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概念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传统概念:指机体对感染有抵抗能力,而不患疫病或传染病。
现代概念: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物质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物质的功能。
即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胞)。
4.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又称: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或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5.半抗原(hapten)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7.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8.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极低浓度即可激活较多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9.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 cAb):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决定基,纯度高的抗体。
12.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IgG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从而导致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13.补体(Complement,C):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
免疫学
王志鹏篇1)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后所发生的一种在本质上属于生理性的反应。
其作用是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
在正常情况下其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
2)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①免疫防御:指机体对外来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保护作用;②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识别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的功能;③免疫耐受:指一般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④免疫调节: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一起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参与机体整体功能和内环境稳定的调节。
3)免疫学发展历史上的主要成就①经典免疫学时期:公元16世纪我国已有关于种痘预防天花的记载;18世纪后叶,英国人Jenner通过接种牛痘预防天花;②科学免疫学时期:德国人Koch提出了病原菌致病的概念;法国人Pasteur发明了细菌培养、消毒方法和疫苗制备技术;19世纪后叶,俄国人Metchnikoff发现了吞噬细胞课吞噬微生物,开创了固有免疫;1890年德国人Behring和日本人Kitasato制备出抗毒素,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方法;20世纪初,Landsteiner在研究抗红细胞抗体时发现ABO血型系统;20世纪30年代,Tiselius和Kabat通过电泳证明,抗体是γ-球蛋白;20世纪40年代Chase通过结核菌免疫能力的转移,证实细胞免疫的存在;1959年,Porter 和Edelman对抗体结构进行研究证明;1961年Miller及Good等发现切除胸腺的新生期小鼠或先天性胸腺缺陷新生儿,出现严重细胞免疫缺陷;1962年及1964年Warner和Szenberg 证明T、B细胞分别负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1967年Claman和Mitchell等证明了T细胞及B细胞的协同作用,结束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4)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免疫的正确概念
一.免疫的正确概念?
答:免疫是指人体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的功能。
通常来说免疫功能是指机体识别、清除外来入侵抗原,以及体内突变或衰老细胞,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功能。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以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如果免疫防御功能过低,或缺如可发生免疫缺陷,但若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可导致机体的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如发生超敏反应等;
2、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由基因突变而产生的肿瘤细胞,以及衰老、死亡细胞等。
如果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导致肿瘤;
3、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体内环境的稳定。
一定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称为免疫耐受。
赋予了免疫系统,有区别自己和非己的能力,一旦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将会导致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的产生。
此外,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一起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8、半抗原(hapten):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免疫概念,
免疫概念、免疫系统构成、构筑及维护1.免疫概念:“免疫”一词源于拉丁文,表示“免除瘟疫”的意思,而当时的瘟疫即指各种传染病。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科学家逐渐发现了许多与免疫反应关系密切的疾病或现象,例如:过敏反应、排异反应、肿瘤发生发展、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它们不能用传统的“抗感染”来解释,甚至根本与感染无关。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免疫”有了更全面地认识。
现代免疫的定义是指身体本身识别“自己”与“非已”微生物或物质,并对其加以排斥和清除,以维护机体内环境的平衡穏定,免遭“异已”入侵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反应。
免疫是机体自身一种自我保护性生理功能。
所谓的“非已”,可以是从身体外部摄入、或侵入体内的微生物,也可以是移植到体内的器官、突变的肿瘤细胞、囊肿等机体所有非正常成分。
这就好比一个国家的军队,既要防卫、消灭入侵者,也要监视、围捕国内分裂分子,才能维护整个国家安全。
所以,人体“免疫”如同国家“国防”一样重要,是保障人体健康的基本保障体系,而掌管和执行这些重要功能的部门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防线构成: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入侵,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可以有效清除异物。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
特点是与生俱来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有效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第三道防线:免疫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
其中,淋巴B细胞“负责”体液免疫;淋巴T细胞“负责”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最后往往也需要体液免疫来善后)。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机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免疫的概念简述为
免疫的概念简述为免疫是指生物体对外界侵入物质(即抗原)产生的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防御反应。
免疫系统是生物体的一种生理保护系统,能够识别和消灭外来的病原体,同时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的侵害。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识别、恢复和记忆。
首先,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身细胞和外界抗原,并区分它们的不同,以确保只针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其次,一旦免疫系统识别到外来抗原,它会通过一系列的复杂反应来消灭或中和这些抗原,以保护机体免受疾病的侵害。
最后,免疫系统还能够形成免疫记忆,即在以后再次暴露在相同抗原时,免疫系统可以更快、更有效地产生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由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由机体先天的生理和细胞屏障以及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组成的,它具有迅速和广泛的作用范围。
例如,机体的皮肤、黏膜、酸性胃液等能够提供物理障碍和化学抵御,而炎症反应可以引起血管扩张、嗜中性白细胞的迁移和释放炎症介质等,从而中和和排除病原体。
获得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它由淋巴细胞和抗体等特异性免疫机制组成。
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和B细胞,它们可以通过特异性受体识别抗原,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免疫应答。
当T细胞与抗原结合时,它们可以分化为不同的细胞亚群,如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以协调和执行免疫应答。
而B细胞则可以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来中和和清除抗原。
获得性免疫的主要特点是特异性和记忆性。
特异性是指获得性免疫可以识别和应答特定的抗原,而对其他抗原保持不活跃。
这一特性是由淋巴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所决定的。
记忆性是指一旦免疫系统接触到特定的抗原,它会产生针对这个抗原的免疫记忆细胞,使得以后再次接触到相同抗原时,可以更快、更强烈地产生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于维持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但当免疫系统失调时,会导致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等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先天或后天缺陷导致的,使得机体容易受到各种感染的侵害。
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
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免疫这个词经常被提及,无论是在医学领域还是在社会讨论中。
然而,对于免疫的概念,我们是否真正理解清楚呢?本文将就免疫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表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概念的内涵。
1. 免疫的定义(个人观点):免疫是机体对抗外来病原体的一种生物学反应,通过调节和启动免疫系统,机体可以识别、攻击并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从而保护身体免受疾病的侵害。
2. 免疫的主要特点:- 特异性: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区分不同的病原体,生成相应的免疫反应,使得机体可以有针对性地应对不同的病原体。
- 记忆性: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一旦机体曾经暴露于某种病原体,免疫系统会记住并产生相应的免疫细胞和抗体,使得下一次被同种病原体入侵时,机体可以更快速、更有效地应对。
- 调节性:免疫系统能够调节自身活动,避免过度炎症反应或过度抑制,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平衡。
3. 免疫的两种形式:- 先天性免疫:也称为自然免疫,是我们天生具备的免疫机制,以非特异性的方式参与免疫反应。
包括机体的物理屏障(如皮肤和黏膜)、巨噬细胞、天然杀伤细胞等,它们能够识别并摧毁常见的病原体。
- 获得性免疫:也称为适应性免疫,是我们在生活中通过曝露于不同病原体后获得的免疫能力。
获得性免疫依赖于免疫系统的学习和记忆功能,使机体在第二次曝露于同种病原体时能迅速产生针对性的免疫反应。
4. 免疫的组成部分:-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它们在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等,它们能够识别并中和病原体、调节免疫反应。
- 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等,它们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相互作用的场所。
5. 免疫的重要性:免疫系统是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能够保护我们免受疾病的侵害,并确保我们的身体在内部和外部环境中保持稳定。
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时,我们容易受到感染、发生过度炎症反应或自身免疫疾病。
传统的免疫名词解释
传统的免疫名词解释免疫,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生物体对抵御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入侵的能力。
传统的免疫学主要研究机体对外来病原体的防御机制,并解释了免疫响应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免疫指标。
第一部分:免疫与人体防御机制在人体内,免疫系统是由多个不同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复杂网络。
免疫响应可以被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生物体天生具备的一种免疫能力,包括皮肤和黏膜屏障、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
获得性免疫则是在生物体遭受初次感染后,通过个体记录、学习和记忆等过程,产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
第二部分:抗原和抗体在免疫学中,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免疫响应的分子。
抗原可以是病原体的外膜蛋白、细菌毒素等。
当抗原进入人体后,它会被免疫系统的抗原递呈细胞识别,并激活免疫响应。
免疫响应将会导致抗体的产生,抗体是由免疫系统分泌的一类特定蛋白质,能够对抗特定的抗原。
第三部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免疫响应可以包括两种主要形式: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主要涉及T细胞,这些细胞可以识别感染的细胞并直接杀死它们。
体液免疫则主要涉及B细胞和抗体,这些细胞和分子可以中和病原体并阻止其进一步感染。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通常相互协同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免疫防御系统。
第四部分:免疫记忆和疫苗免疫记忆是获得性免疫的一项重要特征。
当人体初次感染某种病原体时,免疫系统会记录下抗原并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
如果以后再次遭遇相同的病原体,免疫系统会迅速识别并启动免疫反应,从而更快速、更有效地清除病原体。
疫苗的原理就是利用免疫系统的这种记忆特性。
通过给予人体疫苗,可以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以提供对疾病的长期保护。
第五部分:免疫指标与免疫功能评估免疫指标是用来评估免疫系统功能的一系列生化和细胞学参数。
免疫指标的测定可以提供有关机体免疫状态、炎症程度和免疫功能损伤的信息。
免疫指标常用于临床免疫学研究和疾病诊断中,如CD4+T细胞数、抗体水平等。
免疫的概念简述
免疫的概念简述免疫是生物体对抗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常物质的防御机制,是生命体内一套高度复杂的生物学系统。
通过免疫机制,生物体能够识别并诱导应对外来入侵物的免疫反应,从而保护自身的健康。
免疫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它们共同协作来维护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先天免疫是一种生物体天生具备的保护机制,它是对抗外来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先天免疫通过非特异性的防御机制来识别和消除病原微生物,包括:1. 物理障碍和化学障碍:毛发、皮肤和黏膜等生理结构形成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的物理障碍,同时还包含着化学物质,如皮肤的酸性pH值和消化道的消化酶会杀死或排除病原微生物。
2. 炎症反应:当生物体受到外伤或感染时,细胞会释放炎症介质引发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有助于引导和加速先天免疫反应。
3. 左旋糖和右旋氨基酸:大部分病原体依赖于右旋氨基酸和左旋糖进行生长和代谢,而自然界中大部分生物体只能产生右旋氨基酸和左旋糖,这种多样性导致了先天免疫的有效性。
获得性免疫与先天免疫相比,是在生物体接触到特定病原微生物或异物之后,在一段时间内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免疫反应。
获得性免疫涉及到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可以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型。
细胞免疫主要涉及到T淋巴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当生物体感染病原微生物后,它们会被分解为抗原,抗原被摄取、分解和展示在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MHC分子上。
特异性抗原受体(T细胞受体)能够识别这些抗原-MHC复合物并激活T细胞。
通过识别病原微生物抗原并分泌细胞因子和介素,激活的T细胞能够协调和调节免疫反应,促使其他免疫细胞的参与,增强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能力。
而NK细胞则通过识别并杀伤异常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癌细胞等来发挥着免疫调节的作用。
体液免疫主要涉及到B淋巴细胞(B细胞)和抗体(免疫球蛋白)。
当生物体感染病原微生物后,一部分B细胞会转化为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
抗体通过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中和、沉淀、发动胞毒作用或激活补体系统等来清除病原体。
免疫的概念
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指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等)侵袭和异常细胞(如癌细胞)的能力。
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
主要的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和细胞因子等。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攻击外来的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它具有记忆性,即一旦遇到相同的病原体,免疫系统能够迅速作出应对,防止再次感染。
免疫系统还能够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预防癌症的发展。
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高度复杂和协调的过程,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方面。
先天免疫是机体固有的防御能力,通过非特异性机制来进行防御,例如皮肤、黏膜和巨噬细胞等。
获得性免疫则是通过接触过病原体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免疫的异常状态可以导致免疫系统失调,引发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等。
因此,保持免疫系统的健康和功能正常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均衡饮食、良好的睡眠、适度的锻炼和避免压力等方式来增强免疫力。
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
免疫的概念免疫是生物体对抗外界入侵的一种生理反应,是一种保护机制,其目的是维持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防止病原体侵入并消除已经侵入的病原体。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攻击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来保护机体。
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免疫系统在维持生物体健康和抵御感染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免疫系统的重要性:1.防御感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攻击各种外来物质,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它能够通过产生抗体、杀伤细胞等方式清除感染源,并阻止感染进一步扩散。
2.维持内环境稳定:免疫系统能够清除机体内部异常或变异细胞,如癌细胞等。
它还可以清除死亡或老化的细胞,以保持组织和器官功能正常。
3.记忆功能: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一旦机体曾经遭受过某种病原体的感染,免疫系统就能够记住并迅速做出反应。
这种记忆功能使得身体对再次感染同一种病原体具有更强的抵抗力。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共同协作来实现对外界入侵物质的识别和消除。
以下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1.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等。
这些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和发育的场所。
2.免疫细胞:包括白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和巨噬细胞等。
它们是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和攻击外来物质。
3.抗体:由B淋巴细胞分泌产生,能够特异性地结合到外来物质上,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来清除这些物质。
4.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分子,能够调节和协调免疫反应。
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免疫的应用免疫的研究和应用在医学、农业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下是免疫的一些重要应用:1.疫苗:疫苗是一种通过模拟感染来诱导免疫系统产生防御机制的方法。
通过接种疫苗,人体可以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在遭受真实感染时迅速做出反应,防止严重的感染和疾病发展。
2.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利用免疫系统来治愈或减轻某些特定类型的癌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
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淋巴循环网络组成,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行使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
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功能过高-超敏反应;过低-免疫缺陷症。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的功能。
免疫监视功能的异常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的病毒感染。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是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通过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平衡的功能。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机体的免疫细胞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继而活化、增值、分化,产生效应的过程,是多细胞系及多种免疫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组织1.免疫细胞(immune cells):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如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后,可分布在各自特定的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上地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在机体内的迁移和流动是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条件。
4.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关淋巴组织。
免疫学复习资料
免疫学复习资料免疫学绪论⼀、免疫(Immunity)的概念2、免疫的概念:是指动物(⼈)机体对⾃⾝和⾮⾃⾝的识别,并排除⾮⾃⾝的⼤分⼦物质,从⽽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种⽣理学反应。
⼆、免疫的基本特性1、识别⾃⾝与⾮⾃⾝(Recognition of self and nonself)是机体产⽣免疫应答的基础免疫应答:抗原物质进⼊机体,激发免疫系统发⽣⼀系列反应,以排除该抗原的过程。
(1)识别的基础:免疫细胞,膜表⾯抗原受体。
(2)识别功能⾮常精细:同种动物不同个体的组织和细胞。
识别功能降低:对病原微⽣物和肿瘤的防御能⼒降低;识别功能过强、紊乱或功能失调:则⾃⾝免疫病的发⽣2、特异性(Specificity)是建⽴诊断⽅法的基础,能对抗原极微细的差别加以区别。
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由此产⽣的免疫⼒具有⾼度特异性(针对性)。
不同疫苗引起的免疫保护不同,实际⼯作中应注意多⾎清型的病原体。
3、免疫记忆(Immunological memory)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如中枢神经系统⼀样,具有记忆功能。
(1)免疫记忆的基础:免疫记忆细胞;(2)免疫记忆可以使机体迅速建⽴起相应的免疫⼒(再次接触抗原)。
三、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称抵抗感染(Defence)或防御传染(1)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御、消灭、清除各种病原微⽣物或⾮⼰物质,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侵袭的能⼒。
(2)免疫防御功能过强(亢进):可引起传染性变态反应,造成机体组织器官损伤;(3)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或缺失:引起机体反复感染(免疫缺陷病)。
2、⾃⾝稳定(Homeostasis)⼜称免疫稳定(1)⾃⾝稳定:是指机体具有清除衰⽼和破坏的组织细胞及代谢和损伤所产⽣的废物,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理平衡,保证机体组织细胞进⾏正常⽣理活动的⼀种功能。
动物⽣命活动—新陈代谢—细胞衰⽼死亡—代谢产物积累—影响正常细胞功能(2)⾃⾝稳定功能失调或异常(过强或亢进):⾃⾝免疫性疾病,把⾃⾝的组织或细胞当作“敌⼈”进⾏消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
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
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
(实用版)
目录
1.免疫的概念
2.免疫的功能
3.免疫的类型
4.免疫的应用
正文
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指生物体对异体蛋白的排斥作用,是人体的一项防御功能,用
来识别自己和非己,并清除非己使人体内部的平衡和稳定得以维持。
免疫
力是身体的一种内分泌系统,身体借助这类作用鉴别"自身"和"非己"成份,进而毁坏和抵触进到身体的抗原体物质,或身体自身所造成的损害体细胞
和肿瘤体细胞等,以保持身体的身心健康。
免疫的功能:
免疫具有以下功能:抵御或避免微生物菌种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他所不期待的微生物入侵的情况;清除自身衰老损伤的组织细胞;指清除和杀
灭自身突变的细胞的能力;抗感染和抗肿瘤的过程。
免疫的类型:
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的,对多
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由皮肤和黏膜组成,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
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异物的防御能力,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异己物质,并排除异种抗原的全过程。
免疫的应用:
免疫在医学上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免疫接种、免疫治疗、免疫检测等。
免疫接种是用疫苗预防传染病的方法,通过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力,从而防止病原体的感染。
免疫治疗是通过增强或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来治疗疾病,如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 Immunity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 immunologic defense ):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 ):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 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 使之活化、增殖、分化, 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 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 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8、半抗原(hapten ):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免疫的概念和分类
免疫的概念和分类
免疫是指生物体对抗疾病和异物侵入的能力。
它通过识别和消灭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和其他异物(如药物、化学物质等),维护生物体的健康。
免疫分为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1. 自然免疫(固有免疫):这是生物体天生就具备的免疫能力。
它是非特异性的,不需要预先接触过致病物就能发挥作用。
自然免疫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包括:
- 物理防御:如皮肤和黏膜阻隔外界因素的进入。
- 化学防御:如酸性环境、抗菌肽和溶菌酶等对病原体的杀
伤作用。
- 细胞免疫:由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炎症细胞等直接
杀伤病原体。
- 炎症反应:通过引发炎症反应来吸引和激活免疫细胞。
2. 获得性免疫(适应性免疫):这是生物体在接触到致病物之后获得的免疫能力。
它是高度特异性的,能够识别和应对特定的病原体。
获得性免疫通过免疫细胞和抗体两种方式发挥作用,包括:
- 细胞免疫:由T细胞介导,通过直接杀伤感染的细胞。
- 体液免疫:由B细胞介导,通过产生抗体来中和和清除病
原体。
获得性免疫具有记忆性,一旦接触到某种病原体后,在再次暴露时会快速产生更强的免疫应答,从而避免再次感染。
总之,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共同构成了免疫系统,保护生物体抵御外界病原体的侵袭。
它们通过各种机制相互协作,维护生物体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
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
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7. 抗体(Antibody) :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 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8. 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
9. Fc片段(fragment crytallizable):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IgG的CH2和C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10. 4.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11. 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化,这些区域为超变区。
12. 可变区(V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13.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14. 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是指表达Fc受体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
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15.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6. J链(joining chain):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一条多肽链。
J链可以连接Ig单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
17. 分泌片(secretory piece):又称分泌成分,是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含糖肽链,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
具有保护分泌型IgA的铰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的降解,并介导IgA二聚体从黏膜下到黏膜表面的转运。
18. Ig功能区(Ig domain):是指Ig分子的肽链折叠成的球形结构。
每个功能区约由110个氨基酸组成,其氨基酸序列具有相似性和同源性。
19. Ig折叠(Ig folding):免疫球蛋白功能区的二级结构是由几股多肽链折叠一起形成的两个反向平行的β片层,两个β片层中心的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由一个链内二硫键垂直连接,形成一个“β-桶状”结构。
具有稳定功能区的作用。
免疫球蛋白肽链的这种折叠方式称为免疫球蛋白折叠。
20. CDR(complementary-determining region):即抗原互补决定区。
VH和VL的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定基互补的表面,故高变区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21. 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22. 补体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是指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1、C4、C2、C3、C5~C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23. 补体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24. 补体MBL激活途径(MBL pathway):在感染早期,体内分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C反应蛋白。
MBL与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ASP,MASP继而水解C4和C2启动后序的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25. MAC(membrane attack complex):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C5b ~C9组成。
该复合物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26.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指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剌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蛋白物质的总称。
CK 能调节白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是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外的又一类免疫分子。
27. 干扰素(interferon,IFN):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而命名,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的差异可分为IFN-α、IFN-β、IFN-γ三类。
IFN-α和IFN-β主要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以及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统称为I 型干扰素,通常由病毒感染诱导产生;IFN- γ主要由活化的T 细胞和NK 细胞产生,称为II 型干扰素,通常由抗原与有丝分裂原诱导产生。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28.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
前者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又称恶病质素;后者主要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
TNF的主要作用包括:①杀瘤、抑瘤和抗病毒作用;②免疫调节作用;③促进和参与炎症反应;④致热作用;⑤引发恶病质。
29.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是由活化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的一组细胞因子。
CSF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
主要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剌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干细胞因子(SCF)等。
30.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是一个蛋白质家族,这些蛋白质氨基端多含有一或两个半胱氨酸。
根据其排列方式,将该类细胞因子分为三个亚类即α亚类(CXC)、β亚类(CC)和γ亚类(C)。
作用是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以及淋巴细胞起趋化作用。
31.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是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
32. 自分泌效应(autocrine action):某种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其靶细胞也是其产生细胞,该细胞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称为自分泌效应。
33. 旁分泌效应(paracrine action):某种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其产生细胞与靶细胞并非同一细胞,而是其产生细胞邻近的细胞,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称为旁分泌效应。
34.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中能引起强烈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35.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指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这些基因彼此紧密连锁、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具有控制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复杂功能。
36. HLA I 类抗原(HLA class Ⅰantigen):是由轻、重两条多肽链借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异二聚体分子。
重链(即α链)为多态性糖蛋白(分子量4400ODa),是由人第6号染色体HLA I类基因编码的产物;轻链为非多态性β微球蛋白(β2m,分子量12000Da),是由人第15号染色体相应基因编码的产物。
HLA I 类抗原分子可分为四个区,即抗原肽结合区、免疫球蛋白样区(Ig 样区)、跨膜区、胞内区。
HLA I抗原广泛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表面,而在神经细胞、成熟的滋养层细胞表面尚未检出;HLA I类抗原也存在于各种体液中。
37. HLAⅡ类抗原(HLA class Ⅱantigen):是由α、β两条多肽链借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分子,两条链均有多态性,分子量分别为3400ODa (α)和2900ODa (β)。
HLA Ⅱ类抗原是由第6号染色体HLAⅡ类基因编码的产物,HLA Ⅱ类抗原分子可分为四个区,即抗原肽结合区、免疫球蛋白样区(Ig 样区)、跨膜区、胞内区。
主要分布于B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表面,以及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T细胞表面;在血管内皮细胞和精子细胞上也可少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