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影响合同效力纠纷案
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无效和撤销之诉的诉讼主体

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无效和撤销之诉的诉讼主体股东会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意思自治机关,由全体股东组成,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股东会决议是股东会依职权对所议事项作出的决议,股东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实行资本多数决。
由于资本多数决的先天缺陷,多数股股东的意志总是处于支配地位,少数股股东的意志对公司的决策难以产生有效的影响,因而在大股东的强权下,股东会决议就很容易出现因程序瑕疵和内容瑕疵而导致的股东会决议无效和可撤销的情形。
本来主要阐述决议决议的无效和撤销之诉的诉讼主体问题。
一、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无效和撤销之诉的原告资格(一)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无效之诉的原告资格《公司法》第22条第一款规定“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但并未就股东会决议无效之诉的原告资格进行确定。
《公司法司法解释(四)意见稿》第1条规定:“与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内容有利害关系的公司股东、董事、监事、公司职员,可以请求确认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无效。
”该规定确认了与决议内容存在直接利害关系的股东、董事、监事、公司职员可以作为无效之诉的原告。
(二)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撤销之诉中的原告资格《公司法》第22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了股东作为决议撤销之诉的原告资格,但《公司法司法解释(四)意见稿》第2条对其进行了限制性规定:“提起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撤销之诉的原告,应在会议决议形成并至起诉时持续具有公司股东身份。
”二、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无效和撤销之诉中的被告资格《公司法司法解释(四)意见稿》第3条明确规定:“原告起诉请求确认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无效或者请求撤销上述会议决议案件,应当列公司为被告。
”这一规定表明,股东会决议无效和撤销之诉的被告,并非制作决议的股东会和董事会,而是公司本身。
理由在于,决议尽管是由股东会、董事会制定,但是在实质上是公司的意思表示形成的过程。
董事会追责股东会决议

董事会追责股东会决议摘要:一、事件背景二、董事会追责股东会决议的原因三、董事会与股东会的关系四、如何解决董事会追责股东会决议的问题五、总结正文:【一、事件背景】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出现了董事会追责股东会决议的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企业经营管理出现问题时,董事会为了保护企业和股东的利益,会对股东会的决议进行追责。
【二、董事会追责股东会决议的原因】1.信息不对称:董事会和股东会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董事会成员掌握更多的企业内部信息,而股东会成员可能对企业情况了解不足。
这种情况下,董事会可能会认为股东会的决议不符合企业长远利益,从而对其进行追责。
2.决策失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股东会的决策失误而导致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董事会为了对企业负责,会追责股东会的决议。
【三、董事会与股东会的关系】董事会和股东会都是企业的重要决策机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
董事会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制定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股东会则负责审查和批准董事会提交的议案,对公司重大事项作出决策。
在正常情况下,董事会应服从股东会的决议,但当董事会认为股东会的决议存在问题时,会采取追责措施。
【四、如何解决董事会追责股东会决议的问题】1.加强信息披露:企业应加强信息披露,提高股东会对企业情况的了解,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董事会和股东会的权责分明,避免决策失误。
3.强化内部监督:企业应加强内部监督,对董事会和股东会的决策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确保企业利益不受损害。
【五、总结】董事会追责股东会决议现象的产生,反映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不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应加强信息披露、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强化内部监督。
关于公司董事会成员利益冲突处理的决议

关于公司董事会成员利益冲突处理的决议在公司运营过程中,董事会成员的利益冲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为了确保公司的利益最大化,透明度的增加以及公平竞争的维护,我们需要制定一项决议来处理成员利益冲突的情况。
本文将会详细论述我们在此问题上的决议,以确保公司的长远发展。
一、决议内容根据公司价值观的确定,为了维护公司的利益,我们制定以下决议来处理董事会成员的利益冲突:1.董事会成员利益冲突的定义:董事会成员利益冲突是指董事会成员在公司运营中的决策中,个人的利益与公司利益产生潜在的冲突。
2.识别利益冲突的程序:公司将建立一个独立的利益冲突识别委员会,负责审查和确定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情况。
该委员会将由公司高级管理层和独立董事组成,并保证其独立性和公正性。
3.利益冲突的报告和披露:董事会成员应当在发现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及时向利益冲突识别委员会报告,并提供相关证据和资料。
同时,董事会成员有责任向公司股东和其他相关利益方充分披露利益冲突的情况。
4.利益冲突的处理方法:一旦利益冲突得到确定,利益冲突识别委员会将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处理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董事会成员回避决策、委托独立第三方进行决策、公开拍卖等方式确保决策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5.监督和问责机制:公司将建立健全的监督和问责体系,确保董事会成员遵守利益冲突的决议,并定期进行利益冲突的回顾与评估。
二、决议的背景意义1.维护公司声誉和形象:董事会成员利益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到公司的声誉和形象,给股东、投资者和其他相关利益方造成不良影响。
制定利益冲突处理决议,可以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增强市场对公司的信任。
2.确保公司利益最大化:利益冲突的处理是为了确保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通过识别、报告和披露利益冲突,对于董事会成员的决策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可以有效避免私利干扰,确保公司的长远发展。
3.符合法律合规要求: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于董事会成员利益冲突的处理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没有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公司的担保效力问题

没有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公司对外担保的效力问题(2011-12-19 23:18:33)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
”该条第二款规定:“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但公司违反前述条款的规定,与他人订立担保合同的,不能简单认定合同无效。
第一,该条款并未明确规定公司违反上述规定对外提供担保导致担保合同无效;第二,公司内部决议程序,不得约束第三人;第三,该条款并非效力性强制性的规定;第四,依据该条款认定担保合同无效,不利于维护合同的稳定和交易的安全。
原告:中建材集团进出口公司。
法定代表人:黄安中,该公司董事长。
被告:北京大地恒通经贸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钟跃军,该公司经理。
被告:北京天元盛唐投资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唐明军,该公司经理。
被告:天宝盛世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兰仰光,该公司经理。
被告:江苏银大科技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贾银高,该公司董事长。
被告:四川宜宾俄欧工程发展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唐明军,该公司经理。
原告中建材集团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材公司)因与被告北京大地恒通经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通公司)、北京天元盛唐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元公司)、天宝盛世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宝公司)、江苏银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大公司)、四川宜宾俄欧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俄欧公司)发生进出口代理合同纠纷,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中建材公司诉称:2005年,中建材公司接受被告恒通公司委托,为恒通公司代理进口工业计算机系统和其他物品,并代垫有关费用,恒通公司向中建材公司支付进口工业计算机系统货款及各项费用(包括进口代理费)。
公司股权纠纷案案例

公司股权纠纷案案例原告张某某因与被告王某-北京实业铸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实业公司)发生股权转让纠纷,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张某某诉称:原告与被告王某原为大学同学,王某提出将其在被告实业公司中的25%股份转让给原告。
基于对老同学的信任,原告按王某提出的价格,先后向实业公司汇入50万美元,以投资人身份被列名为实业公司的副董事长,但一直未参与实业公司的经营管理。
2018年9月原告应邀暂时管理公司时,才发现王某并未按合同、章程的约定,将其许诺投入的200万美元现汇及价值100万美元的生产设备注入实业公司,而是将原告投入的资金当作他个人出资进行验资,并且在经营管理期间还有违规操作及侵害其他股东权益的情形。
为此,原告向王某要求退出实业公司,由王某按原价收购其出让给原告的25%股权。
王某表示同意,并与原告达成协议,草拟了《股权让度协议书》,但在行将签约时,因王某变更付款条件,致签约未成。
双方又确定以实业公司董事会决议案的方式代替股权转让合同。
2019年3月13日,实业公司董事会作出A、B两个决议案(以下简称“3.13决议”),同意原告将实业公司25%股权以50美元的价格转让给王某。
同意在决议签署后两日内,将公司购买的某某路45弄13号506室之房产作价400000元人民币过户给原告,同时将某某路69号底层店面出售款中的150万元人民币先支付给原告,余款由实业公司向原告开出远期银行汇票每月支付一次;若有任何一期透支或被退票,原告有权主王某全部未到期债权。
由于王某实际是实业公司的全额投资人,因此王某对原告的付款行为,即为实业公司向原告的付款行为。
董事会决议作出后,原告即离开实业公司,王某也已经向员工宣布了原告退股的消息。
而王某并未将某某路75弄13号506室之房产过户给原告,实业公司也未向原告开出远期银行票据支付余款。
原告认为,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虽未到政府相关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但已经是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
公司内部矛盾纠纷案例

公司类纠纷案件典型案例14则- 案例1 -员工基于股权激励计划无偿受让公司股权的,不应认定为赠与。
基本案情:兰某与方某签订股份转让协议,约定兰某自愿并无偿将其在甲公司1%股份转让给方某。
后兰某通知方某因股份转让协议为赠与协议,其将撤销该协议。
现方某起诉至法院,主张其受让股份是基于股权奖励的无偿受让,并非赠与,兰某无权撤销,请求确认方某与兰某签订的股份转让协议有效,且因兰某擅自将股份转让第三人,其应赔偿方某相应损失。
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签订合同注明“转让”,同时对生效时间、违约责任作出了明确约定,并无任何“赠与”的表述,而且方某在与甲公司存在关联关系的乙公司任职,其主张基于股权奖励无偿受让股权具有事实基础,最终法院认定股份转让协议性质应为股权转让,并非赠与。
典型意义:《公司法》对股权转让是否需存在对价及对价的具体形式并未做出限制性规定。
股权转让合同中的对价既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其他实物、服务或知识产权等。
对于合同中约定无偿转让的,也应结合股权转让双方的协议文本、交易意图、交易背景等因素综合认定合同性质,不应直接认定为赠与合同。
实践中普遍存在公司通过股权激励计划,由员工免费获得本公司或关联公司股权的情况,应认为,该计划的实质是通过给予员工除工资薪酬以外的报酬来换取员工服务,因此,不应认定为赠与。
- 案例2 -未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对赌协议,依法认定其效力。
基本案情:甲公司与周某、目标公司签署增资协议,约定:甲公司向目标公司增资1500万元,并约定若目标公司2016年净利润低于1500万元,则甲公司有权要求周某以现金方式向甲公司退还投资款及相应违约金,目标公司提供连带保证责任。
因目标公司未达到上述业绩要求,甲公司起诉要求周某承担赔偿责任,目标公司承担保证责任。
法院经审理认为,甲公司与周某、目标公司签署的合同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双方均应严格履行,目标公司未达到业绩承诺,周某应按约定履行补偿义务,因目标公司的保证亦已经公司股东会同意,故亦予以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四)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结合审判实践,就人民法院审理有关股东权益的民商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无效和撤销纠纷(共九条)第一条(无效之诉的原告)与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内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公司职工,起诉请求确认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第二条(撤销之诉的原告股东身份)依据公司法第二十二条提起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撤销之诉的原告,应在会议决议形成并至起诉时持续具有公司股东身份。
第三条(无效和撤销之诉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原告起诉请求确认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无效或者撤销上述决议案件,应当列公司为被告,对决议涉及的相关利害关系人,可以列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
他人以与原告相同理由请求参加诉讼的,应当列为共同原告。
第四条(决议无效及表见决议、决议不存在的处理)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存在下列情形之一,原告起诉请求确定相关决议无效或者部分内容无效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一)股份有限公司未召集股东大会即形成股东大会决议,有限责任公司未召集股东会且全体股东未在决定文件上签名、盖章即形成股东会决议;(二)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未进行表决或者虽然进行了表决,但表决比例未达到公司法、公司章程规定的多数;(三)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与其会议记录内容不符,且公司不能证明会议记录内容存在错误;(四)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的股东签名或者董事会决议的董事签名系伪造的,且被伪造签名的股东或者董事所代表的表决权被扣除后,表决比例达不到公司法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多数;(五)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内容损害中小股东利益或者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六)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内容有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形;第五条(未通知召开股东会议的处理)股东以未被通知召开会议为由起诉请求确认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无效或者请求撤销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一)公司已经向原告股东履行了通知义务,且通知方法符合公司法、公司章程或者原告股东与公司之间约定的,应当驳回起诉;(二)公司未向原告股东履行通知义务即召集股东会、股东大会并形成决议,且原告股东未参加会议的,应当认定决议无效;(三)原告股东参加了股东会、股东大会会议并且对决议投票赞成的,应当驳回诉讼请求。
董事会决议瑕疵及其法律救济

董事会决议瑕疵及其法律救济当董事会做出决议时,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确保该决议合法有效。
然而,有时董事会决议存在瑕疵,在法律上引发纠纷。
本文将深入探讨董事会决议瑕疵及其法律救济,以及三个相关的案例。
一、董事会决议瑕疵的定义董事会决议瑕疵是指在董事会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违法行为,导致董事会的决议缺少法律效力。
董事会决议瑕疵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例如合同无效、损害股东利益或撤销决议等。
二、董事会决议瑕疵的原因1. 违反公司章程或相关法律法规如果董事会的决议违反了公司章程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那么该决议将失去法律效力。
2. 董事会成员利益交叉如果董事会成员的利益与公司或股东有冲突,这可能会导致董事会的决议无效。
3. 决定程序违规如果董事会在决定时未按照程序进行,例如未召开合法的董事会会议或缺乏必要的决策程序,决议也可能达不到合法效果。
三、董事会决议瑕疵的法律救济1. 取消决议如果董事会的决议存在瑕疵,则可以通过法院的裁决予以取消。
此外,股东联名也可以向法院起诉董事会。
2. 赔偿损失如果因董事会决议瑕疵导致公司或股东产生损失,股东可以向公司董事会索赔。
此外,相关政府调查机构也可以对董事会进行调查,并在必要时采取法律措施。
3. 取消合同如果存在董事会决议瑕疵的合同,则合同将被视为无效。
在这种情况下,受影响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寻求赔偿或修正合同。
四、案例分析1. BHP钢铁公司案2018年,BHP钢铁公司的股东向澳大利亚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取消该公司在2016年做出的某些重要决策。
控方表示,董事会依赖一份虚假报告制定了这些决策。
法院后来裁定,这些决策都无效。
2. DDT公司案DDT公司在未征得股东同意的情况下将一笔巨额利润用于高管奖励。
股东联盟后来向法院提出诉讼,认为该决策有违股东利益,要求该公司对此进行赔偿。
法院最终裁定,DDT公司必须赔偿该股东联盟的损失。
3. 东京证券公司案在这个案例中,东京证券公司未采取必要措施,以避免一项合同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公司股权纠纷案例

公司股权纠纷案例原告:A被告:B甲有限公司_____年_____月_______日,被告B与乙有限公司(下称乙公司)共同合作设立甲有限公司(下称甲公司),注册资本为300万美元,由乙公司提供39.5亩土地,B拥有100%的股权。
甲公司成立后,B将其20%的股份转让给原告,原告...原告:A被告:B、甲有限公司1997年6月10日,被告B与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公司)共同合作成立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注册资本为300万美元,其中乙公司提供了39.5亩土地,而B持有全部股权。
甲公司成立后,B将其所持20%的股份转让予原告,原告向甲公司汇入美元392,908.64元。
根据甲公司2000年6月10日的营业执照,其实际到位的注册资金为50万美元。
1999年10月至2000年3月期间,原告与B就股权回购事宜进行了多次磋商。
2000年3月13日,甲公司董事会通过了两个决议案(以下简称3•13决议),详细规定了股权转让及转让款项支付的具体方案。
原告声称,B未依照合同及公司章程的规定缴纳出资,并将原告的出资误认为其个人出资进行验资。
原告与两被告达成股权转让协议后,尽管未向政府相关部门办理股权变更登记手续,但原告在决议签订后即退出公司经营,B亦向员工宣布原告已退股。
鉴于两被告始终未向原告支付相应的股权转让款项,原告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两被告支付股权转让款项。
被告B辩称,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股权的变更必须经过审批机关的批准和登记机关的变更登记,仅凭董事会决议是不具法律效力的。
此外,董事会决议本身存在违法问题,例如将甲公司拥有的两处房产作价支付股权转让款,这将导致合作公司注册资本的减少。
因此,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被告甲公司则辩称,本案涉及的是股东之间的股权纠纷,与甲公司本身并无直接关联。
审理中,原告以两被告故意不到政府部门办理股权变更手续,人为制造诉讼障碍为由,于2000年11月27日增加了一项诉讼请求,即请求判令两被告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因本案所涉股东、股权变化所引起的一切法律手续。
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的内容是什么

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的内容是什么公司法司法解释四法律常识:我国《公司法司法解释(四)》是为正确适用公司法,从公司决议效力、股东知情权、利润分配权、优先购买权和股东代表诉讼等案件适用法律问题作出详细规定。
该司法解释结合人民法院审判实践,对上述五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具体法律条文可参考司法解释全文,篇幅过大,无法一一列举。
法律依据《较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四)》一条公司股东、董事、监事等请求确认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无效或者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的内容是什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存在很多的纠纷,大多都是由经济关系引起的,而在公司日常的工作中也会有一些纠纷发生,法律根据这一现象制定了相关的公司法,对各种情况作出司法解释,那么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
公司法司法解释(四)一、关于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效力案件一条(确认之诉的原告)公司股东、董事、监事及与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内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职工、债权人等,依据公司法第二十二条一款起诉请求确认决议无效或者有效的,应当依法受理。
第二条(撤销之诉的原告)依据公司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起诉请求撤销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的原告,应当在起诉时具有公司股东身份。
案件受理后不再具有公司股东身份的,应当驳回起诉。
第三条(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原告起诉请求确认本规定第四条规定的决议不存在、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未形成有效决议,以及确认决议无效、有效或者撤销决议案件,应当列公司为被告。
他人在一审法庭辩论结束前以与原告相同的诉讼请求申请参加诉讼,其诉讼主体资格符合民事诉讼法、公司法规定的,应当列为共同原告。
第四条(决议不存在)本规定一条规定的原告有证据证明系争决议存在下列情形之一,请求确认决议不存在的,应予支持:(一)公司未召开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但是公司按照公司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不召开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而直接作出决定,并由全体股东在决定文件上签名、盖章的除外;(二)公司召开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但是未对决议进行表决。
法律纠纷综合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房地产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与销售。
经过多年的发展,甲公司已经成为当地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
2018年,甲公司因经营不善,决定进行股权转让,寻求新的投资者。
在此过程中,甲公司与乙公司(以下简称“乙公司”)达成股权转让意向,双方签订了一份股权转让协议。
根据股权转让协议,甲公司将其持有的甲公司80%的股权转让给乙公司,转让价格为1亿元人民币。
协议约定,股权转让完成后,乙公司成为甲公司的控股股东,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等职务由乙公司委派人员担任。
同时,协议还约定了股权转让款的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条款。
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乙公司按照约定支付了股权转让款。
然而,在股权转让过程中,甲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因个人原因离职,甲公司董事会决定由丙公司(以下简称“丙公司”)接替甲公司成为乙公司的控股股东。
乙公司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股权转让协议已经明确约定乙公司成为甲公司的控股股东,丙公司无权接替。
双方因此产生纠纷。
二、争议焦点1. 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
2. 丙公司是否具备接替乙公司成为甲公司控股股东的资格。
3. 甲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离职对股权转让协议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一)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股权转让协议属于民事合同,其效力应当遵循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在本案中,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内容完整,意思表示真实,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因此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
(二)丙公司是否具备接替乙公司成为甲公司控股股东的资格股权转让协议约定,乙公司成为甲公司的控股股东,但并未明确约定控股股东的变更需要经过其他股东同意或履行特定的程序。
因此,从股权转让协议的约定来看,丙公司不具备接替乙公司成为甲公司控股股东的法定条件。
然而,在股权转让过程中,甲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离职,甲公司董事会决定由丙公司接替甲公司成为乙公司的控股股东。
这一决定是否合法,需要结合以下因素进行分析:1. 甲公司章程是否对法定代表人离职后的股权转让或股权变更有明确规定。
九民纪要5-29 关于公司纠纷案件的审理

二、关于公司纠纷案件的审理会议认为,审理好公司纠纷案件,对于保护交易安全和投资安全,激发经济活力,增强投资创业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要依法协调好公司债权人、股东、公司等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公司外部与内部的关系,解决好公司自治与司法介入的关系。
(一)关于“对赌协议”的效力及履行实践中俗称的“对赌协议”,又称估值调整协议,是指投资方与融资方在达成股权性融资协议时,为解决交易双方对目标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以及代理成本而设计的包含了股权回购、金钱补偿等对未来目标公司的估值进行调整的协议。
从订立“对赌协议”的主体来看,有投资方与目标公司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对赌”、投资方与目标公司“对赌”、投资方与目标公司的股东、目标公司“对赌”等形式。
人民法院在审理“对赌协议”纠纷案件时,不仅应当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还应当适用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既要坚持鼓励投资方对实体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企业投资原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又要贯彻资本维持原则和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原则,依法平衡投资方、公司债权人、公司之间的利益。
对于投资方与目标公司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订立的“对赌协议”,如无其他无效事由,认定有效并支持实际履行,实践中并无争议。
但投资方与目标公司订立的“对赌协议”是否有效以及能否实际履行,存在争议。
对此,应当把握如下处理规则:5.【与目标公司“对赌”】投资方与目标公司订立的“对赌协议”在不存在法定无效事由的情况下,目标公司仅以存在股权回购或者金钱补偿约定为由,主张“对赌协议”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投资方主张实际履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审查是否符合公司法关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及股份回购的强制性规定,判决是否支持其诉讼请求。
投资方请求目标公司回购股权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公司法》第35条关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或者第142条关于股份回购的强制性规定进行审查。
经审查,目标公司未完成减资程序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诉讼请求。
公司法最高院指导案例

公司法最高院指导案例案例标题:关于公司股东会决议纠纷的指导案例案例摘要:在公司法律制度中,股东会决议是公司行为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股东会决议的过程中,由于各个股东的利益冲突和意见分歧,往往会导致决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遭受质疑。
本案例将通过具体案例,介绍最高院对公司股东会决议纠纷的处理原则和指导。
案例背景:某公司A为一家中小型企业,由多名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由于公司A业务发展不顺,导致公司经营不稳定,管理层之间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在一次股东会议上,有关公司经营扩张的决议引发了争议。
少数股东B对此决议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并认为决议违反了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要求撤销该决议并追究相关责任。
案例分析:1.公司股东会决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针对股东B提出的质疑,最高院指出,公司股东会决议应当符合公司章程和公司法的规定,且应当经过合法程序并得到足够股东的表决支持。
对于决议是否违规、是否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应进行合规性审查。
对于股东会决议中涉及的重要事项,包括改变公司章程、增减注册资本、选择或免除董事、经理等,应当严格遵守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2.决议纠纷的解决方式:在本案中,股东B提出决议违规的质疑。
最高院指出,在决议纠纷的处理中,应当充分考虑公司利益及所有股东的权益平衡。
一方面,需要确保公司的日常经营正常进行,保护股东权益;也要保障决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避免决议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于涉及决议纠纷的案件,可以通过诉讼、调解、仲裁等方式进行解决,最终达到维护股东权益和确保公司稳定发展的目的。
3.追究责任的标准:如果股东B的质疑得到证实,决议确实违法,最高院指出,应当追究违规决议的责任。
对于违反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决议,责任一般由发起该决议的相关股东、会议主持人、公司董事长等承担。
追究责任时,应根据违规程度和造成的损失等因素进行判断,并依法予以惩处。
结论:公司股东会决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保障公司治理有效运作的重要一环。
股东会决议有错误是否影响决议合同效力

股东会决议有错误是否影响决议合同效力公司对重大事项进行表决的,召开股东会议,由股东对重大事项进行表决。
而有些股东决议可能有错误的,股东决议违反公司章程或者法律规定的,可以申请撤销,那么股东会决议有错误会不会否影响决议合同效力?我整理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股东会决议有错误是否影响决议合同效力如果合同是基于股东决议而签订的,股东决议有错误被撤销后,可能会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可能也会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二条【公司决议的无效或被撤销】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
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股东依照前款规定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应公司的请求,要求股东相应担保。
公司根据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已办理变更登记的,人民法院宣告该决议无效或者撤销该决议后,公司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撤销变更登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二、股东会决议无效的情形有哪些股东会决议无效的情形有:(一)公司章程未明确规定罚款的标准、幅度,据此作出罚款决定的股东会决议无效。
(二)越权作出的股东会决议无效。
(三)剥夺股东获取红利权利的股东会决议无效。
(四)停发单个股东分红款的股东会决议无效。
(五)扣减股东股份的股东会决议无效。
(六)修改的章程内容违法的股东会决议无效。
(七)伪造签名形成的股东会决议无效。
(八)侵害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股东会决议无效。
通过上述分析知道,依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
如果合同是基于股东决议而签订的,股东决议有错误被撤销后,可能会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可能也会撤销。
关于公司董事会决策法律纠纷处理的决议

关于公司董事会决策法律纠纷处理的决议公司董事会决策法律纠纷处理的决议尊敬的各位董事: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为解决公司董事会在法律纠纷处理方面所遇到的问题,特经研究决定如下:一、基本原则1. 落实依法合规原则:公司董事会决策在法律纠纷处理中,必须依法合规,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确保公司各项决策合法有效。
2. 保护公司利益原则:决策时,董事会要始终以维护公司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确保公司在法律纠纷中的权益。
二、决策程序1. 成立法务小组:董事会将会成立一个由法务专业人员组成的小组,负责协助解决与法律相关的纠纷问题。
2. 外部律师咨询:若董事会认为必要,可以与专业外部律师联系,以获取专业意见和建议。
三、决策权限1. 一般法律纠纷:对于一般法律纠纷,董事会有权作出决策,包括选择调解、仲裁、提起诉讼或采取其他合法手段处理,并委托法务部门负责执行决策。
2. 重大法律纠纷:对于涉及重大法律纠纷的决策,董事会应进行集体讨论,并根据多数意见作出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董事会可能需要律师团队或专业顾问的辅助,并根据其意见做出决策。
四、决策实施1. 详细调查:在任何决策之前,董事会应仔细调查涉及的法律问题,包括搜集相关文件和资料,了解相关证据和情况。
2. 决策记录:董事会将对所有法律纠纷的决策做出书面记录并签署。
此记录将包括决策成员的姓名、决策过程的概述、决策的具体内容和理由。
五、经费支持若董事会决策需要费用支持,董事会有权决定拨款给予相关部门,并记录相应的决定和支出。
六、监督与评估1. 监督落实决策:董事会将确保决策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进展报告,并对执行进展进行监督。
2. 决策效果评估:决策实施完成后,董事会将评估各项纠纷处理决策的效果,并随时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
七、结论公司董事会将在法律纠纷处理方面始终坚持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合规,以保护公司利益为原则,严格执行决策程序,并确保决策实施的相关工作健康有序。
股东大会决议对股权合同的影响

股东大会决议对股权协议的影响分析引言股东大会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机制,其决议对公司的运营、管理以及股东权益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尤其是在股权合同的执行和调整方面,股东大会决议扮演了关键角色。
本文将探讨股东大会决议如何影响股权合同的执行及其法律效力。
一、股东大会决议的性质股东大会决议是公司股东对重大事务进行表决的结果,具有法律约束力。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大会所作决议必须依法进行,并符合既定程序。
不同类型的决议,其法律效力和适用范围也有所差异。
二、股东大会决议对股权合同的影响1. 合同的效力股东大会决议可能对股权合同的效力产生直接影响。
若决议内容涉及股权的转让、增资扩股或改组等事项,股东大会的批准是确保相关合同合法有效的前提。
如果决议未获得有效通过,相关的股权合同可能面临无效或被撤销的风险。
2. 权益的变更股东大会决议可以导致股东权益的变更。
例如,增资扩股决议通过后,原股东的持股比例可能下降,从而影响其在公司的权利和义务。
此外,股东大会对于派息、分红的决策同样会影响股东的经济利益,进而影响股权合同的履行。
3. 合同的调整与约定在某些情况下,股东大会通过的决议可能要求对现行股权合同进行调整。
例如,若公司发展战略需要新增投资人,股东大会可以通过决议修改现有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此时,股权合同的调整需遵循股东大会的决议,否则可能造成合同违约的后果。
三、法律责任及风险控制股东大会决议的合法性对于维护公司和个人股东的权益至关重要。
不当的决议可能导致股东之间的纠纷,甚至引发法律诉讼。
因此,股东在考虑表决前需充分了解决议内容及其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确保决议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在实践中,股东可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加强信息披露以及聘请专业顾问来降低决议带来的风险。
同时,落实决议后的执行机制,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结论股东大会决议对于股权合同的影响不容小觑。
通过合理利用股东大会这一治理工具,能够有效维护公司运行的稳定性和股东的合法权益。
公司法律效力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XX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公司成立之初,股东为甲、乙、丙三人,分别持有公司30%、40%和30%的股份。
甲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长,乙为公司总经理,丙为公司监事。
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甲、乙、丙三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特别是在公司经营决策和利益分配上存在严重分歧。
2018年,甲、乙、丙三人因公司经营问题产生纠纷,甲将乙、丙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其股东资格。
二、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乙、丙是否具备继续担任公司股东的条件,甲是否有权解除其股东资格。
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公司法》及相关法律规定,股东资格的取得与丧失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本案中,甲、乙、丙三人作为公司股东,其股东资格的取得符合法律规定。
然而,乙、丙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严重违反公司章程的行为,损害了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
具体如下:1. 乙作为公司总经理,未履行对公司经营管理职责,导致公司经营状况恶化,损害了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
2. 丙作为公司监事,未履行对公司财务和业务的监督职责,对公司经营状况的恶化负有监督不力的责任。
综上所述,乙、丙的行为已构成对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严重损害,符合《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甲有权解除其股东资格。
据此,法院判决:1. 解除乙、丙的股东资格。
2. 乙、丙应将其所持公司股份无偿转让给甲。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公司法律效力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股东资格的取得与丧失根据《公司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股东资格的取得与丧失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本案中,甲、乙、丙三人作为公司股东,其股东资格的取得符合法律规定。
然而,在公司经营过程中,乙、丙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公司章程,损害了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导致其股东资格丧失。
2. 股东权利与义务根据《公司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股东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同时承担出资义务、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等义务。
股东会决议与担保合同不符

股东会决议与担保合同不符:问题、影响及解决方案在现代商业环境中,公司的运营和决策往往涉及到各种复杂的法律关系。
其中,股东会决议和担保合同是两个重要的法律文件,它们对于公司的运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出现股东会决议与担保合同不符的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和经济风险。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股东会决议和担保合同的概念。
股东会决议是由公司股东会议通过的决定,它反映了股东对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
而担保合同则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为了保证债权人债权的实现,以自己的信用或者财产向债权人提供的一种保障性协议。
如果股东会决议与担保合同不符,那么这可能意味着公司的决策过程存在问题。
一方面,可能是股东会在做出决议时没有充分考虑担保合同的相关内容,导致两者之间出现矛盾。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公司在执行股东会决议的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担保合同的规定,从而导致了不符的情况。
这种不符的情况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一系列的风险。
首先,它可能会引发法律纠纷,使公司面临诉讼风险。
其次,它可能会损害公司的声誉,影响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最后,它还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财务状况,因为担保合同通常涉及到公司的财务责任。
因此,为了避免股东会决议与担保合同不符的情况,公司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公司应该加强内部管理,确保股东会决议的制定和执行符合法律规定。
其次,公司应该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让他们了解担保合同的重要性。
最后,公司还可以寻求专业的法律咨询,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总的来说,股东会决议与担保合同不符是一个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只有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有效的预防,我们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保护公司的利益不受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而判令合同无效,必将降低交易效率,同时亦给公司动辄以违反股东决议主张合同无
效的不诚信行为留下制度缺口,最终危害交易安全,不仅有违商事行为的诚信规则,更 有违公平正义。故案涉《股东会担保决议》的决议事项未经实业公司股东会同意,亦不 影响担保合同效力。 –
4
案例二 、 二、董事会决议被法院认定无效,不影响对外担保效力。
前,公司股东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公司向股东分配利润缺乏法律依据。因此, 本案中在思维公司董事会、股东会未就公司利润分配作出决议之前,胡克以股东身份直 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分配公司利润,其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由于公司是否分配利 润以及分配多少利润属公司董事会、股东会决策权范畴,原审判决认定思维公司有巨额 利润而长期拒不向股东分配损害了占股比例较小的股东的利益,并据此迳行判决公司向 股东分配利润,不符合公司利润分配的法律规定,应当予以纠正。
底,思维公司未分配利润已有1亿元以上,但公司成立以来至今没有向股东分红。思维 公司有巨额利润而长期拒不向股东分配,违反了公司法规定,特别是在股东之间发生纠
纷时,长期不分配利润损害了占股比例小的股东的利益。故公司股东胡克可以通过诉讼
要求公司分配利润,思维公司依法应向股东胡克分红。 –
12
案例六
–
、 最高人民法院二审认为:在公司董事会、股东会未就公司利润分配方案进行决议之
议撤销纠纷案》。
8
案例四
–
、 公司法第二十二条对公司决议的不同瑕疵进行了区分,分为公司决议无效和可撤销
两类。第一款规定公司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第二款规定了公司决议可 撤销的情形。公司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 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 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60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2011年2月18日,最高人民法 院印发《关于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决定》的通知,对上述案由进行了修订,修改后 的第250种案由规定为公司决议纠纷,又细分为:第一,公司决议效力确认纠纷。第二, 公司决议撤销纠纷。
案例六 、 六、未经股东会决议同意,股东无权请求公司分配红利。
– 裁判要旨:公司是否分配利润以及分配多少利润属公司董事会、股东会决策权范 畴,法院不予干预。所以,在公司董事会、股东会未就公司利润分配方案进行决议之前, 公司股东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公司向股东分配利润缺乏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 持。 – – 参考案例:最高院“河南思维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与胡克公司盈余分配纠纷案” 简介: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一审认为:思维公司成立以来,盈利丰厚,截止2012年
了公司股东会议,也不意味着万华个人的意志即可代替股东会决议的效力。根据本案事
实,不能认定2012年4月6日万华工贸公司实际召开了股东会,更不能认定就该次会议形 成了真实有效的股东会决议。万华工贸公司据以决定办理公司变更登记、股权转让等事 项的所谓"股东会决议",是当时该公司的控制人万华所虚构,实际上并不存在,因而当 11 然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创公司与该公司以外的第三人签订的合同,应适用合同法的一般原则及相关法律规定认
定其效力。虽然科创公司2013年12月16日作出的股东会决议部分无效,导致科创公司达
成上述协议的意思存在瑕疵,但作为合同相对方的陈木高并无审查科创公司意思形成过 程的义务,科创公司对外达成协议应受其表示行为的制约。
7
案例四 、 四、法院只审查股东会决议的程序及内容是否违法,不审查决议所依据的事实是否属
13
案例七 、 七、股东就股东会决议已经议决事项向法院起诉的,如不属于依法应当支持的情形,
则应判令当事人各自遵守和执行股东会决议。 – 裁判要旨:在诉讼调解程序中,经人民法院主持,由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召开
股东会会议,就股权转让、公司债权债务及资产的处置等问题形成的《股东会决议》, 对各股东均有约束力。故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又就《股东会决议》涉及的问题提起新 的诉讼时,如不属于依法应予支持的情形,则应当判令当事人各自遵守和执行股东会决 议。 – 案件索引:最高人民法院"钱碧芳、华宁公司与祝长春、华宇公司、祝明安及汪贤
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上述《公司法》规定已然明确了其立法本意在于限制公 司主体行为,防止公司实际控制人或高级管理人员损害公司、小股东或其他债权人利益, 故其实质是内部控制程序,不能以此约束交易相对人,故此规定应理解为管理性强制性 规范。对违反该规范的,原则上不宜认定合同无效。另外,如作为效力性强制性规范认 定将会降低交易效率和损害交易安全。譬如股东会何时召开,以何种形式召开,何人能 代表股东表达真实意志,均超出交易相对人判断和技公司内部发生效力,不影响其对外形成的法律关系效
力。故判决科技公司应承担本案担保责任。 –
6
案例三 、 三、股东会决议存在瑕疵,只要对外的表示行为不存在无效的情形,公司就应受其表
示行为的制约。 – 裁判摘要:民商事法律关系中,公司作为行为主体实施法律行为的过程可以划分为
–
16
案例九 、 在股权转让交易中,应区分股东内部转让与外部转让,内外有别予以处理 :
– 1、如果转让行为发生在公司内部,公司关于股权转让的决议被判决无效、撤销或 不存在后,股权转让合同丧失效力,股权回归到转让前的状态。对决议瑕疵负有责任的 股东应向无过错的股东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 2、如果股权转让给公司以外的第三人,应尽量适用代表权、表见代理等法则保护
经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通过"规定。根据科技公司对外担保公告中披露,该担保系充分考 虑了本企业利益和担保事项可能存在的风险后作出的决定。无证据表明签署董事会决议 股东受杨某胁迫,故杨某刑事犯罪并不影响案涉保证合同效力。2.科技公司为热电公司 提供担保出于真实意思表示,该真实意思形成属公司内部事情,即使董事会和股东会决
– 裁判要旨:公司股东会和董事会决议为债务人提供担保的意思形成属于公司内部 事情,即使董事会和股东会决议被法院确认无效,亦只是在公司内部发生效力,不影响 其对外形成的法律关系效力。 –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二终字第35号“某银行与某科技公司等保证
合同纠纷案”,见《公司依法定程序作出的决议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方大炭素新材料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陕县支行、三门峡惠能热点有限责任公 司、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保证合同纠纷案》。
纠纷案"
–
15
案例九 、 九、公司瑕疵决议被判决撤销、无效或不存在后对股权转让的影响。
– –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股权转让纠纷疑难问题分析及应对》: 由于公司决议具有团体法上行为的性质,判决的对世效力必须符合公司法律关系的
整体性、稳定性的基本要求。就是说,公司决议无效、撤销或不存在的判决之溯及力, 不能简单适用民法上法律行为被判决撤销、无效而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因为以公司决 议为基础的公司行为如被溯及无效,将产生公司法律关系的混乱,不利于对善意第三人 的保护。因此,公司法在对待以瑕疵决议为基础的行为时,不必当然将瑕疵决议的效力 溯及既往,而应视具体情形尊重既成事实,承认其对善意第三人的法律效力,维护交易 的安全。
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 纠纷案例
法律事务部 二O一五年九月
1
引言 、
– 由于我国采用民商合一的立法例,立法中客观存在着民法的商法化和商
法的民法化的现象。商事审判在价值取向、审判思路与民事审判存在重大差 异,商事审判侧重维护交易效率与交易安全以及程序正义,民事审判注重保
护当事人的实质正义,更倾向保护弱势群体。
2
案例一 、 一、公司为股东担保未经股东会决议,不影响担保效力。
– 裁判要旨:《公司法》第16条第2款"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 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宜理解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的规定,不应以此作为评 价合同效力的依据。 –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某银行与某涂料公司等借款合同纠纷案",见《招商银行
两个层次,一是公司内部的意思形成阶段,通常表现为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二是公司 对外作出意思表示的阶段,通常表现为公司对外签订的合同。出于保护善意第三人和维 护交易安全的考虑,在公司内部意思形成过程存在瑕疵的情况下,只要对外的表示行为 不存在无效的情形,公司就应受其表示行为的制约。 –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2013年12月18日科创公司与陈木高签订的《入股协议书》系科
10
案例五
–
、 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一审认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议,应当由符合法律规定
的召集人依照法律或公司章程规定的程序,召集全体股东出席,并由符合法律规定的主 持人主持会议。股东会议需要对相关事项作出决议时,应由股东依照法律、公司章程规 定的议事方式、表决程序进行议决,达到法律、公司章程规定的表决权比例时方可形成 股东会决议。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股东会对变更公司章程内容、决定股权转让等事项作出 决议,其实质是公司股东通过参加股东会议行使股东权利、决定变更其自身与公司的民 事法律关系的过程,因此公司股东实际参与股东会议并作出真实意思表示,是股东会议 及其决议有效的必要条件。本案中,虽然被告万华享有被告万华工贸公司的绝对多数的 表决权,但并不意味着万华个人利用控制公司的便利作出的个人决策过程就等同于召开
实、理由是否成立。 – 裁判要旨;法院在审理公司决议撤销纠纷案件中应当审查以下事项:会议召集程序、
表决方式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以及决议内容是否违反公司章程。在 未违反上述规定的前提下,股东会议所作决议所依据的事实是否属实,理由是否成立, 不属于司法审查的范围。 – 案件索引: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李建军诉上海佳动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决
外担保行为亦应受《合同法》及《担保法》制约。案涉公司担保合同效力的认定,因其 并未超出平等商事主体间合同行为范畴,故应首先从《合同法》相关规定出发进行评判。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