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列传翻译赏析_七十列传阅读答案_史记的意思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史记·货殖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篇⽂⾔⽂,收录于《史记》中。
这是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物的类传,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
下⾯是分享的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史记·货殖列传》原⽂ 作者:司马迁 ⽼⼦⽈:“⾄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其⾷,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死不相往来。
”必⽤此为务,輓近世涂民⽿⽬,则⼏⽆⾏矣。
太史公⽈: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欲极声⾊之好,⼝欲穷刍豢之味,⾝安逸乐,⽽⼼夸矜埶能之荣使。
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西饶材、⽵、穀、纑、旄、⽟⽯;⼭东多鱼、盐、漆、丝、声⾊;江南出棻、梓、姜、桂、⾦、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龙门、碣⽯北多马、⽜、⽺、旃裘、筋⾓;铜、铁则千⾥往往⼭出釭置:此其⼤较也。
皆中国⼈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奉⽣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之,虞⽽出之,⼯⽽成之,商⽽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各任其能,竭其⼒,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之趋下,⽇夜⽆休时,不召⽽⾃来,不求⽽民出之。
岂⾮道之所符,⽽⾃然之验邪? 周书⽈:“农不出则乏其⾷,⼯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之原也。
原⼤则饶,原⼩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巧者有馀,拙者不⾜。
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潟卤,⼈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功,极技巧,通鱼盐,则⼈物归之,繦⾄⽽辐凑。
故齐冠带⾐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往朝焉。
其後齐中衰,管⼦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匡天下;⽽管⽒亦有三归,位在陪⾂,富於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彊⾄於威、宣也。
故⽈:“仓廪实⽽知礼节,⾐⾷⾜⽽知荣辱。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译文翻译_2019年高考全国III卷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译文翻译_2019年高考全国III卷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译文翻译_2019年高考全国III卷文言文阅读题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奉事鲁国国君。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人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
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全文阅读及翻译
七十列传·韩信卢绾列传作者:司马迁韩王信者,故韩襄王孽孙也,长八尺五寸。
及项梁之立楚後怀王也,燕、齐、赵、魏皆已前王,唯韩无有後,故立韩诸公子横阳君成为韩王,欲以抚定韩故地。
项梁败死定陶,成饹怀王。
沛公引兵击阳城,使张良以韩司徒降下韩故地,得信,以为韩将,将其兵从沛公入武关。
沛公立为汉王,韩信从入汉中,乃说汉王曰:“项王王诸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也。
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及其锋东乡,可以争天下。
”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
项籍之封诸王皆就国,韩王成以不从无功,不遣就国,更以为列侯。
及闻汉遣韩信略韩地,乃令故项籍游吴时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
汉二年,韩信略定韩十馀城。
汉王至河南,韩信急击韩王昌阳城。
昌降,汉王乃立韩信为韩王,常将韩兵从。
三年,汉王出荥阳,韩王信、周苛等守荥阳。
及楚败荥阳,信降楚,已而得亡,复归汉,汉复立以为韩王,竟从击破项籍,天下定。
五年春,遂与剖符为韩王,王颍川。
明年春,上以韩信材武,所王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乃诏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
信上书曰:“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
”上许之,信乃徙治马邑。
秋,匈奴冒顿大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
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
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
七年冬,上自往击,破信军铜鞮,斩其将王喜。
信亡走匈奴。
其与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立赵苗裔赵利为王,复收信败散兵,而与信及冒顿谋攻汉。
匈奴仗左右贤王将万馀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至晋阳,与汉兵战,汉大破之,追至于离石,破之。
匈奴复聚兵楼烦西北,汉令车骑击破匈奴。
匈奴常败走,汉乘胜追北,闻冒顿居代谷,高皇帝居晋阳,使人视冒顿,还报曰“可击”。
上遂至平城。
上出白登,匈奴骑围上,上乃使人厚遗阏氏。
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戹。
”居七日,胡骑稍引去。
时天大雾,汉使人往来,胡不觉。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史记·儒林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篇⽂⾔⽂,收录于《史记》中。
该篇⽂章记叙西汉前期多位五经儒学⼤师的事迹,并附带⾔及⼤师们的传承弟⼦数⼗⼈,主要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儒学兴盛的局⾯。
下⾯是⽆忧考分享的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史记·儒林列传》原⽂ 作者:司马迁 太史公⽈:余读功令,⾄於⼴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叹也。
⽈:嗟乎!夫周室衰⽽关雎作,幽厉微⽽礼乐坏,诸侯恣⾏,政由彊国。
故孔⼦闵王路废⽽邪道兴,於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
適齐闻韶,三⽉不知⾁味。
⾃卫返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世以混浊莫能⽤,是以仲尼⼲七⼗馀君⽆所遇,⽈“苟有⽤我者,期⽉⽽已矣”。
西狩获麟,⽈“吾道穷矣”。
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指博,後世学者多录焉。
⾃孔⼦卒後,七⼗⼦之徒散游诸侯,⼤者为师傅卿相,⼩者友教⼠⼤夫,或隐⽽不见。
故⼦路居卫,⼦张居陈,澹台⼦⽻居楚,⼦夏居西河,⼦贡终於齐。
如⽥⼦⽅、段⼲⽊、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於⼦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侯好学。
後陵迟以⾄于始皇,天下并争於战国,懦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
於威、宣之际,孟⼦、荀卿之列,咸遵夫⼦之业⽽润⾊之,以学显於当世。
及⾄秦之季世,焚诗书,阬术⼠,六 从此缺焉。
陈涉也,⽽鲁诸儒持孔⽒之礼器往归陈王。
於是孔甲为陈涉博⼠,卒与涉俱死。
陈涉起匹夫,驱⽡合適戍,旬⽉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微浅,然⽽缙绅先⽣之徒负孔⼦礼器往委质为⾂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发愤于陈王也。
及⾼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不绝,岂⾮圣⼈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故孔⼦在陈,⽈“归与归与!吾党之⼩⼦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夫齐鲁之间於⽂学,⾃古以来,其天性也。
故汉兴,然後诸儒始得脩其经 ,讲习⼤射乡饮之礼。
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太常,诸⽣弟⼦共定者,咸为选⾸,於是喟然叹兴於学。
史记的题目及答案
史记的题目及答案【篇一:史记研究复习题及参考答案】t>一、单项选择题(共38小题,每题1分,共38分)1.被司马迁称为“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的人物是:①韩信②李陵③李广④霍去病2.认为李广“数奇”的汉皇是:①汉文帝②汉景帝③汉武帝④汉宣帝3.“于汉最为名将而卒无功”的将军是:①韩信②张骞③李广④霍去病4.为刘邦提出还定三秦、逐鹿中原战略决策的人物是:①韩信②张良③萧何④陈平5.“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 的汉初功臣是:①英布②萧何③彭越④韩信6.韩信被杀之后,刘邦下一个要消灭的目标是:①英布②萧何③彭越④张良7.与刘邦有孩提之谊而最终亡入匈奴的异姓王是:①英布②卢绾③彭越④樊哙8.在“十二月晦”这一天被“弃市渭城”的人物是:①英布②韩信③灌夫④窦婴9.早年“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的人物是:①韩信②项羽③荆轲④春申君10.暗杀春申君的“弱人”是:①朱英②李园③庄贾④田蚡11.缇萦救父的故事出自于①《伯夷列传》②《游侠列传》③《扁鹊仓公列传》④《儒林列传》12.发誓要做人中“仓鼠”的人物是:①韩信②韩非③李斯④张汤13.临死前慨叹“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的人物是:①韩信②李斯③李广④张汤14.说出“富贵多士,贫贱寡友”这句话的人物是:①冯谖②春申君③窦婴④灌夫15.慨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人物是:①齐桓公②管仲③韩信④范雎16.说出“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这句话的人物是:①鲁仲连②荆轲③孔子④孟子17.《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二篇是:①《伯夷列传》②《管晏列传》③《孟子荀卿列传》④《李将军列传》18.“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出自于:①《平准书》②《李斯列传》③《货殖列传》④《魏其武安侯列传》19.“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这句话是下列孔子哪位人物学生所言:①颜回②子路③子贡④子夏20.年方三十二岁而死的历史人物是:①项羽②管仲③屈原④贾谊21.“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的战国公子是;①春申君②平原君③信陵君④孟尝君22.“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的历史人物是:①苏秦②张仪③伍子胥④楚怀王23.被吴王夫差赐剑而死的历史人物是:①文种②张仪③伍子胥④西施24.被秦王赐剑自裁的历史人物是:①白起②蒙恬③李斯④韩非25.临死前哀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的汉初功臣是:①韩信②彭越③英布④陈平26.临终前慨叹“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历史人物是:①伯夷②孔子③孟子④屈原27.临死前哀叹“我固当死。
史记刺客列传翻译
史记——刺客列传翻译(七十列传第二十六)【说明】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
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
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
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
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
当然,如果我们站在今天的立脚点重新审视和关照这五位刺客或劫持者的行迹以及他们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目的,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种新的认识,作出一种新的评价,但这新的认识和评价毕竟不是太史公的。
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本传虽是五人的类传,但能“逐段脱卸,如鳞之次,如羽之压,故论事则一人更胜一人,论文则一节更深一节”(吴见思《史记论文》),所以全篇次第井然,始于曹沫,终于荆轲,中间依次为专诸、豫让和聂政,俨然一部刺客故事集,而统摄全篇的内在思想则是本传的主旨。
载述五人行迹,太史公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而是依传主的具体情况和行刺行劫的具体缘由,巧为剪裁和布局。
曹沫劫持齐桓公,有管仲缘情理而谏说,桓公权利害而宽容,使曹沫身名两全,所以,故事到这里也就戛然而止,不复枝蔓。
专诸刺王僚,前边略有铺叙,但高潮段则由伏甲、具酒、藏刃和王前擘鱼行刺几个精彩细节组成,而以事成身死,其子得封为尾声。
豫让刺襄子,故事已近曲折,始终围绕“义不二心”而襄子偏又义之这个矛盾冲突展开,最后以刺衣伏剑结束对传主的记述。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全文阅读及翻译(通用)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全文阅读及翻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作者:司马迁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
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
”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於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
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
”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後,即视背。
”妇人曰:“诺。
”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於是鼓之右,妇人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乃欲斩左古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
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原勿斩也。
”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遂斩队长二人以徇。
用其次为队长,於是复鼓之。
妇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於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原下观。
”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於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既死,後百馀岁有孙膑。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後世子孙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於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古诗史记翻译赏析
古诗史记翻译赏析《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史记》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
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
同时,《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正因为《史记》不以地理国家和统一纪年撰写,而是以各家之传记集合形势呈现,故《史记》中不以地理位置和时间发生顺序为线索,《史记》的重大发明是:同时记录了各家对同一事件或人物的不同立场和看法,故《史记》各篇中对同一事件记录看法颇有矛盾之处,而这正是《史记》的特点。
可谓“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迁文直而事核。
”(《后汉书·班彪传论》。
《史记》起初是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全文翻译赏析
史记全文翻译赏析史记50章•1.《孙子吴起列传》孙子名武,齐国人。
因精通兵法而受到吴王阖庐接见。
阖庐说“:您的兵法十三篇,我全...•2.《司马穰苴列传》司马穰苴是田完的苗裔。
齐景公时,晋国攻伐齐国的东阿、甄城,而燕国侵略齐国黄河以南的...•3.《老子韩非列传》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向老...•4.《管晏列传》管仲名夷吾,颍上人氏。
年轻时常与鲍叔牙交游,鲍叔深知他的贤能。
管仲处境贫困,常占鲍叔...•5.《伯夷列传》学者涉猎的书籍极其广博,还要从六艺中考察求实。
《诗》、《书》虽有残缺,但虞舜、夏禹...•6.《七十列传》伯夷列传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司马穰苴列传孙子吴起列传伍子胥列传仲尼弟子列传...•7.《三王世家》 “大司马臣子霍去病冒着死罪再拜上疏皇帝陛下:承蒙陛下错爱,让臣下我在行伍间供职...•8.《五宗世家》孝景皇帝的儿子一共有十三人被封为王,这十三人分别由五位母亲所生,同一母亲所生的为宗亲...•9.《梁孝王世家》梁孝王刘武,是孝文皇帝的儿子,与孝景帝同母所生,母亲就是窦太后。
孝文帝共有四个儿子:大...•10.《绛侯周勃世家》绛侯周勃,沛县人。
他的祖先是河南卷县人,后来迁居沛县。
周勃靠编织蚕箔维持生活,也常...•11.《陈丞相世家》丞相陈平,武阳户牖乡人。
小时候家里贫穷,喜欢读书,家有田地三十亩,陈平仅同哥哥陈伯住在...•12.《留侯世家》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祖父名叫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宰相。
父亲名...•13.《曹相国世家》平阳侯曹参,是沛县人。
秦朝时是沛县的狱吏属员,而萧何是主吏,在县中他们二人都是很有权...•14.《萧相国世家》相国萧何,沛县丰邑人,因为通晓法令公平无枉而任沛县功曹掾。
高祖为平民百姓时,萧何多次...•15.《齐悼惠王世家》齐悼惠王刘肥,是高祖的长庶子。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中的第一篇,以伯夷、叔齐的事迹开篇,探讨了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以及仁人志士在乱世中的坚守与命运。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
”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中子为国君。
伯夷、叔齐听闻西伯昌善于养老,便决定前往归附。
当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昌已经死了,武王用车载着西伯昌的牌位,宣称奉文王之命东进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缰绳谏诤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让人把他们扶走了。
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摘薇菜充饥。
最终饿死在山中。
在这篇列传中,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的高义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他们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不为权势所动,不为富贵所诱,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尤为可贵。
然而,司马迁也发出了深深的疑问:“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好人,应该是积仁洁行、如此的善良,却最终饿死!而那些暴戾恣睢、横行不法的人,却能够安享天年,寿终正寝。
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天道吗?”这一疑问反映了司马迁对天道不公的愤懑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看到了世间许多善良正直的人遭受苦难,而作恶多端的人却逍遥自在,这让他对传统的天道观念产生了怀疑。
但司马迁并没有因此陷入消极和绝望,他通过记录这些仁人志士的事迹,表达了对正义和善良的坚守与追求。
从伯夷、叔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德。
他们对于“孝”和“仁”的坚持,超越了生死和世俗的利益。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能够保持这样的清醒和坚守,是非常不容易的。
他们的行为告诉我们,道德和良知是人类内心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外界的压力和诱惑而放弃。
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史记·淮南衡⼭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篇⽂⾔⽂,收录于《史记》中。
该⽂详实地记录了西汉历代淮南王和衡⼭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化等各个⽅⾯的发展状况。
下⾯是⽆忧考分享的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列传》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史记·淮南衡⼭列传》原⽂ 作者:司马迁 淮南厉王长者,⾼祖少⼦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
⾼祖⼋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
厉王母得幸焉,有⾝。
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舍之。
及贯⾼等谋反柏⼈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系之河内。
厉王母亦系,告吏⽈:“得幸上,有⾝。
”吏以闻上,上⽅怒赵王,未理厉王母。
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吕后,吕后妒,弗肯⽩,辟阳侯不彊争。
及厉王母已⽣厉王,恚,即⾃杀。
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葬厉王母真定。
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世县也。
⾼祖⼗⼀年⽉,淮南王黥布反,⽴⼦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
上⾃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
厉王蚤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患害,⽽常⼼怨辟阳侯,弗敢发。
及孝⽂帝初即位,淮南王⾃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
上以亲故,常宽赦之。
三年,⼊朝。
甚横。
从上⼊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兄”。
厉王有材⼒,⼒能扛⿍,乃往请辟阳侯。
辟阳侯出见之,即⾃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
厉王乃驰⾛阙下,⾁袒谢⽈:“⾂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也。
赵王如意⼦母⽆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也。
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辟阳侯弗争,罪三也。
⾂谨为天下诛贼⾂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
”孝⽂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
当是时,薄太后及太⼦诸⼤⾂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汉法,出⼊称警跸,称制,⾃为法令,拟於天⼦。
六年,令男⼦但等七⼗⼈与棘蒲侯柴武太⼦奇谋,以輂车四⼗乘反⾕⼝,令⼈使闽越、匈奴。
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
淮南王⾄长安。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史记·⼤宛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篇⽂⾔⽂,收录于《史记》中。
中国最早的边疆和域外地理专篇。
下⾯是⽆忧考分享的司马迁《史记·⼤宛列传》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史记·⼤宛列传》原⽂ 作者:司马迁 ⼤宛之迹,见⾃张骞。
张骞,汉中⼈。
建元中为郎。
是时天⼦问匈奴降者,皆⾔匈奴破⽉⽒王,以其头为饮器,⽉⽒遁逃⽽常怨仇匈奴,⽆与共击之。
汉⽅欲事灭胡,闻此⾔,因欲通使。
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募,使⽉⽒,与堂⾢⽒胡奴⽢⽗俱出陇西。
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
单于留之,⽈:“⽉⽒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馀岁,与妻,有⼦,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西⾛数⼗⽇⾄⼤宛。
⼤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若欲何之?”骞⽈:“为汉使⽉⽒,⽽为匈奴所闭道。
今亡,唯王使⼈导送我。
诚得⾄,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
”⼤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绎,抵康居,康居传致⼤⽉⽒。
⼤⽉⽒王已为胡所杀,⽴其太⼦为王。
既⾂⼤夏⽽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以远汉,殊⽆报胡之⼼。
骞从⽉⽒⾄⼤夏,竟不能得⽉⽒要领。
留岁馀,还,并南⼭,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
留岁馀,单于死,左⾕蠡王攻其太⼦⾃⽴,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俱亡归汉。
汉拜骞为太中⼤夫,堂⾢⽗为奉使君。
骞为⼈彊⼒,宽⼤信⼈,蛮夷爱之。
堂⾢⽗故胡⼈,善射,穷急射禽兽给⾷。
初,骞⾏时百馀⼈,去⼗三岁,唯⼆⼈得还。
骞⾝所⾄者⼤宛、⼤⽉⽒、⼤夏、康居,⽽传闻其旁⼤国五六,具为天⼦⾔之。
⽈:⼤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
其俗⼟著,耕⽥,⽥稻麦。
有蒲陶酒。
多善马,马汗⾎,其先天马⼦也。
有城郭屋室。
其属⾢⼤⼩七⼗馀城,众可数⼗万。
其兵⼸⽭骑射。
其北则康居,西则⼤⽉⽒,西南则⼤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鰛、于窴。
于窴之西,则⽔皆西流,注西海;其东⽔东流,注盐泽。
高中文言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全文阅读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全文阅读及翻译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
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
”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於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
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
”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後,即视背。
”妇人曰:“诺。
”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於是鼓之右,妇人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乃欲斩左古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
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原勿斩也。
”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遂斩队长二人以徇。
用其次为队长,於是复鼓之。
妇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於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原下观。
”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於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既死,後百馀岁有孙膑。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後世子孙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於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尝学于曾子,事鲁君。
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
吴起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
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
遂事曾子。
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
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
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B.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C.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D.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殷纣为商朝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伯夷叔齐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伯夷叔齐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
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①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②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权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感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节选自《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注】①卞随、务光:夏商时代两位隐士,汤灭夏让位于他们,他们拒不接受。
68-《史记-七十列传-商君列传》原文
《史记-七十列传-商君列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
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痤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後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
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智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
”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
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
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跶之前於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
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七十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史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史记》七十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关于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鲁仲连邹阳列传原文鲁仲连者,齐人也。
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
游於赵。
赵孝成王时,而秦王使白起破赵长平之军前後四十馀万,秦兵遂东围邯郸。
赵王恐,诸侯之救兵莫敢击秦军。
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於荡阴不进。
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为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彊为帝,已而复归帝;今齐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复求为帝。
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平原君犹预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適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柰何?”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前亡四十万之众於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
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
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
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於先生。
”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於将军。
”新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
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原见鲁仲连先生。
”平原君曰:“胜既已泄之矣。
”新垣衍许诺。
鲁连见新垣衍而无言。
新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於平原君者也;今吾观先生之玉貌,非有求於平原君者也,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鲁仲连曰:“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皆非也。
史记卷75翻译
七十列传·孟尝君列传第十五【说明】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贵族为了维护岌岌可危的统治地位,竭力网罗人才,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而社会上的“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也企图依靠权贵获得锦衣玉食,因此养“士”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土”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为“战国四公子”。
本篇即是孟尝君的专传。
孟尝君即田文,是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以其机警锋利的言谈博得田婴的赏识,取得太子地位后承袭了田婴的封爵。
他认为“相门必有相”,为了出人头地,广泛招揽“宾客及亡人有罪者”并“舍业厚遇之”,得食客三千人。
湣王派他入秦为相,被扣押,终赖食客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逃出秦国。
归齐后任齐相,后因湣王猜忌出奔,任为魏相,联合秦、赵等国攻破齐国。
从此,中立于诸侯国之间。
对于孟尝君其人,司马迁以“好客自喜”论之,是颇具慧眼的,在指出他好客“为齐扞楚魏”(《太史公自序》)这一客观作用的同时,强调他“自喜”的动机,明唐顺之说:“赞其好客,美刺并显,太史公断之曰‘自喜’,盖斥其非公好云。
”(《精选批点史记》)清李晚芳说得更为直截了当,孟尝君好客“但营私耳”(《读史管见》),可谓一语破的。
传文还记述了寄食于孟尝门下品类错杂的各色人物,这对于我们认识当时食客这个社会层面的复杂性及其本质是很有意义的。
抓住人物生活经历中的典型事件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及其发展,是本传在写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如写孟尝君做太子前,以“忘公家之事”、“不见一贤者”来诘难其父,说明这个庶子权略过人,颇为自负;写他做了太子之后在逃离秦国的路上砍杀非议其相貌的赵国百姓,则表明极端的虚荣心使他变得凶狠残忍。
作者写他任齐相后企图挟韩、魏对秦进行报复以及免相后又怂恿秦国伐齐,最后入魏任相联合诸侯攻破齐国。
从中不难看出,孟尝君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势,可以不择手段,直至对齐国反眼不识。
作为历史人物的孟尝君,其为人是不足取的;但作为文学形象的孟尝君,却不失为性格复杂的活生生的“这一个”。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1],誉者或过其实[2],毁者或损其真[3],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4]。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专题阅读训练之《史记.孙膑列传》原文+注释+答案+解析
孙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膑生阿鄄juàn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膑尝(曾经)与庞涓俱(一起)学兵法。
庞涓既事(侍奉)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才能)不及(比不上)孙膑,乃阴(暗中)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妒嫉)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qíng之(脸上刺字),欲隐(使...不露面)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暗中)见,说(游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有奇才),窃(偷偷)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友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推荐,举荐)孙子于威王。
其后魏伐赵,赵急(危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做将军)孙膑,辞谢(推辞谢绝)曰:“刑余(受过刑罚)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离开)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轻视)齐,齐号为(被称为)怯。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本来)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砍伐)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自刎),曰:“遂成竖子(小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俘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出名)天下,世传其兵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十列传翻译赏析_七十列传阅读答案_史记的意思
“七十列传”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史记》,其内容全文如下:伯夷列传
管晏列传
老子韩非列传
司马穣苴列传
孙子吴起列传
伍子胥列传
仲尼弟子列传
商君列传
苏秦列传
张仪列传
樗里子甘茂列传
穣侯列传
白起王翦列传
孟子荀卿列传
孟尝君列传
平原君虞卿列传
公子列传
春申君列传
范睢蔡泽列传
乐毅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田单列传
鲁仲连邹阳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吕不韦列传
刺客列传
李斯列传
蒙恬列传
张耳陈馀列传魏豹彭越列传黥布列传
淮阴侯列传
韩信卢绾列传田儋列传
樊郦滕灌列传张丞相列传
郦生陆贾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季布栾布列传袁盎晁错列传
张释之冯唐列传万石张叔列传田叔列传
扁鹊仓公列传吴王濞列传
魏其武安侯列传韩长孺列传
李将军列传
匈奴列传
卫将军骠骑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南越列传
东越列传
朝鲜列传
西南夷列传
司马相如列传淮南衡山列传循吏列传
汲郑列传
儒林列传
酷吏列传
大宛列传
游侠列传
佞幸列传
滑稽列传
日者列传
龟策列传
货殖列传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