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
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计算机网络试题及答案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指导书林予松编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课程内容: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包含计算机应用、数据通信原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是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安全和管理等学科的前导课程。
基本要求:通过系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网络安全、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无线网络和下一代因特网等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分析方法。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章节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学习指导*第一章概述4学时以课件学习为主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概念、发展过程和具体分类,掌握因特网的组成、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以及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二章物理层2学时理解物理层的相关概念和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熟悉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掌握信道复用技术,理解数字传输系统和宽带接入技术,会利用香农定理进行计算。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6学时理解并掌握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三个基本问题,点对点协议PPP以及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和以太网,掌握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第一章概述一、章节学习目标与要求1、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过程以及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概念、功能。
2、理解两种通信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和对等方式(P2P方式)的特点和区别。
3、掌握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原理及特点,并会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熟悉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5、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以及利用率,并会利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6、理解计算机网络五层协议体系结构参考模型,掌握计算机网络协议的相关概念。
二、本章重点、难点1.计算机网络的重要作用;2.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以及对等方式(P2P方式)的特点与区别;3.因特网核心部分中的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特点和各自的优缺点;4.为什么要对网络进行分层;5.TCP/IP五层协议体系中各层的特点及功能;6.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等重要概念。
OSI参考模型与TCPIP五层网络架构详解

OSI参考模型与TCPIP五层⽹络架构详解OSI七层模型OSI的来源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络互连模型。
ISO为了更好的使⽹络应⽤更为普及,推出了OSI参考模型。
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这个规范来控制⽹络。
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
OSI七层模型的划分OSI定义了⽹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层、应⽤层),即ISO开放互连系统参考模型。
见下表OSI参考模型各层的解释应⽤层为应⽤程序提供服务表⽰层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加密会话层建⽴,管理和维护会话传输层建⽴,管理和维护端到端的链接⽹络层IP选址及路由选择数据链路层提供介质访问和链路管理物理层以⼆进制数据的形式在物理媒体上传输数据每⼀层实现各⾃的功能和协议,并完成相邻层的接⼝通信。
OSI的服务定义详细说明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
某⼀层的服务就是该层及其下各层的⼀种能⼒,它通过接⼝提供给更⾼⼀层。
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与这些服务是怎么实现的⽆关。
各层功能定义详解应⽤层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户的⼀层,是为计算机⽤户提供应⽤接⼝,也为⽤户直接提供各种⽹络服务。
我们常见应⽤层的⽹络服务协议有:HTTP,HTTPS,FTP,POP3、SMTP等。
表⽰层表⽰层提供各种⽤于应⽤层数据的编码和转换功能,确保⼀个系统的应⽤层发送的数据能被另⼀个系统的应⽤层识别。
如果必要,该层可提供⼀种标准表⽰形式,⽤于将计算机内部的多种数据格式转换成通信中采⽤的标准表⽰形式。
数据压缩和加密也是表⽰层可提供的转换功能之⼀。
会话层会话层就是负责建⽴、管理和终⽌表⽰层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
该层的通信由不同设备中的应⽤程序之间的服务请求和响应组成。
传输层传输层建⽴了主机端到端的链接,传输层的作⽤是为上层协议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包括处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问题。
计算机网络复习简述题含答案

1.试述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2.计算机网络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类,请简述之;3.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次的优点;4.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请列举计算机网络的5种拓扑结构;5.物理层的接口有哪几个方面的特性,各包含些什么内容;6.请简述基带信号、宽带信号的概念;7.数据链路层中链路控制包括哪些功能;8.为什么以太网规定最短有效帧长为64字节;9.试说明10BASE5,10BASE2,10BASET,10BROAD36所代表的含义;10. 简述虚电路和数据报这两种服务的优缺点;11.IP数据报首部格式的各项名称和它们所占有的字节或比特数;12. 简述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13. 将网络互相连接起来要使用中继系统,根据中继系统的层次,可以有几种不同的中继系统,并简述其所在的层次;14.简述掩码对IP地址的作用;15.请你简述一下路由器的主要功能;16.简述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的主要区别;17.IP地址可分为几类,简述常用的有类IP地址的基本特点;18.以下地址中的哪一个和12匹配请说明理由;19.一个TCP报文段的数据部分最多为多少字节为什么20. 传输媒体是物理层吗传输媒体和物理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1. 当数据链路层使用PPP协议或CSMA/CD协议时,既然不保证可靠传输,那么为什么对所传输的帧进行差错检验呢22. IP数据报必须考虑最大传送单元MTU;这是指哪一层的最大传送单元包括不包括首部或尾部等开销在内23. 是否TCP和UDP都需要计算往返时间RTT;答案:1.试述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解答: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网际层、运输层和应用层;1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描述为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的一些特性,透明地传送比特流;2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建立、维持和释放一个网络内的数据链路的连接,负责信息从源传向宿,并为无差错的、以帧为单位的传送而服务,它支持的数据连接技术很多,可以在几乎任何一种物理网络上运行;3网络层网际层,它主要负责完善数据分组形成数据报,为源站点和目标站点的数据传输服务,在数据传送的过程中能够选择合适的路由和节点;4运输层,它主要是把要传送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组,它由两个协议组成:TCP提供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服务;UDP提供一种无连接的、不可靠的传输服务;5应用层主要为用户进程提供服务、管理和网络资源分配等;2.计算机网络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类,请简述之;解答:1从网络的交换功能进行分类:a. 电路交换,b. 报文交换,c. 分组交换,d. 混合交换;2从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a.. 广域网WAN,b. 局域网LAN,c. 城域网MAN,d. 接入网AN;3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a. 公用网,b. 专用网;3.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次的优点;解答:要点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2灵活性好;3结构上可分开;4易于实现和维护;5能促进标准化工作;4.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请列举计算机网络的5种拓扑结构;解答:1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线路将分散在不同地点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2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网状型;5.物理层的接口有哪几个方面的特性,各包含些什么内容;解答: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描述为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的特性,即:(1)机械特性: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2电气特性: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3功能特性: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4规程特性: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6.请简述基带信号、宽带信号的概念;解答:基带信号就是将数字信号1或0直接用两种不同的电压来表示,然后送到线路上去传输;而宽带信号则是将基带信号进行调制后形成的频分复用模拟信号;7.数据链路层中链路控制包括哪些功能;解答:1链路管理,2帧定界,3流量控制,4差错控制,5将数据与控制信息区分开,6透明传输,7寻址;8.为什么以太网规定最短有效帧长为64字节;解答:以太网取为争用期长度,对于10Mb/s以太网,在争用期内可发送512bit,即64字节;因此以太网在发送数据时,如果前64字节没有发生冲突,则后续的数据就不会发生冲突,以太网就认为这个数据帧的发送是成功的;如果发生冲突,就一定是在发送的前64字节之内;由于一检测到冲突就立即中止发送,这时已经发送出去的数据一定小于64字节,因此以太网规定了最短有效帧长为64字节,凡长度小于64字节的帧都是由于冲突而异常中止的无效帧;9.试说明10BASE5,10BASE2,10BASET,10BROAD36所代表的含义;10.解答:11.IP数据报首部格式的各项名称和它们所占有的字节或比特数;解答:版本 4 bit;首部长度 4 bit;服务类型8 bit;总长度 16 bit;协议8 bit;;标识16 bit;标志3 bit;片偏移13 bit;生存时间8 bit;首部检验和16 bit;源IP地址32 bit;目的IP地址32 bit;12. 简述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解答: IP地址放在IP数据报的首部,而硬件地址则放在MAC帧的首部;物理地址是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使用的地址,而IP地址是网络层和以上各层使用的地址;在IP层抽象的互联网上只能看到IP数据报,而在具体的物理网络的链路层,只能看见MAC帧;13. 将网络互相连接起来要使用中继系统,根据中继系统的层次,可以有几种不同的中继系统,并简述其所在的层次;解答:1 物理层中继系统,即转发器;2 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即网桥或桥接器;3 网络层中继系统,即路由器;4 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桥路器;(5)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即称网关;14.简述掩码对IP地址的作用;解答:掩码主要的作用就是对IP地址进行解析,它可以解析出IP地址所在的网络号和该IP地址在此网络下的主机号,同时也能找出该网络号内广播地址;巧用掩码可以把网络号变大或变小即设成子网或超网等;15.请你简述一下路由器的主要功能;解答:路由器主要能把多个异种网络或网段互联起来,形成一个较大型的网际;同时它还具有最佳寻径、流量管理、数据过滤、负荷分流、负载均衡和冗余容错等;高挡的路由器还具有数据压缩、传送优先、数据加密等功能;16.简述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的主要区别;解答:该问题要从两个方面论述:1说明静态路由表是由人为根据网际的情况实际编写的,而动态路由表是系统根据人为的指定动态路由协议,系统自动生成;2根据它们的实际形成情况,可知动态路由表的改变比较容易,而静态路由表的改变或修改比较麻烦,缺乏实时性,因此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相比更适应较大的网际、变化比较激烈的网际;17.IP地址可分为几类,简述常用的有类IP地址的基本特点;解答:IP地址分为5类:A、B、C、D及E类;1常用的A类、B类和C类地址的网络号字段分别为1、2和3字节长,而在网络号字段的最前面有1至3 bit的类别比特,其数值分别规定为0、10和110;2A类、B类和C类地址的主机号字段分别为3个、2个和1个字节长;18.以下地址中的哪一个和12匹配请说明理由;解答:观察地址的第二个字节为0x32=00100000,前缀12位,说明第二字节的前4位在前缀中;给出的四个地址的第二字节的前4位分别为:0010,0100,0011和0100;因此只有1是匹配的;19.一个TCP报文段的数据部分最多为多少字节为什么解答:65495字节;此数据部分加上TCP首部的20字节,再加上IP首部的20字节,正好是IP数据报的最大长度;若IP首部包含了选择,则IP首部长度超过20字节,这是TCP报文段的数据部分的长度将小于65495字节;20. 传输媒体是物理层吗传输媒体和物理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解答:传输媒体并不是物理层;传输媒体在物理层的下面;由于物理层是体系结构的第一层,因此有时称传输媒体为0层;在传输媒体中传输的是信号,但传输媒体并不知道所传输的信号代表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传输媒体不知道所传输的信号什么时候是1什么时候是0;但物理层由于规定了电气特性,因此能够识别所传送的比特流;21. 当数据链路层使用PPP协议或CSMA/CD协议时,既然不保证可靠传输,那么为什么对所传输的帧进行差错检验呢解答:当数据链路层使用PPP协议或CSMA/CD协议时,在数据链路层的接收端对所传输的帧进行差错检验是为了不将已经发现了有差错的帧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收下来;如果在接收端不进行差错检测,那么接收端上交给主机的帧就可能包括在传输中出了差错的帧,而这样的帧对接收端主机是没有用处的;22. IP数据报必须考虑最大传送单元MTU;这是指哪一层的最大传送单元包括不包括首部或尾部等开销在内解答:这是指IP层下面的数据链路层的最大传送单元,也就是下面的MAC帧的数据字段,不包括MAC帧的首部和尾部的各字段;因为IP数据报是装入到MAC帧中的数据字段,因此数据链路层的MTU 数值就是IP数据报所容许的最大长度是总长度,即首部加上数据字段;23. 是否TCP和UDP都需要计算往返时间RTT答:往返时间RTT只是对运输层的TCP协议才很重要,因为TCP要根据平均往返时间RTT的值来设置超时计时器的超时时间;UDP没有确认和重传机制,因此RTT对UDP没有什么意义;因此,不要笼统地说“往返时间RTT对运输层来说很重要”,因为只有TCP才需要计算RTT,而UDP 不需要计算RTT;。
计算机网络试题 6 答案

《计算机网络》试卷六答案与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分,每小题1分)1 2 3 4 5 6 7 8 9 10D C C B C B C B C B二、填空题(本题共20分,每小题2分)题号答案题号答案1 千兆位以太网 6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2 MAC 7 通信3 距离向量算法8 体系结构4 网络的性能9 800005 SNMP 10 第二层三、简答题(本题共15分,每小题3分)1.什么是存储转发交换方式?答:在存储转发交换方式下,当帧从端口进入交换器时,首先把接收到的整个帧暂存在该端口的高速缓存中。
此后,交换器根据缓冲器中倾价目的地址查端口-地址表,获得输出端口号,随即把帧转发到输出端口,经输出端口高速缓存后输出到目的站上。
2.电子邮件的地址格式是怎样的?请说明各部分的意思。
答:TCP/IP 体系的电子邮件系统规定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如下:收信人邮箱名@邮箱所在主机的域名符号“@”读作“at”,表示“在”的意思。
例如,电子邮件地址xiexiren@3.当应用程序使用面向连接的TCP和无连接的IP时,这种传输是面向连接的还是面向无连接的?答:都是。
这要在不同层次来看,在运输层是面向连接的,在网络层则是无连接的4.网络层向上提供的服务有哪两种?是比较其优缺点。
答:网络层向运输层提供“面向连接”虚电路(Virtual Circuit)服务或“无连接”数据报服务。
前者预约了双方通信所需的一切网络资源。
优点是能提供服务质量的承诺。
即所传送的分组不出错、丢失、重复和失序(不按序列到达终点),也保证分组传送的时限,缺点是路由器复杂,网络成本高;后者无网络资源障碍,尽力而为,优缺点与前者互易5. 物理层的接口有哪几个方面的特性?个包含些什么内容?答:(1)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的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2)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3)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意。
网络5层协议

网络5层协议网络5层协议是指网络通信中,将通信过程分为五个层次的协议模型。
这个模型划分了不同的功能,使得网络通信变得高效和可靠。
下面将逐层介绍网络5层协议。
第一层:物理层物理层是网络5层协议中的最底层,它负责将比特流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物理介质进行传输。
物理层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传输介质、数据编码和物理拓扑等方面的标准。
物理层协议定义了电缆的类型、传输速率和接口标准等。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位于网络5层协议的第二层,它负责将物理层传输的比特流划分为数据帧,并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包括帧同步、流控制和差错控制等。
此外,数据链路层还定义了数据帧中的MAC地址,用于在局域网中唯一标识网络设备。
第三层:网络层网络层是网络5层协议中的第三层,它负责将数据链路层传输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和转发。
网络层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过IP地址对数据进行唯一标识和寻址。
此外,网络层还负责数据的分片和重组,以提高网络的效率和可靠性。
第四层:传输层传输层是网络5层协议中的第四层,它主要负责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服务。
传输层使用端口号标识不同的应用程序,并通过传输协议(如TCP或UDP)实现可靠或不可靠的数据传输。
传输层还负责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以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第五层:应用层应用层是网络5层协议中的最高层,它负责为用户提供网络应用服务。
应用层包括各种应用协议,如HTTP、FTP和DNS等。
应用层协议定义了数据的格式、传输方式和应用逻辑等。
通过应用层,用户可以访问网络资源、发送电子邮件和进行文件传输等操作。
以上是对网络5层协议的简要介绍。
网络通信中,通过这五个层次的协议模型,实现了数据在不同设备之间的传输和交换。
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任务,共同协作完成网络通信的目标。
了解网络5层协议对于理解网络通信、网络安全和网络优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层原理体系结构

五层原理体系结构
五层原理体系结构(Five-layer Model)是一种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模型,也被称为TCP/IP五层模型。
它由五个层次组成,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1. 物理层:该层是网络的最底层,负责将数据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
它定义了数据传输的物理媒介,包括电缆、光纤、无线电波等,以及传输的基本单位比特(bit)。
2. 数据链路层:该层主要是将物理层传输的比特组成数据帧,通过物理链接将数据帧传输到目标节点。
该层还负责处理数据传输的错误控制和流量控制,保障数据的可靠传输。
3. 网络层:该层负责处理数据的路由和转发,以及处理不同网络之间的连接和通信。
该层的核心是IP协议,用于定义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规则和寻址方式。
4. 传输层:该层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和控制,包括错误控制、流量控制、连接控制和可靠数据传输。
该层的核心是TCP协议和UDP协议,TCP协议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UDP 协议则提供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传输。
5. 应用层:该层是用户接口层,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和应用程序。
该层负责处理诸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Web 浏览器等应用程序的协议和接口。
五层原理体系结构是网络通信中最常用的体系结构,它提供了
一个标准化的网络通信模型,不同的网络设备和应用程序都可以在该模型中进行通信。
同时它也是TCP/IP协议族的基础,TCP/IP协议族中的各种协议都是基于该模型的不同层级进行设计的。
五层协议体系结构的要点

五层协议体系结构的要点五层协议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指在网络通信过程中,将通信功能划分为五层,每一层负责不同的功能,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层协议体系结构的要点。
一、物理层物理层是网络通信的最底层,它负责传输比特流,将数据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
在物理层中,主要涉及到的设备有网卡、光纤、电缆等。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包括传输速率、数据单位、物理拓扑结构和电气特性等。
物理层的作用是将比特流传输到下一层,实现节点之间的物理连接。
二、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位于物理层之上,它负责将比特流转化为数据帧,并通过物理介质传输。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包括帧的定界、流量控制、差错检测和纠正等。
在数据链路层中,主要涉及到的设备有网桥、交换机等。
数据链路层的作用是通过发送和接收数据帧来实现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
三、网络层网络层是建立在数据链路层之上的,它负责将数据包从源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路由选择、分组转发和数据分片等。
在网络层中,主要涉及到的设备有路由器、三层交换机等。
网络层的作用是通过选择最佳路径将数据包从源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实现跨网络的通信。
四、传输层传输层位于网络层之上,它负责提供端到端的可靠传输和数据流控制。
传输层的主要功能包括连接建立、数据分段、差错检测和纠正等。
在传输层中,主要涉及到的协议有TCP和UDP。
传输层的作用是将数据从源端口传输到目标端口,实现进程之间的通信。
五、应用层应用层是网络通信的最高层,它负责提供各种网络应用服务。
应用层的主要功能包括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登录和网页浏览等。
在应用层中,主要涉及到的协议有HTTP、FTP、SMTP和DNS等。
应用层的作用是为用户提供各种网络应用服务,并且与用户进行交互。
以上就是五层协议体系结构的要点。
物理层负责传输比特流,数据链路层将比特流转化为数据帧,网络层将数据包从源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传输层提供可靠传输和数据流控制,应用层提供各种网络应用服务。
网络简答

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将在网络层交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frame),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实现帧的无差错传输。
(5)物理层
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输比特流。
“透明地传送比特流”指实际电路传送后比特流没有发生变化。
物理层要考虑用多大的电压代表“1”或“0”,以及当发送端发出比特“1”时,接收端如何识别出这是“1”而不是“0”。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的插头应当有多少根脚以及各个脚如何连接。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对于非常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其结构最好采用层次式的。
2
1-24试述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答:所谓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是为便于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而采用的综合了OSI七层模型和TCP/IP的四层模型而得到的五层模型。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见图1-1所示。
5
ARP协议的四种典型情况
(1)发送方时主机,要把IP数据报发送到本网络上的另一个主机,这时用ARP找到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
(2)发送方时主机,要把IP数据报发送到另一个网络上的另一个主机,这时用ARP找到本网络上的一个路由器的硬件地址,剩下的工作有此路由器完成。
(3)发送方时路由器,要把IP数据报发送到本网络上的一个主机,这时用ARP找到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
以太网交换机通常有十几个端口,而网桥一般只有2-4个端口;它们都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网桥的端口一般连接到局域网,而以太网的每个接口都直接与主机相连,交换机允许多对计算机间能同时通信,而网桥允许每个网段上的计算机同时通信。所以实质上以太网交换机是一个多端口的网桥,连到交换机上的每台计算机就像连到网桥的一个局域网段上。网桥采用存储转发方式进行转发,而以太网交换机还可采用直通方式转发。以太网交换机采用了专用的交换机构芯片,转发速度比网桥快。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第一章概述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1) 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 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五版课后答案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4)因特网标准(InternetStandard)。
1-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字internet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
1-3试从建立连接、何时需要地址、是否独占链路、网络拥塞、数据是否会失序、端到端时延的确定性、适用的数据传输类型等多个方面比较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特点。
解答:
电路交换
分组交换
通信前需要建立连接
通信前可以不建立连接
通信过程中始终占用端到端的固定传输带宽
分组在链路上传输时仅逐段占用经过的链路
通信时线路上不会因为拥塞而丢失数据
1-20判断以下正误。
(1)提高链路速率意味着降低了信道的传播时延。(×)
原因:
提高链路速率是提高了将数据推送到链路的速率。而信道的传播时延仅跟信号的传播速率和信道长度有关,与发送速率无关。因此提高链路速率不会影响信道的传播时延。
(2)在链路上产生的传播时延与链路的带宽无关。(√)
原因:
由于承载信息的电磁波在通信线路上的传播速率(这是光速的数量级)与数据的发送速率并无关系,因此在链路上产生的传播时延仅与信号传播速率和信道长度有关。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
解答:(1)发送时延为100s,传播时延为5ms。发送时延远 Nhomakorabea于传播时延。
(2)发送时延为1s,传播时延为5ms。发送时延远小于传播时延。
1-15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次的结构?试举出一些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tcpip5层协议模型

tcpip5层协议模型TCP/IP协议五层模型一、引言TCP/IP是一种用于网络通信的协议族,它由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际协议(IP)组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网络通信,TCP/IP 协议被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层的功能和作用。
二、物理层物理层是TCP/IP协议五层模型中最底层的一层,它负责将比特流转换为物理信号,并通过电缆、光纤等物理媒介进行传输。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包括:确定传输介质的接口类型、定义传输介质的电气特性和物理连接方式、实现数据的传送和接收等。
三、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位于物理层之上,主要负责将数据包转换为帧并进行传输。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包括:通过物理地址(MAC地址)识别不同的网络设备、实现数据帧的封装和解封装、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等。
数据链路层还可以将数据帧划分为几个小的数据块(称为分组),以便更高层的协议进行处理。
四、网络层网络层是TCP/IP协议五层模型中的第三层,它负责实现数据包在不同网络之间的传输。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包括:实现数据包的分组和路由选择、提供网络互联的功能、处理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问题等。
网络层使用IP地址来标识不同的主机和网络,并通过路由器进行数据包的转发。
五、传输层传输层位于网络层之上,主要负责实现端到端的数据传输。
传输层的主要功能包括: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实现数据的分段和重组、处理数据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
传输层使用端口号来标识不同的应用程序,并通过TCP或UDP协议来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或无连接传输。
六、应用层应用层是TCP/IP协议五层模型中最高层的一层,它负责实现特定的网络应用。
应用层的主要功能包括: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实现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处理应用层协议的细节等。
应用层协议有很多,如HTTP、FTP、SMTP等。
七、总结TCP/IP协议五层模型是网络通信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架构,它通过将网络通信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得网络通信更加灵活、可靠和可管理。
tcpip5层协议模型

TCP/IP五层协议模型1. 简介TCP/IP五层协议模型是指互联网通信中使用的一种协议体系,它将互联网通信分为五个层级,每个层级负责不同的功能和任务。
这种协议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网络通信中,包括互联网、局域网等。
2. TCP/IP五层协议模型的层级结构TCP/IP五层协议模型包括以下五个层级:2.1 物理层物理层是协议模型的最底层,主要负责传输原始的比特流。
它定义了电气、机械、功能和规程等特性,用于实现数据的传输和接收。
物理层的任务包括确定传输介质、接口类型、数据传输速率等。
2.2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将物理层传输的比特流组装成数据帧,并进行传输错误的检测和纠正。
它定义了如何访问物理介质、如何进行数据的分组和组装等。
数据链路层的任务包括帧同步、流量控制、错误检测和纠正等。
2.3 网络层网络层是协议模型的核心层级,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
它定义了数据包的路由选择、寻址和分片等。
网络层的任务包括IP地址分配、路由选择、数据包的分组和重组等。
2.4 传输层传输层负责在网络中的两个主机之间建立、维护和终止数据传输的连接。
它定义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
传输层的任务包括端口号分配、连接建立和终止、数据分段和重组等。
2.5 应用层应用层是协议模型的最高层级,负责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和用户数据。
它定义了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
应用层的任务包括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
3. TCP/IP五层协议模型的工作原理TCP/IP五层协议模型中的各个层级通过不同的协议和机制进行通信和协作。
通常,数据从应用层开始,逐层封装后通过网络传输到目标主机,然后逐层解封装并交给应用层处理。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1.应用层将数据封装成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PDU)。
2.传输层将应用层PDU封装成传输层协议数据单元(PDU)。
3.网络层将传输层PDU封装成网络层协议数据单元(PDU)。
网络编程-TCPIP各层介绍(5层模型讲解)

⽹络编程-TCPIP各层介绍(5层模型讲解)1、TCP/IP五层协议讲解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应⽤层我们将应⽤层,表⽰层,会话层并作应⽤层,从tcp/ip五层协议的⾓度来阐述每层的由来与功能,搞清楚了每层的主要协议就理解了整个互联⽹通信的原理。
⾸先,⽤户感知到的只是最上⾯⼀层应⽤层,⾃上⽽下每层都依赖于下⼀层,所以我们从最下⼀层开始切⼊,⽐较好理解每层都运⾏特定的协议,越往上越靠近⽤户,越往下越靠近硬件2、物理层物理层由来:上⾯提到,孤⽴的计算机之间要想⼀起玩,就必须接⼊internet,⾔外之意就是计算机之间必须完成组⽹物理层功能:主要是基于电器特性发送⾼低电压(电信号),⾼电压对应数字1,低电压对应数字03、数据链路层(以太⽹协议:)数据链路层由来:单纯的电信号0和1没有任何意义,必须规定电信号多少位⼀组,每组什么意思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定义了电信号的分组⽅式以太⽹协议:早期的时候各个公司都有⾃⼰的分组⽅式,后来形成了统⼀的标准,即以太⽹协议ethernetethernet规定⼀组电信号构成⼀个数据包,叫做‘帧’每⼀数据帧分成:报头head和数据data两部分mac地址:(⽹卡的地址)head中包含的源和⽬标地址由来:ethernet规定接⼊internet的设备都必须具备⽹卡,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地址便是指⽹卡的地址,即mac地址mac地址:每块⽹卡出⼚时都被烧制上⼀个世界唯⼀的mac地址,长度为48位2进制,通常由12位16进制数表⽰(前六位是⼚商编号,后六位是流⽔线号)⼴播:有了mac地址,同⼀⽹络内的两台主机就可以通信了(⼀台主机通过arp协议获取另外⼀台主机的mac地址)ethernet采⽤最原始的⽅式,⼴播的⽅式进⾏通信,即计算机通信基本靠吼4、⽹络层(ip协议)⽹络层由来:有了ethernet、mac地址、⼴播的发送⽅式,世界上的计算机就可以彼此通信了,问题是世界范围的互联⽹是由⼀个个彼此隔离的⼩的局域⽹组成的,那么如果所有的通信都采⽤以太⽹的⼴播⽅式,那么⼀台机器发送的包全世界都会收到,这就不仅仅是效率低的问题了,这会是⼀种灾难必须找出⼀种⽅法来区分哪些计算机属于同⼀⼴播域,哪些不是,如果是就采⽤⼴播的⽅式发送,如果不是,就采⽤路由的⽅式(向不同⼴播域/⼦⽹分发数据包),mac地址是⽆法区分的,它只跟⼚商有关⽹络层功能:引⼊⼀套新的地址⽤来区分不同的⼴播域/⼦⽹,这套地址即⽹络地址4.1、IP协议:规定⽹络地址的协议叫ip协议,它定义的地址称之为ip地址,⼴泛采⽤的v4版本即ipv4,它规定⽹络地址由32位2进制表⽰范围0.0.0.0-255.255.255.255⼀个ip地址通常写成四段⼗进制数,例:172.16.10.1⼦⽹掩码:将ip地址分为⽹络地址和主机地址所谓”⼦⽹掩码”,就是表⽰⼦⽹络特征的⼀个参数。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1-7)

第1章概述(P22)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其特点是计算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围绕中心计算机分布在各处,呈分层星型结构,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计算机的主要任务还是进行批处理,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分时系统后,则具有交互式处理和成批处理能力。
(2)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多主机互连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分组交换网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不仅共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还可共享资源子网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网络的共享采用排队方式,即由结点的分组交换机负责分组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给两个进行通信的用户段续(或动态)分配传输带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非常适合突发式的计算机数据。
(3)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一个能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
这样,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4)高速计算机网络:其特点是采用高速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实现,多媒体和智能型网络的兴起。
2、试简述分组交换的特点答: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
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
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
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
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IOS五层网络协议

IOS五层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实现计算机网络中数据传输和通信的一系列规则和约定。
苹果公司的操作系统IOS也采用了一套五层网络协议模型,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网络的稳定运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IOS五层网络协议模型及其各个层次的功能和特点。
一、应用层应用层是网络协议模型中最高层,负责提供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IOS的应用层协议包括HTTP、FTP、SMTP等,它们通过各自的端口与网络进行通信。
应用层协议定义了数据的格式和传输方式,使得应用程序能够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交换。
1. HTTP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一种应用层协议,用于在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
在IOS中,HTTP协议负责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网页、下载文件等。
2. FTP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一种用于文件传输的协议,它允许用户从一个主机向另一个主机传输文件。
IOS中的FTP协议可以帮助用户上传、下载和管理文件,方便了文件的共享和传输。
3. SMTP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是一种用于电子邮件传输的协议。
IOS中的SMTP协议负责发送邮件,让用户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二、传输层传输层负责将数据拆分为较小的数据包,并为这些数据包提供可靠的传输。
IOS的传输层主要使用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协议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
1. TCP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传输层协议,它可以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IOS中的TCP协议负责建立连接、数据分段和可靠传输等功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2. UDPUDP是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它可以提供不可靠但是效率高的数据传输。
IOS中的UDP协议主要用于实时应用,如音视频传输,它不要求可靠性,而更注重传输效率。
计算机网络五层模型

计算机网络五层模型计算机网络五层模型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结构模型,它由五层互相联系的子系统组成,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各层模型之间相互配合完成计算机网络中所有任务,以实现信息交换、分组传输等功能。
一、物理层:物理层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底层,它控制有线或无线传输介质的实际传输及信号的传输过程。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建立、维护、终止物理连接,并负责传输数据比特流的传输。
物理层的核心技术主要有基于网络的电缆(电缆、光缆)、传输媒体(主机、被叫机)和传输接口(BNC、RJ45等)等,它们分别负责连接物理设备,编码和解码信号,产生有效信号,以及解释信号,以实现物理连接。
二、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作用是实现网络互连,它的功能包括物理地址的识别、硬件地址的绑定、数据的表示和识别等。
在数据链路层,运用了桥接技术、路由器技术以及接口协议,主要完成网络划分和数据通信,使各节点之间可以进行数据通信。
三、网络层:网络层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核心层,最重要的功能是路由决策,即在所有网络中传输数据时决定数据应经过哪些节点,它是负责将信息从一个网络传送到另一个网络的层次。
它的重要性在于它决定信息的传送过程,它包括拥塞控制、路由选择、数据包的转发、流量控制等功能,当节点之间的网络发生故障时,也能够自动恢复网络。
四、传输层:传输层的主要功能是将网络层所发送的数据传输到目的计算机,在传输层,运用了流控制技术和拥塞控制技术,以及端到端的协议,主要完成传输数据单元的建立、确认和重传以及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等功能。
五、应用层:应用层是计算机网络上最上层,它是为网络上各种应用程序提供了接口,它基于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定义了协议,为应用程序之间的信息交换提供了统一的界面。
应用层的核心技术是网络应用程序,主要实现网络应用程序之间的信息交换,比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登录等。
总之,计算机网络五层模型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结构模型,它划分了计算机网络的5层,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它们之间的紧密合作保证了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它们的功能众多,工作的内容也十分复杂,因此,对计算机网络模型的熟悉和掌握,不仅对解决计算机网络设计和管理问题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入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计算机网络五层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五层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它可以让计算机互相连接,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
为了能够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计算机网络中各个部分的功能和协议,计算机网络被分为五层体系结构,被称为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世纪80年代初制定,它将计算机网络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五个层次进行描述和划分。
每一层都具有各自的功能和任务,它们协同工作,以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可靠传输。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物理层是计算机网络的底层,主要负责将网络中的数据转换为比特流,通过物理媒体进行传输。
在这一层次中,数据的传输是以二进制形式进行的,物理层主要负责发送和接收数据,以及控制电流、电压、时钟等物理参数。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数据链路层建立在物理层之上,主要负责将网络中的比特流转换为有意义的数据帧,并进行传输错误的检测和纠正。
数据链路层通过帧同步、流量控制和差错检测等技术,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同时还负责对物理层的传输进行抽象和协调。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网络层是计算机网络的关键,它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并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传输。
网络层通过路由算法、寻址和分组转发等技术,实现了跨网络的数据传输,为上层提供了无差别的网络服务。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传输层位于网络层和应用层之间,主要负责为两个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建立端到端的连接。
传输层通过端口号和协议,实现了数据的可靠传输和分段重组,为上层应用提供了端到端的通信服务。
5.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应用层是计算机网络的顶层,它为用户提供了各种网络应用和服务。
应用层通过各种应用协议(如HTTP、FTP、SMTP等),支持不同类型的网络应用,例如网页浏览、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
网络安全五层体系

网络安全五层体系网络安全是指在通信网络环境中预防和保护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和方法。
为了确保网络的安全性,人们提出了网络安全五层体系,并逐渐形成和完善了这个体系。
本文将对网络安全五层体系进行介绍和解析。
第一层:物理层物理层是网络安全五层体系中的基础层,它负责传输数据的物理介质,如电缆、光纤等。
在物理层上,主要的网络安全措施是保护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的安全。
比如,保护服务器房的门锁、安装视频监控等。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将物理层传输的数据组织成帧,并通过物理介质进行传输。
在数据链路层,主要的网络安全措施是实施访问控制和数据加密。
访问控制可以限制对网络资源的访问权限,确保只有授权用户可以访问。
数据加密可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防止非法用户窃取敏感信息。
第三层:网络层网络层主要负责数据的传输和路由选择。
在网络层,网络安全的关键是防止数据包被篡改、伪造或截取。
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虚拟专用网络(VPN)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网络层,提供对网络通信的保护和审计功能。
第四层:传输层传输层负责对数据进行可靠传输和端到端的通信。
在传输层,主要的网络安全措施是实施数据完整性检查和身份验证。
数据完整性检查可以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身份验证可以确认通信双方的身份,避免假冒或欺骗行为。
第五层:应用层应用层是用户与网络之间的接口层,负责处理用户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相互操作。
在应用层,主要的网络安全措施是保护用户隐私和应用程序的安全。
比如,使用安全的密码机制、加密通信和访问控制技术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和敏感数据。
总结网络安全五层体系是一种系统化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涵盖了不同层次的网络安全技术和方法。
通过在每个层次上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种网络安全威胁和攻击。
然而,网络安全是一个动态和复杂的领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和威胁形势。
试述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试述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篇一:第1章作业的参考答案《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作业参考答案第1章概述1.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案: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将完整的报文(Message)分割为较小的数据段,在每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Header)后,就构成了分组。
分组是在计算机网络中传送的数据单元。
发送分组,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后进行重组,这就是分组交换技术。
1.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最主要的特点。
答案:因特网的基础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
但这三个阶段在时间划分上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有部分重叠1的,这是因为网络的演进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的。
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级ISP结构的因特网。
1.14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答案:进行计算的依据是:发送时延=数据块长度/信道带宽,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1)发送时延为100s,传播时延为5ms。
(2)发送时延为1μs,传播时延为5ms。
结论: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
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又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1.17 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答案:服务和协议的区别: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本层用户只能看到服务,而无法看到下层的协议。
服务与协议的关系:实体利用协议来实现它们的服务的定2义;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只要不改变提供给用户的服务,实体可以任意地改变它们的协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4论述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答:综合OSI 和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原理体系结构。
各层的主要功能:物理层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送比特流。
(注意:传递信息的物理媒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等,是在物理层的下面,当做第0 层。
)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插头的定义及连接法。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
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网络层网络层的任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使发送站的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站,并交付给目的站的运输层。
运输层运输层的任务是向上一层的进行通信的两个进程之间提供一个可靠的端到端服务,使它们看不见运输层以下的数据通信的细节。
应用层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1-25试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透明”这种名词的例子。
答:电视,计算机视窗操作系统、工农业产品1-26 试解释以下名词:协议栈、实体、对等层、协议数据单元、服务访问点、客户、服务器、客户-服务器方式。
答:实体(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协议栈: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模型后,每层的主要功能由对等层协议的运行来实现,因而每层可用一些主要协议来表征,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像一个栈的结构.对等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通信双方实现同样功能的层.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实体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单位.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服务访问点SAP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体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1-26试解释everything over IP 和IP over everthing 的含义。
答:TCP/IP协议可以为各式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所谓的everything over ip)允许IP协议在各式各样的网络构成的互联网上运行(所谓的ip over everything)第二章物理层2-01 物理层要解决哪些问题?物理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物理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物理层要尽可能地屏蔽掉物理设备和传输媒体,通信手段的不同,使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只考虑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
(2)给其服务用户(数据链路层)在一条物理的传输媒体上传送和接收比特流(一般为串行按顺序传输的比特流)的能力,为此,物理层应该解决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问题。
(3)在两个相邻系统之间唯一地标识数据电路物理层的主要特点:(1)由于在OSI之前,许多物理规程或协议已经制定出来了,而且在数据通信领域中,这些物理规程已被许多商品化的设备所采用,加之,物理层协议涉及的范围广泛,所以至今没有按OSI的抽象模型制定一套新的物理层协议,而是沿用已存在的物理规程,将物理层确定为描述与传输媒体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特性。
(2)由于物理连接的方式很多,传输媒体的种类也很多,因此,具体的物理协议相当复杂。
2-02 归层与协议有什么区别?答:规程专指物理层协议2-03 试给出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并说明其主要组成构建的作用。
答:源点:源点设备产生要传输的数据。
源点又称为源站。
发送器:通常源点生成的数据要通过发送器编码后才能在传输系统中进行传输。
接收器:接收传输系统传送过来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能够被目的设备处理的信息。
终点:终点设备从接收器获取传送过来的信息。
终点又称为目的站传输系统:信号物理通道2-04 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信号,模拟数据,模拟信号,基带信号,带通信号,数字数据,数字信号,码元,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串行传输,并行传输。
答:数据:是运送信息的实体。
信号:则是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数据:运送信息的模拟信号。
模拟信号:连续变化的信号。
数字信号:取值为有限的几个离散值的信号。
数字数据:取值为不连续数值的数据。
码元(code):在使用时间域(或简称为时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
单工通信:即只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半双工通信:即通信和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不能同时接收)。
这种通信方式是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过一段时间再反过来。
全双工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基带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
像计算机输出的代表各种文字或图像文件的数据信号都属于基带信号。
带通信号——把基带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把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以便在信道中传输(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够通过信道)。
2-05 物理层的接口有哪几个方面的特性?个包含些什么内容?答:(1)机械特性明接口所用的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2)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3)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意。
(4)规程特性说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2-06 数据在信道重的传输速率受哪些因素的限制?信噪比能否任意提高?香农公式在数据通信中的意义是什么?“比特/每秒”和“码元/每秒”有何区别?答:码元传输速率受奈氏准则的限制,信息传输速率受香农公式的限制香农公式在数据通信中的意义是: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传信率,就可实现无差传输。
比特/s是信息传输速率的单位码元传输速率也称为调制速率、波形速率或符号速率。
一个码元不一定对应于一个比特。
2-07 假定某信道受奈氏准则限制的最高码元速率为20000码元/秒。
如果采用振幅调制,把码元的振幅划分为16个不同等级来传送,那么可以获得多高的数据率(b/s)?答:C=R*Log2(16)=20000b/s*4=80000b/s2-08 假定要用3KHz带宽的电话信道传送64kb/s的数据(无差错传输),试问这个信道应具有多高的信噪比(分别用比值和分贝来表示?这个结果说明什么问题?)答:C=Wlog2(1+S/N)(b/s)W=3khz,C=64khz----→S/N=64.2dB 是个信噪比要求很高的信源2-09 用香农公式计算一下,假定信道带宽为为3100Hz,最大信道传输速率为35Kb/s,那么若想使最大信道传输速率增加60%,问信噪比S/N应增大到多少倍?如果在刚才计算出的基础上将信噪比S/N应增大到多少倍?如果在刚才计算出的基础上将信噪比S/N再增大到十倍,问最大信息速率能否再增加20%?答:C = W log2(1+S/N) b/s-→SN1=2*(C1/W)-1=2*(35000/3100)-1SN2=2*(C2/W)-1=2*(1.6*C1/w)-1=2*(1.6*35000/3100)-1SN2/SN1=100信噪比应增大到约100倍。
C3=Wlong2(1+SN3)=Wlog2(1+10*SN2)C3/C2=18.5%如果在此基础上将信噪比S/N再增大到10倍,最大信息通率只能再增加18.5%左右2-10 常用的传输媒体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答:双绞线:屏蔽双绞线STP (Shielded Twisted Pair)和无屏蔽双绞线UTP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同轴电缆:50 Ω同轴电缆75 Ω同轴电缆光缆无线传输:短波通信/微波/卫星通信2-11假定有一种双绞线的衰减是0.7dB/km(在1 kHz时),若容许有20dB的衰减,试问使用这种双绞线的链路的工作距离有多长?如果要双绞线的工作距离增大到100公里,试应当使衰减降低到多少?解:使用这种双绞线的链路的工作距离为=20/0.7=28.6km衰减应降低到20/100=0.2db2-12 试计算工作在1200nm到1400nm之间以及工作在1400nm到1600nm之间的光波的频带宽度。
假定光在光纤中的传播速率为2*10e8m/s.解:V=L*F-→F=V/L--→B=F2-F1=V/L1-V/L21200nm到1400nm:带宽=23.8THZ1400nm到1600nm:带宽=17.86THZ2-13 为什么要使用信道复用技术?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有哪些?答:为了通过共享信道、最大限度提高信道利用率。
频分、时分、码分、波分。
2-14 试写出下列英文缩写的全文,并做简单的解释。
FDM,TDM,STDM,WDM,DWDM,CDMA,SONET,SDH,STM-1 ,OC-48.答: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STDM(Statistic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Wave Division Multiplexing)DWDM(Dense Wave Division Multiplexing) CDMA(Code Wave Division Multiplexing)SONET(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同步光纤网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系列STM-1(Synchronous Transfer Module)第1级同步传递模块OC-48(Optical Carrier)第48级光载波2-15 码分多址CDMA为什么可以使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而不会互相干扰?这种复用方法有何优缺点?答:各用户使用经过特殊挑选的相互正交的不同码型,因此彼此不会造成干扰。
这种系统发送的信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其频谱类似于白噪声,不易被敌人发现。
占用较大的带宽。
2-16 共有4个站进行码分多址通信。
4个站的码片序列为A:(-1-1-1+1+1-1+1+1)B:(-1-1+1-1+1+1+1-1)C:(-1+1-1+1+1+1-1-1)D:(-1+1-1-1-1-1+1-1)现收到这样的码片序列S:(-1+1-3+1-1-3+1+1)。
问哪个站发送数据了?发送数据的站发送的是0还是1?解:S·A=(+1-1+3+1-1+3+1+1)/8=1,A发送1S·B=(+1-1-3-1-1-3+1-1)/8=-1,B发送0S·C=(+1+1+3+1-1-3-1-1)/8=0,C无发送S·D=(+1+1+3-1+1+3+1-1)/8=1,D发送1【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