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徐灵胎评黄元御-优秀word范文 (14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徐灵胎评黄元御
篇一:中医经典诠释
中医难学,古有《此事难知》一书,尽谈学中医之难。但又有《医学实在易》
一书,反而谈中医如何容易学。后人岂不是被搞糊涂了,到底中医好不好学呀。我认为,中医不容易学好,
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学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渐进,则必能有所
成就。朱子曾说过:居敬持志,读书之本;循序致精,读书之法。读书如此,
学医何尝不是如此。心中执着一份信念,加上心思聪颖,配合切实的功夫,假
以时日,必可医理贯通无碍。近年来,经常有中医爱好者以及一些年轻学子问
我学中医要看什么书,我曾经在博客里写过几篇关于如何学习中医的一些文章,并且也曾提供了三本可以读的中医书。但对于志在专精医术的同道看来,原来
的答复有些粗糙了。因此我想再详细地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并提供一份学中
医的书单。或许挂一漏万,或许被他医所不解,但只求一心积善,罪我怨我,
一切不计。如果能帮助大家因此而走上中医之路,继而精通医术,则自觉善莫
大焉。因此,此文是给将来的大医作个引路指南的。要学中医,就要学最上乘
的中医学。有了这个目标,才算是有了入门的动力。中医入门极为不容易,登
堂入室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既要求学者吃苦肯学,还需要不错的天赋,那
就是悟性。现在的中医情况堪忧,后继乏人,是因为真正领悟中医的人太少,
反而靠中医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当前,社会上处处可见那些学了几天理论,
背了几张方子,连混带骗地弄来一纸文凭,就开始打着中医的旗号去吆喝的庸
医之辈。这般庸医行世,直接就败坏了中医的声誉,况且因此而害人无数,更
数可憎。所以说,如果只想着抄几个秘方,会治几个小病,那不能算是学医,
不过是浅尝辄止而已。只有学到第一流的中医学,才能真正走进中医、理解中医、相信中医,并能应用中医治疗一些大病重病危病疑难杂病。我建议未学医时,可先从周凤梧的《名老中医之路》、李可的《人体阳气与疾病》以及刘力
红的《思考中医》看起,既增兴趣,又增动力和信心。以后学医过程中,也可
反复研读此三书,则其收获更多。
1. 修德为先。
我认为,医德大于医术。德不修,徒论医术,不过是个普通的医生。如果医德
败坏,则根本就是含灵巨贼,也谈不上医术如何了。
修德之本,在于诚意正心。这是居敬持志的功夫,也是最必要的功夫。儒家在
这方面达到了极致。古人云: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为人与治
学的至境,是学医的最终理想。学问的修得以至诚的德行为本,而德性的养成
则以求知问学为途。学医先“尊德性”,在这个信念的基础上,然后始能
“道问学”而通医理。
我强烈建议读一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对于为
人和为医教极有意义。我曾在当当网的书评中写过这样的话:“极品中的极品,中国人必读。这是国学入门的书,也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从初学者到饱学之士,皆需时时读几段这本书,可以提供无穷的儒家思想与智慧。
没有读的,抓紧读。作为中国人,不管是哪个行当的,都要一读此书。而且,
此书不难,慢
慢地就入手了。”
另外,学医还可以读读佛教方面的书,锤炼心性,修养佛性。配合静坐,可以
体悟许多与佛与医相关的东西出来。再者,王凤仪老善人的嘉言录极有利于养
心养性,不可不读。之后,你就知道怎样学医,怎样行医,怎样做人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医德与医术》的文章,专门讲医德这个问题,可以找来参考
一下。
强调一下,修德不是只管读书和背书,读书只是明了其中的道理,关键还得去做,去实践。王凤仪老善人讲过:“道是行的,不行就没有道。”认真体会一
下这句话,把它永远地刻在心里去。
2. 首重经典。
一般来说,学中医有两个途径,一则自后世之书入手,渐而读到经典;二则自
经典入手,渐及后世诸家。前者易,后者难。前者容易上手,似可快速小成,
但后者根基稳固,一旦掌握了医学经典,则如手执利刃,而难病大病心中了然。因此,我主张自经典入手,既省时间和精力,又可掌握最正宗的医术。
经典者何?一般认为是《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神农本草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几本书都是古文,不太容易读懂。手边可以备
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随时翻阅,极有帮助。
我认为可以先看《黄帝内经》,就当成故事来看。你看黄帝坐在那里,与他
的臣子岐伯一问一答,多么逍遥自在。且这本书是压韵的,其中大多数的句子
都有韵脚,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诗意。如果实在畏难,可以看后世的翻译。市
面上有不少这样的书,都差不多,可以找来读一读,关键是读懂书中的道理。
这本书是中医的最核心的基础,是需要经常读的书。我建议可以放在床头,每
天睡前读一读。如果能配合临床,则更有妙味。坚持每天学一点,渐而可通。
读时可以不求甚解,但理解其意思即可。但遇到好的句子,不妨多多地背诵。
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这是一本需要
反复读,反复琢磨,一直到背诵的书。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
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一,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
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实在是后世苍生之福。同时还可参考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以及汪机的《读素问钞》。读完《黄帝内经》,紧接着就读《难经》,这本书是就《黄帝内经》的几个问题进行问难。问题比
较简单,读起来也不难,很薄,一两个月就可以读完。可以配合读滑寿的《难
经本义》。中药是临床医生的手中利剑,必要精通。所以学了理论后,紧接着要学《神农本草经》。可以参考黄杰熙评释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
《本草问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辩录》,另外中医大学教育的本科教材《中
药学》亦可一参,但当以《神农本草经》的观点为本,勿受后世过多影响。
继而精研《伤寒杂病论》。这是医圣张仲景的大作,也是后世最受推崇的一本书,历来其注释近千家。目前大学教材以宋本为主,我比较重视桂林古本伤寒论,因为其内容更为充实,且纠正了宋版的许多错误与矛盾之处。研读《伤寒
杂病论》,可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伤寒论讲义》
(中医规划教材,梅国强主编)、曹穎甫的《经方实验录》、舒馳遠的《新增傷
寒集註》,以及黄元御和郑钦安的书。
如果坚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上面的任务,如此就奠定了一
个深厚宽广的中医基础,以后再起万丈高楼不过是时日问题了。
3. 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根。其中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既
是文化,也是中医的基础。所以,学医要先学传统文化。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过,“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
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
於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
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
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於医道无所滞碍,尽
善尽美矣。”(《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这是把几乎所有的古代文化给包括
进去了。
现代人要象药王这样博极群书,相信也很难做到,但《易经》要学,因为包含
的学问极大极深,整个就是中医的根基。弄通了易理,建立起来象与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