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提纲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七至九年级)

文言文总复习七年级上册:1、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所以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5、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提纲《陈涉世家》课文重点分析: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4、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9、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11、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
)1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分析第一段1.既然是写陈涉,为何开头并举吴广的籍贯、表字?体现吴广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
2.第一段分几层,用"||"划出后,总结层意,并理出线索。
层意:年少时(鸿鹊之志)——服役后(谋划起义)——举大计后(据陈称王) 线索: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
3.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
4、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出生写起,详写了什么?作者专写了陈胜的少年生活,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作者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
5、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是为了介绍其少年时的志向。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复习提纲(1)《伤仲永》一.整体把握: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二.字词理解:(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 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 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重点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三.揣摩语言: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3.“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4.“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6.“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精读文言文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上语文期末复习提纲桃花源记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文言词语【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七年级下(人教版)文言文知识复习提纲精编

文言文知识复习精编 ——《伤仲永》、《木兰诗》一、 《伤仲永》(1)重点字词解释(要求:熟背) 1、世隶.耕 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异:以〃〃〃〃〃〃为异 4、并自.为其名。
自:自己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聚、团结 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从。
是:此、这 自是:从此 就:完成 7、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文采和道理 8、邑人奇.之。
奇:以〃〃〃〃〃〃为奇 9、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10、或.以钱币乞之。
或:有的人 1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以〃〃〃〃〃〃为有利可图 扳:通“攀”,牵、引 环谒:四处拜访 12、从先人...还家。
从:跟随 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13、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相当 14、泯然众人....矣。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众人:常人 15、仲永之通悟..。
通悟:通达聪明 16、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 17、且.为众人。
且:尚且 18、固.众人。
固: 本来 (2)重要句子的翻译。
(要求:熟记)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他的诗歌以赡养父母,团结同族为内容。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天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泯然众人矣。
完全如同常人了。
5、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先天得到的,远远胜过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是因为他后天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6、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他的才能先天得到,能够这样聪明,但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了一个平常的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练习提纲

八年级上期文言文复习一. 通假字1.便要还家。
(--通--)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3.诎右臂支船。
(--通--)4.左手一衡木。
(--通--)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通--)7.选贤与能。
(--通--) 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9.荡胸生曾云。
(--通--) 10.略无阙处。
(--通--)11.哀转久绝。
(--通--) 12、余拏一小舟(--- 通-----)二. 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2.仿佛..若有光。
()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4.屋舍俨然..。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阡陌..交通。
()7.黄发垂髫....。
() 8..具.答之。
()9.皆叹惋..。
() 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1.便扶向..路。
()() 12.诣.太守。
()13.欣然规.往。
() 14.后遂无问津.者。
()1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16.无案牍..之劳形。
()17.可爱者甚藩.。
() 18.濯.清涟而不妖.。
()()19.陶后鲜.有闻。
() 20.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21.罔不因...势象.形。
()()() 22.尝贻.余核舟一。
()23.雕栏相望..焉。
() 24.石青糁.之。
()25.其两膝相比.者。
() 26.神情与苏.黄不属.。
()27.珠可历历..数也。
() 28.其人视端.容寂。
()29.其船背稍夷.。
() 30.细若蚊足。
勾画了了..。
()31.其色丹.。
() 32.而计长曾不盈.寸。
()33.男有分.,女有归.。
()() 34.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35.盗窃乱贼..而不作.。
()()() 36.故外户.而不闭。
()37.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38.造化钟...神秀。
()()39.决眦.入归鸟。
()() 40.国.破山河..在。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提纲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古代文言文基础知识回顾
1. 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
2. 文言文的发展历程
3. 文言文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4.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 文言文古诗的特点和分类
2. 数首古诗文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 对古诗文的整体理解和情感体会
4. 对古诗文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的分析
第三部分:古文阅读与鉴赏
1. 古文的分类和特点
2. 数篇古文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 对古文的整体理解和思想感悟
4. 对古文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分析
第四部分:古代文言文翻译与写作技巧
1. 通译和意译的差异和应用
2.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技巧
4. 文言文写作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错误
第五部分:文言文的应用拓展
1. 古代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2. 古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关系与联系
3. 文言文的启示与思考
4.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总结
第六部分:附录
1. 古代文言文名篇赏析
2. 常用古代文言文词汇表
3. 重要古代文言文名篇背诵
以上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提纲》的大致内容安排。
在学习文言文时,建议根据这个提纲进行系统学习,注重理解原著的
背景和意义,掌握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和翻译写作的技巧。
通过学习文
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
思维能力。
希望这个复习提纲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祝你学习进步!。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关于课文中的通假字,异动用法,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字,还有理解背诵等等,还有课后10首诗!八年级(上)古诗文名句默写题一、根据课文内容直接默写。
(共18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每个扣1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
8、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
10、自古逢秋悲寂寥,往事知多少。
1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理解性默写。
(共78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每个扣1分)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欲穷其林。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陋室铭》中“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望中之所见,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
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12、《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13、透过《望岳》中,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拓展性默写(共4分,每小题1分,错字、漏字、多字每个扣1分)1、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关注民众疾苦的古诗词:,。
2、请写出你所喜欢的描写桥的古诗词:,。
3、请写出抒发作者爱国情怀的古诗句是:,。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提纲1、内集:家庭聚会2、讲论文义:讲解诗文3、俄而:不久、一会儿4、骤:紧5、欣然:高兴的样子6、何:什么7、似:像8、差:大致、差不多9、拟:相比10、未若:不如、比不上11、即:就是12、因:凭借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时间:寒雪日地点:內人物:谢太傅(召集人兼主讲人)、兄子、兄女(听众)事件:咏雪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和睦、融洽、欢快、轻松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兄子: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女: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中找出根据,并谈谈你的看法。
•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4、谢太傅为什么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5、“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
(比喻)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比喻)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夸张)7、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对兄女的答案满意。
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文言文复习提纲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提纲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1.词类活用【湍】急流。
【奔】飞奔的马。
【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
【反】通“返”。
【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
从,顺,随。
【缥碧】青白色【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形容树绿而密。
【犹】像【千百】形容很多。
【竞上】争着向上。
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夹岸】两岸【泠泠】形容水声激越【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
【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韵,和谐的声音。
【柯(kē)】树木的枝干【鸢飞戾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
鸢,一种凶猛的鸟。
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蔽】遮蔽。
【绝】停止。
【交映】互相掩映。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
【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
负,依凭。
重点句翻译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二、阅读探究1.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中学文言文复习提纲(正确版)

• • •
• • • •
• 二《论语十则》 【主要内容】:主要是学习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1、弄清楚每一则所讲的内容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的修养以及孔子思想体系 的核心(“仁”的概念) 2、积累有关本文的成语。 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3、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联系社会 实际谈谈其意义)【难点】 我们应从两个方面认识这句话:一方面对人要宽容,要推 己及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 加给别人,要多替别人想想;另一方面还应该考虑到现实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宽容是有限度的,对待罪人,还要给 予应有的惩罚。
•
• • • • • • • •
• 七《口技》 【主要内容】: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 一位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1、理清文章脉络(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交代表演者和表演时间、地点、 设施、道具和开演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2—4段):写表演者精彩地表演和听众的 反应。 第三部分(5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2、找出本文的文眼。(概括全文主旨的语句或词语) 善 3、文章主要的写作方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请指出哪些是正面和侧 面,用原文回答。并说说侧面描写的作用)
• • • • • • • • • • • • •
• 三《山市》 【主要内容】:文章主要描绘一幅奇异的海市蜃楼图画生成到 消失的过程。 1、山市出现的全过程。 A、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B、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C、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2、结尾一句的作用。 结尾一句写的是鬼市,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 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景象。 3、作品及作者的简介。 4、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称为“鬼市”? 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当时的人们不能用科学道理解释这一自 然现象。 5、运用科学知识,请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解释? “山市”与“海市”一样,是因折光反射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复习提纲

八上文言文《桃花源记》1、文学常识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体裁记2、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3、古今词义不同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率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4、解释加点的字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缘.溪行沿着落英缤纷...花繁多的样子夹岸数.百步几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复.前行.又走欲穷.其林走完便得.一山看见彷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好像便舍.船丢弃初.极狭一开始才.通人只仅复.行数十步又屋舍俨然..平整广阔处处志.之做标记..整齐的样子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鸡犬相闻.听见悉.如外人全都黄发垂髫....老人孩子并怡然..都询问消息遂.与外人间.隔隔开...自乐愉悦的样子具.答之详尽咸.来问讯皆叹惋..告辞离去...都感叹惋惜皆.出酒食都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辞去此中人语云..告诉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说既.出已经得.其船找到便扶向.路沿顺着及.郡下到了诣太守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马上遂.迷终于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计划后遂.无问津.者就渡口5、一词多义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乃.大惊于是寻.病终不久便舍.船丢下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乃.不知有汉竟然寻.向所志寻找屋舍.俨然房屋渔人甚异之.代词代这种情况具答之.代词代他们闻之.代词代这件事6、翻译重要句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仿佛有点光亮。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知识整理提纲.doc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提纲17、《公输》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起.于鲁2、公输盘不说.3、子.墨子起.,再拜..4、不可谓知.类.5、然.胡.不已.乎6、胡不见.我于王7、子墨子九距.之8、守圉.有余9、公输盘诎.10、吾知所以..距子矣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12、方.五千里13、舍其文轩..14、吾义.固.不杀人15、夫子..何命焉为..16、请.献十金..17、不可谓仁.18、宋无长.木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1、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2、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罪呢?3、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译: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了他。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楚国有多余的土地却缺少民众,杀死自己缺少的民众却去争夺自己有多余的土地,不能算作有智慧。
6、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译: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与破车相比。
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译:我认为楚王您派官吏攻打宋国,是与这种人同一类别。
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虽然这样,公输盘替我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一定要攻取宋国。
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译:公输盘多次设下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住了他。
10、虽杀臣,不能绝也。
——译: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守御者啊。
11、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译: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
四、文意把握:1、课文内容: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
2、第一段的作用:交待事情的起因。
析:“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出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闻、起、行、至这一系列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攻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3、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分为三个步骤:(一)、墨子巧言劝阻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中考文言文复习提纲中考文言文复习提纲易误读的字1、七上:鹤唳lì 怡然yí 土砾lì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论语Lún 碧瓦飞甍mãng 倏忽shū高垣yuán睥睨pìnì 连亘gân 黯àn然缥缈七下:环谒yâ 称前时之闻chân 机杼zhù 赴戎rïng机可汗kâhán大点兵辔头pâi 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朔气传金柝tuî 燕yān山胡骑jì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 曳yâ屋许许声hǔ 缀zhuì行甚远狼亦黠矣xiá 意将遂suì入以攻其后也假寐mâi2、八上:芳草鲜xiān美黄发垂髫tiáo 阡陌mî 后遂suì无问津者唯吾德馨xīn 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ï清涟而不妖亵xiâ玩陶后鲜xiǎn有闻尝贻yí余核舟一八分有奇yîujī如闻泣幽咽yâ 乘chãng奔御风素湍tuān绿潭飞漱shù其间属zhǔ引凄异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京尹yǐn 艨艟mãngchōng 一舸gě无迹僦赁jiùlìn看幕晨兴xīng理荒秽huì 带月荷hâ锄归八下:缥碧piǎo 鸢飞戾天yuān 环堵萧然dǔ 短褐穿结hâ 箪瓢屡空lǚ晏如yàn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chïu 衔觞赋诗shāng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 俟其欣悦sì 负箧qiâ曳屣xǐ 媵人yìng以衾拥覆qīn 右备容臭xiù 烨然若神人yâ 缊袍敝衣yùn低绮户qǐ 贻然不动yǐ 俶然不动chù 往来翕忽xī悄怆幽邃qiǎo chuàng 浩浩汤汤shāng 谪守巴陵郡zhã 阴风怒号háo 岸芷汀兰tīng 宠辱偕忘xiã 林壑尤美hâ 伛偻提携yǔlǚ觥筹交错gōng 廿二日niàn 鲜妍明媚yán 汗出浃背jiā恶能无纪wū 曝沙之鸟pù 呷浪之鳞xiā 停杯投箸zhù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bì3、九上:辍耕之垄上chuî 皆次当行háng 度已失期duï 扶苏以数谏故shuî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 忿恚huì 慰尉果笞广chī 为坛而盟wãi免冠徒跣guān 以头抢地耳qiāng 休祲降于天jìn 秦王色挠náo寡人諭亦yù 因屏人曰bǐng 挟天子以令诸侯xiã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dài则命一上将jiàng 将荆州之军jiàng 中道崩殂cú 以遗陛下wâi裨补缺漏bì长史zhǎng 咨陬善道zōu 夙夜忧叹sù 猥自枉屈wěi陟zhì罚臧否pǐ以彰其咎jiù 千骑卷平冈jì 五十弦翻塞外声xián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 九下: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Yíng 胡不见我于王xiàn 蹴而而与之cù 乞人不屑xiâ 非醴泉不饮lǐ 又何间焉jiàn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期年之后jī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hâ 始龀chân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kuì亡以应wú 窈窕淑女yǎotiǎo中考文言文复习提纲通假字1、七上: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提纲七年级的(语文学习)难度加大,要在预备哪些关于文言文的复习提纲来复习呢?接下来是学习啦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提纲,盼望会给大家带来关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提纲:《咏雪》一、词语积累[内集]家庭聚会。
内,指家人。
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兴奋的样子。
[似]相像,像。
[差(ch)]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
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
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日有什么不同?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今日的"儿女'专指子女。
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示意欣赏她的才气。
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
它注意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需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其次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文言文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上)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育才中学蒋老师原创一、咏雪《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解释文中带点词的意思1、内集()2、讲论()3、俄而()4、差()5、拟()6、欣然()7、因()8、未若()(二)用“/”画出句子的朗读节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白雪纷纷何所似?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三)本文反映了古代书香门第怎样的生活情趣?你喜欢这样的家庭生活吗?请说说理由。
附《咏雪》对照翻译: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期()2、日中()3、去()4、乃()5、不()6、哉()7、委()8、家君()9、引()10、顾()(二)用“/”画出句子的朗读节拍。
1、陈太丘与友期行2、元方时年七岁3、待君久不至4、君与家君期日中(三)本文的友人错在哪里?你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元方有什么性格特点,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一下。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提纲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世隶耕属于2、未尝识书具曾经3、父异焉对……感到诧异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就:完成5、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6、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9、不使学使:让10、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11、泯然众人矣完全12、贤于材人远矣比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被14、伤仲永哀伤、伤感15、养父母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有人17、从先人还家跟从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有)才能20、固众人本来21、即书诗四句写二、翻译下列句子答案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回答下列问题答案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复习资料1、本文围绕着哪个字眼展开叙述?作者围绕着这个字眼展开了怎样的叙述?本文围绕“伤”字展开叙述,叙述了仲永由才思敏捷到才能衰退到最后才能平庸的变化过程,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1)才思敏捷,天资非凡(2)才能衰退,大不如前(3)才能平庸,与众无异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1)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方仲永“受于人者不至也”4、文中开头交代了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反衬出仲永的天资过人,为下文作者的“伤”做铺垫。
5、全文并没有作者的议论,那么作者哀伤和失望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童年的方仲永,天赋超人,能“指物作诗立就”;但到了十二三岁时却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再次见面已“泯然众人矣”,对比之中作者的失望哀伤之情渗入其中。
6、文中方仲永才能变化有三个阶段,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不能称前时之闻(3)泯然众人矣7、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天资过人,而略写他才能衰退和消失?突出他的天赋之高,以烘托“不使学”的严重后果,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表达作者惋惜之情,使读者警醒。
8、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联系实际谈谈。
启示:即使天赋再好,一个人的成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后天教育十分重要。
联系实际:作为一名中学生,无论是否拥有天赋,我们都要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认真听课,努力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口技清林嗣环、课文内容:《口技》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本文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本文中心: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1、读2、3、4段。
思考:这三段分别描写了哪几个场面?三个场面:(1)一家人深夜里被惊醒的场面;(2)这家人再次入睡的场面;3)一场特大火灾的惊险纷乱场面;2、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第一场景: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第二场景: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第三场景:声音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总结:总体看来,声音的变化,由小而大,再由大到小,最后又变大。
3、文末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有什么作用?结构上与首段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
内容上极言道具之简单,说明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这样,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4、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
“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5、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
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
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
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课文中有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句子,请找出两处?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7、.表时间性的词语1,“一时”:同时发生。
2,“忽”,“忽然”:突然发生。
3,“既而”:两事相继发生。
4,“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
5,“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8、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百(条)舌百(张)口10、概括介绍表演者技艺高超的句子:京中有善口技者。
11,“善”字通领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
12、作者议论的句子有哪些?有什么作用?齐发,众妙.毕备”;B“凡所应有,无所不有”C“虽人有百手,点拨:A“一时..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作用:盛赞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16、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一家人睡去后夜深寂静的氛围?找出具体语句。
点拨:以动写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七、课外拓展:1、由口技之精,我们可以联想到各行各业的技艺之善,如果在本专业有所建树,你认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点拨:可就“才”、“苦练”等展开,有恒心,争取做到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2、表演者技艺为什么这样出神入化?这给我们什么启迪?点拨:勤学苦练的结果,凡事都要下苦功,做到精益求精。
3.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剪纸、捏泥人、皮影戏、扎花灯……理书,全书共计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地理、动物、植物、矿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天、羿射九日等。
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考证,普遍认为其并非成书于一时,也不是一个作者写的。
1、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如何理解?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2、你们如何看待夸父?从积极意义来看,夸父有着英雄的气概,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从消极意义上看,夸父自不量力,结果是死在半路上,说明遇事要量力而行。
3、主题: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4、“夸父逐日”后来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或自不量力《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1、文学常识:《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什么原因?请你作出合理推测。
1)“争为帝”;2)共工的怒触夹杂着失败的愤怒和不甘心;3)夹杂着欲与颛顼同归于尽的想象力;4)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3、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改天换地的英雄英雄形象,表现了气壮山河、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4、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文言要点四、敬辞与谦辞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阅读要点一、文学常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理解问答:(一)《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
(二)、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三)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古诗中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撒盐”一喻好,很好地做到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形容飞雪的比喻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李商隐《对雪二首》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四)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没有失礼: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