重点难点】1、静电产生的探究.2.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演示摩擦起电机的人造闪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分析原因。

这是一种静电现象,我们不少同学觉得电既神秘又危险,对电存在很多错误的认识,甚至觉得带电就不能碰。

其实不然,播放视频——静电使长发飘起来。

反之在某节目中主持人说电流电死人大约要 1A 左右,其实只要几个 mA就能电死人了。

所以作为现代生活在电器时代的我们更要好好学习电学。

因为这不仅是常识,还是生存的能力。

二、新课探究1、静电的产生( 1)三种起电方式: (图 1- 1- 1)图1-1-1( 2)三种起电方式的比较方式内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容产生及条两不同绝缘体摩擦导体靠近带电体时导体与带电导体接触时件时导体两端出现等量两物体带上等量异异种电荷,且电性与导体上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现象种电荷原带电体“近异远电性的电荷同”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原因对核外电子的束缚受带正 (负)电物体电荷之间的相互排斥力不同而发生电子吸引 (排斥 ) 而靠近得失(远离 )实质均为电荷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2、例题讲解例 1、如图 1-1-2 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球 A 带上正电,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B,则()A.验电器金属箔不张开,因为球 A 没有和 B接触B.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正电C.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负电D.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上了图1-1-2正电解析:A 球带正电,靠近验电器 B 时发生静电感应,使验电器金属杆上端带负电,下端金属箔片带上正电而张开,故选 D。

答案: D例 2、一绝缘球 A 带正电,用绝缘丝线悬挂的一轻小物体 B 被A 吸引,如图所示,试分析 B 的带电情况。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说课稿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说课稿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一节是司南版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的开端,而本章也是整个高中阶段电学的开端。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学校所学学问的稳固和深化,又为后继内容的学习做出了铺垫。

学好这一节,对同学进一步讨论静电场的有关性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静电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学好这一节又能增添物理学问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激发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培育同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忱。

二、学情分析1、同学学校已对静电有初步了解,知道一些简洁的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两种起电方式,对感应起电也有了些浅薄的了解,但只是一些感性熟悉,缺乏深层次理性认知。

2、同学化学课已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讨论,这为本节课几种起电方式的微观解释大大降低了难度。

三、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静电感应这三种起电方式;2、知道正负电荷的规定及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规律;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能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学问分析三种起电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试验使同学进一步熟悉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同学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制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转移。

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领会静电现象的奇异与和谐,进展对科学的奇怪心与求知欲;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尝试运用静电学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将静电学问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学问分析静电现象难点静电感应突破:动画演示五、教法学法教法试验演示、启发教学、多媒体动画帮助学法观看分析、商量沟通六、教学媒体1.试验器材:有机玻璃棒、丝绸、碎纸片、毛皮、橡胶棒、验电器、摩擦起电机;2.课件:视频——静电使长发飘起来;文档——人身静电高达七八千伏。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案范文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案范文

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索静电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静电的产生、静电的传播、静电的利用和防止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静电的产生原因;(2)掌握静电的传播规律;(3)了解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静电的产生和传播;(2)学会使用科学仪器进行静电实验;(3)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静电的产生原因;(2)静电的传播规律;(3)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2. 教学难点:(1)静电的微观解释;(2)静电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发学生对静电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探究静电的产生:(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静电产生的原因;(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静电的产生;(3)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静电产生的原因。

3. 探究静电的传播:(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静电的传播规律;(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静电的传播;(3)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静电的传播规律。

4. 探究静电的利用和防止:(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3)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静电的产生原因;2. 学生能正确地解释静电的传播规律;3. 学生能运用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 学生能参与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5. 学生能用科学语言表达静电现象,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1)静电的产生原因;(2)静电的传播规律;(3)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4)静电的微观解释;(5)静电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案范文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案范文

一、教案背景《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案范文学科领域: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常见现象。

2. 让学生掌握摩擦起电的实质,了解电荷守恒定律。

3.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微观解释,即原子和分子层面上的电荷分布。

教学重点:1. 静电现象的产生和常见现象。

2. 摩擦起电的实质和电荷守恒定律。

3. 静电现象的微观解释。

教学难点:1. 摩擦起电的实质和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

2. 静电现象的微观解释的掌握。

二、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现象的产生和实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常见表现,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静电现象的微观解释。

三、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的产生和常见现象a. 静电的定义和产生原因b. 静电的常见现象: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等2. 摩擦起电的实质和电荷守恒定律a. 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b.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发生转移3. 静电现象的微观解释a. 原子和分子层面上的电荷分布b. 静电现象的微观机制:电子的转移和电荷的重新分布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现象的产生和实质。

2. 讲解:详细讲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和电荷守恒定律,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常见表现。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静电现象的微观解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4. 总结: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实质和微观解释。

5.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对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过程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 静电现象的应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等。

2. 静电现象的防止: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

3. 静电现象与生活:静电对人体的影响、静电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和元电荷.
5.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板书】第一章静电场
复习初中知识:
【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
【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板书】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动画演示)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二)进行新课:第1节、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板书】
1、静电的产生
我们知道,刚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可以吸引细小纸屑,一切静电现象都
是由物体带电引起的,物体是怎么带上电的呢?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
带的电荷为负电荷,这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式是摩擦起电(动
画演示)。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除了摩擦起电,还有没有可以使物体带上电的方法?
实验:取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跟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发现验电器原来闭合的指针张开了。

这是因为带电的橡胶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上,与金属球相连的两个指针带上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验电器由于带了电而使指针张开了。

这种带电的方式是接触带电。

还有一种使物体带电的方式---静电感应,看下面一个实验:
当带电小球接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我们发现闭合的指针张开,这是因为由于带电小球的作用是验电器带电了。

当我们保持手的位置不动,用手接触验电器,发现张开的指针闭合了。

先把手移开,再把带电小球移开,有会发生什么现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前面的现象,总结得出静电感应的概念。

把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导体是,也可以使导体带电;导体因受到附近带电体的影响而带电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利用静电感应使导体带电,叫
感应起电。

[结论]不仅摩擦起电和接触带电可以使物体带电,静电感应也可使物体带电。

二、原子结构与电荷守恒
为什么摩擦和感应可使物体带电呢?我们从物质的微观结构来认识静电现象的本质。

物质由分子、原子、例子等微粒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而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对外不显电性,当原子受到外界带电体的影响时,电子会发展转移,物体就显电性了。

大量事实证明: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任何转移
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这个规律叫电荷守恒定律。

另一种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摩擦为什么能使物体带电?因为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是,由于它们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束缚电子较弱的原子核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电子较强的原子核会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实质:电子的转移.
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3)用静电感应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感应起电的原因是什么呢?
提出问题:静电感应的原因?
带领学生分析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分析起电的本质原因:把带正电
的小球移近金属球,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验电器上的自由电子被吸
引过来,即金属球靠近小球的一侧带负电,远离带电小球的一侧带正电。

因此导体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
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课本P6
图1-12所示)。

三、静电的应用(建议视频教学)
应用
1) 吸附功能;可用于除尘、喷涂等
2)杀菌功能:处理种子,处理水,
3)放电产生臭氧:强氧化剂,可杀菌
2.防止危害——放电导致火花,电击等危害
预防方法——尽快导走静电(利用金属或潮湿的空气导电)
——α射线照射,使空气电离导电
激光打印机就是利用静电来实现“打印”的。

当使用计算机应用程序下达打印指令时,激光打印机从“充电”开始,感光鼓表面先由充电极充电,使其获得一定电位,之后经载有图文映像信息的激光束的曝光,便在硒鼓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经过磁刷显影器显影,潜像即转变成可见的墨粉像,在经
过转印区时,在转印电极的电场作用下,墨粉便转印到普通纸上,最后经预热板及高温热滚定影,即在纸上熔凝出文字及图像。

在打印图文信息后,清洁辊把未转印走的墨粉清除,消电灯把鼓上残余电荷清除,再经清洁纸系统作彻底的清洁,即可进入新的一轮工作周期。

另外还有静电喷雾,静电喷雾通过高压发生装置使雾滴带电喷射,静电喷雾
有许多实际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静电喷雾技术能大大降低农药使用量。

另外在工业生产中,静电喷雾技术用于汽车、家电、仪表等外壳的喷涂(这
里可以运用视频教学)。

在生产和生活中,静电也可能是隐形杀手。

防止静电危害的方法之一是尽
快的把静电导走。

(这里可以运用视频教学)。

随堂练习
【例一】挂在绝缘细线下的两轻质通草球,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靠近或远离,如图所示,则:()
A 甲图中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B 甲图中至少有一个带电;
C 乙图中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D 乙图中两球可能只有一个带
电。

答案:BC 【例二】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 和B 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
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 、B 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 )
A .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B .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
C .带有等量同种电荷
D .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答案:BCD

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