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时光书读后感十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十篇

《诗的时光书》是一本由苏缨 / 毛晓雯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一):很有深意的书

这是一本很有深意的书,经历过某个时代的人只要稍稍仔细一点,留心一下一些很容易被忽略掉的线索,就会豁然开朗,一下子明白作者的心。

这本书其实不太象封面上写的“品鉴”的传统类型,不如说是散文捎带着品鉴,写得很好,透着很扎实的西方文艺的功底。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二):for the beautiful memory

作者写的非常扎实而大气,没有当代女作家唧唧歪歪、无病呻吟的通病。在时光深处遇见一个诗人,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经历。既不会满篇诗词带着你不懂的韵律摇摇摆摆,也不是咬文嚼字高中语文般的诗词鉴赏看的你跌跌撞撞。从诗中,你看到的是你的感情,你的生活,你的信仰。原来,我们读诗是应该有份儿这样的心境、这样的情绪、这样的姿态。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三):诗的故事

在那一年,我遇到了你

在那一年,我离开了你

在那美好的一年,文字记录你我的世界

在那美好的一年,文字流淌你我的时间

穿梭的行人

在转瞬之间

已经远行万里

故事的结局

在沧桑之后

又有谁会知道

这是诗的时光书,告诉你诗的结局。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四):才情

除诗歌鉴赏方面的启迪,也很认同苏缨的人生、爱情处处思考。唯一疑惑的是哪些是苏缨写的哪些是毛晓雯。很想认识他们。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五):书名是最大的出彩

如果苏缨和熊逸是同一个人,那么他的书我已经买全。买这本书也是冲着熊逸去的…传说中苏缨是熊逸的表妹,但是如果跟我把署名是苏缨和熊逸书全部看了之后,一定会得出苏缨和熊逸是同一个人的结论…回到本书,苏缨和另外一个人的文风迥异,马上就能够分辨出来…他说他不会抒情,所以找了另外一个人来写抒情的部分,他的理性只有在抒情的外衣包裹下才能畅销,这是对理性莫大的讽刺…好熊啊,畅销书写多了,我怕你的水平也会下降的…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六):诗的时光书随读随评

《仙女们》这篇里作者引用了两段被父母阻止的初恋,分别是约翰克里斯多夫和弥娜被女母看似无意,实则一针见血的讽刺而夭折的爱情,以及洛伦佐带女儿来一段苦难旅行来破坏女儿对不曾脚踏实地的泡沫爱情的幻想,最终自我了断了爱情。读来都

让人感到刺骨的悲恸唏嘘,悲恸成人世界如此险恶,原来,爱情真的只是幻觉,最终都要面对生活的真相。而物质基础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也许不再单纯百分百为爱不顾一切,留百分之一考虑下经济基础,才是每个怀春少女该做的吧。这让陷入纯爱的少男少女如何对自己不含一丝杂质的爱情来释怀。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七):凝结的时光

一年前毕业的暑假,在飞来南京的飞机上,第一次读完这本书。将近两年后的现在,再一次翻开,却又多了很多感慨。

有一位好友虽也喜欢文学,却抵死不看诗歌,声称太过矫情,不如古诗含蓄。说得却也没错,即便是到了莎士比亚的时代,大文豪的戏剧里也通篇充满了华丽的辞藻与满溢的情感,不得不让人怀疑字里行间的真意究竟有几分。或许是受到了古希腊时代叙事长诗的影响吧,许多事情都要直抒胸臆,若是遮遮掩掩的,反倒让读者迷惑。

只是再往后,它们便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比这些诗歌更传奇的,便是妙笔生花的诗人们。将贫穷当作诗人王冠的艾吕雅;39岁初恋却一辈子未能将情话说完的勃朗宁夫人;短暂而炽烈地划过人世的兰波......作者在讲述他们的一生时,更是将自己与朋友的生活写了进去,确是比干巴巴的学术阐释要好得多。

无论那些年少轻狂的男生们如今多么庸俗不堪,而蕙质兰心的女子又四散他方,至少曾经在那段青春岁月里一起热爱过诗歌,便是值得珍藏一生的记忆了。不似现在,连最最“美好”的年轻人也不再谈论诗歌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八):理想者与虚无

不久前读完,诗歌翻译的很好。有人说苏缨是熊逸的笔名,虽然他们的文风和内容都不太相同,不过对普通的见解进行调侃,嘲弄和戏谑的语感倒也是相似的。

讲诗的过程中嵌入了很多故事,或者说,其实这些故事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而这些故事,又只是一个故事的片段。

讲述故事的人是一个旁观者,她像上帝一样看着身边的人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以及他们小小的企图、坚持、溃败和妥协。看着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梦想着成为诗人变成俗不可耐的商人、官员,甚至从事一些当初信誓旦旦不会做的事情。另外一些人当然没有,不过他们都成了乞丐或者死了。

少年时代的理想,有的人做到了,而有些人没有。但真的是这样的吗?叙述者开了一个玩笑,她写下了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故事,“他成了一个成功的诗人,因为他写了越来越多失败的诗”。理想的尽头一无所有。理想者是不能成功的,成功了便只是一个索然无味的励志故事。

叙述者当然不是上帝,因为她想成为后者。她欣赏因为坚持而沦落的落魄蹒跚的姿态,鄙夷因为放弃而得到的酒色财气的嘴脸。但人不能永远活在虚幻里。

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一个老师有一个以前一起学画的好朋友,后来放弃了去经商。还有一个老师总是感慨周围的匆忙与喧哗。他们都是很好的人,不过我想成为俗人,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权利,而讥笑的人却往往忽略了改变的苦辛。理想者,毕竟只是一个理想。

《诗的时光书》读后感(九):喧嚣年代,做点简单的事,比

如读一首诗

如果现在有个朋友聚会,主办人向大家介绍某位客人的时候,说他是位“诗人”,我想那一刻,气氛可能瞬间冷掉。大家端着酒杯,有人嘴角似动非动,很想从记忆的死角里找出那么一句诗附和一下,心里却又鄙夷地想着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做这么不靠谱的事情。最后真正尴尬的可能是“诗人”自己吧。

坦然一点吧,诗歌早就hold不住了,大家似乎更愿意谈钱,谈起钱来更容易眉飞色舞。买车、买房、买名牌包包,出国旅游……哪一项不需要花钱呢?终于在城市某巨大海报上看到了“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几个大字,sorry,这不是诗,而是房产广告。

刚入2000年的时候,我的大学里还有这样的爱情故事,外语学院的女生在校园活动里结识了一位哲学系男生,两人聊叶芝,聊康德,聊奥登,聊萨特,竟然在雪夜的宿舍外聊了整整一宿,现在听上去,在很多人眼中,或许就像诗歌本身一样那么“不合事宜”了。

越来越多认清现实的人们,果断地把诗歌抛弃,像抛弃一枚旧果核,他们走,他们跑,他们恨不得飞,他们飞起来了,飞的很高。

然而,升了职,加了薪,买了房,周游了世界的你,有没有哪个夜晚看见一个悲伤的影子?忽然想起那个聚会上的尴尬诗人,他的穷酸里是否带着某种饱满和坚持。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因为诗歌诚挚,单纯,柔软,热烈,像你的眼睛还在童年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