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

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

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

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

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

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

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

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

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口字形院日字形院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

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

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

我国的建筑发展历程

我国的建筑发展历程

我国的建筑发展历程中国的建筑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中国的古代先民开始建造简单的土坑房和竹木结构房屋,这些房屋通常用于居住和存放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建筑技术逐渐进步。

在商朝时期(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建筑师开始使用砖石和木材构建更加复杂的建筑,如宫殿和神庙。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横梁和柱子的结构,砖石墙壁以及精美的彩绘装饰。

在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中国的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建筑师使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如细砖砌筑和花岗岩石材。

秦朝还兴建了许多宏伟的地下墓穴和宫殿,其中包括始皇帝陵墓的壮丽规模。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的建筑风格也逐渐变化。

在唐朝时期(618-907年),宫殿和寺庙的建筑规模变得更加宏伟。

同时,中国的建筑师还引入了一种新的建筑技术,称为“飞檐”——这是一种特殊的屋檐设计,既美观又功能性。

宋朝时期(960-1279年),中国的建筑风格再次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建筑师开始使用更多的横梁和斜檩,使建筑更加稳固。

宋朝还发展了木制结构和砖石结构相结合的建筑技术,这种技术在中国的建筑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明清时期(1368-1912年)的到来,中国的建筑达到了巅峰。

在这一时期,许多重要的宫殿、园林和寺庙被兴建起来,如紫禁城、圆明园和故宫。

这些建筑以其精美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建筑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和现代公共建筑开始在中国的城市中兴建。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如钢结构和玻璃幕墙。

总的来说,中国的建筑历程是一个丰富多样且充满创新的过程,从古代土坑房到现代化的高层建筑,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

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成为了中国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民居建筑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中国的民居建筑不仅秉承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概述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的历史。

远古时期,中国的居民主要居住在洞穴或简陋的茅草屋中。

这些原始民居并不注重建筑风格和装饰,只求能提供基本的居住环境和保护。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氏族部落的形成,中国人开始建立更加结实耐用的房屋。

他们使用竹木等天然材料,修建木构与土墙相结合的房屋,形成了早期的中式民居建筑风格。

古代中国的居住方式广泛地反映在其商代和周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中。

商代的宅院采用了"四合院"的布局,即以中心庭院为中心,四周行道所围。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提供了私密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适应了中国特殊的气候条件。

周代的宅院延续了商代的建筑布局,但增加了更多的装饰和细节,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建筑豪华和身份象征的追求。

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民居建筑逐渐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

秦汉时期,由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封建制度得到加强,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明确,民居建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城市居民住房以砖石为主,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富庶民居;而农村居民则多选择使用土木材料,建造简易的农舍。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中国,寺庙建筑开始兴起。

中国的佛教寺院建筑风格注重层次感和纵深感,通过丰富的屋檐和柱礅雕刻来增加建筑的艺术性。

这时期的住宅建筑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延续了宋代以前的建筑风格,但注重内部装饰和室内空间的布局。

宋代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民居建筑注重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进行建造,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宋代的宅院逐渐扩大规模,增加了更多的庭院和花园,建筑形式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明代时期,中国的民居建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代的社会经济繁荣,人民财富积累,民居建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一、民居的历史发展

一、民居的历史发展


第二种为坑式穴居。 第三种为入地较浅而周围具有墙壁的半穴居。

第四种是前述半坡村遗址中发现的地面上的木架建筑。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居住建筑,无论平面形状和结 构方式都不止一种。在某些黄土地区,由较深的袋穴改进 为较浅的坑式穴居与具有墙壁的半穴居,而在某些森林地 带,可能早就在地面上搭盖简单的圆形窝棚,后来可能在 墙壁地面和屋顶方面吸收夹草泥烧硬的方法,发展为早期 的木架建筑。

(1)面阔一间的横长方形住宅比较少,这里介绍两个例 子。其一是云南少数名族的干阑式住宅。另一种是内蒙古 自治区南部的小型住宅。

(2)面阔两间的横长方形住宅有下列三例:
第一种是北京南郊的小型住宅。(一面坡屋顶,两面坡屋 顶,囤顶。)

第二种是河南郑州横长方形住宅 第三种是云南南华县北部马鞍山附近的井干式住宅,平面 也仅两间,但有平房和楼房两种式样。

(3)在横长方形住宅中以面阔三间为最普遍的方式。

(4)面阔四间的横长形住宅比较少见。见图

(5)面阔五间的横长方形住宅有两种:一种属于汉族, 另一种是原来满族所特有而现在不大使用的住宅。 在平面布置上,中央明间的面阔总是稍宽,左右次间和稍 间则稍窄,使人一见而知明间是住宅的主要部分。但也有 例外,如图,哈尔滨的住宅。


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不但对当时建筑的设计施 工与用料做了不少改进,并且影响了后代的建筑,不能不 说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情。在技术方面,宋 代格子门的发展,与固定的直棂窗逐渐改为可以启闭的阑 槛钩窗,门窗和彩画的构图盛行几何花纹,以及彩画中的 退晕效果。 大型宅第虽仍用四合院,但院子周围往往用廊屋代替 木构的回廊,因而房屋的功能与结构以及四合院的造型都 发生变化。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样本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样本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传统民居广义能够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

狭义讲能够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 也就是住宅, 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

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 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

新石器时期, 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立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 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 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 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

商周时期中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 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

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 还有两边的塾、厢, 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

这是中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 《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 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 因此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能够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依然缺少地面遗存, 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 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

首先, 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

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 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口字形院日字形院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

包括主院和侧院, 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 有停歇过渡的作用。

后院方整开阔, 是主要庭院。

院北有座堂屋, 屋内两人对坐。

能够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L形院口字形院日字形院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都是合院的形式;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望、警戒;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 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在这些庭院布局中基本都是围绕着主要建筑、主要庭院来布置围墙、辅助建筑和次要庭院,构图上具有明显有内向、中轴对称和围绕中心的趋势;建造技术方面,汉代民居的房屋结构已经大多采用木构架,比如成都庭院画像砖上堂屋的山面屋架表现出了柱承梁,梁上立短柱,抬起短梁以后再立脊柱的抬梁式木构架;而广州出土的明器陶楼,山墙上表现出很清晰的有立柱直接承檩,柱间靠横穿连结的穿斗式木构架形象;另外还有广西、四川、长沙等地出土的明器,表现出干阑木构形象;云南出土的铜屋表现出井干式木构的形象;说明中国传统民居的几种基本结构技术在汉代都已经形成;木构技术已经足够支持房屋在平面上延展,组织院落,甚至可以支撑建筑单体向高空发展,建造像望楼、水阁等多层建筑;但是或从经济性或从防火性来考虑,传统民居并没有向高空继续发展,而主要发展了水平方向的延伸和内部空间的组织;东汉时期,地方豪强聚族而居;为保护家族和财产的安全,开始建造一种高墙环绕的民居叫坞壁,或者称坞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聚族而居的坞堡遍布北方各地;现今广州河南、武威等地出土的明器陶楼,还有湖北出土的青瓷明器就是这类民居的形象写照;除了一般住宅需要的门、堂、院落和辅助建筑外,坞壁四周构筑高墙,大门上建楼,四隅建角楼,坞内还建望楼,俨然是一座防卫森严的城堡;敦煌壁画北魏第257窟的“须摩提女缘品”中,也画有这种坞堡的形象,突出的表现了门楼的高大和威严;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逐步稳定,坞堡这种特殊的民居形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据文献记载,这时候大部分的大型宅第还是延续了汉代以来的院落组合形式,以堂屋和主庭院为中心,四周布置次要的房屋和辅助房屋,南朝有的住宅旁或宅后还建有园林;贵族宅第大门用庑殿顶和鸱尾,围墙上用直棂窗,围绕着庭院建有走廊;唐宋时期是传统民居变革和成形的主要时期;生活方式转型,民居的类型开始增多;汉唐时期的城市在格局上有浓厚的军事管理性质,生活方式上又有浓厚的农业性质,理想的城市格局;城里面是一个个封闭的有围墙环绕的里坊, 城内相对应的是一块块整齐的宅基地,白居易诗中所写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述的就是这种城市格局;隋唐长安城中,整齐地规划出一百多个里坊;坊内规划时也应有一定的分配原则,划分出整齐的地块,以供每家每户的住宅自建;如果用隋唐田令中的园宅地“良口三口以下给一亩,每三口加一亩”计算, 一个普通家庭,也就是大约三到九口人,大概能分得一到三亩的宅基地;虽然比孟子“五亩之宅”的理想农宅小了一点,但已足够一个普通家庭种菜、养鸡、居住的基本需求;在自家的宅基地上一般住宅建有围墙环绕;里面建廊道连接各部分屋舍,形成庭院或廊院;宅旁或宅后可以留出菜地,而中等宅院旁边可以留出果园;大型宅院由一系列院落和门堂建筑组成,周围回廊环绕成院;旁边或有山池园,形成了外闭内敞,回廊环绕,廊院开敞,建筑疏朗的宅院特点;到了宋代,商贸发展促使宋代的城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坊墙被拆,沿街开店;北宋东京一改汉唐时期封闭内向的里坊制度,代之以开放外向的,立面自由的街坊制;城市面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城市商业氛围非常浓厚,民居形式也多种多样;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所描绘的北宋汴梁为例,民居院落十分自由,形式也非常多样;有藏在里面的,有院前沿街设门的,有前店后宅的,有工字形、L形等多种组合;房屋密度加大;庭院尺度减小,为了增加居住面积,院落周围多以廊屋来代替回廊,有的还建造两层楼房;清明上河图另外千里江山图上也有多种灵活布局的乡村庭院;这时江南住宅更加注重美化生活环境,庭院园林化,对后世江南私家园林有很大影响;此外,随着南北朝以来西域文化的浸入,许多胡人的家具及其生活习惯渐渐地传入中原;比如高架的胡床、高脚的胡凳子等,使秦汉时席地而坐的习惯渐渐被高足家具取代;唐宋时期的住宅室内布置已经开始萌发出明清甚至是晚清住宅的氛围;同时,随着家具和起居空间的抬高,唐宋时期的住宅高度也有所增加;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增长迅猛,城市住宅密度更大;在长年民间积累下,构造技术和工艺也更加精良,空间设计更加完善,加之战争前后的移民活动,各地文化的交流频繁,产生了多元而成熟的民居形式;如北京四合院格局方整严谨,建筑凝重简练;苏州民居格局紧凑,建筑秀雅轻巧;南方院落式的民居组群变化丰富,发展了堂横式、行列式等多种组合,还发展了土楼这样大体量的建筑形式;此外,西南民居多采用穿斗式、干阑式结构,薄壁通透,造型质朴丰富;边疆少数民族的蒙古包、藏碉楼以及阿以旺等民居形式也别具特色;这时期各地传统民居在类型、形制和技艺上都发展到成熟阶段,硕果纷呈;更重要的是明清时期的民居有大量的地面遗存,至今保存完好,很多仍在使用,最有真实感、最直观,建筑成就和观赏价值高,知名度也最高;现在概念中的传统民居指的就是这批保存至今的明清民居建筑;对于中国境内的传统民居,目前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平面形式分,按材料结构,建筑造型的;哪种淆;;。

简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展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它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古至今,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从古至今,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
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筑有所发展,但仍没有太多的创新,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稍作调整。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西周时期的宫殿建筑,它们以其特殊的形式闻名遐迩,在宫殿的布局中,稳重、高雅是普遍的特点。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完善发展的时期。

秦始皇建国后,他封封大小诸侯,建立朝代,推行大规模的政治统一,同时大力推行兴建城池,以抗御外敌,因此古代建筑在此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一个非常有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建筑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如唐代的式样,隋代的式样,它们在色彩、细节、融汇等方面都有所区别,也都具有独特的风格,这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四、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1年)
在这个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建筑作品,其中以宋代和明代的建筑最为突出,它们的建筑艺
术具有很高的技艺水平,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得淋漓尽致。

五、近代、现代时期(公元1911年—今)
这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最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以“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建起了许多新式的建筑,从而使中国建筑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中国古代住宅概说

中国古代住宅概说

中国古代住宅概说住宅是人类最早的建筑类型。

旧石器时代人类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经常是选择自然山洞居住。

在没有山洞的时候,人类为了逃避野兽,发明了最早的建筑“构木为巢”。

夏季因为炎热,不适合在洞穴居住,人类又发明了用树枝、树叶搭建的最早的房子。

这段时间在10000~6000年前。

这段时间我们只作历史了解,而不作研究。

一·住宅形制的演变1·春秋时期典型的住宅是士大夫的庭院。

建筑特点是:入口有3间屋,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大屋为堂(作生活起居、会见宾客用),堂左右有两间屋为厢,堂后为寝。

2·汉代住宅形制有两类:一种是继承传统的庭院式;另一种是坞壁,为汉代的创新。

传统庭院到汉代发展为三种主要形式,三合院、“L”形围墙和“日”字形院。

坞壁就是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坞内建望楼,四角建角楼,像小城楼,坞主多为豪强、地主,借助坞的坚固,组织地主私人武装。

3·南北朝时期:建筑多用庑殿顶,围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内侧建有围绕庭院的走廊。

4·隋唐五代时期:住宅仍然常用直棂窗回廊围绕庭院,房屋仍用庑殿顶。

5·宋代:里坊制解体,住宅形制多样化,宋代院落增加了住宅的面积,以廊屋代替回廊,形成了标准的四合院,一般有爵位的官宅大门用门屋的形式。

南宋江南园林发展迅速,住宅庭院园林化。

6·明清两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按照南北纵轴线对成布置房屋和院落。

江南地区,以封闭院落为单位,沿纵轴线布置,但方向并非正南正北。

大型住宅中有中、左、右三组院落,创造出适宜人居住的住宅生活环境。

二·住宅构筑类型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分布地区: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

抬梁和穿斗两种技术在汉代成熟,此后在住宅中普遍。

北方多用抬梁式,南方多用穿斗式。

在皖南、江浙和江西一带,山墙边贴用穿斗式,用较密集的柱梁横向穿插结合,辅以墙体,增加抗风性能;明间为了开敞,虽然梁柱交接是横向的榫卯关系,但是已经改用大梁联系前后柱子,为抬梁、穿斗混合式。

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发展

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发展

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古代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内外闻名的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历史悠久,参杂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貌和建筑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民居建筑是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本文将从古代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院落的组合方式、建筑材料、样式、色彩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其特点和发展。

一、古代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古代民居建筑建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的先民定居,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民居建筑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变迁。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民居建筑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般采用松木、榆木、柳木、檀木等林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捆绑的方式相互支撑,搭起了用于遮盖的屋面。

到了商朝时期,几何学的发展为建筑的精确度提供了技术保证,墙面开始出现了雕刻,建筑形式趋向成熟,主要体现在商代出现的司母戊鼎中,可以看出壶的外形趋于稳重,像建筑的仿佛。

到了西周,民居建筑的建造经验和技艺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建造技术上增添了许多创新的元素,不仅采用了建筑的基本元素进行增强,还采用了陶土砖和石头等材料,建筑材料愈加丰富。

到了春秋时期,民居建筑发生重大变革,出现了小规模的城市化,一些石板路铺设在唐筐和洛河中,开始利用土块等原料来建造,甚至还出现了瓦房墙和杉树屋等特殊建筑形式。

古罗马时期,民居建筑的建造精度不断提高,建筑形式也愈加成熟。

随着城市和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规模更大的古代民居建筑如火如荼地兴起。

到了唐朝,民居建筑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诸如城市投资,道路建设等,为古代民居建筑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民居建筑也随之变化,外观和内部功能实现更加转化。

原来封闭、舒适的房屋型式由于防盗,防止火灾,一些民居建筑反而趋向公开,内部空间布局更加通畅,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对茶馆、庭院、厨房、卫生间等的改良发生重大变革,从而推动了古代民居建筑的发展。

民居形成和发展历程

民居形成和发展历程

民居形成和发展历程
古代人类最初居住在自然环境中,常常选择山洞或者草地等天然的避难所作为居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民居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迁。

在原始社会阶段,人们依靠采集、狩猎和渔猎为生,居住在简易的草屋或者树木搭建的小屋中。

这些原始民居通常简单粗糙,只是用树枝、树皮等自然材料搭建而成,便于临时搬迁。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定居并耕种土地。

农业社会的民居在形式上比原始社会有了一定的改善,出现了使用土坯、木材等材料建设的房屋。

这些房屋往往呈现出简单的方形或者圆形,可以提供基本的居住空间和居住功能。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城市化的时代。

城市的民居逐渐变得更加精细和复杂,建筑材料上出现了砖石、陶瓦等更坚固和美观的材料。

城市中的民居开始出现多层楼房和豪宅,富有的家庭还会修建庭园和花园,追求更高级的居住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民居的建设和设计变得更加注重舒适、安全和环保。

现代民居往往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和防火性能。

同时,现代民居也注重空间利用和功能划分,出现了开放式厨房、多功能房间等设计理念。

总体而言,民居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演进的产
物。

从原始社会的简陋住所到现代社会的舒适家园,民居不仅满足了人们基本的居住需求,也反映了人类对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不断追求和改善。

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

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

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住宅的形式和建筑材料也不断更新和演变。

下面将从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阶段来介绍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住宅在古代,我国的住宅主要以木材和土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榫卯结构进行建造。

由于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古代住宅大多采用低矮的建筑形式,以适应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条件。

在住宅的布局上,古代人注重庭院和园林的设计,将住宅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居住文化。

二、近代住宅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住宅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

在建筑材料方面,逐渐采用了砖、瓦、石灰等新型材料,替代了传统的木材和土。

在结构上,也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新材料和技术手段,使住宅更加坚固和耐久。

在住宅设计上,开始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出现了公寓、洋房等新型住宅形式。

三、现代住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住宅的设计和建设更加注重人性化、智能化和环保化。

在建筑材料方面,开始采用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材料,如绿色建筑材料、低碳材料等。

在结构上,也开始采用更加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手段,如预应力混凝土、钢结构等。

在住宅设计上,更加注重居住者的需求和体验,出现了多种新型住宅形式,如SOHO公寓、LOFT公寓等。

四、当代住宅当代住宅是我国住宅发展的最新阶段,更加注重居住的品质和舒适度。

在建筑材料方面,开始采用更加高性能和环保的材料,如纳米材料、生态建筑材料等。

在结构上,也开始采用更加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手段,如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等。

在住宅设计上,更加注重居住者的个性需求和体验,出现了多种新型住宅形式,如智能家居、绿色住宅等。

总之,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古代的木材和土到近代的砖瓦和钢筋混凝土,再到现代的环保材料和智能技术,不断发展进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未来的住宅将更加注重人性化、智能化和环保化,为居住者提供更加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空间。

中国房屋建筑发展历史

中国房屋建筑发展历史

中国房屋建筑发展历史
中国房屋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在此时期,房屋建筑主要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例如“栈道房”和“楼阁”等。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出现了砖石建筑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房屋建筑以砖石作为主要结构材料,设计有特色的“台阶式”和“斗室”等建筑形式。

3.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在隋唐时期,出现了宫殿和佛教寺庙的宏伟建筑,例如拥有众多宫殿建筑的洛阳宫和悬空式的盘空寺等。

4.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912年):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民居、庙宇和园林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以木构架和雕花装饰为特点的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古建筑等。

5. 近代史时期(1912年-1949年):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建筑的引入,现代化的房屋建筑开始在城市中兴起。

西式的公共建筑和高层建筑成为了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当代时期(1949年至今):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房屋建筑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变革。

一方面,传统建筑技术得到保护和传承,古建筑和民居得到修复和保护;另一方面,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住宅小区和城市基础设施逐渐兴起。

总的来说,中国房屋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从木结构、砖石建筑到现代化建筑的演变,同时也保留了丰富多样的传统建筑形式。

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

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

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
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建筑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阶段和特点:
1. 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宫殿、墓葬、祭祀场所等为主。

这一时期的建筑注重宏伟、庄重和尊贵的气势。

2.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时期是中华建
筑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建筑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寺庙、宫殿、园林等建筑风格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3.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在这一时期,中国
建筑风格逐渐趋于稳定。

宋代注重建筑的工艺技术和细节设计,元代追求宏伟而雄伟的建筑风格,明代重视建筑规划和规范,清代以宏大壮丽的宫殿和庙宇建筑为主。

4. 近代以及现代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建筑开始接受西方建筑思想和技术。

近代以及现代时期的建筑追求功能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融入了传统的设计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现代建筑风格。

总体而言,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展示了古老而丰富的建筑传统,强调和谐、均衡和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中华建筑历史的瑰宝和经典作品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宇宙和谐的追求。

古房民居知识点总结

古房民居知识点总结

古房民居知识点总结古房民居是指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典型的居住建筑类型,其建筑形式和构造特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风土民情的影响。

古房民居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在现代社会,古房民居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古房民居的历史沿革、建筑特点、装饰风格等方面对古房民居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历史沿革古房民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半坡建筑和竹木结构建筑。

随着中国古代文明的逐渐发展,古房民居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在商代、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古房民居逐渐演变出了独特的居住建筑形式,如方形土坯房、梁柱木结构房屋等。

秦汉时期,中国的居住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大型的宫殿式建筑和遗址中的属于古时人们居住和生产的显著特点的房屋。

隋唐时期,中国的古房民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继承了前代建筑的特色,同时又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建筑文化,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建筑风格。

宋明清时期是古房民居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期的古房民居不仅在建筑形式上趋于完备,而且在装饰和雕刻上也有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

近现代以来,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古房民居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古房民居出现了退化和破坏的现象。

然而,古房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筑特点古房民居的建筑特点主要包括建筑形式、结构构造、建筑材料等方面。

古房民居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指古房民居的平面布局和总体形态。

古房民居的平面布局通常是呈现出方形或长方形的形态,同时还有一些特殊形态的古房民居,如圆形的房屋。

古房民居的总体形态通常是采用围合式的建筑形式,即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一个院落,这种形式有利于保护居住者的隐私,同时也方便日常生活中的活动。

古房民居的结构构造主要是指古房民居所采用的建筑结构形式和搭建技术。

中国房屋发展史

中国房屋发展史
晋祠圣母殿、佛教寺庙(楼阁式建筑为主)、砖石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等)
元、明
砖普遍用于居民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应用广泛木结构整体性加强官式建筑装修、彩画、装饰定型化
明北京(体现严格的宫殿制度)、坛庙建筑(社稷坛)

沿袭明制,建筑发展趋于繁琐和精细化
-
汉长安、未央宫、北宫、桂宫等墓室:砖墓、崖墓、石墓
三国、魏晋、南北朝
继承汉代成就,佛寺、佛塔和石窟成为突出建筑类型
北魏洛阳永宁寺(最大的佛寺)
隋、唐
木构建筑技术化、规范化、程式化砖石材料加工渐趋成熟精细宗教建筑(佛塔、石窟寺)发展
唐长安(大明宫中的含元殿)宗教建筑: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塔
宋朝
城市结构和布局发生根本变化木架建筑采用古典模数制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高度
-
西周
周礼影响建筑等级制度最早的严整四合院实例和瓦的发明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干阑式木架建筑,四合院实例)
春秋
铁器、瓦普通使用,出现空心砖和高台建筑
-
战国
木工技术达到相当水平,出现《考工记》记载建筑规制

秦都咸阳、阿房宫、骊山陵
汉朝
大规模兴建都城、宫殿,遵循里坊制木架建筑渐趋成熟,出现抬梁式和穿斗式斗拱普遍使用,屋面形式多样化
中国房屋发展史
历史时期
房屋类型与特点
代表建筑或遗址
原始社会
北方:穴居→半穴居→靠山窑→平地窑→木骨泥墙房屋南方:巢居→干阑式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干阑式建筑)
夏朝
庭院式建筑群组合开始走向定型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商朝
手工业发展和生产工具进步,建筑技术水平提高台基和“四阿顶”成为标准形式,房屋采用木骨架结构,出现院落群体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它从简单的木质结构逐渐演变成了复杂而精美的石造建筑。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第一部分:古代建筑的萌芽期古代中国的建筑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开始利用自然材料搭建简单的临时住所。

随着农耕文明的出现,人类开始固定居住,并且建造出更加牢固耐用的建筑。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木质梁柱和土坯等材料建造房屋,出现了具有明显特征的中国传统建筑。

第二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基础,搭配独特的屋顶和庭院组织形式。

在木结构中,梁与柱是非常重要的构件,它们通过榫卯结合方式相互支撑,形成坚固的框架。

屋顶采用瓦片、琉璃等材料,呈现独特而华丽的造型,凸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第三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的样式和风格中国传统建筑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地域因素,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样式和风格。

其中包括宫殿式建筑、庙宇式建筑、园林式建筑等。

例如,紫禁城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它的建筑结构和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权力的特点。

第四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与现代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传统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现代化建筑的影响,但同时也保留了独特的传统风格和文化内涵。

如今,中国传统建筑在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结论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古代建筑技术的成就,也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智慧。

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精髓,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不仅仅是建筑学的研究领域,更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通过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为我们的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启示和借鉴。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宝藏,它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时期2.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时期5.两宋,元代时期6.明清时期原始社会时期早期人类以穴居和巢居为主穴居→挖地洞巢居→做树屋后来巢居演变为杆栏式建筑,穴居发展到为半穴居,再演变到地上建筑。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水井水架和草顶西安半坡遗址半穴居建筑早期的建筑多为木骨泥墙,房屋平面通常为长方形和圆形,为了支持屋顶的重量,通常会在室内设置木柱作为支持。

为了克服潮湿,保持室内干燥,室内的墙壁和地面会用细泥涂抹墙面,用火进行熏烤,使其陶化。

地面也会铺设木材,芦苇等作为防水层。

室中部设炕灶,是全屋陈设的的视觉中心和艺术中心,也是家庭团聚,就餐的场所。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使用白色石灰面层涂抹室内墙壁和地面,不但能防潮,还能起到装饰的效果。

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夏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夏人以木器翻土,以石刀、蚌镰收割,因当时铜很珍贵,还未用于农业生产。

那时人们已不再消极适应自然,积极的开河道,防洪水,有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且有规则的使用土地。

据文献记载,夏朝曾修建了城郭沟池,建立军队,制定刑法,修建监狱,同时又修建宫室台榭,奢侈享乐。

因而引起奴隶的反抗,夏朝被后起但迅速强大的奴隶国家——商所灭,结束了四百多年的统治。

二里头宫殿建筑一号遗址复原图——夏朝/早商文化商中国传统的木构件体系在商代基本形成,同时,商朝开始使用青铜器和象形文字。

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

它的后期,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殿和陵墓,和当时奴隶居住的穴居对照,强烈地表现了阶级对立的情况。

商朝的代表性遗迹——殷墟,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它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东西六公里,南北四公里。

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城市布局严谨合理。

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之宏伟,出土文物质量之精,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处繁华的大都市。

我们的建筑发展简史

我们的建筑发展简史
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一种 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民国时期开始广泛应 用新型建筑材料,如钢材、铝合金、钢筋混凝土等。这些材料 的应用不仅使得建筑更为坚固耐用,而且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多 的设计可能性,推动了建筑形式的创新。
建国初期建筑
综上所述,汉朝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布局和结构的均匀对称、门窗设计 的自由多变、顶部和基部的优美稳固、与其他造型艺术的结合以及园林 布置的灵巧别致等方面。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汉朝建筑的独特风貌,也 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三国时期房屋
三国时期的建筑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 格和特点。这一时期的建筑,不仅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还追求艺术 性和审美价值,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建筑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地域差异和文化交融的影响,三国时
➢ 清朝建筑在材料使用上也进行了创新。随着 制砖技术的提高,清朝建筑在砖的使用上更 加广泛,砖墙、砖塔等建筑形式得到了发展。 同时,清朝的建筑师们还善于利用地方性材 料,如福建、广东一带的夯土或卵石,西藏 的毛石等,使得建筑更加贴近自然,具有地 域特色。

近现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创新,这一 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为建筑带来了新的灵感与可能性。以下 是民国时期建筑的主要创新点: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民国时期,中国建筑师开始大胆尝试
总的来说,战国时期的建筑水平在继承夏商周时期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 度。这一时期的建筑成就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提供了 宝贵的线索。

封建社会建筑
秦宫殿
首先,秦朝建筑以实用性和实用性为主导。这体现在无论是宫 殿、城墙还是墓葬建筑,都注重其实际功能和实用性。例如, 秦始皇陵的设计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内部雕刻精美,体现了秦 朝皇帝的尊贵和权势。同时,城墙的设计采用了大量的石材和 土木结构,使其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 其次,秦朝建筑在规划和设计方面非常严谨。这种严谨性不仅 体现在秦始皇陵等大型建筑上,还体现在整个城市的布局和规 划上。整个陵墓分为内外两个区域,分别设置了若干个大型建 筑,如宫殿、墓室、祭台等,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空间结构。这 种严谨的设计和规划,体现了秦朝建筑的秩序和层次。 第三,秦朝建筑风格以庄严肃穆、大气磅礴为主,体现了秦朝 皇权的威严和强大。这种风格在宫殿、城墙等建筑上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宫殿建筑注重规模和雄伟,城墙高大坚固,都展现 了秦朝建筑的雄伟气势。

中国农村房屋结构的演变历史!

中国农村房屋结构的演变历史!

中国农村房屋结构的演变历史!一:茅草屋;茅草屋因其让人联想起素朴的农耕生活,最早的农耕文化起源于遥远的上古时期。

勤劳的先民们在稻谷芬芳的田野上,从地表向下挖出方形或圆形的穴坑,将捆绑的树枝或稻草沿坑壁围成墙,简陋地抹上草泥,屋顶上搭些草木,这便是人类最早搭建的用以躲避风雨、躲避禽兽灾害的屋舍。

聚落的先民们摆脱了对自然的先天依赖,从洞穴中走出来,创造了自己安定的栖居。

茅草屋在旧社会主要是因为穷人没有能力去建造更好的房屋才产生的一种房屋,因其茅草不用花费金钱,又比较容易采集,而且能遮风挡雨,所以穷人才选择它来建造房子。

不过现在茅草屋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主要是用来观赏的用途,茅草屋在乡间的原野上,有一种古朴的宁静美,它悠然、超脱、物我相忘,挟带着荡气回肠的柔情侠骨。

茅草屋是田园的背景,也是现在许多度假村和生态旅游地的首选产品。

二;土坯房;土坯房就是用泥土为墙的房子,墙的内外材料用的都是泥土,成墙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做好墙脚后(一般以石为墙脚)用木做的模具,置于上面,放入泥土模具内人工分段分层夯实成墙。

二是手工做的土砖,(多指没经烧制的土砖)砌墙而成的房子。

在保温保湿方面,土坯房有着比较良好的表现。

粘土强一般厚达500—600mm,有足够的热阻,保温隔热效果良好。

粘土的另一个性能就是能保持一定的湿度,空气湿度太低则蒸发出部分水分以提高空气湿度。

目前我国的很多地方依然还存在大量的土坯房。

三:石头房;石头房是有石头搭成的房子,它主要分布在山区岩石多的地带。

在较为富有的人家石头房一般由整块大的石头雕刻,打磨后建成。

而贫穷人家则用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拼成。

地处石头较多的地方,由于就地取材方便,所以很多农村都用石头来建房子,最初的石头房是单纯用石头铺起来,没有放上水泥砂浆,这样的房子缝隙比较大,石头也比较大,但是不结实,也容易漏风漏水,我们小时候还见到过,后来的石头房都用水泥砂浆勾缝,相对要结实多了,一般都是两层,中间是木制的楼板,房屋结构靠一些树木做得横梁支撑。

中国民居简史

中国民居简史

这一时期的建筑,有穴居、半穴 居、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 1。穴居 横穴。 早期的横穴式民居建筑平面与构 造都很简单*以甘肃省宁县阳土瓜 (gua)遗址f10为例,它由门道 及居室组成。门道宽1.5米,进 深1米.高1.6米,顶部掘作弧度 甚小的拱形。居室直径约4米。顶 部合为弯隆形。居住地面的做法 是:先在底部置6厘米厚夯土,上 抹草拌泥1厘米,表面再抹厚0.3 厘米的白灰面。室内壁亦抹白灰。


(二)新石器时代(一万年前——公 元前21世纪) 这一时期的建筑,有穴居、半穴 居、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 1。穴居 a、横穴。 甘肃省宁县阳土瓜(gua)遗址 f10,它由门道及居室组成。门道 宽1.5米,进深1米.高1.6米, 顶部掘作弧度甚小的拱形。居室 直径约4米。顶部合为穹隆形。地 面先在底部置6厘米厚夯土,上抹 草拌泥1厘米,表面再抹厚0.3厘 米的白灰面。室内壁亦抹白灰。



半穴居 半坡遗址f37 其平面近方形(4。20米x 4.75米),四隅呈圆角状, 穴深约0. 80米。中央有略 凹的火塘,直径0.80米。 室内西北部有两个建在一 起的柱洞,洞直径I0—15 厘米,南、北的洞深度分 别为33及43厘米(其中一柱 为后增的加固支柱)。 柱洞底部呈“尖桩”形, 表明在结构上尚属早期阶 段。穴壁周围未见其他住 洞痕迹。推测此屋的屋盖 系由四面之长椽交汇于柱 顶,其上再覆盖树枝及草 筋泥。

半坡F21遗址 之复原
地面 建筑 半坡 f22

西安市半坡遗址 f3 平面呈圆形,中 央有较大柱洞六 处,墙体呈木骨 泥墙式样。火搪 置于六柱中间。

半坡遗址f24 平面为近于方形的矩 形,其室内居住地面 与室外地平已基木一 致。室内除有支撑屋 顶的两处柱洞外,四 周壁体内亦有不同于 以往泥墙中较细木骨 的粗大壁柱,这就保 证了房屋墙壁本身的 独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

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

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

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
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
多。

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
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
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
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

沿中轴线上
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
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

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
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
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

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

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
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
的形象。

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

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

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

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

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

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

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了望、警戒。

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

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

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

在这些庭院布局中基本都是围绕着主要建筑、主要庭院来布置围墙、辅助建筑和次要庭院,构图上具有明显有内向、中轴对称和围绕中心的趋势。

建造技术方面,汉代民居的房屋结构已经大多采用木构架,比如成都庭院画像砖上堂屋的山面屋架表现出了柱承梁,梁上立短柱,抬起短梁以后再立脊柱的抬梁式木构架。

而广州出土的明器陶楼,山墙上表现出很清晰的有立柱直接承標,柱间靠横穿连结的穿斗式木构架形象。

另外还有广西、四川、长沙等地出土的明器,表现出干阑木构形象。

云南出土的铜屋表现出井干式木构的形象。

说明中国传统民居的几种基本结构技术在汉代都已经形成。

木构技术已经足够支持房
屋在平面上延展,组织院落,甚至可以支撑建筑单体向高
空发展,建造像望楼、水阁等多层建筑。

但是或从经济性
或从防火性来考虑,传统民居并没有向高空继续发展,而
主要发展了水平方向的延伸和内部空间的组织。

东汉时期,地方豪强聚族而居。

为保护家族和财产的
安全,开始建造一种高墙环绕的民居叫坞壁,或者称坞堡。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聚族而居的坞堡遍布北方各地。

现今广州河南、武威等地出土的明器陶楼,还有湖北出土的青瓷明器就是这类民居的形象写照。

除了一般住
宅需要的门、堂、院落和辅助建筑外,坞壁四周构筑高墙,
大门上建楼,四隅建角楼,坞内还建望楼,俨然是一座防卫
森严的城堡。

敦煌壁画北魏第257窟的“须摩提女缘品”中,
也画有这种坞堡的形象,突出的表现了门楼的高大和威严。

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逐步稳定,坞堡这种特殊的民
居形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据文献记载,这时候大部分的大型宅第还是延续了汉代以来的院落组合形式,以堂屋和主庭院为中心,四周布置次要的房屋和辅助房屋,南朝有的住宅
旁或宅后还建有园林。

贵族宅第大门用庑殿顶和鸱尾,围
墙上用直棂窗,围绕着庭院建有走
廊。

唐宋时期是传统民居变革和成形的主要时期。

生活方式转型,民居的类型开始增多汉唐时期的城市在格局上有浓厚的军事管理性质,生活方式上又有浓厚的农
业性质,理想的城市格局。

城里面是一个个封闭的有围墙环绕的
里坊,城内相对应
的是一块块整齐的宅基地,白居易诗中所写的“百千家似围棋
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述的就是这种城市格局。

隋唐长安城中,整齐地规划出一百多个里坊。

坊内规划时也
应有一定的分配原则,划分出整齐的地块,以供每家每户的住宅自建。

如果用隋唐田令中的园宅地“良口三口以下给一亩,每三口加一亩”计算,一个普通家庭,也就是大约三到九口人,大概能分得一到三亩的宅基地。

虽然比孟子“五亩之宅”的理想农宅小了一点,但已足够一个普通家庭种菜、养鸡、居住的基本需求。

在自家的宅基地上一般住宅建有围墙环绕。

里面建廊道连接各部分屋舍,形成庭院或廊院。

宅旁或
事弊吧四申I常诧花
宅后可以留出菜地,而中等宅院旁边可以留出果园。

大型宅院由一系列院落和门堂建筑组成,周围回廊环绕
成院。

旁边或有山池园,形成了外闭内敞,回廊环绕,
廊院开敞,建筑疏朗的宅院特点。

到了宋代,商贸发展促使宋代的城市结构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坊墙被拆,沿街开店。

北宋东京一改汉唐时期封闭
内向的里坊制度,代之以开放外向的,立面自由的街坊制。

城市面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城市商业氛围非常浓厚,
民居形式也多种多样。

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所描绘的北宋汴梁为例,
民居院落十分自由,形式也非常多样。

有藏在里面的,有院前沿街设门的,有前店后宅的,有工字形、L形等多种组合。

房屋密度加大。

庭院尺度减小,为了增加居住面积, 院落周围多以廊屋来代替回廊,有的还建造两层楼房。

《清明上河图》
另外《千里江山图》上也有多种灵活布局的乡村庭
院。

这时江南住宅更加注重美化生活环境,庭院园林化,
对后世江南私家园林有很大影响。

此外,随着南北朝以来西域文化的浸入,许多胡人的家具及其生活习惯渐渐地传入中原。

比如高架的胡床、高脚的胡凳子等,使秦汉时席地而坐的习惯渐渐被高足家具取代。

唐宋时期的住宅室内布置已经开始萌发出明清
甚至是晚清住宅的氛围。

同时,随着家具和起居空间
的抬高,唐宋时期的住宅高度也有所增加
至刖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增长迅猛,城市住宅密度更大。

在长年民间积累下,构造技术和工艺也更加精良,空间设计更加完善,加之战争前后的移民活动,各地文化的交流频繁,产生了多元而成熟的民居形式。

如北京四合院格局方整严谨,建筑凝重简练;苏州民居格局紧凑,建筑秀雅轻巧;南方院落式的民居组群变化丰富,发展了堂横式、行列式等多种组合,还发展了土楼这样大体量的建筑形式。

此外,西南民居多采用穿斗式、干阑式结构,薄壁通透,造型质朴丰富。

边疆少数民族的蒙古包、藏碉楼以及阿以旺等民居形式也别具特色。

这时期各地传统民居在类型、形制和技艺上都发展到成熟阶段,硕果纷呈。

更重要的是明清时期的民居有大量的地面遗存,至今保存完好,很多仍在使用,最有真实感、最直观,建筑成就和观赏价值高,知名度也最高。

现在概念中的传统民居指的就是这批保存至今的明清民居建筑。

对于中国境内的传统民居,目前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平面形式分,按材料结构,建筑造型的特征分,还有按自然地理气候分区,按民系、语言以及行政区划等等来分类。

哪种分类方法都反映出民居建筑一定的类型特征,但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交叉和混淆。

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气候、地域文化和建筑特征等影响因素,仅选取下面几类典型的民居进行介绍:北方合院式民居、江南厅井式民居、南方厅井式民居、东南客家土楼、黄土高原窑洞民居。

另外还有一些特色鲜明的民居,如西南地区多民族的干阑式民居、藏地碉楼、蒙古毡包以及新疆阿以旺等民居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