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优化研究

合集下载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者:谢文丽来源:《广西教育·C版》2022年第07期【摘要】本文论述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在美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聆听美的声音中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在联想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从韵味挖掘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表现、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音乐欣赏中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

【关键词】高等师范学校声乐教学审美能力【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1-0151-03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音乐审美能力就是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

音乐美包含着声音优美、旋律和谐、意境深远、情绪积极等审美元素,这些审美元素对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声乐课是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类型之一,其本质是审美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因此,在高师声乐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围绕审美意识、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表现、审美情趣、审美视野等方面展开,着重提升学生对音乐美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一、在美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声乐是一门美的艺术,学习声乐则是追求美的过程。

高师声乐教学应创设美的、沉浸式的环境,营造宽松的、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改善学生学习声乐的体验,提升学生学习声乐的效果。

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一般指教室的布置、色彩的搭配、教具的使用、空间的布局等方面,软环境主要指课堂氛围和精神环境。

审美意识是审美活动中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前提,创设美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高师声乐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环境、身心特点及外部条件等创设和谐美好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充分感知音乐的美,从而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发展需求,实现对音乐知识的深度学习和掌握。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探究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探究

MUSICLIFE2024年第4期“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探究姜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作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以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为主要内容,通过音乐表达和音乐欣赏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于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单纯传授音乐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作为一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课程,具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使命。

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媒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将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和审视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领略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更从中感悟到中国民族精神的内涵。

一、教学理念:挖掘思政元素,链接知识、能力与价值挖掘《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思政元素,传承与创新民族民间音乐,需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对学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探寻民族民间音乐知识技能与课程思政元素自然结合,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从专业音乐知识技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创新思维、公益精神等相关思政元素自然结合,而不是粗放的“灌输式教育”,彰显民族文化自信。

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深厚历史背景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

这些作品展示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通过音乐欣赏和学习,感受到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注重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文化传统、社会关系和个体生命价值。

通过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OBE_教育理念推动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声乐教学为例

OBE_教育理念推动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声乐教学为例

音教探索随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应用OBE 教育理念,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掌握更多的技能,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文以声乐教学为例,探索了OBE 教育理念下声乐教学的改革策略,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音乐课程体系,以期对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声乐艺术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OBE教育理念是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将学习成果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

将OBE理念运用到音乐教育中,需结合声乐教学的特点和难点,对声乐教学进行改革研究,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1]。

一、OBE 教育理念概述OBE是一种基于学习成果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是指以学习结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持续改进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这一理念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达成度,强调学生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持续提高;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以持续改进为目的,强调教育评价与质量改进机制的有机结合。

OBE 教育理念的内涵和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成果导向,关注学生学习结果;二是强调持续改进,关注教师教学质量;三是强调教育评价与质量改进机制的有机结合。

OBE 理念的意义在于:一是能有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以学习结果为导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有利于优化课程体系、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以学习结果为导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持续改进;三是有利于增强教师责任感。

坚持以学习结果为导向,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中的文化渗透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成为了当前文化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传统文化在国内外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对于高等教育中声乐作品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声乐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在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声乐作品在教学中逐渐被忽视,甚至被边缘化。

对于如何在高等教育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声乐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了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

通过对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旨在为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一种新的实践路径和思路。

1.2 研究意义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中,文化渗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国声乐作品的理解和表达。

文化渗透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声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演唱时更加真实和传神。

文化渗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国声乐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信地展示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与魂韵。

在当下全球化的背景下,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掘中国声乐作品的价值和魅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深度的音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

2. 正文2.1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声乐作品教学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声乐作品教学旨在通过传授中国传统声乐作品的技巧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高校声乐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高校声乐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高校声乐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作者:陈晓敏来源:《音乐生活》2023年第10期高校专业教育要抓住课程教学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专业课堂教学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将“立德树人”落实到专业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育才功能,落实专业教师的育人职责。

通过专业课堂教学,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觀,从而整体上提升声乐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

一、高校声乐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现实意义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的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的客观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也是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需要。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育人思想,融入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精神等思想文化内含。

在专业教学中,选择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性好、艺术性高、专业性强的经典艺术歌曲和优秀声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专业技能,又可以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和担当意识。

实现课程思政与高校声乐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与构建,需要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参与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在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中,有助于声乐专业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有助于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对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因此,以课程思政为目标和理念的声乐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蓬勃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也日益增强。

在这种背景下,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建立起“文化自信”的理念并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我们需要在多方面着手。

首先,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

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基。

在音乐教育中,应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

学生们应该通过学习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形式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会对音乐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音乐功底,还需要有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因此,应该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音乐水平和文化素养。

再者,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

传统文化的知识多为口头传承,缺乏明确的记录和整理。

因此,在建立音乐课程体系时,可以从历史上的音乐事件、人物和作品等方面来编制教材;同时,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录音、录像、互联网等来进行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普及。

最后,要强化对音乐教育的整体规划和指导。

政府应当对音乐课程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规范和指导,加强对音乐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同时,应该注重对新型音乐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和探究,不断完善和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建立“文化自信”的理念是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让其在现代音乐文化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当代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代,文化是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代表之一。

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然环境中也需要得到充分的保护与发展。

而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发展不仅仅只需要政府和学者的关注,更需要全民的参与与支持。

因此,在当下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民族音乐教育应该让学生了解文化的重要性,让其具有文化自信。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冲击,传统文化一度被边缘化。

然而,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精髓,是文化的核心。

因此,民族音乐教育在课程中引入文化学习,让学生明确文化的含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其次,在民族音乐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和传承。

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保护和传承是必要的。

因此,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了解,激发对其的兴趣,同时实践和演练传统音乐,增进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感受。

另外,通过相关文化艺术活动,增加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例如,学校可以邀请传统音乐家和民乐团前来演出,为学生呈现音乐之美。

学生也可以利用本地乐队、艺术家的演出日,来鼓励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他们感受到音乐魅力,同时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最后,民族音乐教育应该让学生了解国际视野,引领新的时代。

作为跨境文化交流的一种语言,民族音乐在总体国际化背景中,必须时刻关注时代变化。

通过引入国际元素和国际视野,民族音乐能进一步升级升华,与世界同步发展。

总之,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更是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学生具有文化自信心,令民族音乐在更为开放的环境下蓬勃发展。

新形势下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

新形势下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

的声乐 教学 也应该 顺 应 时代 的要 求 , 意进 取 、 锐 积极 探 索 出适 合 时代发 展 的教学 模 式 和教学 方 法 , 而适 从
应 我 国不断 深入 的市 场 经 济 的 发 展 和 对 基 础音 乐 教
从上 世 纪 末 到新 世 纪 不 到 2 O年 里 , 国各 地 高 全
降 、 学 压 力 增 大 、 学 资 源 不足 等 一 系 列 问题 , 待 高 校 教 育 管理 及 工作 者 去 思 考 和 解 决 。 面 临 教 教 亟 新形 势 的 诸 多 变 化 , 师 声 乐 教 学 如 何 相 适 应 地 进 行教 学 模 式 和 教 学 方 法 上 的调 整 , 高 已成 为 刻 不 容 缓 的 问题 。 文 章 从 新 形 势 下 高 师 声 乐 教 学 的 时 代 和 文 化 背 景 、 状 和 存 在 的 问题 展 开分 析 , 在 教 现 并 学模 式和 教 学 方 法 上 进 行 一 定 的 探 索 , 努力 开拓 一条 开 放 而 多元 的 高 师 声 乐教 学道 路 。
21 0 2年 7月
J 1 2 1 u. 0 2
桂 林 师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u n lo i n No ma l g o r a fGul r l i Col e e
第2 6卷
第 3期 ( 总第 9 1期 )
( m . 1 Su No 9 )
Vo _ 6No 3 l2 .
校合 并成 为 一种 风 潮 。这 种 高 校 合 并 、 格 , 来 的 升 带 好处 是提 升 办学层 次 和扩 大 办 学 规模 , 带 来 资 金 、 并 人才 和教 育 、 教学 资 源的重组 和 重构 。这无 疑给 高校
的发 展带 来很 多积 极 的效应 , 同样也 产 生 了不 少负 但 面 的影响 。例 如 : 教 学 管 理 层 出 现 人 浮 于 事 等 现 在 象 , 教学 层 面上 , 来较 低级 别 学 校 教 师 的学 历 和 在 原 知识结 构 、 学水 平难 以适应 升格 后在 新 形势 下 高等 教 院校声 乐及 其 他课 程 教 学 的 需 要 。高 等 学 校 的 音 乐 教 育领 域 尤为 突 出 , 因为近 1 O多 年来 , 由于市 场 经济 利 益 等各 方面 原 因的驱使 , 国各 省市 兴 办音 乐教 育 全

高师声乐教学中融入红色经典歌曲的实践

高师声乐教学中融入红色经典歌曲的实践

高师声乐教学中融入红色经典歌曲的实践导言红色经典歌曲是中国革命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们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精神。

作为高等学府,高师声乐教学应该充分挖掘红色经典歌曲的教育意义,通过融入这些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和道德情操。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融入红色经典歌曲的实践方法和效果。

1. 传承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精神红色经典歌曲是中国革命时期的产物,它们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和革命情怀。

在当今社会,一些学生可能对于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同,红色经典歌曲正是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感受并传承这些情感和精神的载体。

通过在声乐教学中演唱这些歌曲,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爱国情感和革命情怀,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 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传统的红色经典歌曲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文化符号,它们蕴含着深刻的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演唱这些歌曲,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和审美情操红色经典歌曲在音乐形式和歌词内容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们是中国革命时期的精品力作,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在声乐教学中,通过演唱这些歌曲可以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和审美情操,提升他们的音乐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融入红色经典歌曲的实践方法1. 选取适合教学内容的红色经典歌曲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融入红色经典歌曲,首先要选取适合教学内容的歌曲。

可以根据不同教学阶段和内容特点,选取具有时代背景和教育意义的红色经典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映山红》等,结合具体课程内容进行选择。

2. 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在选定红色经典歌曲后,应该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

可以结合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进行歌曲背景介绍和相关知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意义。

高师声乐分级教学中的小组课教学

高师声乐分级教学中的小组课教学

件 、 同声 部 特 点 产 生 的 不 同 歌 唱 状 态 和 学 习 共性 的 唱 法 , 了 一 定 的 发 声 方 法 和 不 有 不 同 的 歌 唱 感 觉 , 一 步 了 解 到 这 些 基 础 发 声 基础 , 三 大 四 个 别 课 就 可 以 发 展 自 进 大 的 声 乐 理 论 在 不 同 人 身上 产 生 不 同理 解 、 己的“ 特性唱法” ——个性唱法 了。 也许在一 作 用 和 效 果 , 而 提 高 学 生 的 听 辨 能 力和 个 声 乐 小组 中 有 男 声 、 女 生 、 民 声 、 从 有 有 有
分 析 、 解 , 累音 乐 文 化 知 识 内涵 , 高 理 积 提 艺 术 修 养 和 审 美 情 趣 ; 舞 台 艺 术 实 践 的 在
过 程 中 培 养 学 生 的 综 合 素 质 , 会 对 歌 声 学 的 审 美 、 乐 感 觉 的 审 美 , 唱 情 感 的 审 音 演
声 乐 小 组 课 因 为 教 学 时 间 、 堂 规 模 的 共 鸣 。 课 的 特 点 最 好 用 国 际 传 统 唱 法 , 就 是 现 在 也 把 审 美 教 育 和 情 感 教 育贯 穿 于 整个 声 在 声乐 学 习 的 初期 有 一些 理 论 上 的 支 持 和 常说 的 “ 共性 唱法 ” 前 面 提 到过 , 声 乐 分 乐 教 学之 中 。 课 堂发 声 练 习时 , 启 发学 。 在 在 要 指导 。 级 教 学 中 , 组 课 一股 安 排 在 大 一 、 二 两 生 的 审美 想 象 , 立 美好 的 声 音 形 象 ; 小 大 建 在教 通 过 小 组 课 学 生 可 以 了解 不 同 嗓 音 条 个 学 年 , 以 唱 共 同 的东 西 、 通 的 东 西 、 学 中要 指 导 学 生 对 中 外 大 量 声 乐作 品进 行 可 共

谈谈民族音乐中的文化自信

谈谈民族音乐中的文化自信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27期伴随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音乐类型逐渐增多,让民族文化的发展遭受一定的打击。

我们需要对培养民族文化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实现充分认知,除了可让民族音乐文化的优势发挥出来外,还能从诸多角度培养人们思想道德并提升。

在民族文化得到弘扬的基础上,重视培养文化自信,从根源上彰显音乐本身的优秀品质,牵动民族文化不断进步,从而实现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

基于民族文化的逐渐发扬中,我们需重点培养民族音乐的文化自信,从根源上确保民族音乐优秀的品质得到充分呈现,带动民族文化不断发展与进步,从而实现文化素质的有效提高。

在我国民族文化中民族音乐作为主要构成部分之一,需由当代人进行弘扬,通过民族音乐本身的优势,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对于文化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

一、分析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满族秧歌。

满族秧歌叶氏“大浪花”于2016年被誉为是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满族秧歌,其原本的面貌维持得良好,甚至于在我国大力支撑下,对秧歌服饰方面具有一定的改善。

秧歌在叶氏人眼中就是一类“玩意儿”,在扭秧歌时不会出现负担,在扭秧歌中,他们会从内心中笑出来。

此类心态可以从侧面呈现出叶氏人认同自己的文化,作为民族自信赐予其浓厚感染力的表现。

基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而言,非常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就算受外来文化的强势渗入,本身上百年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风俗不会发生变化。

(二)侗族大歌。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侗族大歌为世界级,且非常著名,于2009年被世界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名录。

侗族大歌被老辈音乐家的发现与整理时间为1959年,在法国巴黎的演出时间为1986年,自此以后就在世界上扬名。

在中国,大批音乐理论专家于两千年开始去往侗族考察他们的大歌、婚姻、生活习性、家庭等方面。

侗族无文字,他们对文化的传声方式仅有本地的土生土长艺术及语言,其中的主要代表就是侗族大歌。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教育文档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教育文档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旳问题及处理方案一、高师声乐教学改革面临旳重要问题1. 学生数量与师资力量旳极度不平衡导致声乐课时局限性。

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旳转型期,招生量旳扩大使得学生与教师旳比例严重失衡。

在许多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各声乐老师每周要为六七十个甚至更多旳学生讲课,无论从教师旳精力还是从课时旳安排来考虑,都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个性旳发展和发明力旳培养挖掘。

目前广东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旳声乐课基本采用小组课讲课方式,少则四人一组,多则六至八人一组,一周一次课。

这对于培养学生歌唱能力、审美能力和塑造学生高情商所需要旳庞大知识量来说,课时确实显得不够。

2. 教学思想滞后,教学模式陈旧。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老师大多传承旳是音乐学院式旳教学思想和理念,无论基础训练还是给学生选择歌曲,都强调“精”和“专”,不考虑学生旳基础,不研究学生旳去向,甚少顾及学生旳爱好。

美声唱法旳老师具有“崇洋媚外”旳趋向,大量布置原文旳外国歌曲或歌剧作品给学生“啃”,甚少研究本民族歌曲旳特点和唱法;民族唱法旳老师较少波及国外声乐曲目,对怎样“洋为中用”缺乏研究。

教学模式还是采用课堂以老师为主体“言传身授”,学生被动模仿、理解和接受旳方式。

课堂内容大部分是歌唱技巧旳训练,缺乏与歌唱作品有关旳音乐及以外知识旳扩充,较少引领学生走进作品内部,寻找美,感悟美,享有美。

这种滞后旳教学思想和模式大大制约了学生旳主观审美能动性和个性旳发展。

3. 声乐学科与其他有关学科联络不紧密。

声乐学习旳过程也是审美旳过程,审美首先需要营造审美旳气氛,而这种气氛依赖于与歌唱有关旳音乐及以外知识旳互相交错,共同构建。

如优美旳语言、歌唱旳音乐元素、歌曲内容波及旳多领域知识等等。

这就规定声乐教学必须加强与音乐或有关学科旳联络。

目前,声乐老师闭门造车,声乐课堂教学内容单一,知识面狭窄是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旳问题。

4. 独特旳艺术高考现象导致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旳音乐素质和文化素养较差。

中国声乐的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对中国声乐历史回溯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中国声乐的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对中国声乐历史回溯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此外,特色课程研究探索中,强化传统文化理论学 习,重视传统演唱技法训练。校园内开办戏曲社团,邀 请一些戏曲演员和地方民歌的非遗传承人讲学交流。
(三)培养优秀教师团队。 创新课程设置关键在师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西 方文化输入对中国声乐事业造成一定冲击,导致中国高 校声乐教育以西洋发声方法为主、本土民族唱法为辅, 形成了重技轻艺的教育理念和评价体系,因此,建立一 支既有理论素养又有教学能力的教师团队是根本。我国 除了几所一流专业院校外,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师资,大 多来源西方教育模式下的培养,缺乏对传统戏曲、说唱、 曲艺等方面的系统学习。同时,各地要依据自身办学条 件、学生生源、人才目标等具体情况,制定教学大纲及 编写声乐教材。 结语 当下,我们正面临着恢复文化自信和精神自信的时 代潮流,中国声乐历史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步探索和每一 个争辩,都体现着声乐工作者对科学的热忱和追求,这 正是中华民族顽强拼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发展中 国声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担当,它不可能一蹴而 就,唯有赓续奋斗!■
三、中国声乐唱法之思考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全国各族人民在劳作生 活中,为了沟通思想、表达情感,滋生了不同的行为表 达方式和艺术品种。从民族音乐学角度,各式各样的艺 术模式同属中国声乐的艺术表达,是否可以用统一的概 念进行描述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音乐界曾对“中国 唱法”进行过相关讨论。周恩来总理曾用“三女”形象 比喻过,将三种不同唱法结合,既能真正代表东方的歌 唱传统,又借鉴了西方的主流唱法,形成综合的,好的“中 国唱法”。历声(1986)曾对运用于声乐赛制的民族唱法, 提出过异议,建议改为“中国唱法”。 中国声乐是宏大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行为的描述词, 是最具包容性、多元性的艺术形态。既是高雅专业的声 乐艺术代名词,也是田间地头的乡野小曲代名词,还是 市井百姓家长里短说唱艺术的代名词。中国各式各样的 人群都能依据自身的审美需求在其中和谐共融。 中国声乐的唱法可以是多样的,不同作品表达需要 运用不同的发声技术,适合作品的声音就是好声音。从 广义上讲,“中国唱法”属于中国所有声乐艺术演唱方法, 无论哪种唱法和发声方法,只要是用来唱中国声乐作品, 用的是中国语言,就都属于“中国唱法”。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中国声乐”的唱法,以“中国唱法”统一描述, 是很恰当的界定。 四、中国声乐的高质量发展 (一)因地制宜开设本土化教学模式 促进中国声乐的高质量发展,除了要有科学、艺术、 精准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的声乐教育工作者投入其中,声 乐人才培养是关键。目前国内专业音乐院校 11 所,各 地方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二级音乐院系都开设了声乐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将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是当下我国课程改革的重点。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够加强各类学校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所独有的文化艺术魅力对于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结合高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现状,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标签: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文化自信引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高师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课程体系加深高师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和掌握,为其之后步入教师岗位之后能够利用自己的所学,向学生们传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内涵文化,能够推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程度以及学校课程体系安排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突出强调了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以及中华民族文化觉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随着《国家宝藏》、《朗读者》等一系列彰显着中国文化底蕴的文化综艺节目的开播,更是以更加直观生动且直击内心的方式激起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自豪感。

当前,很多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盲目地追逐国外品牌,在日常谈话中也需要夹杂几个英文单词才能够显得更加时尚和国际化。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着新一代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发展,也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基。

当下,流行音乐占据着主流,尤其是在社会环境的推动下以及各类歌唱综艺节目,例如《这就是说唱》,使得中國民族民间音乐鲜少有人问津。

这种社会学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影响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堪忧,另一方面加剧了青年人崇洋媚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觉的建设和发展。

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思考

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思考

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在这个背景下,民族音乐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推广和传承民族音乐方面,不仅需要加强对传统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应该注意趋向世界文化多样化的趋势,在推广民族音乐的同时加强对国际音乐文化的接纳与融合。

在民族音乐教育的建立中,文化自信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化自信,是指民族文化及其代表性产物的自信。

在当今世界,各种艺术形式、文化习俗和民族传统已经融合在一起,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中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因此,在推广和传承民族音乐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面对外来文化,拥抱多元文化,从而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民族音乐文化。

首先,在民族音乐教育中,提升文化自信应是一个重要目标。

文化自信不但是我们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维护国家文化自尊心和国际声誉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发掘和挖掘民族音乐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喜欢民族音乐。

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更多的音乐人去研究、创作和改编民族音乐,推动民族音乐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也是提高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通过国内外音乐文化的交流、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融合和创新民族音乐。

而且,将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推广到世界各地,也能助力文化自信的提升,增强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因此,应鼓励广大音乐爱好者积极参与国际音乐比赛、音乐节等活动,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最后,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尊重并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必要步骤。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鼓励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同时,也要加强对民族音乐产业的保护和管理,避免出现侵犯民族音乐文化产权的行为,确保民族音乐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总之,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建立文化自信是非常必要的。

高校课题申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声乐艺术表演学科融合研究

高校课题申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声乐艺术表演学科融合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声乐艺术表演学科融合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声乐艺术表演;融合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高等艺术院校做为传承传统文化有力的载体,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课题界定本课题基于上述认识及新时代我国声乐发展的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高校声乐表演教学与实践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艺术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高等教育。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目前在专业领域内,关于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有部分研究,比如常建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策略分析》、鞠丽荣的《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黄春媛的《做心灵的歌者——谈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高校坚持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声乐文化的思考》等,他们对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中的途径、方法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目前该研究领域中关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声乐艺术表演实践的研究少有涉及。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作为一所音乐艺术高等院校的声乐表演系,研究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声乐艺术表演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有如下意义:1、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2、引入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3、引入传统文化是增强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方法4、是新时代我国声乐艺术表演发展的需要研究价值:本项目选题是紧紧围绕着国家的发展战略和要求,紧密联系实际所选的课题,因此本课题明显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在当代中国,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族音乐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起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自信”,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当前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建立起“文化自信”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当前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目前,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主要以西方音乐学习为主导,忽视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在很多音乐学校和学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接触到西方古典音乐,古典专业音乐训练成为主流。

相较于西方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和教育显得相对匮乏。

在一些地区,由于现代音乐市场的需求,民族音乐教育更多地以商业化和流行化为导向,传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内涵受到了挑战。

传统音乐教学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为了建立起“文化自信”的民族音乐教育,应当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音乐的地位和价值,推动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1. 加强传统音乐的教育和培养应当在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中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和培养。

不仅可以引入一定比例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还可以开设有中国传统音乐专业,培养具备传统音乐素养的专业音乐人才。

这样可以在教育体系中推广中国传统音乐,培养更多对传统音乐进行研究和传承的人才。

对于一些地方性特色明显的民族音乐,可以在当地开设音乐教育基地,围绕当地的音乐传统进行教育和培养,促进当地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引导社会的音乐消费除了学校教育,还应当引导社会的音乐消费,向更多的人推广中国传统音乐。

可以举办一些民族音乐演出和比赛,在广大市民中培养对传统音乐的兴趣。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有吸引力的音乐作品,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接触传统音乐。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1. 引言1.1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民族音乐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往往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效果不佳。

各种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影响下,中国传统音乐在年轻一代中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一些地区和学校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与挑战并存的是民族音乐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文化自信”的理念,为民族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民族音乐也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为民族音乐教育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虽然面临困难,但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契机。

我们有信心通过共同努力,建立起更加完善和健康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让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1.2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指民族文化对自身的经验、实践和传统价值的认同和自信。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词之一。

对于民族音乐教育来说,建立文化自信是至关重要的。

文化自信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

通过深入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文化自信可以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只有在建立了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精神,将其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民族音乐。

文化自信也可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时,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魅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 正文2.1 提升民族音乐教育质量提升民族音乐教育质量是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1. 引言1.1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国文化的复兴,民族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应当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文化自信是指一种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信,是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在当代中国,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的淡化,民族音乐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建立“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培养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民族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建立“文化自信”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加强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同时结合现代音乐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创新民族音乐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不仅提升自己的音乐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做出贡献。

2. 正文2.1 当前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对于民族音乐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学校在教学资源方面缺乏支持,导致民族音乐教育的内容和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教师队伍短缺。

由于民族音乐教育水平的要求较高,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和深厚的民族音乐知识的专业人士来从事教学工作。

目前民族音乐教育相关专业人才数量偏少,导致教师队伍短缺的情况较为普遍。

三、教学内容单一。

在目前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中,往往只注重传统的民族音乐形式和曲目,缺乏对当代民族音乐的关注和挖掘,导致教学内容单一化,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四、学生参与度低。

由于民族音乐教育的内容形式较为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不够深入。

音乐审美视域下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策略

音乐审美视域下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策略

音乐审美视域下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策略【摘要】本文从音乐审美视域探讨了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策略。

在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深度分析和实践来感知音乐的美感;拓展教学内容和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入跨学科教学可以促进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实践性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增强他们的实际能力;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则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更好地享受音乐学习过程。

结论指出高校音乐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音乐审美视域下的教学策略将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通过这些创新策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音乐审美、高校音乐教学、创新策略、提升能力、拓展内容、跨学科教学、实践性教学、现代科技、探索实践。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音乐审美视域下,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策略尤为重要。

在当今音乐审美的背景下,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要求更加深入和多样化。

高校音乐教学需要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引导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

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也需要不断拓展和更新,以适应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和兴趣。

引入跨学科教学和加强实践性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便利性。

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只有不断尝试和总结经验,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音乐审美视域下的教学策略将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提升审美情感,培养审美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1.2 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高校音乐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策略和方法对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优化研究
作者:张艺臻
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19期
摘要:中国声乐作品是当前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文化自信则是推动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优化的指导思想。

文章从此出发,首先简介了文化自信内涵及意义,为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融入奠定理论基础,继而从中国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现状,最后,就如何從文化自信视域出发,优化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提出了对策,包括优化作品选择、加强作品分析、深化歌唱练习、坚持民族本色等。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师教育;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优化
声乐教学是高师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师音乐技能训练中的核心部分,在学生声乐技能发展、音乐素养提升以及综合素质提高中均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声乐教育民族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价值日益凸显,大量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声乐作品被纳入到声乐教学的范畴中,为推动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高师在中国声乐作品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割裂声乐作品的艺术属性与文化属性等,影响了教学价值的全面发挥。

对此,文化自信有着很好的启发、借鉴作用。

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优化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价值。

一、文化自信内涵与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指对民族文化生命的坚定信心以及民族文化价值的积极践行,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刻的理论内涵。

从文化自信的构成内容而言,其内涵主要有三点,首先,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自信;其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最后,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愿景的自信。

(二)文化自信在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中的意义
文化自信不仅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同样有着巨大的时代意义。

特别是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而言,是提升教育教学活动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的利器。

就以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为例,文化自信的教学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指引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
改革的方向。

其次,提升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的整体效果。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到声乐记忆与文化底蕴的融合。

二、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声乐民族化趋势的影响下,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国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且在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完善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作品选择缺乏科学的依据与明确的标准。

当前,高师在中国声乐作品选择中存在重技艺轻文化的现象,作品选择范围集中于对歌唱技艺要求较高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声乐作品的文化属性,导致声乐教学的价值无法得到全面实现;其次,艺术性与文化性相割裂。

在中国声乐作品的教学中深化作品的文化背景分析、文化内涵讲解以及文化精神阐述,是优化教学的重要路径。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中国声乐作品教学多围绕音乐技能的训练而开展,教师在教学中将重心落在了学生歌唱技能的训练与考察中,文化教学的内容相对较少。

这样不仅割裂了中国声乐作品的艺术性与文化性,对声乐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优化对策
(一)优化作品选择,凸显文化气息
对中国声乐作品教学而言,作品是教学活动的载体,作品的选择是否契合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师中国声乐作品的教学优化教学中,必须以作品选择的优化作为首要内容,从以下三点出发,采取好有效的措施,首先,注重作品的艺术性。

艺术性是声乐作品最为基本的属性,也是文化价值的载体与依靠。

其次,注重作品的文化性。

好的艺术作品,其艺术性与文化性是紧密融合的,艺术性是文化性的载体,文化性是艺术性的升华。

最后,注重作品的民族性。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心与积极践行,因此,在声乐作品的选择中要重视其文化内涵的民族性,以具有鲜明民族特点、民族性格的声乐作品作为选择的主要对象。

(二)坚持民族本色,彰显文化自信
民族性是中国声乐作品最为基本的属性,也是中国声乐作品艺术魅力的灵魂所在。

在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中坚持民族本色,不仅是充分呈现声乐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客观需要,也是彰显民族文化自信的逻辑要求。

因此,高师在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中,首先要全方位把握中国声乐作品的民族性格,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以及民族文化底蕴,为文化自信的彰显铺平道路。

演唱作为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在彰显文化自信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高师在声乐艺术作品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歌唱技巧的训练,更要引导学生合理地表现出作品中的情感。

对此,最为有效的方式则是从歌唱实践中围绕音乐和语言进行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让学
生在作品演绎中融入自身的情感,使歌者的个人情感与作品的感情内涵形成有效的融合,使歌曲的演绎成为抒发民族情感,表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这在文化自信的彰显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四、结语
文化自信作为我国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不仅在国家、社会层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对当前高师音乐教学的开展同样有着显著的作用。

因此,以文化自信为依托,推动高师中国声乐作品的教学改革与优化,就成为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任务。

高师在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中,需要从作品选择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好有效的优化措施,提升教学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龙建.文化自信的三重审视:内涵特征、现实依据和价值意义[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7,06:37-39.
[2] 刘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作品鉴赏理论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
*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的优化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18031);淮北师范大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专业评估视阈下淮北地方音乐融入高校特色作曲理论课程的建设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18005)
作者简介:张艺臻(1990-),男,安徽淮北人,研究生学历,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